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都主张要关注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 B.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的观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D. 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B.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较,精神快乐更重要。 C. 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D. 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B. 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C. 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后让病人好转时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 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答案】1. B 2. D 3. A 4. ①论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章第一段总写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对幸福的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后面三段从“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三个角度去分写,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有条有理。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具有说服的力量。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文中引用和举例先秦诸子、《礼记•大学》中的名言警句与事例,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③语言表述坚决肯定,给人不容辩驳之感。如“是”、“才是”、“就是”等大量肯定词语,增强了论证力量,更具说服力。 5. ①敢于担当,奉献社会。②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③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④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⑤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及现代社会主流幸福观的分析,探讨了真正的幸福内涵。材料一中通过引用孔子、老子等先哲的言论,强调精神满足和责任担当的崇高意义,主张个人幸福与社会福祉的结合,体现了传统智慧的深刻性。材料二则批判现代社会中物质主义的偏颇,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文章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幸福观,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实现真正的幸福。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一“《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论证的是“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并没有说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二“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知,只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才会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故选D。 【3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