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共考古是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其同名专著中最早提出的,用以定义考古学家代表公众并在公众的支持下记录并保存受到开发工程威胁的考古遗存的相关工作。这个观点在美国大受欢迎,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不过,这种讨论并不影响公共考古是为了让考古学可持续发展以及考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的终极目标。
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
在当代中国,公众对于考古本身的学科价值没有什么质疑,甚至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然而,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公共考古教育性之所以重要,部分与公共性相关联,部分则与考古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及复杂的术语系统有关,再有就是很多考古发现与现代生活缺乏直接联系,让人们缺乏理解这些物件功能和内涵的具体情境。毫无疑问,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
考古学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多维联系,绝不仅仅是考古学家的事。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支持具有一定考古基础知识的媒体、社会团体和民众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才能让考古学获得坚实的公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也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考古的终极目标。
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
(摘编自魏峻《公共考古:关键特征与未来发展》)
材料二:
夏文化考古融入近现代普通公众的视线中,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变迁过程,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实践,至今仍处于进行时。夏代长期作为学者和公众对信史、神话分析认知的关键点,相信夏王朝的存在,相信夏文化可以寻找,“夏王朝信史说”成为学者、广大群众共同的重要认识基础。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研究了近四十年的二里头文化仍是一大焦点,而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近十年来,新兴的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给夏文化公共考古提供了传播的良好平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处于进行时,国家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夏文化研究也在公共考古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浏览完整试题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历史叙事的方式又分为两种:文学叙事与考古叙事。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
公共考古中的考古叙事还有一个特点——指向性。可以说,公众关注考古的最直接需求就是它的指向性。因为出土遗物可以作为历史问题的直接解释。夏代作为一个历史难辨的时期,它神秘莫测,需要一种拨云见日的指向: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遗址,绿松石龙、青铜爵是遥远的夏王朝产物……这种指向性是公共考古的一个前提。
既然学界探索夏文化仍在进行中,二里头等考古学文化和夏文化的关系尚有争议,文学叙事夹杂了浪漫主义民间传说,考古叙事又要确切的指向性,那么该如何保证“文学叙事”以及“考古叙事”下公共考古的科学性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先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必要的科学性是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特征,而且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冲突,考古学本身也是一门“解释”的学问。事实上,遍迹中国的大禹陵、禹碑、禹迹,如果都需要考古学解释,这的确是学术求真严谨的显现,但对于公共考古这一社会事业却是无味的。公共考古事业更需要一种人文关怀,尤其对于夏文化这一特殊的存在,夏文化公共考古就是要去唤醒民众对夏代的“历史记忆”,将其以文学叙事呈现出来,更能使夏文化升华出人文情怀下的意义与价值取向。
夏文化作为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利于构建接地气的中国上古史。
(摘编自黄乐天、侯卫东《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传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考古学”和“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但其终极目标之一都是要让考古学得以可持续发展。
B. 虽然公共考古教育性是重要的,但涉及公共考古教育性的具体问题并没有引发公共考古相关方面的热烈讨论。
C.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对夏文化的探索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D. 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我国民众,还可以惠及世界民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性一旦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能促进多方的共赢,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所以公共性成为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
B.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就能保持夏文化研究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夏文化成为宝贵遗产。
C. 考古叙事是公共考古传播最直接的叙事手段,但以它来描绘历史只能唤来破碎的“历史记忆”,因而它是缺乏连续性的。
D. 只有避免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才能使公共考古在保证学术真实、严谨的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文学叙事”特征的一项是( )
A. 首都博物馆在妇好墓复原沙盘前配备11台“VR眼镜”,帮助参观者清楚地观察妇好墓上下6层、深达7.5米的虚拟考古发掘现场。
B. 《海昏侯刘贺》一书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线索,结合出土的文物,详细解说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C.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原了高县半边寺摩崖石刻等考古现场,并在游戏体验区设置了文物归宗、文物探踪和文物复原等游戏。
D. 央视纪录片《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让殷墟甲骨上的文字“跑”了出来,成了会活动的动画小人,演示了商人一天的生活劳作场景。
4.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这一研究结论,对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5. 对考古专家来说,如何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D
3. B 4. ①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②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5. ①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②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③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公共考古学’和‘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错误,文中只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没涉及是否是分支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公共性成为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错误,结合“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可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展开余下试题B.“……就能……”错误,原文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处于进行时,国家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夏文化研究也在公共考古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前后内容不是充分条件关系,选项逻辑错误。
C.“因而……”错误,结合“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可知,“缺乏连续性”是因,“‘历史记忆’是破碎的”是果,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
B.《海昏侯刘贺》一书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线索……,把文献史料被当做文本,体现了“文学叙事”特征。
ACD都和这个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围绕关键点“二里头遗址研究结论对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意义”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概括即可。
①文中谈到,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学界和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其中“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据此可知,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性。
②结合“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可知,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考古专家如何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的问题,需要结合材料中相关途径、方法整合概括信息。
①结合“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可知,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
②结合“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可知,应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
③结合“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可知,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香
岳承贵
赶到暮色下的老屋,车在高速县道环山路上整整奔驰了三个多小时。跨下车,朝屋里喊一声“娘”,喊亮屋里的灯光,迎出母亲惊喜的笑脸,带着一句话:“还没吃晚饭吧?”后面跟着父亲清瘦的身影做陪衬点缀。他提起手里的茶叶袋,晃晃,老惯例,是送新茶回来,父母都懂茶爱喝茶。
“我和你大不喝茶了。”①母亲看过一眼包装精美的茶叶袋,淡淡地说,似乎毫无兴趣,仿佛未曾是茶癖。
他迟疑片刻,问:“医生说的?”
父母都没接话也没接茶。
“怕……怕喝茶睡不着觉。”父亲看着他把茶袋放桌上,好像怕他尴尬,消除他的担心和猜测,一带而过敷衍地说。
半信半疑的他跟母亲身后走进厨房。
想起大学毕业去单位报到的早上。母亲送他出门,又在村口追上,向他只装几件换洗衣服的旧帆布包里塞进个小牛皮纸包。他知道,那是家里留作过年招待亲戚的明前茶,自家种父母焙制的。母亲轻声说:“请同事们尝尝,自家的。”眼里躲闪着内疚和无奈,语气却自信。家里为供他们兄弟姐妹读书,如今已是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这包茶叶是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
果然,领导和同事喝后对茶香和汤汁赞不绝口。之后,每年他都要请领导和同事品尝家乡的新茶。
吃过晚饭,母亲边收拾碗筷,边问孙子和媳妇怎么没回。他说是临时起意,明天早上就要赶回单位,有个重要的会。
和父母聊天时,母亲突然想起什么,给父亲一个眼神。
很快,父亲从房间拎来一盒茶叶。是他年前送回家的其中一盒。
“昨天早上拆盒才发现,正想送还给你,你回来正好。这茶不能喝!”父亲把茶袋放到他面前的桌上。
“你得想办法……”母亲连忙地帮腔。“茶叶怎么会变成这样?口还封得好好的。”
疑惑中,他取出茶罐,打开,傻眼,整整齐齐崭新的人民币,赶紧又取出一罐,拆封,还是。②一时,他失语了,像儿时犯错站到父母面前那般窘。父母看着他和茶,不说话,但脸色的态度毫不含糊。
当晚失眠。儿时兄弟姐妹起早跟父母采茶,月光下给焙茶的父母打下手的往事,如放电影样一一闪过。也正是靠茶叶,父母供他们读完书。其间,从喝夏季大片茶的父母处得知茶的好处,更听到许多家乡与茶有关的传奇故事。
他忘不了上班后第一次送茶回来,父母的兴奋和欣慰,在灯光下左右打量的眼光和表情,说包装都这么漂亮,茶叶品相肯定不孬。打听价格,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喝上耳闻的名茶。
他渐渐成为家乡大山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官越做越大。愧疚的是,自那次还茶之后,父母就不再喝茶了。他记得,小时候,父母一年忙到头。得空闲时就泡杯茶,两人默默喝上几口,脸上又泛起幸福的笑容。有茶相伴的知足,用父亲的话叫“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所以再苦再累咬咬牙过去。
他又接连主政几地,不再送茶给父母,他也就很少回家。偶尔一次路过回家,母亲却认不出他。父亲说母亲已患老年痴呆,怕干扰他工作,没跟他说。在他的诧异中,父亲说出一件事。几年前,在他刚调任邻县一把手,家里的茶叶被几位老板高价抢购,母亲很高兴,认为时来运转,撞上财运。后来被大姐看出,购茶的几位老板,是常找他的人,悄悄跟母亲一说,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母亲想不通,无所事事时总爱自言自语:怎么会是这样?
他更加谨慎勤勉从政,直到安全着地,坚持裸退。办完手续,直奔藏在深山里的老家,要与父母一起种茶,家乡的茶香清汤纯,他想做名传承人,③因为他没有玷污家乡的茶。
第二年的春天,他邀请兄弟姐妹团聚,一起陪父母品新茶,喝着议着品着,母亲像突然回忆起来,看着他,问:④“老大,你退休了吧?阿弥陀佛,总算放心。”
他喉咙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忙给母亲续上沸腾的山泉水,端起茶杯,嗯一声,说敬娘一口新茶。
家人们起身呼应。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将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给儿子让其带给同事们尝尝,是希望儿子能做像“茶”一样的“清官”。
B. 从家里带茶叶到回家给父母拿茶叶再到不送茶给父母的每次变化,都因为儿子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动。


展开余下试题C. 父母不再喝茶,是因为他们怕儿子不能及时发现茶叶里的人民币,从而给他的工作带来困扰。
D. “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这句话,是父亲在喝茶和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信条,对儿子有较大影响。
7.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用“似乎”“仿佛”等词语设置悬念,更能激发读者去探究母亲变化的深层原因。
B. 句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他”拆开茶罐看到钱时的窘迫和不知所措。
C. 句③表意很丰富,既暗示了家乡茶的品质之高,也透露出家人具有质朴、高洁的美德。
D. 句④运用语言描写,反映了“母亲”对儿子一直担忧,怕他走上邪路的真实内心世界。
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反映了母亲哪些内心情感?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本文以“家人们起身呼应”的场景收尾,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答案】6. D 7. B
8.
(1)痛心,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茶树的荒芜而毫无办法;
(2)困惑,对社会上部分人无孔不入谋取利益、搞坏社会风气的不解;
(3)无奈,自己爱茶却不能喝茶。
9.
(1)以场景收尾,留下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2)表现了家人对母亲能够放心喝茶的喜悦;
(3)表达了家人对母亲做出巨大牺牲的感激;
(4)含蓄表达了家人对清白家风的认可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希望儿子能做像‘茶’一样的‘清官’”错误。从原文“家里为供他们兄弟姐妹读书,如今已是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这包茶叶是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可知,母亲将茶叶给儿子带走,是因为这是家中仅剩的值钱的东西。因此,送茶叶是一种心意,希望儿子和同事处理好关系。
B.“都因为儿子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动”错误。从原文“他忘不了上班后第一次送茶回来,父母的兴奋和欣慰”“自那次还茶之后,父母就不再喝茶了”可知,他送父母茶叶因为父母喜欢茶,后来父母不喝茶了,他就不再送了,而不是因为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动。
C.“是因为他们怕儿子不能及时发现茶叶里的人民币”错误。父母不再喝茶,是因为他们怕儿子不能拒绝名利的诱惑,做出不符合规范的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句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错误。“他失语了,像儿时犯错站到父母面前那般窘”,将“他”和“儿时的他”进行比较,不是比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原文“他提起手里的茶叶袋,晃晃,老惯例,是送新茶回来,父母都懂茶爱喝茶”可知,母亲是一个爱茶的人。当她看到“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心生悲痛。
从原文“‘你得想办法……’母亲连忙地帮腔。‘茶叶怎么会变成这样?口还封得好好的。’”可知,母亲非常困惑怎么有人为达目的无孔不入,如此影响社会风气。
从原文“后来被大姐看出,购茶的几位老板,是常找他的人,悄悄跟母亲一说,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知,母亲是被迫放弃喝茶的,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她的无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尾的作用可以人物、情节、主题以及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
阅读效果:以“家人起身呼应”的场景作结,富有画面感,故事还未深入展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饱含深意。
人物:从文章“母亲像突然回忆起来,看着他……说敬娘一口新茶。”可知,“家人起身呼应”展现出大家为母亲终于不用再担忧儿子,能够放心喝茶感到开心。
人物:家人了解母亲是爱茶的人,却为了儿子能够不做不符合规定的事,为名利所累,选择放弃喝茶、种茶。“家人起身呼应”就体现了家人感激母亲的牺牲。
主题:主人公坚持“谨慎勤勉为政”,获得了家人的认可。由此可知家人对清白家风的赞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秋七月,永庆公主①曾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上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永庆公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②,乘以出入?”上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①公主:宋太祖之女。②肩舆:抬的小轿。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非书籍A所传B亦陛下C目D所亲见E为F其无道G故天命H陛下I代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点的“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字含义相同。
B. “隋炀帝志在无厌”与“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C. 文中加点的“衣”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水”,二者用法不同。
D. 文中的“几何”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中的“几何”都可译为“多少”。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应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 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以此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 宋太祖认为,公主穿用翠羽装饰的衣服,宫中的内亲外戚一定会争相效仿,对应了材料一中“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的说法。
D. 宋太祖遵循古训,认为自己是为百姓守财富,不可以随便乱用,没有采纳公主和皇后用黄金装饰轿子的建议。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2)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14. 两位古代君王在修身治国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C 12. B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榆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