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青海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9月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青海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9月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育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悠久传统。20世纪初,蔡元培、王国维等有识之士将席勒的“美育”译介到中国时,希望“以美育代宗教”来唤醒民众,而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蔡元培讲到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时,认为“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并且“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
新时代美育连接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体验与创造,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力量。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新时代美育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人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汇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审美体验的追求等,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无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先进手段。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好、发展好人们对美的追求,助力提升人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美育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学校美育,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教育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坚强意志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美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他生动形象地说:“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嘉毅《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只有全面了解美育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才不至于走向美育的形式主义。
第一个特征,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美育不是一套道理或定律,也不是“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而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引导人们进入“如曾点之狂狷、逝者如斯之自在、乐之文与乐之情之浑成那样的状态”。入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受力,锻炼感觉的敏锐性,并要锻炼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幸福便无从谈起。
第二个特征,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但是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
艺术离不开技能,但技能不是艺术。学习绘画、弹奏等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画好素描不一定美术素养高。事实上,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想法和做法是急功近利的。
实施美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活动。对于学校美育,除了要大力开展艺术活动,在艺术课程中达成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是最基本的方法。
(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为什么很重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
B.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美育,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
C. 美育不是一套道理或定律,不属于理性教育。美育要注重锻炼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锻炼感觉的敏锐性。
D. 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审美品位需要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对美育无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元培、王国维等将“美育”译介到中国,而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如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
B. 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的精神追求,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处处且时时存在的,美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
C. 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要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要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青少年有了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才能全面发展。
D. 学生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学生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所以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技能不是艺术。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的重要性”的一项是( )
A. 美育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B. 美育可以培养人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使人们感受到幸福。
C. 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等素养。
D. 美育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功能,能培育时代新人。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加点处的“干涸”和“另一种思维”的含义。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点评以下内容。
小雅的妈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就送5岁的女儿小雅去学钢琴,虽然小雅并不喜欢,但妈妈逼迫她学习,逼迫她考级。小雅12岁时,考过了钢琴十级,小雅的妈妈非常高兴,经常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其实小雅并不喜欢弹钢琴,并不爱好音乐。
【答案】1. B 2. D
3. C 4. ①“干涸”这里指人生如果没有美的滋养,就像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一样,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②“另一种思维”是美育的特征,美育的“理性”与科学的“理性”不同,这种思维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
5. ①小雅的妈妈没有真正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送女儿小雅去学钢琴也不是真正地实施美育。②小雅的妈妈没有真正理解美育的特征,送女儿小雅去学钢琴只是进行技能培训。③小雅考过了钢琴十级,但本身并不爱好音乐,更谈不上提升审美品位;而小雅的妈妈拿孩子炫耀,急功近利,并不懂得美育。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美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材料一强调美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美育连接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影响深远。材料二则具体阐述了美育的两个特征——通过艺术实践锻炼感受力和培养“另一种思维”,强调美育不仅在技艺学习中,还有助于个性化感受力和理性思维的培养,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教育的真正目标。两篇文章共同强调美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错误,材料一原文是“美育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只是说美育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
C.“美育……不属于理性教育”错误,材料二原文是“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
D.“技能对美育无益”说法绝对,原文是“艺术离不开技能,但技能不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和辨析能力。
D.“所以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技能不是艺术”错误,因果关系混乱,“学生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学生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不是“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的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由材料一“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时代美育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可知,该项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
B.由材料二“美育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可知,该项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
C.“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等素养”阐述的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不能体现“美育的重要性”。
D.由材料一“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学校美育”可知,该项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干涸”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河道、池塘等因缺水而失去水分、变得干燥的状态。在文中“干涸”被用来比喻人生如果没有美的滋养,就如同没有水的河道或池塘一样,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没有美的滋养,人生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生命力。通过将“干涸”一词从具体的事物转移到抽象的人生上,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的枯燥和缺乏活力。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美育的重要性,即美育能够为人生注入生机与活力,让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②“另一种思维”是美育的特征之一,既是感性教育,也是理性教育,但与“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
①小雅妈妈送小雅学钢琴的原因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而不是真正理解美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她没有认识到美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是盲目从众,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获得一种外在的认可和炫耀的资本。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发挥美育的作用,只是在形式上让孩子学习了一门艺术。
②根据材料二,美育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锻炼感受力和“另一种思维”的教育。小雅妈妈没有真正理解美育的特征,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小雅学习钢琴,小雅的妈妈在让小雅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小雅的感受,没有让小雅在弹奏钢琴中锻炼感受力。小雅并不喜欢弹钢琴,说明她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幸福感。
③小雅的妈妈的这种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小雅妈妈只注重让小雅掌握钢琴技能,追求考级的结果,而忽略了小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兴趣。这与材料二中提到的美育的形式主义相符合,即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美育的本质是锻炼感受力和培养审美品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孝文抢舍饭吃
陈忠实
孝文串村溜墙根讨饭时,熟人用白眼瞅他,孩子们喝狗咬他,他都能做到心平气和,料想不及鹿三竟会如此强烈地刺激起他的羞耻感。盛怒终于冷寂下去,①腹腔里似有一条蚰蜒在蠕蠕拱动,接着一条变成二条三条无以数计的蚰蜒在空荡荡的腹腔里翻搅攻掘,脑子里盘旋着鹿三走出土壕时留给他的三个字:放舍饭。饭已经十分陌生,现在又变得十分切近十分鲜活十分生动。两三天来水米不进,孝文早已没有饥饿的感觉也没有饥饿的胁迫,现在饥饿的感觉重新苏醒,饥饿的痛苦又胁迫着他站立起来,到白鹿仓去吃舍饭。他的意志集中心劲强烈,拄着打狗棍子站立起来,走出土壕爬上慢道扬起头来,弟弟孝武刚刚走到跟前,孝武是从鹿三口中得知孝文在土壕濒死的消息,他说:“哥,回家吧!”
“不回!”孝文昂起头执拗地说。
“你已经走到绝路了,再没路可走了。”
“路还没绝哩——我去抢舍饭吃呀!”
“你该想想,你咋能去抢舍饭?”
“抢舍饭好!比讨饭好比回家吃你一碗饭都好!”
“你不顾脸面……也该想想祖先!”
“要脸的滚开……不要脸的吃舍饭去啰!”
……
孝文很得意自己对鹿三和孝武的强硬态度,凭着骤然涨起的一股气力走到白鹿仓外的舍饭场上来了。白鹿仓围墙外开阔的原野上,因为干旱未能播种因而闲歇着的田地里,万头攒动,喧哗如雷,像是打开了箱盖嗡嗡作响的蜂群,更像是一个倾巢而出的庞大蚂蚁家族,站着的躺着的坐着的攒动着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娃娃,一片褴褛的衣裤构成混浊的洪水,四面八方仍然涌动着朝这里汇入。孝文刚刚进入时心里一阵畏怯,很快就被一张张饥饿的脸孔和粗鲁的咒骂激励,拄着棍子朝人流密集的地方蹭去,开阔的原野上临时垒起八九个露天灶台,支着足有五尺口径的大铁锅,锅台的两边各架着一只大风箱往灶台下送进风去,火焰从前后两个灶口呼呼呼啸叫着蹿起一丈多高。灶锅前拥挤着的尽是年轻人,密实到连一根麦草也插不进去。民团团丁挥舞着棍棒,强令人们排起三路纵队,刚刚形成的队列在团丁们转过身时又顷刻瓦解,蜂拥的程度更加激烈。孝文在这种混乱中趁机挤到前沿,看见了热气蒸腾的铁锅里翻滚着黄亮亮的米粥,顿时懊悔地哭叫起来,天哪!旁人手里都攥着一只黄碗或一只瓦盆儿,自己空着两手拿什么盛饭呢?他又挤出人窝儿,打算跑回镇子去借一只碗来,肩膀却被谁一把揪住了,他情急得愤怒地回过头,鹿子霖惊讶地笑着说:“啊呀呀老侄儿!你咋能跟这些人往一窝里挤哩嘛!”孝文挣了挣肩膀没有挣脱就急了:“哎呀快丢开手!我忘了拿碗我去借碗呀!来迟了就给旁人舀完咧!”他觉得鹿子霖的手抓得更紧更狠了,愈加气急地叫:“你再不放手我就骂呀……”鹿子霖倒换了一只手又抓住他的胳膊,拨开混乱拥挤的人群,不由分说拉着他走进白鹿仓围墙上临时挖开的豁口。孝文根本没有力气与抓着他胳膊的那只手抗衡,他被拉进白鹿仓的院子又进入一间屋子,一抬头就看见姑夫朱先生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哑然闭口垂下头来。
屋子里的人全都嘘叹起来。这里坐着的是临时组成的白鹿仓赈济会的成员,包括鹿子霖在内的九个保障所的乡约,各管一项分工向原上饥民施舍饭食,总乡约田福贤自任会长,他们构成了白鹿原上流社会。大家瞅着鹿子霖拉进门来的白孝文,②衣裤肮脏邋遢,头发里锈结着土屑灰末和草渣儿,脸颊和脖颈粘满污垢,眼角积结着的干涸的眼屎上又涌出黄蜡蜡的新鲜眼屎,令人看了作呕,挽卷着裤脚的小腿上,五花血脓散发着恶臭。从德高望重的白家门楼里逃逸出来的这个不肖之徒,使在座的白鹿原上层人物触目惊心感慨不已,争相发出真切痛心惋惜怜悯的话。孝文不仅得不到丝毫的温暖和慰藉,反而更加窘迫,透彻地领受到堕落者的羞耻,再也说不出对鹿三和孝武那些赌气的硬话了。鹿子霖端着四五个馍馍走进来,正要递给孝文,一直也没有开口的朱先生制止了鹿子霖的举动,挥手让他把馍馍拿走,沉静地说:“让他多饿一阵儿好。”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白鹿原》第十九章,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孝文讨饭时,熟人的白眼、孩子喝狗咬他,他都能心平气和,被鹿三刺激起了羞耻感,盛怒却难抵饥饿的折磨。
B. 白孝武叫哥哥白孝文回家,白孝文却采用强硬的态度,硬要去“吃舍饭”,这是白孝文想故意丢白家的脸面。
C. 小说对舍饭场景的描写是随着饥饿人群的视角展开的,从“露天灶台”写到拥挤着的“年轻人”,描写井然有序。
D. 白孝文在白鹿仓赈济会成员面前没有得到丝毫的温暖和慰藉,反而更加窘迫和羞耻,这是因为他彻底认识到了人世炎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形象化地凸显了饥饿给白孝文带来 撕心裂肺的痛苦感觉,“一条变成二条三条无以数计”则将这种饥饿感觉推向极致。
B. ②句,详细描写了白孝文的外貌,肮脏的衣着、脸颊,凌乱的头发,令人作呕的眼屎等,刻画出从上流社会沦为乞丐的白孝文的形象。
C. 小说写白鹿仓围墙外开阔的原野上攒动的人群如“蜂群”和“蚂蚁”,突出人群的数量之多和渺小,凸显了一种杂乱、拥挤不堪的场景。
D. 小说中有一段白孝文与白孝武的对话,却没有表明说话主体,这样写增强了对话的连贯性,突出了白孝文的倔强,以及他对白孝武的蔑视和不屑。
8. 小说描写鹿子霖抓住白孝文,表现了鹿子霖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很有特色,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跌宕起伏,舒缓有致”为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A 7. D
8. ①惊讶。看到白孝文沦落到抢舍饭的地步,鹿子霖感到意外和惊讶。
②关心。鹿子霖抓住白孝文,想把他从混乱的人群中拉出来,带他到相对安全和合适的地方,体现了一定的关心。
③有一点优越感和自得。鹿子霖在这种情况下抓住白孝文,可能也有一种自己处于相对较好地位,对白孝文现在处境的一种微妙的优越感,同时也想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对白孝文的某种掌控或帮助。
9. ①“跌宕起伏”:小说情节曲折多变。白孝文从曾经的上流社会沦落到讨饭、抢舍饭的地步,命运发生巨大转折,这是情节的大起大落;在抢舍饭过程中,他经历了饥饿、与鹿三的冲突、与孝武的对话、在舍饭场的混乱以及被鹿子霖抓住等一系列情节,充满波折。
②“舒缓有致”: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张有弛。在描写白孝文讨饭的心理和行动时,有一定的节奏,如他对鹿三和孝武的态度描写,不是一味紧张激烈,而是有缓有急;对舍饭场景的描写也较为细致,虽人群喧闹混乱,但描写有条不紊,使情节推进有一定的舒缓感。
③整体效果:这种情节安排方式,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心情波动,又能在舒缓处让读者有时间去感受和思考人物的命运、社会的现实等,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深度。
【解析】
【导语】本文节选自《白孝文》,主要描写白孝文因饥饿难耐,不顾尊严决定去抢舍饭的情节。通过展示他从绝望中的挣扎和屈辱,刻画了人的尊严与生存的矛盾,以及社会对落难者的冷漠与不屑。本文通过对白孝文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环境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是白孝文想故意丢白家的脸面”错误,白孝文执拗地要去“吃舍饭”,主要是因为已经“濒死”,饥饿难忍,而不是故意要丢白家的脸面。
C.“随着饥饿人群的视角展开”错误,舍饭场景的描写是从宏观视角展开的,以开阔原野上的人群为全景。
D.“这是因为他彻底认识到了人世炎凉”错误,白孝文在赈济会成员前感到更加窘迫和羞耻,主要是因为他“透彻地领受到堕落者的羞耻”,而不是彻底认识到了人世炎凉。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白孝武的蔑视和不屑”错误,白孝文固执地要去吃舍饭,主要因为饥饿胁迫了他,并非出于对白孝武的蔑视和不屑。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①由“鹿子霖惊讶地笑着说:‘啊呀呀老侄儿!你咋能跟这些人往一窝里挤哩嘛’”,可知鹿子霖乍看到白孝文已经沦落到抢舍饭的地步,感到意外和惊讶。
②由“鹿子霖倒换了一只手又抓住他的胳膊……拉进白鹿仓的院子又进入一间屋子”,可知鹿子霖既惊讶于白孝文混在饥饿人群中,也试图帮助白孝文,不愿见他在饥饿中挣扎,想把他从混乱的人群中拉出来,说明他对于这个白家后代的困境感到同情和关心。
③由“肩膀却被谁一把揪住了”“他觉得鹿子霖的手抓得更紧更狠了”“倒换了一只手又抓住他的胳膊”等内容,可知鹿子霖不容分说地拉走白孝文,表现出他习惯于掌控局面,尤其是此刻对面处于窘迫境地的白孝文,更显示出其潜藏在心底的权威感和优越感,既不忍看到白孝文继续受苦,又要凸显出自己的超然地位和姿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特色,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跌宕起伏”和“舒缓有致”,再综合分析整体效果。
①“跌宕起伏”:即小说情节曲折多变。整体上看白孝文出身于“从德高望重的白家门楼里”,而今却“在土壕濒死”,只能沦落到抢舍饭的地步,这是整体情节的巨大落差;开篇写孝文饥饿难忍,决定去抢舍饭,这一情节激烈起伏,紧张刺激;接着,描写鹿子霖抓住了孝文,把他带到赈济会,这一过程节奏稍微放缓,情节变得舒缓;最终,孝文在赈济会成员面前倍感窘迫,深感羞耻;情节再次达到高潮。全文情节波折不断,突出了孝文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
②“舒缓有致”:即小说叙述过程中张弛有度。小说将白孝文的经历铺陈展开,通过一系列事件的衔接和转折,形成紧张与缓和相互交织,情节有序推进。如经鹿三提醒,在抢舍饭前,“两三天来水米不进,孝文早已没有饥饿的感觉也没有饥饿的胁迫,现在饥饿的感觉重新苏醒,饥饿的痛苦又胁迫着他站立起来,到白鹿仓去吃舍饭”,较为平缓;和孝武的对话,充斥着紧张的氛围;对舍饭场景的描写,“万头攒动,喧哗如雷,像是打开了箱盖嗡嗡作响的蜂群……四面八方仍然涌动着朝这里汇入”“开阔的原野上临时垒起八九个露天灶台……密实到连一根麦草也插不进去”,虽人群喧闹混乱,但对场面描写的把控,又有条不紊,使情节推进有一定的舒缓感。
③整体效果:这种情节安排方式,既有紧张激烈的波动,又有相对的舒缓,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加上张弛有度的叙述和刻画,突显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形成节奏上的对比,使故事更具张力,同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心情波动,充分展现出作者对节奏的掌控能力,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和表现力,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深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①,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②。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青海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