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5届湖南省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二(逐题解析)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何谓“山”?山者,宣也。宣气散,万物生。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在我们眼前打开的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浏览完整试题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无名之志。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滨塞、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家往往借助山水的眼光,采用“游目骋怀”的方式,从整体出发,综观天地,将观看化入胸壑。
B. 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起承转合,因其难以相融,故而能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C. 山主生,呈现为升势;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宋代画家用“戏墨”的方法最自由高效地体现山水的形神。
D.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可以在中国绘画中与天地相往来,自由地遨游在绘画的世界里,而西方绘画与之相比则存在差异。
B. 我们能走进中国绘画构筑的诗意栖居的世界,体察万物,得益于中国画中的“戏墨”笔法。
C. 独立于中唐前后 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娱悦亲切以及牧歌式的宁静,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
D. 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有道而不艺”等句更是表现了他对道艺结合的重视。
3. 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记录了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B. “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绘的《四景山水图》,分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
C. 《枯木怪石图》中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 北宋范宽创作的《溪山行旅图》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4. 古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会说“观”。“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自古诗画同源,请结合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说此词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观”的。
5. 某博物馆拟拍摄一期宋代山水美学科普短片,由你拟写视频文案。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请你列出脚本拟写要点。
【答案】1. B 2. C
3. A 4.
①“观”是包含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 ②《声声慢》中提及的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都饱含着清冷、哀婉、愁绪,这其实是词人当时内心愁怨、凄苦的真实写照。
5. ①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
③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④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通过对中国画家山水画创作方式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山水画超越时空的观看方法及其诗意表达,强调“心与物游”的境界。材料二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中唐至北宋时期山水画独立发展的社会背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审美趣味。这两个材料共同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因其难以相融,故而能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错误。原句是说“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原文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独立于中唐前后的中国山水画”“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可知,原文“似乎应在”,选项过于绝对;原文“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文中并没有表示中国山水画的独立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山水画有一种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山水眼光”。
A.只是说张择端的“艺”,没有涉及“山水眼光”。
B.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分四季景象,体现了对山水的全面观察,契合饱游饫看的山水眼光;展现四季变化,体现山水作为世界观的综合性“谛视”;其书风精巧、彩绘清润能让人感受中国绘画笔墨之美和诗意,可支撑材料一观点。
C.《枯木怪石图》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体现了文人画强调诗心独创及将情感融入绘画的特点。
D.《溪山行旅图》为幽静的山林增添生气,体现了中国绘画将现实的景象纳入内心观照,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观”是一种“谛视”,即超越瞬间感受,依照生命经验构成完整世界图景,是包含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
《声声慢》中 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绝非简单的自然景象罗列。淡酒不能消解内心愁苦,急风更添凄凉之感,过雁引发思乡怀人之情,黄花憔悴如词人自身,梧桐细雨点点滴滴都敲打在词人敏感而痛苦的心上。这些景物饱含清冷、哀婉、愁绪,与词人当时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的悲惨遭遇紧密相连,是其内心愁怨、凄苦的真实写照。词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腻刻画,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以有限的景物抒发了无穷的愁意,正如古人画卷中的“观”,是包含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是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与表达。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中提到中国画家画一座山会在不同位置居住、观察,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再作画,体现了“高远、深远、平远”的视角,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宋代画家也继承了这种山水眼光来观察真山真水,以此理解自然、观察世界。
②材料一第五段指出山水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宋画将画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等纳入内心观照,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体现了宋画以山水展现万物、综合谛视世界的特点。
③文中第八段提到在宋代生动苍润的描画中能感受到笔和墨的美,这种美能体现山水的形神,通过“戏墨”的方法把人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进而走进中国绘画的世界、诗意栖居的世界,获得体象和生命的诗意。
④文中最后一段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话表明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也体现了宋代山水画追求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穷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神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又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熄火了。①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②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③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④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通过描写四大娘的动作和心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春蚕的丰收给老通宝一家带来了希望。


展开余下试题B. ②处由点及而,展现了江南农村养蚕丰收的景象,忧愁的农人们一时兴奋起来,人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悦。
C. ③处写茧厂大门“关得紧洞洞”,暗示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全村的蚕茧都会没有销路,农村经济凋敝。
D. ④处可以看出老通宝常年与茧厂做生意,且对茧厂充满信任,他相信茧厂绝不会因经济凋敝而关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B.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C.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 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9.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6. D 7. C
8.
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老通宝在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
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转而快乐起来。
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老通宝忧愁,失望起来。
④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
⑤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
9.
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
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
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
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
【解析】
【导语】本文主要讲述了老通宝一家在春蚕丰收时,由于蚕茧没有销路而陷入经济困境的故事。尽管春蚕获得了丰收,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但由于茧厂未开秤,蚕茧无法出售,导致债台高筑。老通宝一家尝试将茧子运至无锡出售,结果只卖出部分,依旧不够偿还债务,最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的艰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对茧厂充满信任”理解错误,从前文“‘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这一说法可以看出当地茧厂之多,因此老通宝认为茧厂不可能全部关门。这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判断,与“信任”无关。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双关手法”分析有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和儿子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 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就忍不住想笑……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可看出:在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
②由“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概括: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转而快乐起来,欢笑兴奋。
③由“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等内容,可概括:今年丰收了,却没见半个收茧人,内心忧愁失望。
④由“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可概括: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
⑤由“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可概括: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又气得生了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本特征的能力。
①文中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如“‘宝宝’都上山了……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蚕农的生活状态,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
②文章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借了三十块钱,布了五张蚕种,好容易熬得蚕宝宝上了山,并且蚕茧非常好,“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结果却没有茧厂收茧子;大老远弄到无锡去卖,“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也给气病了,小说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一家的遭遇是当时千千万万蚕农的真实写照,很有代表性。
③小说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侵略的侵略下,国内江南地区落后蚕丝制造业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朴素农村蚕农们养蚕的故事。当时国内没有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反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更加严重影响到了江南地区的蚕丝买卖生意,也使得辛苦劳作的蚕农们得不到回报,从而陷入窘境。老通宝家破产就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洋鬼子”闹的,一是地主的剥削。作品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
④作者的情感较为隐蔽,没有在作品中直抒情感,如“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等内容,通过冷静的叙述,隐藏了作品的思想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①,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5届湖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