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0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吉安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态。
②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浏览完整试题③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国城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 “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
C. 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
D. 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
B. 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 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 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 )
A. 《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B. 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 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 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 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依据,出处明确,真实可信。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等。②强调表达重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
5. 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留住村庄的情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③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村社会的人才能够返村。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与乡愁主题。材料一聚焦于文学作品对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文化的挽歌式书写,强调文化乡愁的深沉情感。材料二则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出发,论述了乡愁在乡村振兴和文化认同中的重要性,提出“记住乡愁”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费孝通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但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乡愁……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可知,“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文化表达方式”指的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以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可知,选项属于此意义上的“挽歌”。
B.该选项主要描述了乡村 转型和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了乡村发展的积极面,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
C.不属于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作品,不符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畴。
D.该选项强调的是对乡村美好景象的描绘和引发的乡愁,虽然有乡愁的成分,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述类文本中引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使用的引号,一共有三种作用,分别是表直接引用、表强调和表特殊含义。
直接引用:材料一中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材料二中“大混杂、大融合”格局、“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文化实心化”“文化空心化”等,这些引用都是选自其他作者的原句,可以使论证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表示强调:引号用于强调文本中的关键词或概念,使得这些词汇在读者心中的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词汇在材料中被引号标注,突出了它们在讨论乡村文化和文化自觉中的核心地位,引号的使用加深了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了该词的重要性。
特殊含义:引号还可以用于赋予某些词汇以特殊的含义或语境,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例如,“生离死别”在材料一中被用来形象地描述文化消逝的过程,“根”和“落叶归根”在材料二中被用来比喻人与家乡的精神联系和归属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要点、把握中心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可知,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文学创作来记录和表达乡村的记忆,以此来深化“乡愁”主题,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可知,要增强人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文化认同来支撑和留住乡愁,让乡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心灵归属的地方。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可知,要通过记住乡愁来巩固人们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激励人们参与到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去。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可知,需要建立和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机制,鼓励和支持那些希望回到乡村发展的人才,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返回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香雪
铁凝
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1982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
1985年在纽约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我的小说无法当作故事讲;其次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的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筒再三地要求我,以至于那要求变成了请求。身边我们那位读过《哦,香雪》的美国翻译也竭力撺掇着我,表示他定能把我的故事译得精彩。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
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接着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我说很抱歉我从未读过。他说肯尼迪在演说里就向人们描述过他当年是怎样从家乡小村里走出来第一次坐火车的,肯尼迪的内心感受令人泪下。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肯尼迪的感受,令我留意的是主编前边的那句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与其说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不如说是这句话使我忽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上述一切仿佛是旧话重提了。之所以重提旧话,是因为今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将我的《哦,香雪》拍成了电影。可以想象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怎样的艰难。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会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会对它望而却步。
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北京房山与河北涞水交界处的十渡风景区。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户棂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的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只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
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他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我乘了一辆面包车,去看摄制组最后的拍摄。一位在野三坡度假村当客房服务员的苟各庄姑娘小玉,因了对拍电影的好奇,也和我一同前往。一路上小玉不停地为什么事情咯咯笑着,一只项链式电子表在她胸前荡来荡去。我们在十渡站下了车,我看见白色站牌已换成小说中的站名:台儿沟。这是一个卧在大山之中的山区小站,几条单薄的铁轨寂静地伸向远方。此时没有火车通过,站台上也没有旅客等车。只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挎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筒里,脚上是家做的花布单鞋。


展开余下试题哦,香雪!
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现在她分明是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悉的女孩子一样。
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
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的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子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讨价还价,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的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
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苟各庄的发现。
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
越来越发觉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地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散文》2022年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三言两语”讲了《哦,香雪》的梗概,表现出“我”因小说本体和文化沟壑的原因而不想讲,却又不得不讲的尴尬。
B. 作者专门写到小玉胸前荡来荡去的一只项链式电子表,以此展现了现代文明带给苟各庄的女孩子们的变化。
C. 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无中生有”对文学、艺术等的作用,强调了创造精神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D. 写北京人乘二百华里的火车到苟各庄用一斤挂面换他们一只鸡的事,是为了突出苟各庄村民的朴实、北京人的精明。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虽朴实却不乏生动,如描写十渡站见到的场景时,“卧在大山之中”“坚硬的山风”运用比拟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特征。
B. 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使用排比和问句,情感饱满而深沉,展现出作者因质朴纯净的香雪已远去而引发的思考,同时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C. 这篇散文回忆与现实交织,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但都是围绕着《哦,香雪》来组织材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
D.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不仅点面结合地呈现了苟各庄的发展变化,还传达出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感悟。
8. 面对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作者感慨将《哦,香雪》拍成电影很艰难。请结合教材及本文,谈谈艰难的原因。
9. 铁凝曾说:“文学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真诚和他那些真诚的发现。”本文体现了作者哪些真诚的情感和发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这是一个情节不完整的故事,主要讲了香雪勇敢踏上火车,用鸡蛋换来铅笔盒,不契合一般电影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性的追求。
②《哦,香雪》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它注重的是对香雪的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抒情性强。
③对《哦,香雪》的电影上座率、拷贝数等商业价值、市场前景的担忧,可能会使电影从业者对它望而却步。
9. 真诚的情感:
①无法把《哦,香雪》当故事讲的为难,讲了之后引起共鸣的满足;
②对苟各庄的美好变化的喜悦,对质朴、纯净的香雪不复存在的沮丧;
③想通了创造香雪的价值与意义后的释然与坚定。
真诚的发现:
①讲述《哦,香雪》使作者发现了小说创作的真谛—--表现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
②重回苟各庄的经历使作者发现,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③但无中生有对于创造也很重要,它使作品意义更长久、使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突出苟各庄村民的朴实、北京人的精明”错误,写北京人乘二百华里的火车到苟各庄用一斤挂面换他们一只鸡的事,是借夸大物品间的价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封闭落后,山民拮据;“突出北京人的精明”也不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坚硬的山风’运用比拟”错误,移就: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润饰语移来描写相干的乙事物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由此可知“坚硬的山风”运用的移就的修辞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说《哦,香雪》主要描写了香雪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勇敢踏上火车,用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回家的故事。一般来说,电影追求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哦,香雪》只是一个情节不完整的故事,这就不契合一般电影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性的需求,所以作者说把它拍成电影很艰难。
《哦,香雪》中,作者有意交代了香雪踏上火车,用鸡蛋换来铅笔盒这一举动的心理活动,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于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以及山里姑娘自爱自尊的性格特征。《哦,香雪》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它注重的是对香雪的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抒情性强,电影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抒情性方面较难,所以作者说把它拍成电影很艰难。根据“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会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会对它望而却步”分析,对《哦,香雪》的电影上座率、拷贝数等商业价值、市场前景的担忧,可能会使电影从业者对它望而却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1)作者真诚的情感根据“我认为我的小说无法当作故事讲”“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分析,无法把《哦,香雪》当故事讲的为难,讲了之后引起共鸣的满足。
根据“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他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吉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