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8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4年“江南十校”新高三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当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论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当中的阶段。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兴旺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兴旺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依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此外,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与当代文艺创作密切相关。艺术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艺术创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者艺术思想和创造素材的来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可以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为我们勇攀文艺“高峰”提供方向指引和智力支持。
首先,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一样,艺术也有它的阶级性,艺术创作者首先应该解决艺术为了谁的问题,这涉及到艺术观的问题,所谓艺术观是指创作见解,是创作者创作风格形成和成熟的标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劳动着的人们,而劳动创造了美。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创作方向,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艺不能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
其次,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人民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文艺原料矿藏,而过去的文艺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因此,文艺创作者要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积极地投入社会实践。人们之所以从过去的文学作品中仍然能够感受到生活气息并受到生活启示,“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源于生活”。文艺深植于生活,生活为艺术作品提供了描写的对象和讴歌的主题,生活又赋予作品人物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情感,艺术创作者需要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以饱满的热情、优美的笔触、生动感人的形象,刻画当代最美人物和奋斗不息的人生。
再次,让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同样,经过艺术创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加工,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则表现得“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典型化的文艺作品能够使人民惊醒、感奋,从而推动人民改造自己的环境。因此,理想的文艺作品应该表现为,文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升华,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表达,是与现实生活具有“不似之似”的一种艺术真实。
(摘自来庆彬、李玉琳《毛泽东<实践论>哲学思想与当代文艺创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B. 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们否认了感性认识,否认了直接经验。
C.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靠得住的前提是它来源于感性认识,且感性认识的材料够丰富并合于实际。
D. 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从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的唯一原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任务在于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联系,形成对事物的规律性认知。
B. 基于感性认识能动地获得理性认识,并用理性认识来指导社会实践,至此我们就完成了认识运动。
C. 从《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辩证思想看,艺术创作应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主席善用大众化的语言,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把高深的理论浅近地表达出来。
3. 下列选项完全体现了材料一中“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一项是( )
A. 考察团来延安考察,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一想”之后,做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一判断。
B. 先秦时期,荀子的认识论初步概括了人的认识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实践论》弥补了荀子认识论的局限性,赋予了它新时代的形式。
C. 1937年,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损失。在形势和任务的迫切要求下,毛泽东写下《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D. 王阳明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即知和行是作为统一整体的,知从行中来,行到知中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4. 材料二提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可以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并作简要分析。
5. 柳青的《创业史》描述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其第一部塑造了新型女性形象徐改霞,阅读下列文字,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作品是如何体现《实践论》的辩证思想的。
改霞的思想像她红润的脸蛋一般健康,它的心地像它天蓝色的布衫一般纯洁。她像蜜蜂采蜜一般勤地追求知识,追求进步,渴望对社会贡献自己的精神力量,争取自己的光荣。对这个二十一岁的团支部委员来说,光荣就是一切。她简直不能理解,一个人在这样伟大的社会上,怎样能不光荣地活着。
【答案】1. A 2. B
3. B 4.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以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并且让文艺作品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
②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社会生活也应该成为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5. ①艺术的阶级性,决定了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观,否则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就会失去生命力。
②艺术创作者需要深植于生活,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以饱满的热情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当代最美人物和奋斗不息的人生。
③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经过艺术创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加工,让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哲学和文艺的视角深刻探讨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实现对世界的能动改造。材料二则联系当代文艺创作,强调艺术创作者应扎根生活,通过社会实践获取创造素材,以提升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影响。两则材料共同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提出在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互动是不可或缺的。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实践之外,还有“他们的天才条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基于感性认识能动地获得理性认识,并用理性认识来指导社会实践,至此我们就完成了认识运动”错,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应该是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和循环往复的。认识始于实践,通过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后再回到实践,以检验和发展理论。这种交替进行的过程推动着认识与实践不断提升。
A.只是体现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
B.“概括人的认识过程”,体现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体现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践论》弥补了荀子认识论的后限性,赋予了它新时代的形式”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循环;
C.只是表明通过实践发现真理;
D.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说,是一种静态的,结论型的,方法论模糊的,缺乏发展过程的认识实践论。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讨论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过程,材料二则将这一哲学思想应用于文艺创作。
①根据材料一中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可以概括出当代文艺创作应参考的观点“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再根据材料二中的“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创作方向”“让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概括出当代文艺创作参考这一观点的具体做法“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以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并且让文艺作品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
②根据材料一中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可以概括出当代文艺创作应参考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再根据材料二中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人民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文艺原料矿藏,而过去的文艺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概括出当代文艺创作参考这一观点的具体认识“社会生活也应该成为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创业史》(第一部)描述 是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塑造的是美丽健康、渴求知识、思想先进的新型女性形象徐改霞;由此可见作者柳青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创作的,正是这个原因,这部作品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从而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故可以概括为“艺术的阶级性,决定了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观,否则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就会失去生命力”。
②从“天蓝色的布衫”“追求知识,追求进步,渴望对社会贡献自己的精神力量,争取自己的光荣”“光荣就是一切”可以看出,新型女性徐改霞这一形象来源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生活中的革命人民,作者在创作中是将以“徐改霞”为代表的人民作为了表现的主体;从“改霞的思想像她红润的脸蛋一般健康,它的心地像它天蓝色的布衫一般纯洁。她像蜜蜂采蜜一般勤地追求知识”可以看出,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徐改霞追求知识、追求进步、追求光荣的人生;故可以概括为“艺术创作者需要深植于生活,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以饱满的热情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当代最美人物和奋斗不息的人生”。
③柳青经过社会主义革命 洗礼形成了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观,并将这种艺术观应用在《创业史》的写作之中来反映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将革命中的人民通过艺术加工形成“徐改霞”这一典型形象,使《创业史》成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代表了时代风貌并引领了时代风气;故可以概括为“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经过艺术创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加工,让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山
李锐
远处,山峰连着山峰,它们向上托举着,升,升,升,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也不知受了多大的委屈,还是挣扎不过,只是默然地矗立着。崇山峻岭之中蜿蜒出一条清澈的小河,温柔着,劝说着,也许只有河流的温润才能理解大山的沉默。
太阳很好,草很好,牛们也很好。随着缓缓移动的脚步,和吃草时摆动的脖子,牛铃叮叮咚咚地响着,悠悠的,传得很远。
牛群越放越大,可是放牛人越过越孤单:妈死了,老婆死了,后来,儿子半路上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自己厮守着。可是,再后来,女儿也出嫁了。嫁女儿的时候他有些不舍,不舍可到底也嫁了。女儿一嫁,他的日子就好像是凝冻了一般:所剩下的只是放牛,只是独自一人每天呆呆地看着这些个山。
①猛地,有个东西白亮亮地刺进心里来:
昨天晚上,队长来找他,说他老了,说放牛的活儿苦重,说村里只有牛信【注】挣的工分最多,说队里打算换一个牛信,问他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想端我的饭碗子哩!”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只是说:“我还能行哩。”送走队长,他提着马灯进了牛圈,看着反刍的牛们,两行老泪流下来,他问:“你们愿意吗?你们说我老吗?”牛们不说话,只把湿漉漉的眼睛恋恋地看着他。
放牛人靠着一棵歪脖子的橡树坐下来,掏出烟荷包用烟袋锅挖了一阵,自制烟末随着喷出来的青烟,发出一股臭味,可放牛人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透过眼前的青烟若有所思地看着山脚下那个熟悉的小山庄,他和牛们就是从那儿走出来的,村西头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他一个人的家,只要他不回家,房顶上的那个烟筒就冷冷清清地永远不会冒出烟来。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揉揉眼,他把视线移向别处,可不觉中又恋恋地转了回来。
②村子里,管成家的门口挂了一只面箩,箩上缚着一条尺把长的红布条,鲜亮亮地透着刚得了儿子的喜气。黑小家年前死了老人,过年时用白纸写的对子还在乌黑的门框上贴着,字辨不出,纸还是白生生的。保成媳妇正朝院墙上搭被子,娃娃们又尿炕了。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走过村口的神树。鸡和狗的叫声像是隔了一层什么远远地传上来……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看过无数遍的,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自从女儿出了嫁,他就觉得这一切都和自己远远地隔了一层,倒是和牛们越来越亲近了。那头牤牛,就是儿子死的那一年出生的,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这牤牛的眼神像自己的儿子。
河曲曲折折地绕着,不知道要流淌到什么地方。牛群在山坡上散散漫漫地走着,长长的尾巴在周身上下不时地甩打,轰赶着围上来的虻蝇。长舌头在肥嫩的青草丛里卷来卷去,③吃到酣畅处白白的口涎就顺着嘴角长长地垂下来,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或许是猛然间回忆起什么遥远的往事,它们就会中断了香甜的咀嚼从青草中抬起头来,黑而大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群山。


展开余下试题放牛人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在山坡上,在身边的这一群当中,他已经享受惯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他是它们的中心,它们是他的依靠,可是今天这自信中却夹进了一些惶恐:我真的就老得不中用了吗?工分多那是我雪里雨里挣下的,这也叫人眼红吗?嫌多,我宁愿减工分。可队长说话时的口气分明是冷冷的,是不容商量的。他只会笑笑,只能服从的,他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服从。不由得,他又想起撒手而去的老婆,半路而去的儿子,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嫁出去的女儿来。
山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着,木然着,永远不会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也永远不会和明天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老了。放牛人细细地思量着:甩石头用的小锨已经磨得只剩下半个,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到河底镇再去打一把新的来;下雨天上山穿的毛腿,已经防不住水了,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再出羊毛,再纺线,重新织一副;水壶是自己预备的;再剩下的就是牛们了,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禀性,不在一块过日子谁也摸不清,心疼不心疼得看各人的良心……这么想着,那惜别的凄凉又涌了上来,好像是自己要咽气了,好像自己在给儿女们一件一件地安排后事。不懂事的牛们安闲地吃着草,它们不知道,队长昨晚上来过,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带它们上山的人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到那时就会是另外一个人,站在山坡上看山脚下的村子,看这些石顶石墙的房子,看这些扛锄下地的人们。
他心里昏昏沉沉的,④太阳很暖和,慢慢地,坐在橡树下的放牛人睡着了,一缕口水从嘴角上耷拉下来。恍惚之中,他看见自己回到了村西头那间冷清的石房里,石房里忽然热闹起来,牛们不离左右地簇拥着,口口声声叫他队长,他坐在炕头上颐指气使地分派着:牤牛你去泉上担水,黑眼窝给我烧汤做饭,长耳朵和独角去拉土垫圈。它们都是只会服从,只会笑,没有谁不听话的。他很满意,朗声问道:
“我老吗?”
“不老。不老。”
牛们都说,都笑。
可他还是老了。白胡子长了老长老长,想死,可又没有病,就走到半山这棵歪脖子橡树底下,拴上一根牵牛用的麻绳,往脖子上一套,两脚悬空,死了。牛们都围上来哭,牤牛哭得最凶,他睁开眼劝牛们:
“不用哭,我想死。这石顶石墙的房子我一个人住够了。山根底下这个村子我天天看,看透了。”
牤牛说:“我跟你一块走!”
牛们都围上来:“我们也跟你一块走!”半山里大家哭作一团,哭得肝肠寸断。他被哭得心软了:“我不死了,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哭着,说着,放牛人醒过来,伸手一摸,脸上湿湿的。黑眼窝下的那只牛犊子正凑在脸前头,伸着舌头舔他的脸。他不动,任那牛犊去舔。
太阳很暖和。
【注】牛信:放牛的人。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通过描写矗立的大山和蜿蜒的河流,暗示着放牛人无人理解的孤独与痛苦,只能与牛群为伴。
B. 队长劝说放牛人放弃繁重的放牛工作,队里打算再换一个牛信,这使本来就饱经苦难的放牛人内心充满苦痛和忧伤。
C. 放牛人靠着橡树,望向山脚,看着村西头自己的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恋恋不舍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D. 放牛人像往日一样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可是今天的自信夹进了一些惶恐,这种惶恐正是放牛人卑微服从性格的体现。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刺”字写出了“队长换牛信”这件事对放牛人影响很大,也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因为放牛已然成为放牛人单调且孤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B. 句子②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这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述一致。
C. 句子③巧用比喻,将牛嘴角的口涎比喻成闪闪发光的弧线,形象生动地写出牛在草地上吃草时的悠闲惬意。
D. 句子④属于环境描写,太阳的“暖和”与“心里昏沉沉”相对,反衬出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8. 文章结尾的梦境中,牛化成人围在放牛人身边,《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二者的写法虽都荒诞离奇,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看山》中对人性的赞美隐藏于悲剧的人生底色之下,同时小说没有激烈的外在矛盾冲突,而是在平衡稳定的小说秩序中流露出作者的悲悯和反思。”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看山》中的梦境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呈现与转变。牛化成人的梦境描写是放牛人对现实的理想化呈现,侧面反映放牛人无法摆脱苦难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推动人物内心由凄凉转向释怀。
②《促织》中的异化隐喻文章主旨。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魂化促织这种荒诞处理旨在批判黑暗社会对人压迫的现实。
9. ①小说赞扬了放牛人虽饱受苦难仍葆有善良坚韧的美好品质。他即将离开牛群却依然操心着放牛的事情;在经历种种苦难后,虽内心凄惨,但最终仍选择坚强面对。
②淡化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对放牛人心理与大山环境的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直接的矛盾冲突。
③内心冲突的自生自灭使小说秩序趋于平衡稳定,(放牛人由“自信”到“惶恐”再到思量走后安排)放牛的内心冲突在自我接受中消解;(从痛苦寻死到“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内心的矛盾在牛群抚慰下释怀。(实际上这片古老大地也正是在矛盾的自生自灭中维系着心理的平衡和秩序平衡)
④透过这种平衡,作者寄寓了对世代扎根土地的农民生存和精神困境的悲悯,也反思了大山中人们自我催眠,逆来顺受的文化心理。
【解析】
【导语】《看山》通过放牛人孤独而悲苦的生活描绘,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命运的沉重。作者李锐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然环境,将大山的沉默与河流的温柔对比,象征着放牛人内心的矛盾与孤寂。通过放牛人与牛群的互动,展现出他在失去家庭依靠后的坚守与渴望。他对生活的隐忍与不舍突出人性的柔韧和依恋,在日常平淡中渗透出对人生的深切反思与悲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错误,“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中“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指的是放牛人看到村子和家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对“凝冻”生活状态的痛苦和对现状、过往挚爱与生活的怀念。由此可知“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不是因为“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 .“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错,句子①中的“刺”字写出了“队长换牛信”对放牛人的巨大冲击,依据“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两行老泪流下来”可知但并未暗示他对队长的怨恨,反而更多地表现了放牛人对自己未来的惶恐,无奈而悲伤。
B .“意境和情感表述一致”错,《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归隐的喜悦之情,《归园田居》更多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而依据“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可知文中句子②则多了一种隔阂感,放牛人感到对应家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江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