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古田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6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掊(pǒu) 譬如(bì) 户牖(yǒu) 五石之瓠(hù)
B. 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复辟(bì) 埏埴(shān zhí)
C. 淬炼(cuì) 怵惕(shù) 车毂(gǔ) 呺然(xiāo)
D. 其脆易泮(bàn) 恻隐(cè) 寒噤(jìn) 跋涉(sh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譬如”的“譬”应读作“pì”。
C.“怵惕”的“怵”应读作“chù”。
D.“其脆易泮”的“泮”应读作“pàn”。
故选B 。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诗》可以兴,可以观(激发人的感情)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自矜者不长(怜惜)
③贼其君者也(伤害) 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 安而后能虑(忧虑)
⑤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怎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晓,明白)
⑥天下归仁焉(回归)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说)
⑦若此则天下治(治理) 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⑦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正确。句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
正确。句意:《诗》可以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
②“鬻”卖。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矜”,夸耀。句意:自恃骄傲者不能被别人认同。
③正确。句意:是暴弃君主的人。
正确。句意: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
④“要”,求取、博取。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虑”,思虑精详。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⑤“焉”,于是。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正确。句意: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利益。
⑥“归”,称赞。句意: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劝”,鼓励。句意: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⑦“治”,安定,太平。句意: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正确。句意: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 一项是( )
A.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当察乱何自起
C.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若火之始然
D. 其脆易泮 故盗贼有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 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累,通“蔂”,土筐。句意: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有问题。/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堆积起来的。
B.内,通“纳”,结交/当,通“尝”,尝试。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结交这孩子的父母。/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C.龟,通“皲”,皮肤受冻开裂/然,通“燃”,燃烧。句意:宋国有善于制作防治手冻裂的药物的人。/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D.泮,通“判”,分离。/有,通“又”;亡,通“无”,没有。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所以盗贼没有了。


浏览完整试题“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一句没有通假字。
故选A。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恕”乎 犹其有四体也
B. 人而不仁,如礼何 死而不亡者寿
C.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治之于未乱
D. 不失其所者久 复众人之所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代词,他。句意:大概那就是恕吧!/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B.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死却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C.于,两个都是介词,“在”。句意:先生您确实不擅于使用大的东西(在使用大的东西方面不擅长)。/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D.所,代词,指代立身之处;/助词,所+动词“过”,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犯的过错”。句意: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久。/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
故选C。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一致的一项是( )
A. 不贵难得之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 其坚不能自举 故亏父而自利
C. 克己复礼为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D. 不足以事父母 我树之而实五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不把难得的财物看作是珍贵的东西。
“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
B.“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 句意:它的坚固程度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
“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 句意:所以使父亲受损害而使自己得利。
C.“复”:使动用法,使……归复。句意: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先王之礼就是仁。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如果在早上知道了真理,那么就算是晚上死去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
D.“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句意:不能够用来侍奉父母。
“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句意:我种植它,果实可填塞五石的容量。
故选D。
6. 下列文言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请买其方百金
B.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C. 当察乱何自起 是以圣人无为
D.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 皆为状语后置句,第二句还是省略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请(以)百金买其方”。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
B. 第一句为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第二句为陈述句,句式不同。句意:是非心是智的发端。/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C. 皆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自何”“以是”。句意: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因此圣人无所作为。
D. 皆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宋国人。
故选B。
7.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有德、有学问的人,是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人,如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
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 老子之后,道家代表人物又有庄子等人。《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诗经》”错误。“四书”应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故选A。
8.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石之瓠》中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学道理。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是在人心、境界的追求上。
B.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记录香港回归的消息。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有短平快的特点。
C. 《大战中的插曲》是一篇回忆录。回忆录一般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一些片断,有时允许对局部内容进行虚构和文学创作,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D.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在重大会议上的讲话,有极强的理性,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情感,比如“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允许对部分内容进行虚构和文学创作”错误。回忆录必须内容真实,不允许虚构。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共31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展开余下试题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B.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C.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D.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何为者也”中的“何为”,意思是干什么,做什么,读作héwéi,与《赤壁赋》“何为其然也”的“何为”相同。
B. “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中的“相”,意思是帮助、辅助,与《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相”用法不同。
C. 人伦,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
D. 有司,古义有二:一个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另一个意思是泛指官吏。文中的有司与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都指前者。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孔子和渔父的对话,阐述了人应以闲适的心情去自然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B. 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直接对话,毫不客气地批评孔子“远哉,其分于道也”,讥讽他“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不过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C. 本文写渔父见孔子后,说他“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即直接批评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D. 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2)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
13. 渔父为什么认为孔子“远哉,其分于道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9. C 10. A
11. B 12. (1)(孔子)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桨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
(2)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
13. ①渔父认为孔子虽然推行仁义,但是自身也不能免于陷入祸患,还会危害自己的自然本性。
②渔父认为孔子上无君侯之位,下无大臣之职,却要修礼乐排人伦以教化百姓,太多事了。即“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这是违背大道之举。
③渔父的目的是告诫孔子顺乎自然,凡事努力可以,但是不要过分强求。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庄子•杂篇•渔父》,通过孔子与渔父一段富有哲理的对话,探讨了生活的态度和处世之道。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中努力践行礼乐教化以改善社会的方式,而渔父则象征道家追求自然、舒适生活的意境。文章批判了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引发对职位责任和自然生活之间平衡的反思,强调“持守其真、归于自然”的生活哲学。整篇文字通过人物互动,以简练生动的笔触表现了庄子哲学的精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句意是孔氏这个人,性守忠信,实行仁义,“者”复指强调孔氏,应停顿。“性服忠信,身行仁义”句式对称,故应在“性服忠信”后停顿,排除 A、D;
“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句意 对上效忠世主,对下教化平民,两个动宾短语各自成句,结构对称,应在“下”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识记字音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字音、字义都不同。干什么,做什么。读作héwéi。句意:他是干什么的?
为什么,何故,读作héwèi。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 悲凉?
B.正确。动词,帮助、辅助。句意:希望能有幸听到你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我!
名词,帮助别人的人。句意: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
C.正确。句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
D.正确。句意:如今你上无君侯主管的地位。/应当交给主管部门评判他们应受的刑罚和奖赏。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直接对话”错误。并非“直接”而是“间接”,应该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于是;“引”,本义为拉,这里指撑开;“乡”,通“向”,面向,对面。
(2)“故”,所以;“属”,按时缴纳;“庶人之忧也”,判断句式,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可知,渔父认为孔子虽然推行仁义,但是自身也不能免于陷入祸患,还会危害自己的自然本性。
从文中渔父问子贡的话“有土之君与”“侯王之佐与”,以及最后与孔子的对话“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可知,渔父认为孔子上无君侯之位,下无大臣之职,却要修礼乐排人伦以教化百姓,太多事了。即“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这是违背大道之举。
渔父认为孔子强力推行仁义的做法是错误的,渔父认为“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他认为各人应各安本分,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渔父的目的是告诫孔子顺乎自然,凡事努力可以,但是不要过分强求。
参考译文:
孔子游观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唤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走了过来。


展开余下试题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渔父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了!”
子贡回来,把跟渔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推开身边的琴站起身来说:“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桨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
渔父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留下话尾而去,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领受其中的意思,私下在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听到你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我!”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又一次行礼后站起身说:“我少小时就努力学习,直到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说:“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本是自然的道理。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从而分析你所从事的活动。你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跻身于尘俗的事务。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能力不能胜任职守,本职的工作不能办好,行为不清白,属下玩忽怠惰,功业和美名全不具备,爵位和俸禄不能保持,这是大夫的忧虑;朝廷上没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乱,工艺技术不精巧,敬献的贡品不好,朝觐时落在后面而失去伦次,不能顺和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阴阳不和谐,寒暑变化不合时令,以致伤害万物的生长,诸侯暴乱,随意侵扰征战,以致残害百姓,礼乐不合节度,财物穷尽匮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百姓道德败坏,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忧虑。如今你上无君侯主管的地位,且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
(二)名篇名句默写(共11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礼记•大学》)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充分认识外物之理。
(6)《〈老子〉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急躁冒进,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7)《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不管身份高低贵贱,都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
【答案】 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 在止于至善 ③. 就有道而正焉 ④.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 任重而道远 ⑥. 致知在格物 ⑦. 物格而后知至 ⑧. 企者不立 ⑨. 跨者不行 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⑪.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省”“弘毅”“跨”“庶”“壹”。
三、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宁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