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一联考
语文试题
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 命制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含义也很复杂。“道”的一个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律”“事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第一本技术汇编名著,总结了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的许多例子,如弓的制作:“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潺。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莫体则张不流,冰析灂则审环……”。《庄子•养生主》中描绘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高超技艺,庖丁的高超技艺不仅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知晓“解牛”的规律,了解对象的内在结构与特征。


浏览完整试题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正如王夫之所指出的,“尽器,则道在其中矣”。“由技进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相通的。这就是说,“由技进道”不仅关乎技艺主体对规律把握的深度,而且关乎技艺主体的心灵境界。
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庖丁解牛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骕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主体、工具、对象浑然一体,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身与心的对立已然消除,这是一种忘适之适、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摘编自梅其君、韩赫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企业需要工匠精神,要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追求产品的高精尖、炫彩酷,产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用户的认可。
B. 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就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这导致了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C. 我国古代第一本技术汇编名著《考工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弓的制作”技艺,体现了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D. 庖丁解牛之所以如此顺利,不只是庖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知晓“解牛”的规律,了解牛的内在结构与特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职业不分贵贱,但是每个人的工匠精神存在差别,同一职业中的劳动者是不平等的。
B. 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能成为技艺精湛的工匠,但是我们每个人必定都可以追求工匠精神。
C. 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只靠蛮干,任何技术活动、任何器物制作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D.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说明庖丁解牛已经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3. 下列表述无法体现“道技合一”境界的一项是( )
A.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长期连续工作,经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三次晕倒在卫星发射现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技术突破并生产出中国自己的星载铷原子钟。
B. 1930年到1932年,闻一多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C. 彩民钱先生用家人的生日和幸运数字作为号码坚持长期买彩票,已经抱守了二十年了,几乎每期都会买上一张,终于在春节前夕的某一期中得了1注一等奖和4注二等奖。
D. 黄岳渊本是宣统元年一名朝廷命官,年将三十时辞官隐退,购买田地十余亩从事园艺,废寝忘食,甘为花木之保姆;其花园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最终著成园艺百科全书《花经》。
4.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
5. “技”与“道”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B 2. A
3. C 4. ①炉火纯青的技术;
②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③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④冰心一片、物我两忘 境界;
⑤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
⑥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⑦技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融合。
5. ①技合于道: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②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
③道技合一:人与物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这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工匠精神对企业、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指出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产品和品质的不懈追求,还反映了一种深厚的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是企业的金牌、社会的性格、国家形象的象征。材料二围绕传统文化中的“道”与技艺的结合,揭示从遵循自然规律到达成心灵境界的过程,将技艺提升到更高的精神高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导致了他们同世界脱节”错,根据材料一第3段“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可知是指外界对于工匠专注于自身小世界有误解,并不是说工匠们同世界脱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同一职业中的劳动者是不平等的”错,根据材料一第2段“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可知职业精神上有差别,但并不意味着劳动者之间不平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3段“‘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可知“道技合一”境界,是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
C.彩民钱先生长期坚持用特定号码买彩票,最终中奖的经历,这一过程主要体现的是运气和坚持,而不是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故不能体现“道技合一”的境界。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炉火纯青的技术。
②由材料一“‘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③由材料一“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④由材料一“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⑤由材料一“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 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
⑥由材料一“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⑦由材料二“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技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融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第1段“‘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可知:“技”与“道”之间首先是“技合于道”,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②由材料二第2段“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可知:“技”与“道”之间其次是“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
③由材料二第3段“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可知:“技”与“道”之间最后是“道技合一”,人与物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这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
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
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
“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
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
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
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
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
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
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
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
“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
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
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
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
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
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
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
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
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
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
“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
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


展开余下试题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
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
“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
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
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
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
B. 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
C. 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D.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
B. 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
C.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D. 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
8.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使故事更具真实性。②“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我”对姑娘的关心,引发了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③“我”的视角便于展现人物形象,通过“我”的观察,刻画了姑娘的坚强勇敢、宽容大度以及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
9. ①两篇小说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战争。②都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本文中的姑娘和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形象鲜明。③都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人物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百合花》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本文则歌颂了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旅途中一段小插曲,刻画出人性的变化与温暖。文章的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我”,使得读者更容易融入情境,感受到对女英雄的敬意与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通过姑娘的军旅背景揭示出她内心的坚韧,表面平凡的乘客在得知姑娘的故事后态度转变,体现出勇士精神对周围世界的感染力。同时,文章讽刺了先前旅客的冷漠与无知,最终升华为对英雄的敬仰与反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 “我感到有些不安”,不能代表同车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说法不准确,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听到姑娘的经历后,被姑娘的事迹所感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叙事视角的能力。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首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我”的感受和思考推动情节发展,“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这种不安促使读者思考同车人的行为,也为后文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转变埋下伏笔。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人物形象,“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刻画了姑娘朴素的形象;“我”看到姑娘被嘲讽却宽容地没有理会,展现了姑娘的宽容大度;看到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态度转变,也使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比较不同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
在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中,都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本文中,通过姑娘的回忆展现战争,“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百合花》也是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日常互动中侧面反映战争。
两篇小说都注重人物形象刻画,本文里姑娘虽外表文静却坚强勇敢,面对他人的嘲讽宽容大度,如被指责迟到时,“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从自私爱发牢骚转变为关心他人。《百合花》中,小通讯员的羞涩憨厚、新媳妇的善良淳朴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两篇都以小见大,本文通过姑娘和同车人的故事歌颂战斗英雄和人们的转变;《百合花》则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表现军民鱼水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节选)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强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