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1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海口市琼山中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按要求填写填涂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浏览完整试题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B.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李大钊、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洋溢着青春气息。
C. 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 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
2. 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而“五四”文学则是青春性的文学。
B.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C. 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D. 社会审美教育只要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二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B. 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C. 在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都包含着审美教育。
D. 苏武、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上英雄人物光辉的形象被艺术作品所表现,成为了审美艺术形象。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 ①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青少年的心灵深处。②通过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③借助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青少年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④充分运用社会审美教育,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错,材料二第 1 段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这里将“书”偷换成“诗”。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错,在材料一第3段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不是“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张冠李戴。
C.“‘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错,在材料二第1段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并非“宗教信仰”,更不能体现“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该选项属曲解文意。
D.“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在材料二第3段最后一句“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指出“审美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A.选项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显然不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 审美观,也不能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由原文“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可知,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②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可知,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可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可以概括出,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宙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以概括出,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出,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节选自《王愿坚小说集》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 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 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 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展开余下试题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 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C.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D.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 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9. 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体现出哪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答案】6. B 7. C
8. ①意蕴丰富。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误。结合“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可知,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没有后悔之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的能力。
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交代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是“插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意蕴丰富。结合“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可知,通讯员小秦用肩膀挑扁担;“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可知,朱总司令用肩膀挑扁担;再结合“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可知,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
其次,揭示主题,结合“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可知,毛主席正等着我们大家呢,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
最后,凸显人物,结合“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可知,小秦意识到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
而且以“肩膀”为题目,会让读者想象是什么样的“肩膀”呢,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可知,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
结合“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可知,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结合“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可知,朱总司令亲自喂他野菜汤;结合“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可知,朱总司令自己挑起了扁担。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
结合“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可知,朱总司令夸奖小秦;结合“‘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可知,朱总司令告诉小秦陕北革命根据地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
结合“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可知,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学A无以B致C疑D非E问无以F广识G好学H而不勤I问J非真K能好L学者也
1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海南省海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