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2025届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
(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
材料二:
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


浏览完整试题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
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
(摘编自沈伟 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B. 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
C. 《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
D. 《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印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人物为了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
B. 材料一认为宝钗的话是在解释“还不叫人来拔去”的原因,她同意宝玉“破荷叶可恨”的意见。
C. 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看似指大家,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
D. 材料二通过考证表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3.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B. 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
C. 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D. 《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
4. 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
5. 结合材料,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
【答案】1. C 2. C 3. D
4. 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5. 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③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 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以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的字词改动为切入点,分析了《红楼梦》中角色间的微妙互动以及文本细节背后的深层逻辑。第一篇文章探讨了黛玉的改字是“随文立训”的体现,意在强化她对宝玉的影响力;第二篇文章则通过版本考证和意境分析,论证了“枯”字改为“残”字并非偶然错误,而是曹雪芹有意识的文本处理。这种考辨既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认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材料一作者并没有说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而是说“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但其原因并不是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
B.“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错,错解文意。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把“枯”改为“残”的原因,即八月下旬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
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主流研究者的观点,而是说“另有学者提出”,这不能代表主流研究者的看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错,根据材料一中“黛玉……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可知,黛玉说的所谓“你们”并不是特指薛宝钗,当然包括贾宝玉在内。
故选C。


展开余下试题【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是:黛玉不能忍受宝钗左右宝玉的判断,她一定要逆着宝钗的意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
A.只是提到宝玉,并未涉及宝钗左右宝玉等事情,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
B.是说黛玉和宝钗之间 交往,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
C.是说黛玉改字与苏轼“诗思相类”,不涉及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
D.材料一分析中提到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是为了在与宝钗的较量中展现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本项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也是体现她在与宝钗争斗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种特殊状态的一例,故符合材料一分析中的“背后逻辑”。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由“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分析,作者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由“‘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分析,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分析,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由“‘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分析,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第六十七……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应该是八月下旬”可知,“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所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
根据材料一“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可知,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所以,林黛玉改字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根据材料一中“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因为她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
根据材料一中“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可知,林黛玉为了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故她改“枯”为“残”。
根据材料二中“‘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和她自己的性情以及她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城子
贾平凹
秦岭南端的漫峪里,明清时期迁来了许多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的人,也有蒙古族人、羌族人和回族人。他们群居为村寨,这些村寨就一直风俗不同,语言有别。上元坝人自诩是纯粹汉人,得意他们有大板牙,小拇脚趾的指甲是两半。但他们的说话又和别的地方汉人仍有区分,把父亲叫大,把祖父叫爷,而爷又指尊贵的神圣的东西,如天爷、日头爷、佛爷。再是把水发音为粉,把飞发音为虚,把影发音为拧。王西来的儿子在县城读书,为此没少遭同学们的嘲笑。
上元坝在漫峪垴,村前就是柴溪,柴溪源于再往北五里地的茨坪。①茨坪是个极小的盆地,四面山围,青冈成林,盆地里有一冒泉,形成小湫,湫满水溢,七拐八拐地从山口流出。茨坪以前是漫峪林场的场部所在地,后来林场取消了,上元坝的各家都在那里种人参、天麻,或在那些废弃的房院里培育木耳香菇。
2000年的时候,突然间人参天麻不能种了,木耳香菇也停止了培育,茨坪封闭了,开始大兴土木地搞起了开发。一年的光景,那里有了一幢幢房子,高低错落着,各自独立,又长廊亭台关联,逶迤巍峨,十分壮观。茨坪里的房屋是什么人建的,建了做什么用,上元坝的人很好奇,要进去看看。②但茨坪周围都有了铁丝网,山口的门楼下站着保安,不让进,还龇着牙,牙是露出了骨头的恐吓和威胁。他们只好绕到旁边的山顶了,远远望去,在一片苍青里,房屋像城堡似的,颜色全是白的,就说:哦,白城子。村长在宣扬白城子给上元坝带来了文明和吉祥,他也和白城子达成了一项协议,上元坝可以派十二个男的十二个女的去那里做工,每人每月工资两千元。二十四人在村长的安排下很快去了白城子。十天半月了,有人从白城子回来,说白城子是省城十多个老板联合开发的康养别墅,住的都是老板们的父母和岳父母,还有一些小孩子。说他们在白城子里有养猪喂鸡的,有种菜栽花的,有打扫卫生的,有带小孩和伺候老人的。说白城子的屋里金碧辉煌,屋外奇花异木,冬不冷,夏不热,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喝什么就有什么,还有按摩室、桑拿房、录像厅、麻将馆、佛堂、戏堂。他们说得津津有味,听的人就一愣一愣:这是人间天堂么?他们说:可不!就展示他们身上的外套、帽子、皮鞋,都是人家送的,六成新啊。
二十四人去白城子享福了,上元村就骚动起来,先还是羡慕,接着嫉妒,后来就恨了:为什么去的就是那二十四人呢?这太不公平!没有去的人家和去的人家发生争吵、漫骂,甚至大打出手。闹腾得不行了,村长应允了所有人轮换,一次三个月。但轮换的人必须健康,没有疾病,眼里有活儿,手脚勤快,而且人还得长得周正。村里有一个跛子、三个秃头、五个五官丑陋的,当然遭到淘汰,而王西来眼睛太小,嘴又是地包天,他也不符合条件。王西来在好长时间里骂骂咧咧,脾气烦躁,一次走夜路从地塄上跌下来,昏迷了二十天。醒来后人就疯疯癫癫的,说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知道还没有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在家设了神堂,开始给人祛邪消灾,收取费用。事情也怪,自他成了“神汉”,身体越来越强壮,记忆超群,为人祛邪消灾时长声念唱,编词编曲。这一年,儿子王长久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到上元坝。王长久是瞧不起王西来的装神弄鬼,又目睹了村人仍在为谁家去白城子的人多谁家去白城子的人少而矛盾、争吵、互相攻击,他就去质问村长:外人是怎么在茨坪建别墅的,合不合法,违不违规,和乡政府有没有幕后交易,和村长又有什么利益勾结?村长当然不理睬他,他又去乡政府质问,乡政府也不理睬他。他再向县政府告了一年,还是没有结果,而村里人倒起了吼声,说他是刺头,搅屎棍,要断他们的好事,破坏上元坝的富裕。王长久一气出山去了省城,在省城打工竟然认识了一些诗人,也就跟着人家学写诗,也是受了那些诗人的鼓动,他又向省政府去信反映白城子的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这样过去了五年,是不是王长久的反映发生了作用,这不清楚,但秦岭开始真的全面整治违法乱建现象。那是个黄昏,拆除队的负责人先进了白城子,他强烈感受到了一种淫逸安乐的气息,那游泳池里、按摩室里、麻将馆里,凡是见到的都是些肥男胖女,目光呆滞,行动迟缓。在最高处的房子里,一张床上躺着一个大块头人,估摸三四百斤重吧,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三文鱼片和一瓶红酒,而身边还坐着一个小姑娘,正在念一本书。③但大块头已经睡着了,拆除队的负责人去把大块头往起掀,掀得趴在那里,圆形大腹,背上长满了疣疙瘩,形状像蟾蜍。
白城子里的主人陆续搬走了,所有的建筑在挖掘机面前轰然倒坍。上元坝的二十四人在废墟里捡拾一些家具、电器,没有捡拾到家具、电器的,就去拆卸门上的把手,窗上的玻璃。但很快,他们也被驱赶,所捡拾拆卸的东西不能带走,集中在那里被推土机碾碎了。
④茨坪恢复了原状,这里再没有了人,昼夜刮风,草木点头,百兽率舞。豹子每杀一只岩羊,跑来的就有狼、豺、野狗,而即便是一堆腐尸,秃鹰和鹞子也呼啸而至。
(选自贾平凹《秦岭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元坝人通过大板牙、小拇脚趾 指甲等生理特征以及语言、风俗等文化元素来认定自己与汉族的关联,体现了他们对汉族文化的热爱。
B. 当白城子被拆除,人为的痕迹被抹去后,茨坪再次成为了一个野生动物的乐园,这种自然的回归和生态平衡,反映了作品对自然生态的尊重。
C. 上元坝的村民骂王长久是“搅屎棍”,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和利益的不正之风的默认和容忍,王长久的行为虽然出于公义,但却遭到排斥。
D. 文本揭示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权力腐败、贫富差距、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在魔幻元素的衬托下,严重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7. 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自然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腻,描绘出了未被资本侵占之前的原生态的茨坪风光,这里静谧、和谐、宜居。
B. 第②处用夸张、借代的手法写出了保安的蛮横与凶狠和白城子的戒备森严,体现了白城子与茨坪百姓的对立。
C. 第③处白城子中那个三四百斤重的像蟾蜍一样的肥胖男人,集中象征了白城子主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和贪欲。
D. 第④处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通过细节描写、拟人等生动地展现了人类活动停止后自然环境的复苏和繁荣。
8. 王长久是本文最独特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对这一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9. 贾平凹的《秦岭记》被称为是“一个人的《聊斋志异》”,既有虚构幻想的神秘色彩,又不失现实的厚重感,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B
8. (1)王长久是愚昧民众中的清醒者。他是在县城上学的高中生,落榜回家后,看不惯父亲装神弄鬼,以及村子里的人为去白城子吵骂不休。 (2)王长久是敢于对抗腐败的抗争者。多次反映白城子的腐败问题,被视作异类之后,以出走抗争。 (3)王长久是社会光明和人性美好的象征。即使上元坝的民众依然愚昧,但王长久在城里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这说明经历一代代王长久的努力,社会终会向好发展。
9. (1)虚构幻想元素的融入。王西来在受伤后突然成为“神汉”,三四百斤重的蟾蜍一样的肥胖男人等情节,为故事增添了非现实的氛围,充满了魔幻象征意义。 (2)现实问题的反映。白城子的开发体现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和金钱的腐败,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村民对于去白城子工作的渴望和嫉妒,也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经济差异面前的复杂心理。 (3)文中幻想与现实的元素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例如,王西来的神秘能力源于幻想,但他在成为“神汉”后,其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却发生了现实的变化。同样,白城子的建立和毁灭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它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解析】
【整体分析】贾平凹的《白城子》通过描绘秦岭南端的上元坝村庄及其居民的生活,揭示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侵蚀。文本采用了现实与魔幻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白城子的开发、村民的反应以及最后的生态恢复,讽刺了权力腐败和过度开发对社会和环境的危害。文章结尾回归自然,表达了对生态平衡的渴望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的深刻对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语言、风俗等文化元素”错误。根据原文“上元坝人自诩是纯粹汉人,得意他们有大板牙,小拇脚趾的指甲是两半。但他们的说话又和别的地方汉人仍有区分”,可知文中仅从生理特征的角度写上元坝人与汉族的关联,一个“但”转折体现出上元坝人的“自诩”并不符合事实,从语言、风俗等文化元素来来看与汉族还是有区别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借代”错误。“牙是露出了骨头的恐吓和威胁”使用夸张的手法,没有借代。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首先交代“王西来的儿子在县城读书”,再次出场“没考上大学回到上元坝”,“瞧不起王西来的装神弄鬼”,无法忍受装神弄鬼的父亲,和充满矛盾、争吵、攻击的村民,奋然去质问村长。他的问题是尖锐的,展示了王长久内心的正义感、法律意识,他成为上元坝上最清醒的一个。
(2)王长久的行为不被村民理解,“一气出山去了省城”, “他又向省政府去信反映白城子的问题”。其向省政府去信反映白城子的问题的行为,说明其内心的正义感并没有因村民们的不解而泯灭,他成了一个坚定的抗争者。
(3)“村里人倒起了吼声,说他是刺头,搅屎棍,要断他们的好事,破坏上元坝的富裕”, 王长久的行为不被村民理解,显示了村民们的贪婪、愚昧。“在省城打工竟然认识了一些诗人,也就跟着人家学写诗”,王长久出走了,去省城打工的他得到了总多人。学习写诗的行为,也是其内心高洁追求的体现。“这样过去了五年,是不是王长久的反映发生了作用,这不清楚,但秦岭开始真的全面整治违法乱建现象”,白城子建而复毁,这说明经历一代代王长久的努力,社会终会向好发展。由此可见,王长久是社会光明和人性美好的象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王西来由发生意外到变成一个神汉的魔幻经历,白城子中那个三四百斤重的像蟾蜍一样的肥胖男人,体现了“虚构幻想的神秘色彩”。
(2)以前的茨坪环境优美宜人,“一年的光景,那里有了一幢幢房子,高低错落着,各自独立,又长廊亭台关联,逶迤巍峨,十分壮观”,茨坪大兴土木搞起了开发,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村长是第一个与白城子有过接触的人,他宣扬白城子给上元坝带来了文明和吉祥,让人不免怀疑村长的初衷。他与白城子达成协议,安排村民去白城子做工。王长久质问村长,“村长当然不理睬他,他又去乡政府质问,政府也不理睬他。他再向县政府告了一年,还是没有结果”,可见白城子的开发既是利益使然,也是现代社会中权力和金钱的腐败的体现。白城子给上元坝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吉祥,而是横流的物欲,贫富的差距,让上元坝人本性毕露。做工者炫耀被赠送的东西,对白城子里的生活满是羡慕。轮换使部分人得到了去白城子做工的机会,但长得不周正的这些人却又陷入了新的不公平,这既反映了村民对于去白城子工作的渴望和嫉妒,也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经济差异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5届山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