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9 2024-10-2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浙江省育英中学、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
2024级高一段10月联考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李保国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很穷,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学的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
当时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发,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年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和课题组同事选择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用愚公移山精神,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秃岭变身“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景象,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为引领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又全身心投入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不为名来、不为利去”
李保国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坚持有求必应,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李保国说:“只有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30多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李保国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学会了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朴实的农民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动李保国。
每逢正月到村里,农民都争相邀请李保国做客、吃饭。一次遭遇交通阻塞,李保国急着赶回去上课,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墙,为他“开路”。
无论何时何地,他对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对待慕名咨询的农民,他从来不慢待。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农民咨询,他从不敷衍,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
“看到乡亲们渴求技术知识的那种眼神,我真舍不得离开。”李保国永远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服务好是他的最大职责。
“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
“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党负责;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负责。”这是李保国的口头禅,也是他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
李保国竭尽心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他注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与探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以专业课带动素质教育、启发式加压推进专业课教育的举措,取得很好效果。他还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授课中。
“我要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使他们站在学科的前沿。”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李保国都与学生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上山下园、一同住通铺,师生手把手、肩并肩的教学、生活场景感人至深,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浏览完整试题
李保国火一样的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摘编自王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记“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材料二:
晚上8时15分,你们才开始吃晚饭。郭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工作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晚上8点以前吃过晚饭了”。晚饭是杂豆粥、咸菜疙瘩,还摊了几张鸡蛋饼。可您吃不下,郭老师好说歹说,您才勉强吃了一张。…
今年春节过后,您的饭量突然变小了。出差在外,午饭您也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
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您的病有多严重。因为常年高强度工作,1998年您患上了重度糖尿病。2007年,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又缠上了您,经北京多家权威医院诊断为血管弥漫性堵塞,已无法进行常规支架或搭桥手术,只能多休息、保守治疗。
因为食欲减弱,春节后短短两个月时间,您的体重下降了十多斤。大家都劝您去医院看看,您却总推托说“没时间”,还戏称饭量减小是“低能耗高效率”。
可您的学生施丽丽清楚记得,以往,虽然疾病缠身,可只要一下村,您精神显得比谁都好,走得比谁都快,但3月9日跟您到滦平示范区实地勘测那次,因为山路通不了汽车,大家只好徒步爬坡时,您曾在路边轻声叹息:“你们先走,我慢一点——爬不动了。”
那时,您是不是已经感到了难以抑制的疲累?您是不是发出了无奈的叹息?
吃完晚饭,工作电话又从您的手机上一个个拨出接入。
已经是晚上9时了,您还在电话里跟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沟通建设树莓采摘园的事宜——这是最近两年您投入精力最多的项目之一。
4月10日凌晨2时,妻子被您不顺畅的呼吸声吵醒——您已经双眼紧闭、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
呼啸而来的急救车把您送到了最近的解放军二五二医院。人工心肺复苏、电击……8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这一次,您再也没能缓过来,没能睁眼看看心爱的小孙子,没能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您已无法听到,多少闻知噩耗的痛哭:太行山的百姓,舍不得您!您已无法知晓,多少情真意切的呼唤:7300多万燕赵儿女,舍不得您!
(摘编自王思达、周聪聪、朱艳冰《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类荣誉和称号的取得,与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精神有关。
B. 农民请李保国做客、吃饭,甚至为他拆墙开路,验证了“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话语。
C. 李保国的工作极其繁忙,生活上省吃俭用,这可以从他每天很晚才开始吃晚饭以及简单的饭食品类看出。
D. 文章通过学生施丽丽的回忆,突出李保国工作时总是热情满怀、不辞疲累,此时因病情严重而显得力不从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保国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于是选择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山区搞开发研究。
B. 李保国食欲减弱,体重迅速下降,但仍然秉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戏称饭量减小是“低能耗高效率”。
C. 李保国竭尽心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把自己获得的各种经验和信息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
D. 在生命的最后几小时,李保国依然在操心着自己的事业,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贯穿他的一生。
3. 下列说法中,最适合用来表达对李保国崇敬之意的一项是( )
A. 一手绝活称九景,全心服务誉神州。
B. 尘世但平吃饱事,天堂愿得许闲身。
C. 师也范也,桂以芬芳梅以骨;校斯典焉,苗成梁栋蜡成灰。
D. 卅载劬劳,写传奇于太行山;一心奉献,尽忠诚于中国梦。
4. 作为人物通讯,材料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 学校倡议“弘扬楷模精神,凝聚榜样力量”,你从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 C 2. D
3. D 4. ①第二人称的运用不仅让叙述显得更具亲切感,同时拉近了李保国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叙述中,共同感受这份失去的悲痛。
②文中描写了李保国晚饭食不下咽、突发病情等细节,用真实的场景营造出感人的氛围,突出他的艰辛和无私。 “妻子被您不顺畅的呼吸声吵醒”“您再也没能缓过来,没能睁眼看看心爱的小孙子”等细节描写,直击人心,表现出作者对李保国深深的敬意与哀思。
③语言充满感情,如“多少闻知噩耗的痛哭”“舍不得您”等词句,直接表达了对李保国逝世的哀痛和对其精神的敬仰。
5. ①李保国的一生都在为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无私奉献,他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李保国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敢于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③即使面对严重的疾病,李保国仍然坚持工作,不辞辛劳,这种坚韧的毅力值得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习。
④李保国不仅自己实践农业科技,还努力将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之才,这体现了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高尚情操。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李保国教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材料一侧重于李保国在太行山地区的科研和扶贫工作,突出其为农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实际成效;材料二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李保国在病痛缠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的感人事迹。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刻画了李保国作为“人民楷模”的崇高形象,激励读者学习和传承他的精神。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生活上省吃俭用,这可以从他每天很晚才开始吃晚饭以及简单的饭食品类看出”错误,结合原文“晚饭是杂豆粥、咸菜疙瘩,还摊了几张鸡蛋饼。可您吃不下,郭老师好说歹说,您才勉强吃了一张”“今年春节过后,您的饭量突然变小了。出差在外,午饭您也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可知,李保国吃简单的饭食是因为他病情严重了,并不能说明他生活上省吃俭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D.“在生命的最后几小时,李保国依然在操心着自己的事业”错误,结合原文“4月10日凌晨2时,妻子被您不顺畅的呼吸声吵醒——您已经双眼紧闭、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人工心肺复苏、电击……8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可知,李保国逝世前的几个小时在抢救,没有办法操心自己的事业。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A.此联强调个人技艺和服务社会,未完全贴合李保国的实际事迹,不够全面。
B.此联意在祝愿逝者安息,但并未突显李保国的奉献精神,不够恰当。
C.此联重在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而李保国的贡献更多体现在科技扶贫,无法全面展现他的事迹。
D.此联总结了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努力与贡献。他在太行山脚下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并投入科研与教学,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材料二通过情感饱满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刻画了李保国生命最后时刻的细节,让人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一位人民教师的执着与牺牲精神。
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充满感情。材料二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李保国的最后时光,将他与读者的关系拉近。例如,文章提到“您已经双眼紧闭、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通过对李保国状态的描写,呼唤出一种与读者共同感受悲痛的氛围。读者仿佛亲眼见证了李保国病重时的挣扎,从而增强了情感的共鸣。第二人称的运用不仅让叙述显得更具亲切感,同时拉近了李保国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叙述中,共同感受这份失去的悲痛。
运用细节描写,增强抒情性。 文章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李保国生命的最后时光,细腻地刻画了他的身体状况和工作的繁忙。例如“您才勉强吃了一张鸡蛋饼”“您的饭量突然变小了”“3月9日……您轻声叹息‘爬不动了’”等细节,将李保国的体力不支和身体衰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李保国的奉献精神与工作中的不懈努力。“您曾在路边轻声叹息:‘你们先走,我慢一点——爬不动了’”,可知通过细节的刻画,文章不仅展现了李保国病情的逐步恶化,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他身心的疲惫与顽强拼搏的精神。
语言充满感情,增强感染力: 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如“呼啸而来的急救车”“8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您再也没能缓过来”,通过对时间的强调与急救场景的刻画,营造出一种紧张、痛苦的氛围,令读者感同身受。特别是文章末尾的“您已无法听到,多少闻知噩耗的痛哭:太行山的百姓,舍不得您!”通过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表现了人们对李保国的敬仰与哀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的叙述,李保国不顾病痛,依然坚持科研和扶贫事业,展现了他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仍旧坚持爬山、下田,走在扶贫工作的前线,体现了他把百姓福祉放在首位的高尚品质。李保国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有怀揣着奉献精神,才能真正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李保国选择了扎根于基层,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在山区推广农业技术。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经济条件,始终没有退缩,而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李保国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敢于迎难而上。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李保国多次不顾自己重度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情,依然坚持爬山、下乡,为农民传授技术和解决问题,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坚持工作。李保国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精神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勇敢面对,不轻言放弃,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
李保国不仅对农民尽心尽责,还注重培养学生,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带入课堂,与学生一起上山做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无私的育人情怀。李保国在教学工作中无私奉献,重视学生成长的责任感启示我们,教育者应具备强烈的育人责任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结合,帮助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您好,老师!
红柯
通往草原的路是漫长的,大地太辽阔了,大地在汽车轮子底下越伸越远,后来换成马车,大地就更遥远了。老师一辈子都没走过这么远的路,马车跟一枚小石子一样在大地上滚动,就像往坡底下滚,一直把老师滚到灰蓝色草原的大房子里。老师美美地睡了一觉,好像睡了一千年一万年,然后在一个寂静的早晨种子发芽一样慢慢地苏醒了。
①孩子们一个一个从地平线上冒出来,很快就挤满了教室。草原的孩子好奇心太强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孩子们都要惊讶好半天。老师不知不觉中就偏离了教学大纲,偏离了课本;老师给孩子们讲火车,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火车的样子,孩子们不但写了字写了拼音,还要火车站起来。孩子们没法不嚷嚷呀,火车长那么多腿,爬着跑都这么厉害,它要是站起来怎么得了?孩子们的想象到了极限,眼睛里火花四射,老师把这个重大的问题放在明天。
老师熬到半夜,老师带来了好多书,这些书解决不了孩子们的问题。远方有狼嗥有马吃夜草的刷刷声,那首草原古歌就是这时候传过来的。这是一首哈萨克民歌,伴着冬不拉的曲子,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在空旷的草原上走啊走啊,唱啊唱啊。草原上的人们把黑夜叫做天地的缝隙。老师太累了,老师就想躺在天地的缝隙里睡一觉,老师吹那燃烧的羊蜡,羊蜡有胳膊那么粗,简直就是一个火把,越吹越狂,把铁桶扣在上边,火灭了,大团大团的羊油烟味儿升腾而起。校工是个哈萨克老妈妈,住在隔壁。老师在睡梦里反复提醒自己,明天一定要问明白那首古歌唱的是什么内容?等到天亮,古歌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孩子们三三两两出现在学校里。老师哪有心思吃饭,老妈妈问她:“煮的奶茶不好?烤的馕不香?你的身体不舒服?不舒服嘛就睡觉去,巴郎子嘛回家去。”
“老妈妈你见过火车吗?”“火车是什么东西?”
“比马跑得快。”
“噢哟,大地上出现了比马快的东西,你要用马换火车吗?”
“我想让火车站起来。”
“你头疼的是这个呀,那太容易啦,马是我们哈萨克的翅膀,你给火车按上翅膀呀。”
老师的眼睛闪出许多星星,老师都跳起来了,跟一匹儿马一样,在老人跟前撒欢,撒够了,去见孩子们,到教室里已经是一个满脸严肃的老师了。孩子们起立喊老师好,老师望着孩子们望了很久,才还礼让孩子们坐下。老师手捏一根彩色粉笔,刷刷刷几下就让火车站起来了,老师给长了翅膀的火车另起一个名字:飞机。②老师在黑板上写飞机两个字的时候就不那么自信了,手微微发抖。孩子们的反应太重要了。好多年后老师想起这一天都感到害怕,这是她教学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她笑眯眯地问孩子们,“火车为什么要变成飞机?”教室里静了那么片刻,再静一会儿老师就受不了啦。先是一个大个男孩子喊起来,“我的青聪马秋天会变成大灰马。”
有马的孩子全都站起来,一个比一个嗓门大。
“我的枣红马会变成栗色马。”
“我的大白马会变成雪青马。”
老师松了一口气,让大家一个一个来,不要着急。孩子们越讲越详细,马出生在什么地方,马喜欢吃什么草,马喜欢哪一条河里的水,连马打滚撒欢的地方孩子们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些孩子甚至把马跑过的路都说出来了。老师觉得有点太离谱了。老师的怀疑引起孩子们强烈的不满。马在高草、浅草、沙地、石滩上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最绝妙的是马上坡下坡和穿越平地的声音,遇到鲜花盛开的地方马就会腾空而起一跃而过。
展开余下试题
“马有翅膀,马会飞起来。”
孩子们有过这种奇妙的经历。火车站起来能飞,马肯定能飞,这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草原上最好的马不叫快马叫飞马,黑乎乎的火车要飞起来就会变成银灰色的飞机,孩子们期待着老师,孩子们一定要老师说出飞机在天上走过的路。③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老师讲天上的星星,讲太阳系,那是航天飞机的路线,老师赶快往地球上靠,这下子又回到了语文课。老师讲到了天上的云,老师实际上是在背诵一篇描写云的散文,在那篇散文里,云变成了火,变成狮子、骏马、骆驼和群山。在天上奔驰的钢铁骏马应该有这么一番经历。这完全符合孩子们的想象。等孩子们离开学校时,老师差不多也成了一个大孩子。④老师跑到哈萨克老妈妈眼前,连蹦带跳跟一头鹿一样。
“老妈妈,火车飞起来了。”
“那是你给火车安上了翅膀。”
“我今天太高兴了。”
“孩子们比你高兴,他们会把草原闹翻天。”
老妈妈知道今天会有高兴的事情,特意做了手抓羊肉。老妈妈不停地劝老师多吃点,老师跟前的羊骨头堆了一大堆,老妈妈还往她手里塞肉骨头。老师从来没有这么放肆地啃过骨头,腮帮子上都粘满了油和肉沫子,咯吱咯吱地嚼着,呜儿呜儿地咽着,就像一头豹子。老妈妈畅快地笑着,用羊骨头敲着桌子唱出一曲《黄膘马》:
黄膘马扬起四蹄哟
快快跑吧
赶马人赛马的盛会你快快去参加
前边的怎会是杂色马不是纯色马
黄膘马若没跌倒
波力巴哟波力巴哟波力巴哟
你可在哪啊?
你总是在赛马时哟
旗开得胜
部落人常常因为你喜气盈盈
你常为阿吾勒争得光荣
长腿细脖的黄膘马
波力巴哟波力巴哟波力巴哟
四蹄快如风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师像种子发芽一样苏醒,既写出老师休息之后恢复了体力,也暗示老师即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B. 老师熬夜查阅书籍,却无法解决孩子们奇思妙想的问题,这表明其掌握的知识脱离实际难有效用。
C. 老妈妈告诉老师,马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孩子们在课堂上谈马时的种种表现也正验证了她的话。
D. 小说以老妈妈唱的一曲《黄膘马》收尾,展示出独特的西部风情,彰显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和记忆。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冒”表现草原的空旷,“挤”突出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心。
B. 句子②中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师担忧自己接下来的表达难以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C. 句子③中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各种地理知识,这是为了给接下来的语文课内容做铺垫。
D. 句子④中用比喻手法写老师课后的喜悦,体现了作为成人的老师受到孩子们的感染。
8. 本文与《哦,香雪》中都出现了“火车”意象,请分析其异同。
9. 红柯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儿童形象,请根据本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6. B 7. C
8. 相同点:两篇文章中“火车”意象都象征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不同点:在《哦,香雪》中,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和外界 诱惑,香雪通过火车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激发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侧重现实;而在本文中,火车则是老师与孩子们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火车的想象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老师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侧重想象。
9. ①展现了草原孩子们天真烂漫、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
②孩子们的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突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③这些儿童形象也衬托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成长,表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和启发性。
④这些儿童形象也突显了草原生活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表明其掌握的知识脱离实际难有效用”错,老师熬夜查阅书籍,无法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其掌握的知识脱离实际,而是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超出了常规知识的范畴。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表现手法的能力。
C.“这是为了给接下来的语文课内容做铺垫”错,句子③中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各种地理知识,是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问题涉及到了地理知识,为了回应孩子们对火车变成飞机的想象,老师顺势讲解相关内容是顺应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意象的能力。
相同点:《哦,香雪》中那趟在台儿沟短暂停留的火车,打破了台儿沟的封闭和落后,带来了外界的新鲜事物和信息,使得台儿沟的居民开始接触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本文中孩子们对火车充满了想象力,甚至“还要火车站起来”。两篇文章中“火车”意象都象征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不同点:《哦,香雪》中,火车让台儿沟的居民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追求,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觉醒和成长,体现了现代文明对个体精神的启发和激励。“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代表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火车长那么多腿,爬着跑都这么厉害,它要是站起来怎么得了”等可知,本文中的“火车”则更多地体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老师由火车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火车是老师与孩子们之间沟通的桥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作者塑造儿童形象的意图时,需结合文本内容,指出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体现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和教育的意义。
红柯通过塑造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儿童形象,通过描写草原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展现了草原孩子们天真、纯朴、热爱生活的特点,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也反映了教育在启发孩子们思维和想象力方面的重要性。
在这一群孩子的映衬下,老师的角色更显立体而丰满。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引路人,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与奇思妙想,老师们经历了从困惑到启迪,再到共同成长的蜕变过程,生动诠释了教育的双向互动与深刻启发性。
同时,这些儿童形象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让故事更加鲜活生动,更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地域情感与鲜明的民族印记,突显了草原生活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上一篇: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强基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育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