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 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 (摘编自沈伟 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B. 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 C. 《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 D. 《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印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人物为了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 B. 材料一认为宝钗的话是在解释“还不叫人来拔去”的原因,她同意宝玉“破荷叶可恨”的意见。 C. 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看似指大家,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 D. 材料二通过考证表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3.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B. 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 C. 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D. 《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 4. 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 5. 结合材料,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 【答案】1. C 2. C 3. D 4. 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5. 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③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 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以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的字词改动为切入点,分析了《红楼梦》中角色间的微妙互动以及文本细节背后的深层逻辑。第一篇文章探讨了黛玉的改字是“随文立训”的体现,意在强化她对宝玉的影响力;第二篇文章则通过版本考证和意境分析,论证了“枯”字改为“残”字并非偶然错误,而是曹雪芹有意识的文本处理。这种考辨既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认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材料一作者并没有说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而是说“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但其原因并不是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 B.“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错,错解文意。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把“枯”改为“残”的原因,即八月下旬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 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主流研究者的观点,而是说“另有学者提出”,这不能代表主流研究者的看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错,根据材料一中“黛玉……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可知,黛玉说的所谓“你们”并不是特指薛宝钗,当然包括贾宝玉在内。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