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  2024-10-0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检测题(逐题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月考试语文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却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靠或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靠或不可靠、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靠性或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靠、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他人的效果。


浏览完整试题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理时欢迎他人加入,并用语言对他人作劝说、解释和说明,所以,它是一种最终能说服别人的话语形式。
B. 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原因之一,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C. 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D. 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 某大学内部的学术工作坊中,学者们各自发表自己近期的学术观点并争相论辩,很多说理着实精彩有力。
B. 汉娜•阿伦特随笔集《过去和未来之间》中的《何为权威》一文,用深入浅出的说理,呼吁人们正确看待“权威”。
C. 社交平台上,某影星“粉丝”公开批评对影星质疑的电影评论人,他们以影星获奖经历为依据,断言影评人言辞不公。
D. 吴老师在分享会上深情回忆自己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支教经历,向大家讲述了师生间的感人故事。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乌合之众》中有句名言:“群体绝不允许旁人对他们的真理有所质疑,也绝不允许旁人持有他们所认为的谬论。这种偏执的情绪根深蒂固,除非用另外一种极端的感情来取代,否则根本难以动摇。”
B. “文化大革命”时,四川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是阶级斗争的典型教材。很多人去参观时义愤填膺,激动万分。但事实上,刘文彩的事是编造出来的。
C. 约翰•洛克在《教育片论》中谈到与儿童讲理时说:“他们在懂得别人说话的时候起便懂得道理了,他们还喜欢被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一点变成培育幼童的重要工具。”
D. 《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请求烛之武帮助时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答应了。
4. “《论语》通篇是老师与弟子、弟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属于中国社会中早期的说理”,请结合文本和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5.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请根据本文,说说赵高的“公共说理”有哪些错误?
【答案】1. A 2. B
3. C 4.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可见孔子从来没有以“先生”或“权威”的身份自居,搞“一言堂”,不限制他人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符合本文的说理;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可见孔子平等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地位,未必要说服学生;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过程中提出的看法有或然性或者不是绝对确定的结论,可以再说理,也符合说理特征。
5. ①不是基于理性的交流,没有通过说明和协商,而是占领了话语阵地,对持不同意见的人打击报复,以强权压制众人说出真相;②只有结论,没有理由支持,没有提出任何证据来证明是鹿还是马;③违背逻辑。为试探秦二世和群臣的态度,实现篡权的野心,故意违背事实,混淆是非。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公共生活中“说理”的重要性与方式。通过分析伊索寓言和希腊哲学家的观点,说明了说理在解决冲突,建立文明秩序中的作用。文章指出,逻辑、信誉、情绪是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谨防滥用。这几方面相辅相成,强调了说理不仅是表达意见,还需合理、有效地劝说与沟通。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正确的说理方式更显得至关重要。文本结构清晰,论证有力,对公共说理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它是一种最终能说服别人的话语形式”错误。根据第①段“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可知,说理的话语形式可能对别人有说服作用,但并没有说“最终能说服别人”,选项将可能表述成了必然,同时存在因果关系的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根据第④段“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可知,学术工作坊中的学者们发表的学术观点,是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可能并非面向所有公众,不一定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B.根据第⑤段至第⑧段的论述,公共说理需要包含逻辑、信誉和情绪三个要素,同时面向所有公众,且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汉娜•阿伦特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中的《何为权威》一文,用深入浅出的说理,呼吁人们正确看待“权威”,既面向公众,又包含了逻辑、信誉和情绪三个要素,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展开余下试题C.根据第④段“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影星“粉丝”以影星获奖经历为依据,断言影评人言辞不公,这种态度并不符合说理平等、理性的要求,因此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D.根据第⑤段至第⑧段的论述,说理需要包含逻辑、信誉和情绪三个要素。吴老师分享支教经历,讲述感人故事,虽然可能触动听众的情绪,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公共说理的全部要素,因此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第⑧段“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可知,本段主要阐述了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A.《乌合之众》中的名言表明群体不允许他人质疑他们的真理,这种偏执的情绪根深蒂固,与第⑧段中提到的情绪在说理中的作用相符合。
B.四川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作为阶级斗争的典型教材,激发了参观者的情绪,即使事实被编造,人们仍然受到强烈的情感影响,与第⑧段的观点相呼应。
C.约翰•洛克在《教育片论》中关于与儿童讲理的观点,并未提及到情绪的问题,因此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的观点。
D.《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请求烛之武帮助时,运用了情感化的语言,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指出郑国灭亡对烛之武也有不利之处,成功地说服了烛之武,体现了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尊重,他从不以自己的年龄或地位压制学生,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意见。这种做法符合本文中提到的说理特征,即“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不限制他人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说明在他看来,不同意见在说理时应处于平等地位。这与本文中提到的“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相吻合,说理的目的并非一定要说服对方,而是通过对话达成理解和共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在对话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绝对确定,而是具有或然性。这反映了说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提出的看法可以再次被说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而非一锤定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赵高)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这不是基于理性的交流,也没有通过说明和协商来解决问题。相反,当秦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并询问左右时,赵高采取的是占领话语阵地的方式,利用自己的权力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打击报复,以强权压制众人说出真相,这完全违背了公共说理中“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的理念。
“(赵高)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赵高在提出“鹿为马”的说法时,没有提供任何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在公共说理中,结论应当由理由来支持,正如本文第③段所言:“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而赵高仅仅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强行要求他人接受其荒谬的结论,这明显不符合公共说理的要求。
“(赵高)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赵高之所以指鹿为马,是为了试探秦二世和群臣的态度,实现篡权的野心。他故意违背事实,混淆是非,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逻辑原则。在公共说理中,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正如本文第⑥段所强调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而赵高的行为则是对逻辑的彻底否定,试图通过权力而非理性来达到目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岭说客
凡一平
他一辈子几乎只做一件事:晕闻。晕闻是壮语,意思是劝说别人。晕是劝说,闻是人,晕闻,意思就是说客。樊宝沙是上岭村的说客。他是我堂叔,从我记事起,就耳闻目睹他走村串户做说客。他凭着一张嘴,说服了一个又一个的人,解决了一桩又一桩事情。
我清楚地记得我五岁那年,樊宝沙去劝服韦光益和潘秀香夫妇要把女儿送人的过程和情景,至今依然动人心魄、历历在目。那是寒冬腊月的一天,我还蜷缩在被窝里,有人抠我的脚心。我被迫掀开被子跃起,堂叔樊宝沙咧着嘴对我笑,说:“想不想吃糖果?”我穿上我认为最好的衣服,从里屋出去,看见堂叔和我父亲在说事情。两个大人见我出来,停止说事,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以为堂叔是带我上街,想不到他带我走进了村里的某家,我后来知道是韦光益的家。
堂叔樊宝沙与韦光益在两张小矮凳上坐着,面对面。我站在堂叔樊宝沙一侧,看见他扫视了一遍房里的三个女孩和潘秀香怀中的襁褓,然后对韦光益说:“送哪个?”韦光益视线移向潘秀香怀里的襁褓,像生怕女婴听见一样,只努了努嘴。潘秀香抱着襁褓过来。我看见襁褓里的婴儿,小不拉几,面黄肌瘦,像菜地里被水淹过的南瓜。堂叔樊宝沙说:“取名了吗?”“韦四红,”韦光益说,却摇摇头,“送人后要改的,至少改姓。”“生辰八字?”潘秀香边想边报出韦四红出生的年月日时。我记得那日子,韦四红比我小五岁零两个月。堂叔樊宝沙用心记下,然后掐指算,嘴里默念着什么,过了很久,忽然呼喊:“这孩子不能送人呀!”“其他女儿也不能送,一个都不能送!”堂叔樊宝沙斩钉截铁地说,他站了起来,对除了我以外的人指手画脚,或评头品足,意思是韦光益全家的人,相生相成,缺一不可,阖家团圆,戮力同心,将来才能发达兴家,福荫世代。他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
潘秀香情不自禁亲了襁褓中的韦四红一口,又亲一口。她另外的女儿们也都放松了许多。韦光益仍高兴不起来,说:“可现在我们家那么多口人,养不起呢。”“这你就短视了,井底之蛙。”堂叔樊宝沙把我拉过来,推到韦光益前面,“晓得我为什么把他带来吗?我侄仔。”韦光益看着我,又看着堂叔樊宝沙,摇摇头。堂叔樊宝沙的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他就是你家的贵人,送财童子!”韦光益瞪大眼睛,“怎么讲?”“我这侄仔将来就是你小女儿四红的老公,你的女婿。”堂叔一边摸我的头一边说,“我哥家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比你家好太多了。我哥是小学老师,领国家工资,我嫂会缝纫,有自己的缝纫机。只要四红和我侄仔现在就定了亲,你想想,我哥嫂他们家,能不帮你渡过眼前的困难吗?”从韦家出来,我以为堂叔该带我上街买糖果了。没想到他说话不算数,耍赖不带我上街买糖果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想想,我今天给你讨了个老婆,难道不比一颗糖重要吗?”我想想也是,服了他。
从那以后,我真的把韦四红当老婆一样看待。还有我的父亲母亲,也正儿八经地把韦四红当儿媳,他们时常让我给她家送米,有肉吃的时候要分她家一半,每年给她家四姐妹各做一套衣裳。我在梦想中长大,上初中,升高中。韦四红在上岭小学是我父亲的学生,优异得让我父亲赞不绝口,她除了学习成绩好,唱歌跳舞也极具天赋。


展开余下试题大学毕业那年,我分配在一所乡中学,当老师。韦四红在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电影里担任主演,一炮走红,成了明星。不久的一天,堂叔樊宝沙出现在了我在的乡中学。他开门见山:“我是来劝说你放弃韦四红的。你们不合适。”我只“哦”一声,因为他一出现我就料到了来意。
我四十岁那年,见了一回韦四红。我在上岭村过春节,她正好回来。我作为我家的代表参加了她家的宴请。我忽然想起了堂叔樊宝沙,于是四处寻望,果然在宴席的主桌发现了他。
我再见堂叔樊宝沙,又是十多年后,我五十四岁这年。
我拿父亲的骨灰,回上岭村安葬。葬礼上,八十岁的堂叔樊宝沙凝视着我父亲的遗像,眼睛里充满着敬佩和深情,温柔地对一旁的我说:“这辈子,你爸爸就委托我做了两次说客。一次是你五岁那年,你爸知道韦光益要把女儿送人,便委托我去劝说韦光益,我借用了你,把韦光益给说服了。还有一次是你大学刚毕业工作,你爸委托我去劝你,不要再想着和韦四红结婚成家。他的理由是差距太大。你爸是个大善人呐,又是很有远见的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你要理解你爸。也希望你能谅解我。”
我看着堂叔樊宝沙,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的说客,从他嘴里说出的话语,竟如深潭流出的水,静美、干净、甘甜……
(有删改)
文本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作家凡一平的众多小说被相继改编为电影或者电视剧。凡一平被称为“备受中国当代出品人、制片人、导演青睐的小说家”。
从本质上说,小说与影视都是讲述故事的艺术样式,都依靠故事来吸引读者或者观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着各种各样的叙事方式,凡一平选择的是最传统却也最有效的一种:让小说回归故事,故事成为小说叙述的中心。可以说,讲好故事是凡一平小说创作重要的美学追求。读者在凡一平的小说中能够体验到故事的魅力,感受到故事对人物命运的掌控。
(摘自胡国威《论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特质》)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了说客樊宝沙的职业以及他在村里的重要地位,为下文他成功劝说韦光益夫妇放弃送女儿埋下伏笔。
B. 小说通过描写樊宝沙“扫视了一遍房里的三个女孩和潘秀香怀中的襁褓”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女孩们的关注和同情。
C. 小说中“我”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如“我”跟着樊宝沙去韦光益家,使故事得以展开;“我”站在堂叔樊宝沙一侧,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樊宝沙的劝说过程。
D. 小说写樊宝沙掐指算命劝服韦光益,在表现樊宝沙“说客”形象的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乡村落后观念的批判。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好故事是凡一平小说创作重要的美学追求,这一追求是他的小说能够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B. 本文借助典型化场景描写刻画了樊宝沙的说客形象,他能够从对方的需求和痛点出发,从而找到劝说的突破口。
C. 小说通过描写樊宝沙劝说韦光益夫妇不要把女儿送人这件事,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贫穷与落后,以及人性的复杂。
D. 文本一直接叙写“我父亲”的文字虽然不多,但结合故事的结局,却可见传统小说“草蛇灰线”伏笔写法的影子。
8. 文本一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说客”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小说与影视都是讲述故事的艺术样式,都依靠故事来吸引读者或者观众。”请从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两个层面,简析文本一是怎样讲述故事,吸引读者的。
【答案】6. D 7. A
8. ①樊宝沙劝说韦光益不要把女儿送人的场景描写,刻画了樊宝沙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因势利导的说客形象。②樊宝沙在当说客时,用通俗生动的话语及传神的动作,表现出他是一个能说会道、善用肢体语言的说客形象。
9. ①以过来人的视角,叙述一个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多的故事,可使故事更真实完整。②以故事中人物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既能合理隐藏一些故事情节,使叙事更集中;也有利于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使叙述更亲切。①以过来人的视角,叙述一个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多的故事,可使故事更真实完整。②以故事中人物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既能合理隐藏一些故事情节,使叙事更集中;也有利于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使叙述更亲切。
【解析】
【导语】文本一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展示了乡村社会的人情、困境与人性的复杂。说客樊宝沙凭借智慧和技巧,既帮助了他人,也带出了乡村特殊的人际互动模式。小说以真实具体的情节生动地反映了乡村生活。文本二则从凡一平小说的受影视改编受欢迎的角度,指出其小说的叙事中心在于讲好故事,这一特点不仅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魅力,也令其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也暗含着作者对乡村落后观念的批判”错,根据“韦光益全家的人,相生相成,缺一不可,阖家团圆,勠力同心,将来才能发达兴家,福荫世代”可见,小说写樊宝沙掐指算命劝服韦光益并没有暗含作者对乡村落后根源的思考,只是想借用掐指算命这种方式来使韦光益相信自己的话,要留下孩子,不要把任何一个送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人性的复杂”错,文本一主要是通过樊宝沙的说客形象和劝说过程,来展现他的智慧和说服力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堂叔樊宝沙劝说韦光益不要把女儿送人时,他扫视了一遍房里的三个女孩和潘秀香怀中的襁褓,尤其是襁褓里的婴儿,小不拉几,面黄肌瘦。他就知道韦光益家想把孩子动人的原因——生活太贫穷,怕养不活孩子。于是堂叔说“我”将来就是其小女儿四红的老公,是韦光益未来的女婿,并说他哥家经济情况好,四红和“我”定亲后,哥嫂会帮韦光益渡过难关。这样一说,打消了韦光益心中的顾虑。堂叔这一操作,可见他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因势利导的说客。
对堂叔这一人物采用个性化的描写,如“樊宝沙用心记下,然后掐指算,嘴里默念着什么,过了很久,忽然呼喊:‘这孩子不能送人呀!’‘其他女儿也不能送,一个都不能送!’堂叔樊宝沙斩钉截铁地说,他站了起来,对除了“我”以外的人指手画脚,或评头品足,意思是韦光益全家的人,相生相成,缺一不可,阖家团圆,戮力同心,将来才能发达兴家,福荫世代。他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堂叔一边摸“我”的头一边说:“我哥家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比你家好太多了。我哥是小学老师,领国家工资,我嫂会缝纫,有自己的缝纫机。只要四红和我侄仔现在就定了亲,你想想,我哥嫂他们家,能不帮你渡过眼前的困难吗”,樊宝沙这一番通俗生动的话语及传神的动作,表现出他是一个能说会道、善用肢体语言的说客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的能力。
从叙述角度看,依据“我清楚地记得我五岁那年,樊宝沙去劝服韦光益和潘秀香夫妇要把女儿送人的过程和情景”“我在梦想中长大,上初中,升高中”“大学毕业那年,我分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上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