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 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相当复杂,可用来制备多种药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况同样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种极受推崇的颜色,今人径称为埃及蓝,它可能是制备玻璃时衍生出来的。这是一种蓝色硅酸盐材料,其色调来自铜元素。中国在秦汉两朝,以及时间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未使用埃及蓝,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蓝色,今人称为汉代蓝,也称为中国蓝。 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有了好用、稳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紫包含两个铜原子,由一个化学键连接,从而成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谓“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这种单元对现代化学家来说极为重要。 我虽未亲见过兵马俑,多年前却在瑞士拜访过苏黎世大学的海因茨•贝尔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给我一块中国蓝的颜色样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成的。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这块样品就在我的面前。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 ” 到这里,读者大概能够看出,为何我对《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 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 (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色是艺术家的通用语言,能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使用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B. 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中外绘画中广泛使用,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C. 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料。 D. 汉紫这一紫色色料的制备,必须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篇书评,材料一没有面面俱到评述原著,而是围绕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展开介绍。 B. 材料一第8段在介绍汉紫的发明时,用了“也许”“就”“已经”“偶然”等词语,增强了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C. 作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较多笔墨写中国颜料的发明,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外的艺术的遗憾。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况对举、相互关联的方法,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 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鲍尔用到一部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著作中的一项是 ( ) A. 烟炱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色材料之一,它是从烟囱壁分离出来的烟团,将烟炱与胶融合,便生成墨这种颜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 B. 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传统牡丹画常用的颜色,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 C. 蓝草的叶子含有一种色素,现代的科学名称叫“蓝甙”,它在水浸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氧化就生成“蓝靛”。 D. 铅白一般指碱式碳酸铅,又名铅粉、铅华,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早、记录最丰富、品种最多样的白色颜料,常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有关“中国紫”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5. 鲍尔把一部有关颜料发明史的著作取名为“明亮的泥土”,书名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C 3. B 4. ①突出“中国紫”的发明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彰显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绩。 ②突出“中国紫”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5. ①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这一事实。 ②凸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 ③暗含着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与泥土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颜料发明史的内容。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强调了颜料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性,并详细描述了中西方早期颜料合成的实践。材料二则是鲍尔为中文版所写的序言,补充了中国颜料发明的独特故事,特别是汉紫的发现和意义。两篇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颜料发明的异同,展示了颜料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读者对颜料历史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朱砂自发现以来……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错,材料一说“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有“到了中世纪”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限制。 C.“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料”错,材料一原文“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没有选项“先后”之说,而且是“还未发现”不是“不存在”。 D.“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错,材料二第四段“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外的艺术的遗憾”错,材料二第六段“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可见是说“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