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材料二: 礼、乐是中华文化一对古老的范畴,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 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如何让修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因此,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意趣,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因此,与其依据礼乐文化践行与时偕行的社会责任,毋宁借助其内部蕴藏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儒家礼乐文化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基因。让礼乐文化的现代建构不仅立于礼、融于仁、归于德、成于乐,更要增加“礼乐文化”的话语空间,将其合理嵌入文明社会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等生活各方面,发掘两者交融下新的时代力量。 (摘编自郭庆《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但三代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孔子进而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 B. 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制定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 C. 儒家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人生智慧,当今社会也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D. 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将礼乐文化与文明社会创建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拥有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社会景象,原因是当时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 B. 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是礼乐文化生活化、世俗化的体现。 C. 在“仁”的加持下,“礼乐”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也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D. 凭借礼乐文化内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有利于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 3. 下列选项能体现“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有很多繁文缛节,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 B. 《周礼》和《雅乐》等文献,规定了礼似的似式、礼器的使用和音乐的演奏方式,为后来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礼乐文化自儒家一脉相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深深影响着个人、家庭和社会发展。 D. 一些社区工作者组织举办关于礼乐文化的讲座和礼仪教育活动,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邻里关系,打造和谐社区。 4. 材料一引用了孔子及朱熹的话,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引用孔子的话体现了“仁”的重要性,以及“仁”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 ②引用朱熹的话强调礼乐文化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③引用孔子及朱熹的话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5. ①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成就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继续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 ②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涵养自我性情,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 ③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够使人们坚定理想,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西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变化及孔子对其进行的创新性实践,强调了礼乐文化在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聚焦于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现代转型,探讨其在个人修身、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文章整体脉络清晰,论证有力,强调了礼乐文化的持续价值和现代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制定了……”错误,原文是“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并非“沿袭”;原文“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可知,是“升华”,不是“制定”。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西周时期拥有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社会景象,原因是……”错误。原文是“均需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是“以求”,而不是“拥有”;“原因是……”以偏概全,“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只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