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和人的传情达意不仅受到空间阻隔,还受到时间阻隔,时间阻隔分为个人的今昔之隔与社会的世代之隔两个方面。 B. 人类的学习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他们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 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D.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还包括代表社会共同经验的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才能对得起我们身为人,而动物往往具有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学”其实带有一种社会规范性在其中,是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学”的方法是“习”,所以“学习”实际上是两个动作行为。 B. 正是记忆,才让人拥有了独特的学习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C. 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 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3. 结合原文内容,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A. 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 B. 端午节吃粽子 C.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D. 新团员学团章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文字与人类文化的关系,通过对学习、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分析,揭示了时间在个人与社会间的重要性。作者将文字视为时间阻隔的桥梁,使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得以传递和积累。文章强调人的学习超越了动物的本能,通过象征体系,尤其是“词”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错误。根据原文“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可知,人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忙,所以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不是一样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才能对得起我们身为人,而动物往往具有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错误。根据原文“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可知,原文并没有表明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才能对得起我们身为人,文中说人的行为方式不固执地受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并非动物具有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A. 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是一种重复性的行为模式,属于“习”的范畴。 B.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上的重复行为,符合“习”的定义。 C.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作为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是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的习惯,属于“习”的一部分。 D. 新团员学团章,更偏向于一次性或者较少重复的学习活动,没有体现“习”作为一种反复实践和习惯化的特点。 故选D。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先前那些做点缀的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在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③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④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⑤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⑥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展开余下试题⑦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⑧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⑨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⑩“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⑪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⑫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⑬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⑭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⑮“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干部又来了”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展现了抗战时期军民一家、干群团结的氛围。 B. 新媳妇第一声“啊”是吃惊地发现了伤员是通讯员,第二声“啊”反映了她内心的震动、痛惜、歉疚和崇敬等复杂情感。 C. “猛然醒悟地跳起身”表明“我”乍一见到负重伤的通讯员极为震惊,“磕磕绊绊地跑”表明我此时异常慌乱。 D. 本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巧妙结合,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女性视角,观察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鲜明生动,也使作品充满抒情色彩。 B. 小说第⑥段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既助推了情节发展,又有利于深化主题。 C. 茹志鹃的小说很有特点,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关于战争的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D. 《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6. 文中划线部分三次提到小通讯员衣服的破洞,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从表现人物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7. 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答案】4. C 5. D 6. ①第一次提到小通讯员衣服的破洞,是在他回团部时,表现出小通讯员的质朴、可爱,以及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②第二次提到破洞是在小通讯员牺牲之后,这个破洞让新媳妇和其他人看到了小通讯员为保护担架队员而受伤的英勇行为。 ③第三次提到破洞,是新媳妇一针一针地缝补破洞,这个细节表现了新媳妇内心深处的悲痛以及对小通讯员的敬仰之情,体现了她善良、质朴、纯真的品质。 7. 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正面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描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故事。 ②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小通讯员、新媳妇的个人经历只是“杯水微澜”,但小通讯员的勇敢善良、新媳妇的纯朴深情是那个时代时代背景下人性的美好。 ③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小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等细节,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解析】 【导语】茹志鹃的《百合花》通过细腻的女性视角呈现战争中的人性之美。文本中战争背景虽有描写,但重点关注普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小通讯员的牺牲及新媳妇的纯真情感,通过具体细节如补缀衣衫等反复突出,饱含深情又含蓄动人,鲜活地展现了爱与牺牲的主题。作品以简洁生动的叙述和充满诗意的描写,刻画出抗战时期军民同心的动人画面,带有浓厚的人性关怀。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磕磕绊绊地跑’表明我此时异常慌乱”错误,“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确实表现了“我”看到小通讯员严重受伤后的震惊;但是“磕磕绊绊地跑”主要是表现“我”内心的急切,而不是异常慌乱。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小说中的“我”作为叙述者,的确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但故事并非作者真实经历,不能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次提到小通讯员衣服破洞:小通讯员在回团部时,枪筒里多了野菊花,耳边野菊花和树枝一起颤动,展现出他活泼可爱的一面。此时提到衣服上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布片所在位置是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说明小通讯员在忙碌的战争生活中不拘小节,同时也反映出战争时期物资的匮乏和条件的艰苦。但他依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表现出质朴、可爱的性格特点。 ②第二次提到破洞:小通讯员牺牲后,大家看到他军装上的破洞,结合担架员的讲述,让读者了解到小通讯员是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而扑在手榴弹上,从而展现出他的英勇无畏。这个破洞成为了他英雄行为的见证,让新媳妇和其他人直观地感受到小通讯员的伟大牺牲,也为后文新媳妇和其他人的反应做了铺垫。
展开余下试题③第三次提到破洞:新媳妇一针一针地缝补破洞,这个细节极具感染力。新媳妇之前面对小通讯员时还有忸怩羞涩,此刻却完全消失,只剩下庄严而虔诚。通过缝补破洞这一行为,表现出新媳妇内心深处对小通讯员的敬仰和悲痛。敬仰源于小通讯员的勇敢和无私奉献,悲痛则是因为这样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同时也体现了新媳妇善良、质朴、纯真的品质,她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①小说中确实没有对战争的激烈场面进行大规模的描写,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普通人物身上。例如,对于总攻的描写只是简单地提到炮响、天空划过红色信号弹,对于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描述。 ②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故事看似微不足道。小通讯员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新媳妇也只是一个农村妇女。然而,小通讯员的勇敢善良体现在他为了保护担架队员不惜牺牲自己,新媳妇的纯朴深情则表现在她把自己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借给部队,以及后来对小通讯员的敬仰和缝补破洞、为他盖上被子等行为。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性的美好,反映出在战争的苦难中,人们依然保持着善良、勇敢、深情等美好的品质。 ③小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精神;衣服上的破洞,如前文分析,既体现了战争的艰苦,又见证了小通讯员的英勇行为;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象征着纯洁与感情,新媳妇把它借给部队,后来又盖在小通讯员身上,体现了她对革命的支持和对小通讯员的敬重。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在战争的阴霾下,人们心中依然有着温暖和美好。 (三)课内选择题(6分) 8.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哦,香雪》中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借“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意象,赞美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雄强之力。 C. 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强调“要坚持工匠精神”。如“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的假设论证,“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的比喻论证等。 D. 人物通讯根据基本结构形态 不同可以分为传记式、特写式与群像式三类,《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等文章都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错误。小说中的铅笔盒,是文化与知识的象征,是香雪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但代表“现代文明”的说法不准确。 C.“‘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的比喻论证等”错误。不属于比喻论证,而是对比论证。 D.“都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错误。《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文章侧重写袁隆平的某一时刻、某一事件或某一侧面,因此属于特写式人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也是特写式人物通讯。 故选B。 9.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 李煜《虞美人》将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编织在一起,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 C. 《鹊桥仙》借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词人认为织女和牛郎聚少离多不值得哀怨,因为他们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时空阻隔反而酿就了相会时的甜蜜。 D. 《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错误,诗歌描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表达的是对劳动及劳动者者的赞美,没有同情。 故选D。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宣子索环 韩宣子①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②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③。晋国、韩子,不可偷④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贰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⑤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厌⑥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乎?” 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⑦,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⑧私布之。” 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注】①韩宣子:即韩起,晋国大夫,充赴郑国的使臣。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上卿。③贰:怀有二心。④偷:薄待。⑤字:大国对小国的安抚救助。⑥厌:通“餍”,满足。⑦贿:财务。⑧敢:谦辞,表行为冒昧。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一玉A以起B二罪C吾D又E失位F韩子G成贪H将焉I用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谒,意为“拜见”,与“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谒”意义相同。 B. 爱,意为“吝啬”,与“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中的“爱”意义不同。 C. 令,意为“美好”,与成语“巧言令色”中的“令”用法相同。 D. 鄙,意为“边邑”,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中的“鄙”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大叔、子羽认为韩宣子所求的不多,并且他又是如此重要的人物,应该巴结好他才对,要是惹恼了他,将后悔不及。 B. 晋国是大国,如果小国事事对其有求必应,那将使得大国贪得无厌,一定会逐渐超出郑国的供给能力。针对“韩宣子索环”,如果处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