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考
语 文 试 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唐代农书不到30部,包括唐代在内的前此历代农书总计也只有70余种。有宋一代农书,总计九大类255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5.9倍,与明、清农书大体相若。
此外,宋代农学的成就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第一部柑橘分类学专著《橘录》、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论主要是北方旱地农业技术,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因此,到了宋代,传统农学始可称全面总结、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宋代代表性著作,陈勇的《农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复杂的技术程序及精耕细作程度已臻古代社会之极,故直到明清而不能易。所叙土壤改良方法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耕作改良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书中对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和用途详加论述,把传统肥料科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此,宋代绝大部分地区农田再也无须像汉唐时期那样休耕了。
先秦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业“三才”学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传统农学奠定了哲学基础。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区种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三才”理论进一步深化,强调“凡耕之本,在于趣(通‘趋’)时,和土,务粪泽”。这一思想后为《齐民要术》继承吸收,并提炼为“顺天时,量地利”的新表述,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
宋代传统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天时、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视地利,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主动改变自然条件的重要性。陈旉在《农书》中一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当然重天时甚于地利。宋人则多有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天时不如地利”自为理之必然。二是认识到天时、地利因素是通过构成一个统一体即自然环境条件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故陈妻《农书》虽承前代分论“地势之宜”“天时之宜”,但全书更常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天地时利之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汉“趣时”“适地”、南北朝“顺天时,量地利”进入“盗天地之时利”的新阶段,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是“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总之,宋代农学强调由消极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中国农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北宋真宗皇帝“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皇帝“颁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许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知识分子。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以创新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写《禾谱》是因为“未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写《橘谱》是因为“独未有谱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
综上所述,宋代农学是中国农学集大成、开新统的重要发展阶段,它所阐述的思想、技术、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生态农业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以前的农学著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
B. 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法,能够恢复、保持地力,因而很多农田没有必要执行休耕制度。
C. 我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并且意识到了天、地、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自的重要作用。
D. 宋代农学是我国农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与前代相比,它在农书数量、技术创新、农业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时,水稻栽培技术程序和精耕细作程度已经到达我国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依然沿用了宋代的这些做法。
B. 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宋代时“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
C. 在宋代,哲学、文学、科学的发展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D. 文章首先总写宋代农学的成就,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写,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宋代农学的现实价值,思路清晰。
3. 下列做法,符合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的一项是( )
A. 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开始增设“劝农使”,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长官兼任。
B. 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七年时间里,全国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多达三十万顷。
C. 宋朝政府重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官员和热心农业的士人编纂农业科技书籍。
D. 宋朝政府通过颁布减税政策、保护耕牛等相关法令来鼓励和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性。
4. 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多个数据,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文章第六段阐述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请据此谈谈应该如何建设农业强国。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将宋代农书数量与前后朝代进行比较,这些数字突出了宋代农书数量之多,体现了宋代农学的巨大成就;②这些数字具体明确,使语言严谨准确,增强了说服力。
5. ①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颁发相关文献以勉励民众致力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②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鼓励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宋代农学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成就。文章首先概述了宋代农学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书数量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然后探讨了农业思想的演变,强调“三才”理论的深化与人的作用的提升。通过对政府政策、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士人思想的创新等多方面分析,文章解释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结构清晰、论证充分,为理解宋代农学的重要性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错误,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并没有说宋代农学著作的内容主要和这方面相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论述宋代在哲学、文学、科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的是说明宋人具有创新意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
A.增设“劝农使”是为帮助农业发展,不符合这一思想。
B.兴修水利即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
C.编纂农业科技书籍,不符合这一思想。
D.通过颁布相关法令提高农民积极性,不符合这一思想。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一段结尾提到“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第二段中提到宋代农书“总计九大类255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5.9倍”,可见,将宋代农书数量与前后朝代进行比较,这些数字突出了宋代农书数量之多,体现了宋代农学的巨大成就;
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突出准确性,使文章更加科学、准确、严谨、具体、直观、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可知,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颁发相关文献以勉励民众致力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根据“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可知,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
根据“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可知,鼓励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古渡
和谷
莽原上艳阳朗照,幽谷里秋风萧瑟。山壑沟峁之势,渐渐趋于叶脉的形状。临近叶柄处,显得峻峭起来。雄浑的沉积岩,在粗朴的纹饰里,形成众多姿态迥异的巨大雕像。巉崖与蜂紫色霭岚下的山地之间,便是深居于晋陕峡谷中的黄河古渡。
站在高崖之巅而鸟瞰脚底,大河呈一个弯弓的模样儿,深深地湍流着。古渡的村落,拥簇成船的轮廓,静静地泊在岸边。临谷底还有三里之遥,“嚯嚯”的水声已浮上我们头顶的云天。
向导是一位老人,船夫出身。他身材瘦削,花白头发,紫褐色的脸庞,眉宇下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眸。尤其是那线条分明而深邃的额头,像藏着几条默然流动着的黄河。
踏入村来,正值午饭时分。沙滩上,是花生枝蔓的浅黄。石缝里,是菜蔬叶瓣的油绿。石板街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石头碾磙,石头磨盘,全都掩映在苍虬的枣树下。向导老人领我们径直到了他的窑院里。石窑里,一条铺了毛毡的石板炕,占去了近一半的地面。家具不多,却古色古香。瓷瓮瓷盆瓷罐瓷坛儿,都抹拭得乌黑发亮。
黄河,对于她身边的子孙是爱怜的。这古渡口的延水关,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关里人家,原是靠扳船过光景的。向导老人从小就闯荡于黄河上,随父兄扳船拉纤。船夫们常从上游买山西的瓷器、铁器,塞上的皮毛、咸盐一类货物,顺流而下。途经家门口,系船停泊一宿,天不亮与父老妻女在岸边拭泪告辞,三五天就抵达了潼关。然后背纤而上,在奇险的鬼路上要攀许多日子。也常有船翻人亡的祸事发生,船家寡母孤儿被暴戾的黄河遗留在这僻苦的古渡口。摆渡于河口的木船,则是每日数趟,摆渡着晋陕之间的贸易货物,摆渡着旅人的希冀。
尔后,河道堵塞,河水流量也小了,水上交通逐渐被公路取而代之,延水关的人就只指望于摆渡了。码头萧条了,船夫们不得不把生活的希望寄予身后的远山莽原,爬坡去耕耘播种,不是在水上而是在土地上点播收获,渐渐成为庄稼人了。
苦焦的生活,逼使延水关人奋起。自一九二七年陕北闹红的日子,船夫们就组织起农会,闹开翻身了。战争年月里,奔赴延安的青年从这里渡黄河而走向光明。小小的延水关,是红色的驿站,是母亲延安伸出的手掌。古渡的船夫之子,曾有七十多人参加了革命。
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到了晋绥参加革命,家里他撑着,一直在地方上干事。胡宗南进犯边区,他领着乡亲们过河去,背上婆姨,一手挽一个猴娃娃,踩在风浪里。那阵年轻,血气方刚,水性又极好。划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可以平躺在筏子上,任激流送飘数十里。后来,他做过公社书记,再后因故又回到黄河上扳船背纤,前两年才恢复工作做公社一般干部。二十年间,虽饱经沧桑,但如今公社的事,他还是敢说敢管,一股黄河所给予他的船夫的倔性子。
吃罢午饭,我们便去乘船渡河。河湾的岭崖下,泊着一只木船,浪花在“啪啪”地拍打着石岸。稍时,四个年轻船夫吆喝着赶来了。秋里的黄河滩,在这午后时分,闷热得像是伏天。无怪,年轻船夫还是赤脚片子,光着黝黑发亮的背脊。船夫中间,唯有一个戴眼镜的后生着件短衫,戴着手表,文气得很。久已等候在渡口的几位旅人,背着沉重的麻包,表情坦然。他们每人付过一元钱,爬入船中了。
扳船的后生们,操起了木桨。向导老人这才在船沿上敲了几下烟锅,解开缆绳,跳入水中。他背靠着船帮,弓下瘦削的身子,似乎是毫不费劲地一扛,船动了。只见他忽地纵身一跃,跳上船来,操起了大舵。船临入河心,扳船水手的号子像由远而近传来似的,愈来愈响愈有力了。呐喊声直扑彼岸的石壁,被猛地弹了回来,回寰于河谷之间。
船到河面正中,是一排一排几丈高的大浪。船缓缓地被托上波峰,又呼地跌入波谷。狰狞的漩涡,奇诡的弧圈,挑逗着每一个企望彼岸的人。这吞噬过无数生命的巨浪,使得我们这些来领略黄河气度的旅人丢魂失魄了。但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定。扳船水手大醉酩酊似的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在桨柄上,时而直立起来,又用脚蹬住船沿,得以与船身形成平面。划呀,划呀,一种与命运死死咬住而奋力拼搏的气概。黝黑背脊的后生,呐喊里有深沉的冲击力。戴眼镜的后生却是沙哑的嘶鸣,一种挣扎着向前冲刺的嗥叫。掌舵的向导老人则神态自若,用鹰一样的眼眸注视着水的流势。
号子声低了,船靠岸了。原来只是三分钟光景,却似乎是漫长一生的旅程。此刻,秋阳又这般艳丽。
向导老人问道:“这该认得黄河了吧?”是的,这下算懂得了。我以前虽观瞻过吴堡佳县的黄河气势,也领略过壶口禹门的黄河雄姿,可心脉与黄河的旋律合拍,有感情大波的冲动,这还是第一遭呢!是的,黄河失掉了如此狂暴的性格,就不是黄河了。
入夜,我们在向导老人家拉话,那位戴眼镜的后生来了,说一起去河滩上散散步。这后生,还真有点书生的浪漫气。我们拿着手电筒,向沙滩徜徉而去。
叙谈起来,知道他年方二十,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学,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如今兄弟几个,种着后山几道岭的山地,收成还可以,弄了这只船,抽空摆渡来往行人。日子是苦些,但挺有意思。他喜欢诗,常给县文化馆的《山花》投稿。想他那扳船的神态,是有一种生活毅力的。
好宽的沙滩哟,泛着亮白的雾一样的清光,一弯小船似的新月正划桨在夜天云海。黄河在幽暗的崖下湍流,黑色里有千万种吟咏的声音,汇结成一河巨响。秋的黄河,夜的沙滩,给人神秘的向往、多情的遐思和激情的探求!
步回灯火点点的村中,年轻后生带我们到隔壁去休息。敲门声中,见新月已划过崖巅,河谷黯淡下来。开门的是位老人。他是向导老人的那位哥哥,古渡口的革命元老。早年在晋绥当过县委书记,做过党的理论工作,后来回到故乡,已有几十个年头了。他谈起古文化与生命学,使我们折服。在这僻远的角落,竟有如此博学而久历世故的布衣老人,确是令人惊叹。
枕着黄河的涛声,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父亲们,我们一代一代的船夫们,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在韧性地、拼力地划着桨,划呀,划呀,向着一个伟大的彼岸。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有关黄河的诗文啊!


展开余下试题这一夜我失眠了。耳边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一更更,直到雄鸡啼唱,窗户发白。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记于陕北延水关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抓住“石多”来写村落,如石板街巷、石板篱笆、石垒的院墙、石垒的窑舍等,以此凸显了村落的鲜明特点。
B. 延水关码头长盛不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人们通过这个码头上山西,走潼关,运送货物,维持生计。
C. 向导老人兄弟两个,哥哥参加了革命,而他却在家里撑着。不同 道路选择,体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
D. 船到河中,大浪汹涌,惊险万分,“我们”胆战心惊地坐船过了河,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是却有漫长一生的感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两处以“鹰一样的眼眸”描写向导老人,和《祝福》中多次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描写一样,都做到了以形写神。
B. 文章通过“仰合着身子”“时而伏倒”“时而直立”“用脚蹬住船沿”等动作描写,展现了年轻船夫的力量之美。
C. “见新月已划过崖巅,河谷黯淡下来”的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烘托了人物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
D. 文章题目为“黄河古渡”,但是描写的重点却是生活于黄河古渡的人,描写黄河古渡旨在对写人起到衬托作用。
8. 文章末尾说“这一夜我失眠了”,请联系全文,分析“我”失眠的原因。
9. 文章描写了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请概述他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他对塑造黄河船夫群体形象的作用。
【答案】6. A 7. C
8. ①领略到黄河的狂暴,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②感受到黄河子孙个性各异的形象的冲击,被黄河子孙乃至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感动。
9. 形象特点:
①坚韧,有毅力。他和其他船夫一样种地、摆渡,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
②有文气,有文人的浪漫。和其他船夫不同,他穿短衫,戴手表;喜欢诗,常常投稿。
作用:
①和其他黄河船夫的形象相互映衬,使黄河船夫的群体形象更加丰富。
②戴眼镜的年轻船夫体现了黄河船夫群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传承与变迁,展现了这一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
③作为年轻一代的船夫,戴眼镜的年轻船夫象征着黄河船夫群体的希望和未来,这一群体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其精神依然能够延续下去。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描绘了黄河古渡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沿岸人民的坚韧和奋斗精神,尤其是描述了老一辈和年轻船夫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境界,表现出黄河与人之间深厚的感情联系。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黄河的湍急、船夫在河上的拼搏,以及夜晚黄河畔的安静,突出当地人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浪漫情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长盛不衰”错误,原文是说“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尔后……码头萧条了”,可见,并非“长盛不衰”;
C.“体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觉悟”错误,向导老人留在家里,也“一直在地方上干事”“做过公社书记”,因此不能说两人思想觉悟截然不同;
D.“‘我们’胆战心惊地坐船过了河”错误,虽然“我们”也曾“丢魂失魄”,但是“涛声里时隐时现的号子声,又使得我们安静镇定”。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 .“烘托了人物从兴奋到平静的心情”错误,这句景物描写没有对人物的心情起到烘托作用;另外,“从兴奋到平静”错误,从后文来看,“我”的心情一直以平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船行黄河上,“船缓缓地被托上波峰,又呼地跌入波谷。狰狞的漩涡,奇诡的弧圈,挑逗着每一个企望彼岸的人”。面对“这吞噬过无数生命的巨浪”,我们这些旅人丢魂失魄;“心脉与黄河的旋律合拍,有感情大波的冲动,这还是第一遭呢!是的,黄河失掉了如此狂暴的性格,就不是黄河了”,作者领略到黄河的狂暴,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起初,关里人家靠摆渡为生,常有船翻人亡的祸事发生;码头萧条后,船夫们爬坡去耕耘播种,成为庄稼人;革命时期,船夫们组织起农会,闹开翻身;“战争年月里,奔赴延安的青年从这里渡黄河而走向光明”,例如向导老人的哥哥到了晋绥参加革命,他一直在地方上干事,管理一方。“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父亲们,我们一代一代的船夫们,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在韧性地、拼力地划着桨,划呀,划呀,向着一个伟大的彼岸”,由此可知,作者感受到黄河子孙个性各异的形象的冲击,被黄河子孙乃至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感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形象特点:“想他那扳船的神态,是有一种生活毅力的”“只见他忽地纵身一跃,跳上船来,操起了大舵”“戴眼镜的后生却是沙哑的嘶鸣,一种挣扎着向前冲刺的嗥叫”,可见,他坚韧,有毅力,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
“唯有一个戴眼镜的后生着件短衫,戴着手表,文气得很”“他喜欢诗,常给县文化馆的《山花》投稿”,可见,他有文气,有文人的浪漫。
作用:戴眼镜的年轻船夫和其他船夫一样坚韧,有毅力,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他和其他黄河船夫的形象相互映衬,使黄河船夫的群体形象更加丰富。
年轻的船夫穿短衫,戴手表,喜欢诗,“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学,当了两年民办教师”,这与传统的船夫形象有所不同,这表明黄河船夫群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传承与变迁,展现了这一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
“一代一代的船夫们,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在韧性地、拼力地划着桨,划呀,划呀,向着一个伟大的彼岸”,戴眼镜的年轻船夫作为年轻一代的船夫,象征着黄河船夫群体的希望和未来,这一群体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其精神依然能够延续下去。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也,若可离,则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足不蹑履,是夷民也。今处显而循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裸跣也。
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故颜渊不以夜浴改容;勾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缺耕于坰野,夫如之敬不亏。斯皆慎子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谓天盖高而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甚明。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修操于明,行悖于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则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孔徒晨起,为善孜孜;东平居室,以善为乐。故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节选自《刘子•卷二》)
材料二: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