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节存在 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 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 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 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 标准。 B. 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 “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 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4. 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画,下列对小说《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雪花满天飞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 B. 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手中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 D. 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B 4. A 5. ①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 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 ③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④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将细节存在的最终意义归结为“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不恰当。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原文说“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错误。原文中相关艺术效果的论述是针对《百年孤独》中的个例而言的,不能理解为普遍规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错误。“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不是“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的充分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创作中合理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功的关键”。 B.仅呈现了单一细节,谈不上“密度和频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A.“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错误。解读牵强。相关描写的作用应为营造环境、渲染氛围。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可知,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 由“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可知,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 由“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可知,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由“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可知,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对照。 B. 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 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 D.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热的情感。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 句子②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 C. 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 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8. 《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 9. 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6. D 7. C 8. (1)家庭的不幸。两个姐姐的夭折,父亲的早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们母女。 (2)生活的艰辛。父亲去世使她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这个清贫的家庭。 (3)未来的不确定。竹林里闲适安静的生活能否继续,纯净之美能否保持,没有答案。 9. 示例一:竹林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1)竹林是小说的主要背景,营造了一个清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环境。(2)竹林代表三姑娘美丽宁静的心灵,竹林烘托三姑娘碧意盎然的青春气息。(3)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运和竹林相关。(4)竹林代表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纯真自然的姿态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