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博白县中学2024级高一月考(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你如果曾在云南省澜沧县的农田里看见他,或许想不到他是一位院士。他时常头顶草帽,卷着半边裤腿,扛着锄头,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吧嗒吧嗒”地和农民聊天,手把手地教他们种马铃薯。他就是“农民院士”朱有勇。
朱有勇的确“有勇”。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朱有勇请缨到澜沧扶贫。那一年,他已经60岁。来到澜沧后,他跑到农户家里走访,发现很多农户住着四处漏风的篱笆房,家里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看到这些,他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是真的穷,”朱有勇说,“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他就下定决心,留在这里。
在科研方面,朱有勇是专家,但在扶贫上,他还是个“新手”。他首先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经过深入考察,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因为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最怕下雨,而澜沧县的冬天几乎无雨,温度最低12℃。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宜马铃薯生长,且能让其品质更佳。朱有勇越想越兴奋:“这简直是为马铃薯‘量身定做’的!”他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
但种植“冬季马铃薯”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云南并不是马铃薯的主产区,更鲜有人尝试在冬天种植。万一失败了,农民一整年的收入就打水漂了。果然,有人表面上答应要种马铃薯,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对此,朱有勇并不气馁:“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人不配合,要反复做工作。”他劝说村民,从10亩地中拿出2亩种植试试。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最终,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多块钱,这几乎是他们从前一年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坏了。而那些往日怀疑重重的村民们,此时全变成了“哑巴”。
扶贫路上,朱有勇坚持授人以渔。从2017年开始,他先后在澜沧开设了“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等种植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乡亲们拥有了一个“院士老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的活儿,就是要把天拉长、地拉宽。我们不光研究马铃薯,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朱有勇坚定地说。
(摘编自李春雷《农民院士》)
材料二: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就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②“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建设,需要广大劳动者添砖加瓦。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为提高拖车效率,用八年练成了一把停进车库的绝技。完成同样的运输任务,他带领的班组比别人快30%。90后核级焊工师延财,在手腕上吊两块砖,苦练焊接技巧,成为“免检焊工”,为核电机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每一份收获、每一项成就,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得来的。脚踏实地,辛勤付出,广大职工群众挥洒的点滴汗水,必将汇聚成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的壮阔长河。


浏览完整试题③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大家“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指出“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海岛电工赵儒新,本着服务人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三十多年如一日,为12座小岛上237户居民的生活全天候待命,守护万顷碧波上的灯火。实践表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劳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④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更趋激烈,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面向未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广大职工群众都应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努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⑤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新征程上,广大职工群众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姿态、进取的态度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荣光、铸就新的伟业。
(摘编自崔妍《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有勇认为澜沧县的冬天气温不低于12℃,几乎无雨,只适合种植马铃薯。
B. 为使农民能科学种植,朱有勇亲自在农田里教导他们,还开设种植培训班。
C.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D.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不诚实劳动,就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有勇下定决心留在澜沧县扶贫,是因为他想让科研成果惠及当地的农民。
B. 朱有勇指导村民种植“冬季马铃薯”大获成功,说明了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C. 勤劳是成功的基础,可见辛勤劳动是促进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重要的品质。
D. 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更迫切需要培养诚实劳动的优秀人才。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朱有勇为了帮助农民找到发展突破口,深入考察当地自然条件,冒险选择过去鲜有人种的“冬季马铃薯”,使农民实现增收。
B. 袁隆平在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时,顶着烈日和寒风,扎根田野数十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C. 张秉贵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花费无数心血去熟悉柜台中的商品,凭借着“一团火”的服务精神,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D. 钟扬在建立“种子宝库”的过程中,迈着长期痛风的腿,“攀爬”在世界上最高的地区——青藏高原,将采种子视为一件乐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 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两种文体的区别。
【答案】1. A 2. D
3. A 4. 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观点;然后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个方面论述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意义;最后总结升华,得出“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的结论。
5. ①选材不同。材料一选取朱有勇科技扶贫的事例进行报道,抓住他的典型语言和典型事例,主要围绕扶贫经历和人格魅力,将人物写得丰富、立体化。材料二列举了成卫东、师延财、赵儒新等一系列材料,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②表达方式不同。材料一综合使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凸显其精神品格。材料二重在议论。通过引证、例证等论证方式论述要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论证严密,逻辑性强。③报道立场不同。材料一从群众视角出发,语言亲切自然。材料二针对性强,政治性与思想性鲜明,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由两部分构成:材料一是一篇人物通讯,聚焦“农民院士”朱有勇,生动刻画了他在澜沧县的扶贫事迹,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他的勇气和科研才能,突出科技扶贫的重要性。材料二则是新闻评论,围绕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劳动在实现梦想和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材料通过不同文体,前者以故事性和人物描写激发情感共鸣,后者通过议论提升理性认知,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适合种植马铃薯”错误。根据原文“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宜马铃薯生长,且能让其品质更佳”,可知澜沧县的环境“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而不是“只适合”种植马铃薯,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D.“更迫切需要培养诚实劳动的优秀人才”错误。根据原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更趋激烈,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可知迫切需要的是“优秀人才”,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④段的观点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A.深入考察当地自然条件,冒险选择过去鲜有人种的“冬季马铃薯”,体现了朱有勇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品质。
B.顶着烈日和寒风,扎根田野数十年,体现了袁隆平脚踏实地,辛勤付出的品质。
C.花费无数心血去熟悉柜台中的商品,体现了张秉贵辛勤劳动的品质。
D.迈着长期痛风的腿,“攀爬”在世界上最高的地区——青藏高原,将采种子视为一件乐事,体现了钟扬爱岗敬业的品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根据原文第一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 讲话并提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观点。
第二段、三段、四段紧扣第一段习主席的话中提到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分别从这三种劳动的角度论述。第二段“脚踏实地,辛勤付出,广大职工群众挥洒的点滴汗水,必将汇聚成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的壮阔长河”,第三段“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实践表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劳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第四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努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结合材料二的出处“摘编自崔妍《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可知第二、三、四段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个角度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原文第⑤段“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新征程上,广大职工群众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姿态、进取的态度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荣光、铸就新的伟业”,可知本段立足现实,总结升华,得出“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的结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特征进行辨析的能力。
从选材的角度分析
材料一:以朱先勇的扶贫经历为素材,报道其典型事迹。侧重写他的扶贫经历,如主动请缨到澜沧扶贫,看到农民的贫苦,“他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遇到困难他并不气馁“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人不配合,要反复做工作”。在报道中突出了他的人格魅力。其中有典型语言,如“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有典型事例,如确定此处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后,如何动员,面对不愿意种植的乡亲如何应对等。这样就将人物写得丰富、立体化。
材料二:侧重使用举例论证,因而是概述人物事迹。如“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为提高拖车效率,用八年练成了一把停进车库的绝技……90后核级焊工师延财,在手腕上吊两块砖,苦练焊接技巧,成为‘免检焊工’,为核电机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海岛电工赵儒新,本着服务人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三十多年如一日,为12座小岛上237户居民的生活全天候待命,守护万顷碧波上的灯火”,概述了成卫东、师延财、赵儒新等一系列材料,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作用和意义。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
材料一:是人物通讯,因而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如记叙了朱有勇科技扶贫 事迹,运用描写“他时常头顶草帽,卷着半边裤腿,扛着锄头,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吧嗒吧嗒’地和农民聊天,手把手地教他们种马铃薯”是外貌描写,“朱有勇越想越兴奋……他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是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凸显其为农民做实事的精神品格。
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侧重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等使用引证法,论证观点;“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90后核级焊工师延财……海岛电工赵儒新……”使用例证法,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两个角度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作用和意义,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从报道立场的角度分析
材料一:从群众的立场报道,语言亲切自然。如称朱有勇为“农民院士”,写“他跑到农户家里走访,发现很多农户住着四处漏风的篱笆房,家里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看到这些,他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我们的活儿,就是要把天拉长、地拉宽”等。
材料二:立足时代发展,政治性与思想性鲜明,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语言富有鼓动性,如“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就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广大职工群众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姿态、进取的态度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荣光、铸就新的伟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展开余下试题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 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突出了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
C. “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 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 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 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 小说用成人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 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对树的情感变化过程。
9. 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本文中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
②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
③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
④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
9. 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应该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记忆,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
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误。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的能力。
D.“小说用成人视角叙述故事”错误,结合“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等分析,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由“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可知,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石头,更别说树了。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
由“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知,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
由“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可知,由于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大家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
由“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可知,坐在教室里就能看见树,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可见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形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小说讲述了在深山矿区中,老师和孩子们移植一棵胡杨树的故事,赞颂了矿区建设者和子弟的奉献精神,更凸显出他们的精神追求。
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结合文中“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分析,在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绿荫,更是生机与希望。
结合“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可知,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
结合“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可知,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壮族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