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钟敬文《民间文学述要》) 材料二: 以往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偏重于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前者生产出来大量的作品;后者归纳出歌谣、史诗、民间故事、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等不同文体。在当今日常生活世界,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已难以对民间文学给予定义,唯有谁在演述可以在精英与民间之间划出一道界线。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是基于乡村口头传统的实际,这些体裁早已不适应当下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行为和方式,不能涵盖诸多新兴的民间文学形式。关注谁在演述,方可将以往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勾连起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是指向传统生活的回归。在传统社会,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演述活动很少单独进行,往往伴随生产生活一并展开。如今的社会也如此,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有学者将日常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或三种基本的活动类型:(一)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二)杂谈闲聊、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三)伴随着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日常活动的非创造性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而过往的民间文学事实上跨越了三种活动类型,首先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使当地人在日常生活资料获取与消费活动中便蕴含有文学艺术的情愫,涌动身体文学的活力;其次,民众在“杂谈闲聊”中维系着“血缘关系”和“天然感情”,成为民众开展“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方式;再次,民众的民间文学本身就是非创造性的、非重复性日常观念活动,没有比民间文学更具有观念性质的活动形式了——那些仪式上的祭辞即为一种文学表达。 但是,就当前而言,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又并非简单地向传统生活回归,而是螺旋式地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一方面,传统的民间文学已不在口头流传,而是演变为动漫、景观、导游词、街道名、网络小说、城市景观等,成为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电脑、手机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集体交流频繁起来,人们在不同的朋友圈中围绕一幅画面、一段个体经历、一条趣闻、一个人物等发表言论,宣泄情绪,文学性的审美活动其实也随之展开。表面上,手机、电脑隔断了面对面的沟通,却激发了所有人参与表达和抒发的热情;原本处于独白的、私密的个体言说纷纷进入公共空间,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段子”或视频笑话。而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迫切需要放松心情,于是,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十分流行。凡是人多的活动场所,就有民间文学的传播。 (摘编自强华《民间文学的“日常生活”与“审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是判断一个作家作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之一。 B. 广大人民所处的社会地位低,造成在文化创造上不利的条件,所以他们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 C. 如今的社会其实和传统社会一样,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 D. 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等成了人们放松心情的方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是人民性越高的民间文学作品,必定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B. 民间文学对社会产生的独特作用,是专业的书面文学无法替代的。 C. 对于民间文学 定义,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述的。 D. 活动场所的人越多,就越有利于民间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 3. 下列民间活动能体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一项是( ) A. 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副主席臧棣教授在北京举办了专场诗会。 B. 武汉一位幼儿教师凭改编儿歌《挖呀挖呀挖》视频一度爆红网络。 C. 某电商平台邀请明星主持双十一促销活动,网上销售场面火爆。 D. 央视主持人大赛精彩纷呈,选手的表现出色,收视率节节攀升。 4. 材料一第二段用“大海”“灵泉”等词语来描述民间文学,请简析其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间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B 4. ①用“大海”比喻民间文学,形象地表现出民间文学的内容相当广阔丰富,吸引人心。 ②用“灵泉”比喻民间文学具有的精神财富,生动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思想价值,说明民间文学是丰富民族思想、修炼品格修养的不竭源泉。 5. ①材料一指出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材料二认为如今的社会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文学的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②材料一侧重谈人民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是民间文学的优势;材料二侧重谈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向传统生活回归,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