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  2024-10-0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使用前绝密★
2025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乐文化兴于三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周礼》《仪礼》《礼记》的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时期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衣、食、住、行、婚丧、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乐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还是普通百姓,均需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这对于礼乐文化的流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传统带入了“明德慎罚”的“礼乐文明”。
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
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寻找内在动因,从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
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的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材料二:
礼、乐是中华文化一对古老的范畴,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
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如何让修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因此,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意趣,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因此,与其依据礼乐文化践行与时偕行的社会责任,毋宁借助其内部蕴藏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儒家礼乐文化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基因。让礼乐文化的现代建构不仅立于礼、融于仁、归于德、成于乐,更要增加“礼乐文化”的话语空间,将其合理嵌入文明社会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等生活各方面,发掘两者交融下新的时代力量。
(摘编自郭庆《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但三代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孔子进而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
B. 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制定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
C. 儒家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人生智慧,当今社会也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D. 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将礼乐文化与文明社会创建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拥有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社会景象,原因是当时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
B. 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是礼乐文化生活化、世俗化的体现。
C. 在“仁”的加持下,“礼乐”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也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D. 凭借礼乐文化内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有利于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
3. 下列选项能体现“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有很多繁文缛节,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
B. 《周礼》和《雅乐》等文献,规定了礼似的似式、礼器的使用和音乐的演奏方式,为后来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礼乐文化自儒家一脉相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深深影响着个人、家庭和社会发展。
D. 一些社区工作者组织举办关于礼乐文化的讲座和礼仪教育活动,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邻里关系,打造和谐社区。
4. 材料一引用了孔子及朱熹的话,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引用孔子的话体现了“仁”的重要性,以及“仁”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
②引用朱熹的话强调礼乐文化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③引用孔子及朱熹的话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5.
①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成就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继续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
②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涵养自我性情,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
③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够使人们坚定理想,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西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变化及孔子对其进行的创新性实践,强调了礼乐文化在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聚焦于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现代转型,探讨其在个人修身、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文章整体脉络清晰,论证有力,强调了礼乐文化的持续价值和现代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制定了……”错误,原文是“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并非“沿袭”;原文“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可知,是“升华”,不是“制定”。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西周时期拥有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社会景象,原因是……”错误。原文是“均需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是“以求”,而不是“拥有”;“原因是……”以偏概全,“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只是原因之一。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论述礼制消极的一面,与转型无关。
B.强调《周礼》《雅乐》等文献对礼乐文化发展的作用,与现代转型无关。
C.论述礼乐文化的影响,未提到转型。
D.体现了将礼乐文化与现代文明社会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相结合,属于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孔子的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阐述了孔子释仁入礼,提出的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体现了“仁”的重要性,论证了有“仁”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的观点。
②引用朱熹的话“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意思是“礼”就在生活中常听常见,表现了礼乐文化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强调礼乐文化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③引用孔子及朱熹的话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加了文学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相关内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材料一“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可知,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涵养人的思想,可以成就现实生活的规整有序,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继续发挥时代文化使命。
②材料二“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等可知,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可以涵养自我性情,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引领社会道德发展,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③材料二“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可知,礼乐文化具有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将其融入现代生活能够使人们坚定理想,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既能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又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发掘并发挥两者交融下新的时代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黍
王祥夫
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天气还很热,只是到了晚上会凉快些。风从很远的地方吹来,分明有了些许凉意。庄稼们还在地里做最后的努力。努力什么?努力生长,说生长好像也不对,用农科所老汪的话说,是“上色”。老汪说:“地里的庄稼正在上色呢,一天一个样,这是多么好的季节。”老汪文绉绉的,人们说老汪是个文人,但又好像他什么活儿都会做。
秋天真是要来了,秋风从很远的地方不停地吹过来,用庄户人的说法是这秋风会越吹越长,先是把八月十五给吹过来了,后是把庄稼给吹黄了,再往后就把冬天给吹过来了。下大雪的时候老汪会随着农科站的人去积粪,也就是去城里把城里人造的粪都给拉回来,来给大队积粪。这样的冬天给老汪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有时候还会想念这样的冬天,虽然累,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喝酒的时候老汪还总会说这么一句:
“要是在我们老家就好了,有咸鸭蛋就酒。”
“鸭蛋就酒有什么好?”旁边的人说。
“那还能不好,我们老家的咸鸭蛋可是出了名的。”老汪说。
因为老汪经常说这话,别人就问了:
“你们老家鸭蛋到底有什么好,值得你整天把它挂在嘴上?”
问话的是外号叫“五张犁”的这么一个人,“五张犁”可是当地出了名的种地好把式,据说他用坏的犁有五张,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事情,一般人一辈子能用坏两张犁就算不错了。老汪想了想就对他说:“我们老家的咸鸭蛋都是双黄的。”再问,老汪就又说,“用筷子一扎油就出来,可真香。”
人们都看着老汪,不知道那鸭蛋该有多么香。晚上睡觉的时候,五张犁在被窝里对老汪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去你们老家好好吃一顿双黄咸鸭蛋就是有福气了,比在我们这儿天天吃腌黄萝卜强一百倍!”
老汪没说什么,屋子里弥漫着烟,别的人都趴在各自的枕头上抽烟,各人在想各人的心事,外面的风很大,轰隆隆,轰隆隆。老汪心想,怎么这边刮大风的声音都和我们那边不一样呢?老汪忽然叹了口气。
“你还回不回你们老家了?”有人这时候问老汪了。
这让老汪心里很难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睡吧,人一睡着就什么都忘了。”老汪说。
五张犁还不想睡。他又点着一根烟,继续抽着。
“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老汪说。
“可这生活不好,天天莜面黄萝卜山药蛋!”五张犁说,“什么时候能请你好好吃一顿羊肉臊子莜面,那才叫香。”
“好啊好啊。”老汪说,“我会怀念这里的生活的。”
“这有什么好怀念的,除了大粪就是大粪。”五张犁说,别的人也跟上这么说。
老汪说这个你们就不懂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老汪说这话的时候真是谁都不懂,到现在他们也未必懂。后来老汪走了,他没有回他那个出产双黄咸鸭蛋的故乡,而是去了北京,北京那边要他回去帮助修改剧本。他原先的工作就在北京,回去后的第一年老汪就给五张犁他们寄来了一大包咸鸭蛋。那鸭蛋皮是瓷青色的,可不是只用筷子一捅油就“咝”地冒出来了。
五张犁他们吃着老汪寄来的鸭蛋。
“老汪真好。”五张犁说。他们都有些想念老汪。
五张犁他们给老汪捎话问他想吃点什么,想要点什么,虽然这地方也真是没什么好东西,除了山药蛋、胡萝卜就是圆白菜,也就这么些个东西。老汪说我什么也不想要,我只想回去看看,但我总是忙得抽不出时间。就这么一晃又过去了两三年。
五张犁要给他的儿子办喜事了,五张犁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老汪,他给老汪发出了请柬。老汪那边马上就回了话:“我要回去。”
季节呢,也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乡下办事,喜欢节上加喜,过节和喜事放在一起,五张犁就把大喜的日子定在了八月十五。
“我把老汪请来。”五张犁兴奋地见人就说。
“他说他要来。”五张犁又说。
“老汪要回来。”五张犁说。
秋天真的来了,秋风正在把庄稼慢慢往黄了吹,五张犁去了地里,他要掐些黍子给老汪做糕吃。他已经想好了,多掐点,给老汪带走一些。这个秋天真是爽朗,天是蓝的,庄稼地是黄绿一片。蚂蚱们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拼命地往高了飞,能飞多高就飞多高,但它们飞动的声音是寂寞的,你闭着眼睛听它们在高空飞,心中忽然会充满了伤感,这莫名的伤感谁也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但人人都知道一年就快要过去了。
五张犁想好了,要给老汪带些新黍回去,再带一塑料卡子自家淋的醋。这都是老汪喜欢的东西。五张犁在心里突然有点感谢自己这次办的喜事,要是不办喜事老汪能回来吗?


展开余下试题五张犁在地里掐了一捆黍子,又掐了一捆黍子。地里的黍子黄了快一半了,每年都这样,它们从不会把时间推迟,一到时候它们就黄了,它们在秋风里“沙沙沙沙”地响着。而谷子被风吹动的响声是“哗啦哗啦”。莜麦呢,白净的莜麦发出的响声就更加细碎,是窃窃私语,它们从来可都不敢大声。秋风吹动着它们,也吹拂着五张犁,他在地里一起一伏一起一伏地掐着他的新黍,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秋天。
这时有人在村边的路上出现了,是两个人,人们很快都知道了,这一男一女竟然是老汪的孩子。他们来了,来参加五张犁儿子的婚礼。那老汪呢?老汪呢?老汪怎么没来?老汪的一儿一女一来就找五张犁,马上就有人把他们带到了村外的黍子地里。
秋风,无尽的秋风,从很远的地方吹过来,不停地吹过来,吹拂着正在黄熟的玉米啊,谷子啊,黍子啊,秋天的田野从来都不是寂寞的,各种庄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其间还夹杂着蚂蚱的飞动声,它们都在努力往高了飞,它们使出了劲地往高了飞。
五张犁的黍子地里,突然响起了五张犁的哭声,他实在是忍不住让自己不哭。人们马上也都知道了老汪来不了啦,但老汪的一儿一女来了,还拎着一提包用筷子一捅就冒油的那种双黄咸鸭蛋。
这个秋天是一个好秋天,多么好的秋天……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两次提到的“八月十五”这一日期,既是庄稼生长的时间节点,也象征着团圆,传达出人们对团圆的渴望之情。
B. “五张犁”的外号代表大家对五张犁是种地好把式的肯定与赞扬,一个在土地中劳作的辛勤的劳动者形象跃然纸上。
C. “那老汪呢?老汪呢?老汪怎么没来?”三个连续的追问,主要表现出五张犁因老汪没来而对他产生的埋怨与不满。
D. 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但也是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文中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也不乏伤感的流露。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老汪看来,耳旁的风声与家乡的风声是不同的,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老汪对劳动生活的厌倦。
B. “你闭着眼睛听它们在高空飞”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便于调动读者的情感并融入文章中去。
C. 小说对老汪的具体信息及结局作了模糊化处理,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增加了小说的张力。
D. 小说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年,通过老汪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变化。
8. 文中在写到老汪他们喝酒时有一处对话描写,请分析这处对话的作用。
9. 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的情感是“节制”的,是内敛克制的,让读者犹如隔云观景。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体现了老汪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咸鸭蛋”是老汪家乡的小吃,老汪对咸鸭蛋的怀念传达出他对家乡的怀念。
②丰富了老汪的人物形象。老汪是“文人”,但却能与农科站的人一起积粪、拉家常,表现了老汪的平易近人。
③为后文情节做铺垫。老汪向众人讲述咸鸭蛋,为后文他寄回咸鸭蛋等情节做了铺垫。
9. ①文中人物的情感是“节制”的。老汪自始至终都未言明对家乡的思念,而“要是在我们老家就好了,有咸鸭蛋就酒”一句足以看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再如“老汪说这个你们就不懂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表面上是老汪对五张犁他们观点的评价,却表现出老汪已经对村里的人和事产生了感情,将来也会怀念这里的一切。
②作者的情感是“节制”的。作者借用老汪是个文人但又需参与积粪这样的身份落差,曲折地展现出特殊时代对知识分子身心造成的伤害;借用咸鸭蛋、羊肉臊子莜面等美食,侧面展现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物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文末通过讴歌秋天的美好,来间接表现作者对老汪、五张犁美好情谊的赞美。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秋天这一特定季节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辛酸,主人公老汪代表着曾在乡村劳动的知识分子,他对故乡的咸鸭蛋怀有深深的眷恋,同时对现实生活有着无奈与妥协。小说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真实的对话,刻画了普通劳动者五张犁的淳朴与善良,以及老汪的怀旧与无奈,传递出深厚的乡土情谊和时代变迁中的情感冲击。结尾的悲情与期待交织,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希望共存的氛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表现出五张犁因老汪没来而对他产生的埋怨与不满”错误,这里更多的是对老汪没来的疑惑、遗憾以及对老汪的思念之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对劳动生活的厌倦”错误,根据“什么活都会”“虽然累,但心里还是高兴的”等信息可知,老汪并不是厌倦劳动生活,只是怀念家乡而已。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这是一段对话描写。对话描写的一般作用有: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等。
结合文中老汪他们喝酒时的对话描写可知,“咸鸭蛋”是老汪家乡的小吃,老汪对咸鸭蛋的怀念传达出他对家乡的怀念。老汪是农科所的“文人”,但却能与村里的人一起集粪、拉家常,表现了老汪的平易近人。老汪向众人讲述咸鸭蛋,为后文他寄回咸鸭蛋等情节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中人物情感的“节制”:
1. 老汪对家乡的思念表现节制。
“要是在我们老家就好了,有咸鸭蛋就酒”,老汪没有直白地诉说对家乡的思念,只是通过这句看似平常的话,流露出对家乡咸鸭蛋的怀念,从而暗示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含蓄,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体现了情感的“节制”。
“老汪说这个你们就不懂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这句话在表面上是老汪对五张犁等人观点的回应,但实际上反映出老汪内心已经对村里的人和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没有直接表达这份感情,而是用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表达,让读者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同样体现了情感表达的内敛克制。
2. 五张犁对老汪的情感表现节制。
五张犁给儿子办喜事,第一时间想到老汪并发出请柬,兴奋地见人就说“老汪要回来”,他对老汪的期待和想念没有用夸张的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这些平实的举动和话语展现出来,情感表达得很克制。
作者情感的“节制”:
1. 通过身份落差展现特殊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老汪是个文人,却要参与积粪这样的体力劳动。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这个特殊时代对知识分子的不公,而是通过这种身份落差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无奈和伤害。这种表达方式不张扬、不激烈,体现了作者情感的“节制”。
2. 借美食侧面展现时代变迁和人物对家乡的热爱。
文中多次提到咸鸭蛋、羊肉臊子莜面等美食。咸鸭蛋代表着老汪的家乡,羊肉臊子莜面代表着五张犁他们生活的地方。通过这些美食,侧面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特色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人物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物情感的赞美,而是通过美食这一载体,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情感表达得很含蓄。
3. 以讴歌秋天的美好间接表现对美好情谊的赞美。
文末通过描写秋天的美好,“这个秋天是一个好秋天,多么好的秋天……”,秋天的美景象征着老汪和五张犁之间美好的情谊以及生活中的温暖。作者没有直接赞美这份情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