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③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国城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 “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 C. 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 D. 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 B. 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 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 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 ) A. 《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B. 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 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 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 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依据,出处明确,真实可信。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等。②强调表达重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 5. 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留住村庄的情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③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村社会的人才能够返村。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与乡愁主题。材料一聚焦于文学作品对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文化的挽歌式书写,强调文化乡愁的深沉情感。材料二则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出发,论述了乡愁在乡村振兴和文化认同中的重要性,提出“记住乡愁”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费孝通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但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