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7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2025届湖北省腾云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湖北省腾云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10月8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 。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相去不远了。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为“龙”为一种良马;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图腾不同的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
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
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
取材于王元鹿的《“龙”,你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龙”字历史悠久,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中均有“龙”字。如: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龙”字记录的对象是什么呢?从甲骨文、金文看,“龙”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龙”字似大口长身的一种神奇动物,到了小篆,字形发生变化,故《说文解字》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描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后世辞书如《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云“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可见,“龙”实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作为古老的汉字,“龙(龍)”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


浏览完整试题汉字“龙”记录的也是汉语中的一个词“龙”,字义也是词义。龙有诸般变化,能兴云作雨,属于神兽、灵兽。《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故后世给“龙”附加了许多意义。这样,作为词的“龙”就成了多义词。神话传说中有龙王,龙王住在海里,司掌行云布雨,如《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敖广一类。龙还可以用来比喻非凡的人物,如人中之龙、人中龙凤、藏龙卧虎、望子成龙等,诸葛亮便被称作“卧龙”。还可指长形像龙事物,如:火龙、车水马龙、龙骨等。还可以指有龙形花纹或形状像龙的东西,如苏轼《新茶送签判程朝奉》:“火燧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
作为词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组成别的词语,除了已经举出的例词外,在现代汉语里还有龙头、龙宫、龙凤胎、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江湖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也喜欢带“龙”字,如:黑龙江、黄龙河、龙泉、龙潭、黑龙潭、龙山、龙井等。姓名中也不乏“龙”字,龙是古老的姓氏,龙子、龙苴、龙贾皆是春秋战国时的名人,后世也不乏龙姓名人。以“龙”为名的人更多,如贺龙、李小龙、成龙等。以“龙”作为构成要素的成语,也是汉语成语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龙飞凤舞、凤舞龙翔、笔走龙蛇、画龙点睛等,这些成语是褒义或中性的,“龙”常与“虎、凤”等搭配。带“龙”字的成语也有表达贬义的,如老态龙钟、鱼龙混杂等。跟龙有关的歇后语、谚语、俗语也很多,如: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蛟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叶公好龙——怕是真的。可见,“龙”是汉语词汇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可不能简单地从字词句上来看。自古以来,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我们的先人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周天黄道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因而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样龙成了农耕社会重要的“图腾”。古往今来,“龙”存在于龟甲兽骨、青铜石刻、简帛尺牍、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之中,更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心灵之中。龙的传说、龙的文化、龙的精神、龙的品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
取材于陈昌来的《龙年说“龙”》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究属何物,众说纷纭,古时很多人认为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也有人认为龙不是动物。
B. “龙”是原始社会的崇拜物。红山、内蒙古出土的有关“龙”的玉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点。
C. 曹操对龙的描述与《说文解字》《辞源》中对龙的介绍形成了呼应,都认为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
D. 龙常指形状像龙的事物,如车水马龙、火龙、龙骨、龙头、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语言朴实,内容环环相扣,逻辑严谨,结论令人信服。
B. 材料二内容丰富,有“龙”的记录对象、词汇含义及文化象征。
C. 成语中常见“龙”与“虎”“凤”的搭配,如龙飞凤舞、虎踞龙盘等。
D. “龙”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中国人对龙的厚爱。
3.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中国人对于‘龙’的厚爱”的一项是( )
A. 有人称蛇为龙,有人认龙为马,有人认龙为虹,有人认龙为松。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B. 除了词中多龙,江湖名、动物名、植物名、事物名,甚至人们取名也多带“龙”
C. 古人在观测天象时,看到其中连起来形状像一条龙的七宿,称其作“东方苍龙”。
D. 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神话传说、影视动漫中多有“龙”的存在。
4. 两篇文章都谈及“‘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这句话在两篇文章中的作用明显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5. 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年,也就是龙年。新年伊始,武汉市政府将在中山公园举办“龙迎新春”大型文化展览,请结合两则材料,为展览设计三项活动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D
3. A 4. (1)王文中“‘龙’是中华民族 象征”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它的作用是引出写作的对象“龙”以及写作的主要内容“‘龙’究属何物”。
(2)陈文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它是文章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更进一步指出了“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5. (1)龙文化探源。在展览中展出古人对于“龙”为何物的种种说法,同时也展出各种考古发现,让市民们了解龙之起源。
(2)龙文化表现。展示龙文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龙文化与中国诗词;龙文化与俗语(成语),与龙文化有关的神话、故事等,“龙”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心灵之中。
(3)龙文化迎春。龙灯、舞龙、龙船、接龙等活动,体现龙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的美好象征,表达新年祝福。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意义。材料一从考古与历史文献角度分析“龙”的来源与实质,认为“龙”可能是原始崇拜物,体现了不同动物形象的融合。材料二则从汉字演变和词义衍生角度展示了“龙”在语言和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整体上,文章提供了多角度看待“龙”的视野,揭示了“龙”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复杂性和文化深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龙常指形状像龙的事物,如……”错,根据“作为词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组成别的词语,除了已经举出的例词外,在现代汉语里还有龙头、龙宫、龙凤胎、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可知,“车水马龙、火龙、龙骨、龙头、龙虎榜、龙门阵、合龙、接龙等等”是以“龙”作为构词语素组成的词语,而不是龙常指的形状像龙的事物。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因为中国人对龙的厚爱”错,根据“自古以来,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龙的传说、龙的文化、龙的精神、龙的品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可知,“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与农耕社会等因素有关,而不是因为中国人对龙的厚爱。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有人称蛇为龙,有人认龙为马等说法只是对“龙”究属何物的不同看法,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人对“龙”的厚爱。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王文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开头的作用:这句话在材料一开头起到引出写作对象“龙”的作用,让读者明确文章围绕“龙”展开讨论。 同时也引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龙’究属何物”,为后文对龙的各种探讨做铺垫。
陈文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结尾的作用:作为文章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前文关于“龙”的记录对象、词汇含义等内容进行总结升华。更进一步指出了“龙”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强调了龙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和“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可以设计“龙文化探源”活动。 活动内容是在展览中展出古人对于“龙”为何物的种种说法,让观众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龙的不同认识和探讨。同时展出各种考古发现,如红山、内蒙古出土的有关“龙”的玉器等,为观众呈现龙的起源线索,使市民们能够深入了解龙之起源。
根据材料二“作为词的‘龙’不仅是意义丰富多彩的多义词,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组成别的词语”可以设计,“龙文化表现”活动 。该活动展示龙文化与百姓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如以“龙”命名的事物、江湖名、地名等。 展示龙文化在中国诗词中的体现,如苏轼《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中对“龙”的描写,体现龙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展示与龙文化有关的俗语(成语)、神话、故事等,表现龙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心灵之中。
根据材料二“‘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可以设计“龙文化迎春”活动。 通过龙灯、舞龙、龙船、接龙等活动,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这些活动体现了龙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的美好象征,同时也向市民表达新年祝福,增强市民对龙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袍郑
冯骥才
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燕赵故地血刚烈,尽是俗世妙奇人。
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绰号“龙袍郑”的郑老汉,来头可是顶了天——皇上。
①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清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
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大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溜达溜达,怕招眼招事,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
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个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有滋有味,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
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
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
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
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②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
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
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么?我有点儿饿了。”
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这锅熬面鱼呢!我郑老汉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
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
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
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大家伙儿都知道,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嘛。有不怀好意地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不但不来了,还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


展开余下试题各位看官没猜错,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了,划船跑了。
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
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
郑三听了,灵机一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自己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
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了龙袍郑。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袍郑”的来头不小,郑老汉请皇帝避雨、喝茶、吃面鱼、求赐龙袍,因而名扬天津卫。
B. 郑老汉不相信自己一个小百姓能见到皇帝并得其赏赐,以致于感觉“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C. 得到龙袍的郑老汉惧于各式各样的议论,干脆逃之夭夭,说明他怯弱怕事,慎微本份。
D. 诨号、绰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很常见。标题的“龙袍郑”既可以指郑老汉,也可以指郑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连用三个“一”,用了白描手法,表现郑老汉的生活简单从容,语言简洁凝练。
B. ②处用借代手法表现了郑老汉的热心快肠,与后文他邀请陌生人上船的情节相呼应。
C. 作者故意留白,写郑老汉不知所踪,他极可能放下一切重新过上快乐悠闲的简单生活。
D. 文章结尾情节反转,凸显传奇色彩,这样的结局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8. 本文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你认为文中的“俗世奇人”是谁?请说明你的理由。
9. 被称为“津味小说家”的冯骥才擅长叙写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叙述特色。
【答案】6. A 7. B
8. 答案一:郑老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老汉是一个老实本分的普通渔夫,面对皇上的赏赐受宠若惊却又接不住泼天的富贵,是天津底层百姓的典型缩影。
②手艺奇,郑老汉擅长钓鱼,能吸引皇上观看;郑老汉看云辨天很准;郑老汉擅长做鱼面,附近的渔民和皇上都爱吃。
答案二:郑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三是街上卖槟榔的,精明灵活,富有江湖气息和市井气息。
②头脑(经历)奇,目标明确,郑三就巧借“龙袍郑”的名号做起面鱼的买卖,最终做成天津名小吃日进斗金,体现了小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
9. ①叙述语言:文白兼具,雅俗共赏。用词口语化,多地方特色俚语,多叠音。如“自个儿”“溜达溜达”“赛做梦”“傻傻乎乎”“嘛运气”等,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同时,在口语化叙事中适当插入整句和成语,“人在船上,影在水里”“船不大,舱不小”“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文白杂糅,自然流畅,有文化气息。
②叙述技巧:文章结尾用反转来凸显传奇色彩,“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③叙述形式:小说汲取中国传奇小说的特点,取材于天津市井百态,多奇人奇事;辅之天津特色的说书、相声等语言艺术形式,“今天我们要说的”“大家伙儿都知道”“各位看官没猜错”,看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绘声绘色地呈现。
【解析】
【导语】作者借助天津特有的市井风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巧妙的情节转折,将一个普通渔夫因意外机遇而获得皇上的龙袍,随后因传闻而逃亡的故事娓娓道来。文本以天津卫为背景,融入地方特色语言与生活习俗,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结尾通过真假“龙袍郑”的变迁,揭示了传统市井文化中人性复杂和社会浮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求赐龙袍”错误。由文本“皇上一边避雨……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可知,龙袍是皇帝主动赐给郑老汉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借代手法”错误。“落汤鸡”是借喻而非借代。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答案一:郑老汉是俗世奇人。
身份俗:由文本内容可知,郑老汉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生活在天津卫的海河边,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他的生活状态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即“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清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这样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得到皇帝赏赐后却接不住,其结局是“三天过去,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了,划船跑了”,这也与天津底层百姓的形象相符合。
技艺独特:郑老汉钓鱼技巧高超。文中提到,郑老汉钓鱼的技术非常出色,“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甚至吸引了乾隆皇帝驻足观看。,这说明郑老汉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着非凡的能力。观天象准确。郑老汉能够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彩预测天气变化,如文中所述“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这显示了他对自然界的敏感度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烹饪技艺精湛。郑老汉制作的面鱼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山珍海味”。这种食物以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了皇上的青睐,进一步证明了郑老汉在烹饪方面的特殊才能。
综上所述,郑老汉之所以被称为“俗世奇人”,是因为他在平凡的身份背后,拥有着不同寻常的技能。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答案二:郑三是俗世奇人。
身份俗:由文本“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可知,郑三原本只是一个卖槟榔的小贩,这样的身份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小人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实现了人生的转变,这正是“俗世奇人”所要表现的一种平民英雄的形象。
头脑(经历)奇:由文本“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可知,郑三的头脑聪明,想发财的目标也很明确,他能够抓住机遇,利用自己与龙袍郑同姓这一点,将自己包装成为龙袍郑的亲戚,并以此为噱头开设了一家面鱼店,成功吸引了大量顾客。这一系列的操作显示了郑三非凡的商业头脑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得他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普通的街头小贩变成了拥有自己店铺的小老板,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罕见且令人瞩目的成就。
综上所述,郑三确实符合“俗世奇人”的定义。他以普通人的身份,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凭借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叙述语言: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巧妙地融合了文言与白话,使得文本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不失白话文的通俗易懂。例如,“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这样的文言语句,与“傻傻乎乎,乐乐呵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5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