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0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10月阶段检测试卷
2024年10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成为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近现代以来,中轴线虽然已经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但它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盛赞“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概念被明确提出。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创造了宏大的轴线建筑群,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中轴线不断发展,形成了更为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摘编自公众号“北京中轴线”)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创造虽会受外来思想影响,但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和唐宋的寺塔。
B. 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建设中国建筑时,专业建筑师应当自觉担责,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C. “宫殿式”新建筑虽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但也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抬头,有很重要的意义。
D. 传统习惯和趣味造就了中国建筑,如今应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欧美建筑。
2. 下列对中国建筑发展及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
B. 梁思成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研究有突出贡献,这体现了他矢志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
C. 中轴线虽已不具备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但对现当代城市的规划仍有持续影响,使城市整体景观更为壮丽。
D. 梁思成认为中国城市在建筑艺术上不能盲目西化,这与北京中轴线设计和建造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
3. 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的一项是( )
A. 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
B. 青岛在打造新的海滨旅游区时,结合海洋特色与本土文化,由国外专业团队进行创新设计。
C. 丽江古城周边新开发的景点,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再现古典建筑魅力,促进旅游发展。
D. 洛阳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夜景设计。
4. 材料一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
5.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与发展,体现了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将“‘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的不足;
②将中国建筑模仿欧美比作“东施效颦”,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盲目模仿欧美而失去自身特色的尴尬和有伤尊严;
③将中国建筑的发展比作“老树上发新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建筑应如何在传统中创新。
5.
①中国建筑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北京中轴线建筑物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不断丰富的城市整体景观,在依据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
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北京中轴线布局严谨,因地制宜,景观独特,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精髓,形成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③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中轴线反映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当代对中轴线的局部改造和复建,是中国精神在建筑领域的复兴。
【解析】
【分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价值。梁思成在材料一中强调了中国建筑在吸收外来技术和材料时,必须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避免盲目模仿西方。材料二则具体展示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城市设计的典范,其设计理念和历史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两篇文章共同呼吁在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和发扬中国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认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适当借鉴欧美建筑”错误。由“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可知,材料一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迎合借鉴欧美的建筑,且指出原因之一便是这种做法太像“东施效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原因”错误。由“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可知,材料认为中国建筑发展要展现本国精神的原因是我们应该有复兴国家民族文化的决心,而许多建筑物便是文化的表现。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再现古典建筑魅力”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这是对传统建筑的保护,谈不上发展。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提到“宫殿式新建筑”,由“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可知,此处将对清代宫衙与西洋古典派的模仿的“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可以更加形象鲜明地呈现此类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生搬硬套、缺少风格、不伦不类的特点。
第六段用“东施效颦”来喻指中国建筑对欧美的模仿,如“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以此说明这种模仿让我们的建筑失去该有的特色而有伤尊严,有助于读者认识到中国建筑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第二段“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用“老树发新枝”来比喻中国建筑的发展,“新枝”有“新”且能够继续生长的特点,由此可以让读者理解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和不断发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应有自己的风格才能不断发展,易于读者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从材料一中明确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发展分析与梁思成先生观点之间的契合点。
①由材料二“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可知,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建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特点,与材料一中梁思成的“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的观点是一致的。
②由材料二“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可知,北京中轴线选址布局因地制宜,景观独特,这与材料一中“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的观点是一致的。
③由材料二“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可知,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本国精神,而材料一中梁思成也强调“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强调要复兴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精髓。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痕
宗璞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
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
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
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逯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
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眯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
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
“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
“来这里都是有请柬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
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逯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
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
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
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
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旁边有人低声说话,一个问:“几点了?”他忽然想起了应试,看看表,已经太晚了,好在明天还有一天,索性看下去。
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
米莲予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颙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
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字画有不解之缘,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
“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
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
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
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
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
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逯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


展开余下试题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逯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
“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
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
“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
“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
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
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面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
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逯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逯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予,还有图章,是逯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
“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
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
“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雪”的描绘具有象征意味,母亲画作中飞扬飘落的雪花,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
B. 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
C. 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
D. 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摹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
7. 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的自得。
B. 大何邀请没有请柬的逯冬看展览,既有商人的敏感,又不乏对同学的情意。
C. 大何对逯冬 “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
D. 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
8. 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
9. 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观景电梯连接不同空间,为主人公无意中走错楼层的情节提供依据;
②主人公在面试前反复乘坐观景电梯的细节,表现了他低沉迷茫的心境;
③小说以走进电梯开始,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9. ①十五岁的逯冬在母亲的画作上滴下的一滴墨水;
②母亲画作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给主人公留下的精神印迹;
③传统艺术留给物质至上社会的一笔文化遗产。
【解析】
【导语】宗璞的《画痕》通过主人公逯冬在大雪纷飞的城市中偶遇老同学大何,并在拍卖会上看到已故母亲的画作,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冲突。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逯冬对母亲画作的深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反映了艺术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变迁。观景电梯的上下运动象征着逯冬内心的起伏,雪景则烘托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索。标题“画痕”寓意深远,既指画作留下的痕迹,也象征着逯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与情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错误。看到母亲的画作,想到才离世的母亲,想到自己的被离职,此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延续前文的沉落低沉。
C.“这些对比”错误。这里不是对比,对比要有双方,这里无论是“我”“画”均是单方,表转折,表现的是命运的转折。
D.“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错误。对临摹本的鉴赏“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自嘲大胆”只是对画作的认识,并没有反思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有对一代人精神特征的反思。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错误。大何作为商人,更多关注的是利益,是画作的金钱价值,没有对老同学的“希望”。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情节上,逯冬“进了观景电梯”“他坐到顶”“便又乘电梯向下”“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观景电梯连接着不同的楼层,逯冬又沉浸在对“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的感觉中,为他走错楼层提供依据。
从人物形象上,逯冬乘坐观景电梯上上下下时,看到“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有些飘飘然”,“纷纷扬扬的雪”一如此时他纷纷扰扰的心情,展现了“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的他心中的迷茫无助。
从情节上,小说第二段写逯冬“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以走进电梯开始;倒数第二段写“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表层看,“画痕”是留在画上的痕迹,即文中倒数第四段提到的“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是十五岁的逯冬在那片黄色上滴下的一滴墨水。
从深层看,“画痕”是母亲留下的有关画作的“痕迹”,是母亲的画作,是母亲作画时“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的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是母亲作画时“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的纯粹无杂念的艺术追求,体现的是母亲的人格魅力,是母亲的精神财富。
从主旨看,“画痕”一幅名为《松山雪意图》的立轴山水,画中的松林小径、云山雪意以及刚劲有力的行书题跋,代表的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财富,画作的流传,代表是文化遗产的流传,给当下人们更多关注物质财富的风气注入一股涓涓细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常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