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5  2024-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三联考
语文 试题
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 命制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着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绿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正是“得天独厚”的。过去长期的阶级社会里,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对人民的同情和理解,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的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他不可企及之处,却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不能不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我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占了便宜。我们只要听听我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由于作者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这是有道理的。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还是相当广阔的。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着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着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着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导人物。有的作品描绘着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着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着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绝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有的作品直接倾诉着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着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着渴望的生活理想。……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里,有着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贵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作为社会顶梁柱的他们的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一般专业作家的文学、艺术,也大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它的反映和对它起着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在这些方面,民间文学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民间文学,由于它的作者(包括修改者和传播者)人数的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比那些数量有限,特别是过去时代的专业作者,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那么深切、精确。它的社会功用,也跟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紧紧地粘贴着生活。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断片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的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贵的情操、品格。过去有些资产阶级的学者,把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往往看作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阶级的产物。其实,广大劳动人民自有他们的教养和文化,有的还是极高尚、珍贵的教养和文化,而民间文学正是对他们这方面尽着庄严职责的教本。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钟敬文《民间文学述要》)
材料二:
以往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偏重于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前者生产出来大量的作品;后者归纳出歌谣、史诗、民间故事、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等不同文体。在当今日常生活世界,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已难以对民间文学给予定义,唯有谁在演述可以在精英与民间之间划出一道界线。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是基于乡村口头传统的实际,这些体裁早已不适应当下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行为和方式,不能涵盖诸多新兴的民间文学形式。关注谁在演述,方可将以往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勾连起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是指向传统生活的回归。在传统社会,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演述活动很少单独进行,往往伴随生产生活一并展开。如今的社会也如此,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有学者将日常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或三种基本的活动类型:(一)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二)杂谈闲聊、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三)伴随着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日常活动的非创造性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而过往的民间文学事实上跨越了三种活动类型,首先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使当地人在日常生活资料获取与消费活动中便蕴含有文学艺术的情愫,涌动身体文学的活力;其次,民众在“杂谈闲聊”中维系着“血缘关系”和“天然感情”,成为民众开展“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方式;再次,民众的民间文学本身就是非创造性的、非重复性日常观念活动,没有比民间文学更具有观念性质的活动形式了——那些仪式上的祭辞即为一种文学表达。
但是,就当前而言,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又并非简单地向传统生活回归,而是螺旋式地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一方面,传统的民间文学已不在口头流传,而是演变为动漫、景观、导游词、街道名、网络小说、城市景观等,成为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电脑、手机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集体交流频繁起来,人们在不同的朋友圈中围绕一幅画面、一段个体经历、一条趣闻、一个人物等发表言论,宣泄情绪,文学性的审美活动其实也随之展开。表面上,手机、电脑隔断了面对面的沟通,却激发了所有人参与表达和抒发的热情;原本处于独白的、私密的个体言说纷纷进入公共空间,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段子”或视频笑话。而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迫切需要放松心情,于是,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十分流行。凡是人多的活动场所,就有民间文学的传播。
(摘编自强华《民间文学的“日常生活”与“审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是判断一个作家作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之一。
B. 广大人民所处的社会地位低,造成在文化创造上不利的条件,所以他们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
C. 如今的社会其实和传统社会一样,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
D. 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等成了人们放松心情的方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是人民性越高的民间文学作品,必定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B. 民间文学对社会产生的独特作用,是专业的书面文学无法替代的。
C. 对于民间文学 定义,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述的。
D. 活动场所的人越多,就越有利于民间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
3. 下列民间活动能体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一项是( )
A. 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副主席臧棣教授在北京举办了专场诗会。
B. 武汉一位幼儿教师凭改编儿歌《挖呀挖呀挖》视频一度爆红网络。
C. 某电商平台邀请明星主持双十一促销活动,网上销售场面火爆。
D. 央视主持人大赛精彩纷呈,选手的表现出色,收视率节节攀升。
4. 材料一第二段用“大海”“灵泉”等词语来描述民间文学,请简析其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间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B 4. ①用“大海”比喻民间文学,形象地表现出民间文学的内容相当广阔丰富,吸引人心。
②用“灵泉”比喻民间文学具有的精神财富,生动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思想价值,说明民间文学是丰富民族思想、修炼品格修养的不竭源泉。
5. ①材料一指出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材料二认为如今的社会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文学的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②材料一侧重谈人民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是民间文学的优势;材料二侧重谈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向传统生活回归,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和特点。材料一强调民间文学的“人民性”,认为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作用,是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直接表达。文章指出,民间文学以其广泛的内容和直接的表现方式,比专业文学更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材料二则更多地关注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指出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演变和存在形式。整体上,文章揭示了民间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和其与社会生活密切的联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所以”错,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着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原文是“但是”的转折关系,而且这里的“补偿”是指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而不是“物质方面”的补偿。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凡是人民性越高的民间文学作品,必定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表达绝对,原文“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注意还有一个条件“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是指向传统生活的回归。
A.错误,这是书面文学活动;
B.正确,将儿歌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与幼教生活融合在一起;
C.错误,这属于商业活动;
D.错误,属于专业性的活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作用的能力。
①原文“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里,有着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此句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写的是“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还是相当广阔的”,因此这里的“大海”比喻的是民间文学,大海广阔无边富有魅力,民间文学内容广阔丰富,能够“吸引人心”,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民间文学的内容相当广阔丰富,吸引人心。
②原文“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作为社会顶梁柱的他们的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用“灵泉”比喻民间文学具有的精神财富,“灵泉”十分珍贵,是水流的源头,民间文学也是民族思想和品格修养的源头,这个比喻生动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思想价值,说明民间文学是丰富民族思想、修炼品格修养的不竭源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 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材料一指出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如今的社会也如此,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完全生活化了”,材料二认为如今的社会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文学的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②“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绿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正是‘得天独厚’的”“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材料一侧重谈人民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是民间文学的优势;“如今的社会也如此,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完全生活化了”“就当前而言,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又并非简单地向传统生活回归,而是螺旋式地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材料二侧重谈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向传统生活回归,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中的脚步
马尔俄
近日来,早晚的雾凝住了整个森林,而且都下着雨。好几天我都没有离开过我的小帐幕,可是我总是怀念外面那座森林,那条小溪,还有那朵小白花。这带的森林我们总爱用一个“莽”字说出它的深和野。成千成万的树挤在一块,枝连着枝,把蓝色的天隙缝起来而留下一林黑色。有一条小道引到溪边去,那边有清清的水慢慢地流,水底有从远地带来的小圆石发着多种的亮光。有一次,我涉水跑到对岸去,无意中在一棵老树的粗枝上发现了一朵寄生的小白花,没有香,花瓣的尖端有点黄颜色,好像一枝兰花,孤独地在微风里睡着。我把我的发现当作了一个秘密,因为这里除了常青的樟树和较人还高的野草以外再没有什么。我曾经费过很多时间去找一朵花,(我有一个小花瓶,想采一枝花放在桌子上)好几次我都失望。有一次我找到了一丛小花,那是有各种颜色的小野花,可是那种花带着一种恶心的气味。又有一次,我走得更远一点去找,我穿过了一段莽林便发现了一块小小的平原,那平原的另一边有一棵孤独的树,那棵树使我快乐得飞脚向它奔去,那是一棵红棉树,红色的花在没有叶的干枝上散了满天光彩。可是,一阵失望使我起了一团憎恨,那棵树不是红棉而是另外一种我不愿追究名字的树。可是小溪那边寄生的小白花给了我另一种安慰,她是那么孤独和高贵。正因这种感觉而使我不曾忍心把她折下来。
有好几天我没有在这上面散步,有些变了,道上有些低洼的地方积了雨水。小溪那边从树隙反照了一片阳光,在道上水潭印了一个影;凝在叶间的雾水顺势一滴一滴滑下,便搅乱水潭阳光的影子。
我走下溪边,几天来的雨水使溪水涨满了一点。水变黄了,流得较急,在一处堆积着很多小圆石的地方流水打了一个转,很多小漩涡升上来又沉下去。我涉过溪水到对岸看看那朵小白花。当我踏上岸边的时候,我听见一些脚步在林中走动。我吃了一惊,心里想到,谁发现了我的秘密?
我只听见那声音。我探索了一会,看不见一个人。
我心里有点害怕。报复的心理迫使我要追寻刚才林中的脚步声。我追踪那个声音,在一棵树下面我看见一个兵站在那里,手里拿着我的花。
他的眼睛里充满祈求的颜色,好像他一点也看不到我脸上的忿怒。我想走过去把那朵花抢过来,可是他先开口,他说:“你看见他吗?我相信他刚才是从你来的那边走过。”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跑到我的身边突然停下,指着我刚来的那边说:“你听,你听见他的脚步吗?”那边有一阵风掠过,长草向我们低下来。“你看见他吗?”他着急地问我,可没有等我回答他走上两步便叫:“二哥,这里有一枝白花。”他把那朵花摇着,有点失望似的低声说:“你喜欢吗?”他站了好一会,再没有动静,他便走回他本来站在的那棵树下。他失望地站在那里,要哭的样子使得我的心浮起了同情,我跑近他的身边,他抬起两只失望的眼看我,低声对我说:“他永远避开我,只让我听见他的脚步声。”
“他是谁?”我问他。
“我的哥哥……他在这棵树下坐下来要休息,我答应过回头来看他,可是……我没有来,这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
我跟他坐在树下,他继续说:“三年前,我们的队伍从缅甸退到这边来……”可怕的回忆绞着他的心,他摇着头说:“高山,森林,江水……我们想尽了办法比日本鬼子走得快。天天下雨,没有东西吃……这边没有居民,很多弟兄就死在路边。……有的生了病……”他断断续续把他的记忆串联起来,“二哥走得太累了,他要坐在这棵树下休息一会。他坐下来以后便不肯站起来,他说他没有力气,要好好地睡一会。我要在这里等他一起走,可是连长不让我落在后面,连长说二哥睡好了以后自己就会跟着我们来。我走的时候对二哥说:二哥,你一定要跟我们来,要向着太阳落山的地方走。他答应了我,我又答应他等我们大队安顿好了便回头来看他。”他叹了一口气,“可是连长不准我回头。”


展开余下试题他站起来,脸上浮起一阵快乐,他叫起来:“他来了!你听见了罢?”
一阵风来了,摇着所有的树发出一些声音。
“他来了!”他高兴地说,他的热切使我认真地留意听。我听见一个人的脚步踏过那些长草,那声音从远而近又近而远的过去。我相信那边真的有一个人,我自己也说:“他来了。”
“你看见他吗?”他恳切地问我。
“我听见他的脚步声。”我说。我心里起了一种熟识的感觉,我记得我上一次在伊洛瓦底江畔亲眼看见多少人英勇地倒下去,可是我总不肯承认他们是永远地倒下。因为他们的英勇,他们的血,叫他们在我的心里又站起来。我曾经看见那些伊洛瓦底江的英雄都站起来了。我曾经清楚地听见他们的脚步声在那片烧焦了的森林沿着江边向前进。如今,另一个脚步又在我心上踱来踱去,他来了!那声音愈来愈响,愈来愈多,那些倒在这带荒林的人都站起来了,以同样的步伐向一个地方去。
“他一定迷了路。”他说。
“不会的,”我说,“你不是告诉过他要向太阳落山的地方走吗?”
“可是如今我们改了方向,”他兴奋地说,“我们已经打回我们被敌人打退的地方,我们从那边来又要从那边回去。”
我听见那些脚步走远了。
“他们起程了。”我说,“他们要回到他们来自的地方。”
“我们到公路上看看。”他说。
我们涉过了小溪。平坦的雷多公路在高山上划着圆圈而向我们来自的地方去。有几部车扬起了满天尘。一阵风吹散了它,又来了几部车把尘扬起。
我清楚地听见那些步伐整齐的声音向前走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开头几段多次写到了森林下雨的情景,不仅写了森林的自然状况,而且还暗示了下文抗日战士生存环境的恶劣。
B. 三年前抗日的队伍从缅甸退到这里,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为了抢在敌人前头比日本鬼子走得更快,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C. 连长不让“他”等他二哥一起走,认为二哥睡好了以后自己就会跟上大家,可见是连长对战士的不关心才导致了二哥的不幸牺牲。
D. “我们已经打回我们被敌人打退的地方,我们从那边来又要从那边回去”,这句话说明了抗战开始走向胜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了“我”两次到林中寻找“花”的经历,都感到失望,以此来衬托“我”后来意外发现小白花的欣慰之情。
B. 这朵无意中被发现的寄生在一棵老树粗枝上的小白花显得孤独与高贵,实际上象征着“我”自己个人的精神品质。
C. 文章主要是通过“他”的个人叙述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我”倾听后的感动来讴歌英勇的抗日英雄。
D. 全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笔触细腻,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具体生动的中国抗战的故事。
8. 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写出了“他”复杂的心理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9. 本文主要是写人叙事为主,却以“林中的脚步”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案】6. C 7. B
8. ①一开始他充满祈求的神色,希望我能够看到“二哥”,能带来关于“二哥”的消息;②后来又感到十分的着急,急切地希望能够马上看到“二哥”,让“二哥”看到手中的一枝白花;③当这些希望破灭时,他的内心又是多么失望,因为事实上他已经永远不可能见到牺牲的“二哥”了。
9. ①由“林中的脚步声”自然地引出了故事中的人物“二哥”的牺牲事迹及抗战故事;②“脚步声”具有象征的意义,既指那些已经为国牺牲的抗战将士的英雄故事,也指现在勇往直前奔赴战场的将士们的抗日行动。
【解析】
【导语】文章《林中的脚步》通过“我”在森林中发现一朵寄生的小白花展开故事,将自然描写与战争回忆交织在一起。写雾、雨的森林与清澈的小溪,为读者营造了一个静谧而孤寂的氛围,同时隐喻了抗日战士艰难的生存环境。叙事中“我”遇见的士兵与其失踪的哥哥,象征着战争中失去的生命与未泯的希望。以“林中的脚步声”为题,寓意着英勇战士的精神永恒地存在,鲜明地传达了抗战者不屈不挠的信念。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是连长对战士的不关心才导致了二哥的不幸牺牲”错误,原文有“我们想尽了办法比日本鬼子走得快。天天下雨,没有东西吃……这边没有居民,很多弟兄就死在路边”,连长的做法不是二哥牺牲的主要原因,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实际上象征着‘我’自己个人的精神品质”错误,文本中的小白花象征着一种内心的纯洁与高尚,是自然环境中一种珍贵的存在。虽然寻找小白花的过程令人失望,但最终的小白花象征着生命的韧性和高贵,映射出人类精神品质中的坚定信念。文章借此凸显出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品质,而不单单是“我”个人的精神状态。这样,对小白花仅作为“我”个人精神的象征是不全面的。应是包括象征后文那些文无名战士的精神品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他的眼睛里充满祈求的颜色……他说:‘你看见他吗?我相信他刚才是从你来的那边走过。’……指着我刚来的那边说:‘你听,你听见他的脚步吗?’”,一开始他不顾我的脸色,用充满祈求的神色急切询问我,希望我能够看到“二哥”,能带来关于“二哥”的消息;
②“‘你看见他吗?’他着急地问我,可没有等我回答他走上两步便叫:‘二哥,这里有一枝白花’”,后来又感到十分的着急,急切地想和二哥分享,希望能够马上看到“二哥”,让“二哥”看到手中的一枝白花;
③“他把那朵花摇着,有点失望似的低声说:‘你喜欢吗?’他站了好一会,再没有动静,他便走回他本来站在的那棵树下。他失望地站在那里……他抬起两只失望的眼看我,低声对我说:‘他永远避开我,只让我听见他的脚步声’”,当这些希望破灭时,他知道二哥不可能看到白花,自己再也不可能看到二哥,他的内心充满失望,因为事实上他已经永远不可能见到牺牲的“二哥”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①“当我踏上岸边的时候,我听见一些脚步在林中走动”“我追踪那个声音,在一棵树下面我看见一个兵站在那里,手里拿着我的花”“你听,你听见他的脚步吗?”,我听到脚步声于是找寻到士兵,进而得知他牺牲的二哥和那些牺牲在林中的战士们,小说由“林中的脚步声”自然地引出了故事中的人物“二哥”的牺牲事迹及抗战故事;
②结合“我听见一些脚步在林中走动”“我听见一个人的脚步踏过那些长草,那声音从远而近又近而远的过去。我相信那边真的有一个人”“我听见他的脚步声。”“我上一次在伊洛瓦底江畔亲眼看见多少人英勇地倒下去,可是我总不肯承认他们是永远地倒下……我曾经看见那些伊洛瓦底江的英雄都站起来了。我曾经清楚地听见他们的脚步声在那片烧焦了的森林沿着江边向前进。如今,另一个脚步又在我心上踱来踱去,他来了!那声音愈来愈响,愈来愈多,那些倒在这带荒林的人都站起来了,以同样的步伐向一个地方去”“我们已经打回我们被敌人打退的地方,我们从那边来又要从那边回去”“我清楚地听见那些步伐整齐的声音向前走去”可知,“脚步声”有二哥的,有林中牺牲战士的,还有牺牲在伊洛瓦底江畔的英雄们的,更有如今奔赴抗战前线的将士们的……所以“脚步声”具有象征的意义,既指那些已经为国牺牲的抗战将士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强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