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4  2024-10-0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
2025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年高三基础测试
语文试题卷
(2024.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研范式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演变。农业时代只有第一范式,工业时代开始流行第二范式,信息时代出现第三和第四范式。现在人类处于信息时代的智能化阶段,第五科研范式——智能化科研范式顺应而生。第五科研范式的标志性事件是,无论是在AlphaFold2实现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还是在GPT-4表现出的令人惊艳的功能中,大规模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均已涌现出某种程度的认知智能,机器猜想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开发者并不能完全解释机器的认知智能是如何产生的,但实践已证明,在很多应用中,机器的猜测是正确的。比如,人造的硅基产品涌现出超出常规计算和信息处理的认知智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所谓“涌现”,是指系统中的个体遵循简单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时,一些意想不到的属性或者规律会突然在系统层面出现,即“系统定量上的变化可以导致系统行为上的定性变化”。生命的形成,蚁群、鸟群的群体性行为,人脑的智慧,人类许多社会行为等都源自“涌现”。人们常说,21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而“涌现”就是复杂性科学最关注的主题。美国圣塔菲研究所1984年就开始探索科学和社会中的涌现行为,试图创造一种统一的复杂科学理论来解释“涌现”,但至今揭示“涌现”的机理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问题。
机器具有人类解释不清楚的“暗知识”,这对我们曾经固有的认识论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有些学者认为,计算机只能机械地执行人编写的程序,不可能有智能。但上千亿自动生成的参数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已经是一个有“认知”能力的复杂系统,其涌现能力不是程序员编程时直接输入的,而是机器学习形成的复杂系统自己具有的。所以我们应当承认,人有人智,机有机“智”。人机互补是第五科研范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今后要争取做到人类和人工智能“各显其智,智智与共”。
这里所说的“机器的认知能力”不同于人的认知能力,“机器理解”也不同于人的理解。所谓“机器理解”是指,如果机器通过学习形成某些规则,可以实现一个符号空间到意义空间的映射,就说它对符号空间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例如,机器翻译可以不懂语义,但能将中文“映射”到其他语言,哪怕是没有接触过的小语种。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可以不懂气象理论,但能作出比数值天气预报还精确的预报。这可能是一种新颖的“理解”形式,一种能够实现预测的理解形式,如同我们可以说飞机具有与鸟类不同的飞行能力一样,不必纠缠机器的“理解”是否与人类一样。理解和意识有不同层次的内涵,有理解能力未必有自我意识。将理解能力与自我意识剥离,有助于降低人们对人工智能莫名其妙的恐惧。对机器学习形成的大模型是否会具有类似人脑的涌现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判断。Hinton等学者始终坚信,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元虽简单,但复杂的机器学习网络与人类的大脑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正是这些有前瞻眼光的科学家,默默耕耘几十年,才达成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突破。笔者曾问过ChatGPT和“文心一言”这两个热门的人工智能软件:“机器是不是真的具有智能?”ChatGPT回答:“机器确实拥有自己的智能。”“文心一言”回答:“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机器暂时没有真正的智能。”机器的回答与创建者选择学习内容的意向有关。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国杰《智能化科研:第五科研范式》)
材料二:
“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这个问题,又被称作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问题。这个问题正是当前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核心和枢纽。虽然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是由技术决定的,但是,这个问题本身主要是一个哲学问题,这表现在,与这个问题相伴而生的主要是一些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伦理学问题和人学问题。
对人工智能可能性问题的追问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方式来理解和观照自身。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把不知道如何编程的任何东西都称为“人类智能”。对于人类智能的这种新的理解,就是以人工智能作为他者而产生的。有些由人工智能研究引发的问题在实质上追问的却是关于人的问题。自主性是人类自主体与人工智能的比照项之一。通过这种比较,人们发现公众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归属给机器的自主性和归属给人类自主体的自主性并无二致。我们要如何控制机器?这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但其本质却是人类未来角色的社会技术盲点。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则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对哲学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影响,指出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无论“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实现,都不影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无论“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人工智能都将成为人造的他者:或者是在观念上被创造的他者(如果“强人工智能”最终不能实现),或者是在现实中被创造的他者(如果“强人工智能”最终能够实现)。
(摘编自王世鹏《人工智能哲学视域中“人的本质”观念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规模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能够产生一定的认知智能,这是当下的研究已经可以确定的事实。
B. 机器所具有的人类解释不清的“暗知识”,表明机器学习形成的复杂系统已具有“认知”能力。
C. 机器理解有别于人的理解,机器通过学习形成某些规则,实现对符号空间和意义空间的理解。
D. 从哲学角度来看,即使“强人工智能”最终不能实现,人工智能作为他者出现是确定无疑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机器产生认知智能和生命的形成、人脑的智慧一样,都是意想不到的突然的系统行为上的定性变化。
B. 随着智能化科研进一步发展,机器涌现智能,人机智能融合,体现了第五科研范式的人机互补特征。
C. 如果没有对机器学习形成的大模型具有类似人脑的涌现能力的坚信,就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突破。
D. 基于自主性的比较,“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的问题,从哲学上来说,其本质是人类能否控制机器。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机有机‘智’”的一项是( )
A. 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在武汉试点,为公众提供出行服务。
B. Cogito软件可以实时分析数百条线索,确定对话的情感质量。
C. 身份验证技术利用计算机的视觉智能和信息综合智能,确保网络安全。
D. 期末测试后,老师使用读卡机读取学生答题机读卡来批改选择题。
4. 材料二最后一段是如何展开有力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5. 基于两则材料,谈谈对人工智能的前景可以形成怎样的共识。
【答案】1. C 2. D
3. D 4. ①用两个“无论……都”无条件的复句强化观点,语气坚定有力。
②依托两个复句,推进论述,从新的他者到人造的他者,更具体、明确、精准地表明观点。
③最后部分的论述一分为二,逻辑严密,全面严谨地对观点作简要展开。
5. ①人工智能的发展值得期待。
②人机互补,智智与共,和谐共存。
③人类应致力于解决控制机器这个问题。
④人工智能必然作为他者存在。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哲学意义。材料一详细介绍了智能化科研范式的演变及其标志性事件,强调了机器学习和认知智能的涌现现象。材料二则从哲学视角探讨了“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及其对人类自我理解的影响。文章结合科学和哲学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的现状、潜力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思辨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机器通过学习形成某些规则,实现对符号空间和意义空间的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如果机器通过学习形成某些规则,可以实现一个符号空间到意义空间的映射,就说它对符号空间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机器理解指机器只对符号空间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非实现对符号空间和意义空间的完全理解。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D.“……其本质是人类能否控制机器”错误,材料二只是说公众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的原因在于对机器自主性的担忧,以及“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的问题引发的本质问题是人类未来角色的社会技术盲点,“实质上追问的却是关于人的问题”,而非人类能否控制机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能力。
D.“老师使用读卡机读取学生答题机读卡来批改选择题”,读卡机读卡,是按预先设定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即机器的智能,不属于人工智能的“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①首先,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两个“无论……都”无条件的复句,如“无论‘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实现,都不影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无论‘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人工智能都将成为人造的他者”,这种表述强化了观点,语气坚定有力,让读者明确认识到人工智能作为他者出现的确定性。
②其次,依托这两个复句推进论述,先提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再进一步明确为在观念上或现实中被创造的人造的他者,使论述更加具体、明确、精准,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存在形式。
③最后,论述一分为二,分别阐述了“强人工智能”实现和不实现两种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存在形式,逻辑严密,全面严谨地对观点作了简要展开,使读者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更全面的认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到第五科研范式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大规模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涌现出认知智能等;材料二也提到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无论“强人工智能”是否实现,都表明人工智能有其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展开余下试题②人机互补,智智与共,和谐共存。材料一强调人机互补是第五科研范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要争取做到人类和人工智能“各显其智,智智与共”,这体现了对人机和谐共存的期望。
③人类应致力于解决控制机器这个问题。材料二提到公众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的原因在于对机器自主性的担忧,以及人类未来角色的社会技术盲点,这表明人类需要解决控制机器的问题,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
④人工智能必然作为他者存在。材料二明确指出无论“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人工智能都将作为他者出现,这是对人工智能存在形式的一种共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
我没有到过那个叫作上岸的村庄。在我心里,有无数个村庄,都叫作上岸。这就如同,你问我渡口在哪里,我不知道你要去哪里,怎么告诉你渡口的位置。
前些天,女儿约同学去京西门头沟。京西门头沟我去过几次,但都是搭朋友的车。我问女儿,你们怎么去,具体到什么地方?女儿说,我们坐地铁,要去的是个叫上岸的地方。听罢,我连忙上网查,发现上岸是一个村名,位于门头沟永定河旁的永定镇。这个村历史悠久,在明代叫上安村,到了清代,由于当地年年发大水,人们都扶老携幼到对岸去,后来就一直叫上岸。
上岸,多有意思的名字。自从这里通了地铁,每年高考、考研前后,总会有大批的学生前来打卡,希望能心想事成。我不想说孩子们迷信,就把它当成游戏,一次出行的借口吧。生活中,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有某种目的,可是去了,也未必就真的要实现那个目的。
儿时,我住的村庄中有一条河,没有名字。遇到河水暴涨,也有五六十米宽。那样的日子,大人是不允许我们到河边玩的。
可是,戏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到河里去捕鱼捉虾,有胆大的还光着屁股到河中心游泳。我也曾游过几回,根本不懂得蛙泳、仰泳等专业泳姿,就是瞎扑腾。我和小伙伴也暗地里较过劲儿,比谁游的来回多,比谁的头扎进水里憋的时间长,还比谁捉的鱼虾多。给我记忆最深的最后怕的便是比谁爬柳树更高,然后喊上一句口号便扑通一声跳入水里。
就大多数孩子而言,这确实不是什么惊险的一幕。但对于我,却有过命悬一线的后怕。记得为了证明自己更英雄更伟大,我专门找了一棵高大的柳树,大约距水面有三米多高,准备好姿势,对着下面的伙伴们喊了一句口号,随之,大头朝下就栽了下去。本以为,我可以像别人那样以头部轻松入水,哪想到,我两眼一闭,跳下时竟是肚子平平地扣面上,霎时我感到肚子一阵疼痛,头也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瞬间失去了知觉。好在那地方离岸边不太远,我被几个伙伴连拉带拽地拖上岸,在太阳底下足足缓了七八分钟,才一点点醒过神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玩上树跳水的游戏了,甚至多年后看跳水比赛都心有余悸。
在村里,蹬过河水到对面,人们从来不说上岸去,也不会说到对岸去。我们常说的是上坡。这条无名河,新中国成立前还是一条黄土大道。它东南方向的终端是大运河北上终点通州张家湾漕运码头,它西部的终点则是北京城东端的广渠门。这样一说,你就会知道,在大运河漕运的年代,这条旱路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等到从通州到北京城区的公路、铁路正式开通后,漕运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我们村中央的黄土大道,因没有纳入正式的道路规划,就逐渐变成了排污泄洪的水道。岸,是相对于河流而言的。既然没有被确定是一条河流,哪里有资格用岸来形容她的身躯呢?想来这条无名河是卑微的,卑微到连个名字都没有。每当我想到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就会想到家门前的那一条河,虽然至今不知怎么称呼她,可我却始终无法忘记她。
我对于岸的记忆是某年冬天。那时,父亲带着村里几十名精壮小伙子到百里外的温榆河修水利。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农用车具,举着红旗,要在燕山南侧的华北平原上进行一场热火朝天的大会战。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每个村庄要负责一段几千米的河堤,也就是大坝的修整。首先,要把河里的污泥挖出来,然后把堤坝修整好,坡面既要有一定的斜度,岸上的大道也要有一定的宽度和硬度。整个工程下来,至少两个多月。那是一场真正的抛弃小家、利国利民的行动。不得不说,当劳动干出了人生的境界,它的生产动力一定超出了生命本身!与其说那是革命思想的召唤,倒不如说是舍己为人,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上岸!不幸的是,父亲在劳动中被坍塌的土方砸伤了腰,当他被村里的马车拉回家的时候,着实把母亲吓坏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家里的男人腰出了问题,那可是天大的事。还好,我们村外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非常有名的正骨大师——双桥老太太。父母平日和老太太多有来往。见我父亲腰被砸了,老太太耐心治疗,母亲则每天用药水涂抹三次,半月后,父亲便痊愈了。转眼,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在我心里一直难以忘却。我父亲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全都是上岸的人。
很显然,位于京西门头沟永定镇那个叫作上岸的村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会连年兴修水利,也会有无数门头沟的乡亲们在永定河两岸会战。那些与父亲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如今也该七八十岁了。他们也都属于上岸的人群。现在,我的女儿也要去上岸了,她们内心想的上岸和她的爷爷当年选择的上岸,性质不太一样。作为父亲,我当然希望女儿能够考研成功,那是她们步入成年后的第一次上岸。而我要告诉女儿的是,这个上岸,只是一种自我或者说是利己的上岸,那么未来呢?还有更高远更无限的上岸。我希望孩子能够更早领悟到:这个世界终究是众人的世界。
(选自2024年2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认为女儿去上岸村,不是为了祈愿考研成功,而是出行的借口。
B. 从黄土大道到排污泄洪的水道,无名河的变化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
C. 父亲腰伤很快痊愈,得益于双桥老太太的耐心救治和母亲的精心照料。
D. 文末通过设问,希望女儿不要只局囿于个体的成功,还应有更高追求。
7. 关于文中“跳水事故”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找大树”“准备好姿势”“喊口号”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我”跳水之前的自信。
B. 从想象和现实两个角度描写入水动作,以对比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我”的紧张慌乱。
C. “足足”“才”“一点点”等词,凸显了恢复意识的不易,写出跳水“命悬一线”的后果。
D. 这次失败的经历,不仅没有满足“我”的虚荣心,还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8. 文章为何说“可我却始终无法忘记她”?
9.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择“上岸”还是“上岸的人”?为什么?
【答案】6. A 7. B
8. ①以村庄名称呼的保姆大堰河和家乡的河,两者有相通点,都是“卑微”的,都是没有名字的;类似于艾青对大堰河的感情,“我”对这条无名河怀有热爱感恩怀念之情。
②它在“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冒险经历也促成了“我”的成长。
9. (1)选“上岸”。①“上岸”既是村庄名称,文章有具体所指;又具有象征意义,指从困境中走出来、取得成功或达成目标。②文章围绕“上岸”展开,选取与之相关的典型事件架构全文。③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上岸”内涵的思考。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吸引力。


展开余下试题(2)选“上岸的人”。①文章讲述的主体是不同人物“上岸”(与“岸”“河”有关)的故事,展现三代人的不同风貌。②不同的“上岸的人”起线索作用,贯通了全文。③“上岸的人”可引导读者关注人,从而关注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追求,更利于读者理解文章主旨。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上岸”一词的多重解读,展现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上岸”的理解和追求。作者以个人经历为线索,从儿时的戏水、父亲的修水利经历,到女儿的考研愿望,层层递进,表达了对生活、对奋斗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往事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最终升华到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不是为了祈愿考研成功”错,根据文中“我的女儿也要去上岸了……作为父亲,我当然希望女儿能够考研成功,那是她们步入成年后的第一次上岸”可知,“我”认为祈愿考研成功是女儿去上岸村的目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紧张慌乱”错,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我”跳水时的紧张慌乱,而是通过描写跳水前的自信和跳水后的严重后果来突出跳水的危险性和“我”的后怕。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保姆没有自己的名字,“我”就用村庄的名字大堰河称呼的保姆为大堰河。而家乡的河也没有名字,也以村庄名称呼家乡的河。保姆和家乡“这条无名河是卑微的,卑微到连个名字都没有”。艾青对把自己养大的保姆大堰河充满热爱、感恩、怀念之情,这份感情与“我”相通,“我”对家乡的这条无名河同样怀有热爱、感恩、怀念之情。
“我”对家门前那条无名河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情感。作者在河边玩耍、游泳、捕鱼捉虾,甚至经历了跳水事故。总之,家乡这条无名河承载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承载了“我”的冒险经历。尽管这条河没有名字,但它承载了“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内容,与作者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这些经历让这条河在“我”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所以“我”始终无法忘记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 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考生选择“上岸”还是“上岸的人”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1)如果选“上岸”,理由如下:
文中说“叫作上岸的村庄”,可见,“上岸”是村庄的名称;文中说“上岸……每年高考、考研前后,总会有大批的学生前来打卡,希望能心想事成”,可见,“上岸”在文中有具体所指;文中还说“那是一场真正的抛弃小家、利国利民的行动……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上岸……我父亲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全都是上岸的人”,可见,“上岸”又具有象征意义,指从困境中走出来、取得成功或达成目标。
文章围绕“上岸”展开,写了女儿希望考研成功去上岸村,写父亲和村民们一起修大堤,写“我”冒险跳水后获救上岸等事件。总之,作者是用这些都与“上岸”相关的典型事件架构全文。
文中最后说“这个上岸,只是一种自我或者说是利己的上岸,那么未来呢?还有更高远更无限的上岸。我希望孩子能够更早领悟到:这个世界终究是众人的世界。”所以,标题“上岸”起到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上岸”内涵的思考的作用。
用“上岸”作标题,读者会想到是谁上岸,为什么他上岸,他上岸成功了吗等一系列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者会阅读此文,所以,标题“上岸”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2))如果选“上岸的人”,理由如下:
内容上,文章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和对“上岸”的不同理解,展现了“上岸”这一概念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从作者童年的跳水经历,到父亲参与水利建设的受到腰伤,再到女儿考研的个人奋斗,文章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上岸”的追求和理解,展现三代人的不同风貌。
这个标题展现了三代不同“上岸的人”在不同生活阶段对“上岸”的不同期待和追求,结构上,贯通全文,起到线索作用,。
“上岸的人”这个标题更加突出了人的主题,强调了文章中人物的故事和情感,可引导读者关注人,它不仅涵盖了“上岸”这个动作,还包含了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更利于读者理解文章主旨。
综上所述,“上岸的人”作为标题更能全面反映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深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
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⑦,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然卒以不用者,得非孝文之初立日浅,而宿将老臣方握其事,或艾旗斩级矢石之勇,或鼓刀贩缯贾竖之人,朴而少文,昧于大体,相与非斥,至于谪去。则谊之不遇,可胜叹哉!且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②。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裨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注】①受釐(xī):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②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两人都是周代中兴的帝王。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奈何A俯抑B佐王之略C远致D诸侯之间E故谊F过长沙G作赋H以吊汨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与《师说》“作《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5届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