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亳州二中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丁 丽
审题:夏 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浏览完整试题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息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很多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也表示认同赞许。
B. 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改造了“君子”概念的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 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的误解。
D.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
B. 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C. 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D. 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3. 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B.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C.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4.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上的异同。
5. 材料二作者认为“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请结合两则材料阐述理由。
【答案】1. D 2. B
3. C 4. ①相同: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君子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②不同:材料一主要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材料二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及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5. ①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圭臬;
②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君子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③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修养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错,根据材料一第6段中的“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选项扩大范围。
C.“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该答案以偏概全。


展开余下试题D.“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错,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可知,选项把充分条件当作了必要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是说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是对君子言谈举止的规定。
B.是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是对君子生活的规定。
C.是说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它,是对君子修身养性的规定,属于内在。
D.是说强健有力如猛虎,手执缰绳如丝带一般轻松,是对君子动作力量的规定。
A、B、D三项都是对君子外在的要求。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相同:
材料一前六段“‘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论述了不同时期君子人格的内涵;最后一段“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阐释了君子人格的意义。材料二前四段“君子文化,无疑是……”“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主要论述了君子人格的内涵;第五段“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从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阐释君子文化的意义。据此可知,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君子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不同:
材料一前六段“‘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展开论述君子人格的内涵;
材料二前四段“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的角度论述君子人格的内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概括出: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圭臬。
结合材料二“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概括出: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君子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结合材料二“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概括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聂荣臻回忆录(节选)
聂荣臻
江津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地方,紧靠着长江,离重庆也近,自然风光很秀丽。在江津,聂姓是个大家族,到我这一辈,按家谱排是“荣”字辈,所以给我取名荣臻。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不时向四川卷来。清王朝政府对四川的统治摇摇欲坠,整个四川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由于四川的富饶,清政府不甘心放过这块肥肉,加上四川又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清政府要统治西南,必须控制四川。但是,清政府又深感鞭长莫及,因为四川交通不便,它与外界的主要通道是长江,运兵进川和运物资出川全凭着长江。除长江之外,就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同时,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因此,清政府对四川人民是又气又恨,统治手段特别残酷。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清朝的官员扬言,“你们四川人想中状元,除非是石头开花马生角”,可见他们对四川人厌恨之深。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把他中状元的事情传为佳话,说什么“骆”字拆开是“马”字和“各”字,“角”和“各”在我们四川是谐音,也就说成是马真的生了角了。
以后我听到的就是“保路运动”,这个运动在四川闹得最为轰轰烈烈。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各地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那阵子,一天几个消息,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当我们听到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心里真是痛快极了!
在这伟大变革的日子里,我们大家再也无心读那些“之乎者也”了,整天在一起议论这些激动人心的大事,老师也不怎么管,在当地,我们最关心的是“同志军”围攻合江。合江知县黄炳燮,凭借合江城三面濒江,城墙坚固,只有西门是陆路出入口,而这里又是高岗,在当时条件下,确实易守难攻。他坚守合江,拒不投降,“同志军”汇集各路民军几万人,围攻合江几十天,从九月下旬一直打到十二月初,黄炳燮才觉得大势已去,出城投降。但到后来,合江又落到云南军阀手里。
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虽然还学文言文,但白话文越来越多,此外还增加了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这使我懂得了许多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小学毕业后,我考入江津县立中学读书。这所中学设在江津县城,是本世纪初创办的。那时的学制为四年,规模比较大,有好几百人,学生都是住宿生。我进校的时候已经是第八班(即第八届)的学生了。
中学时代,我已十八九岁。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辛亥革命带着先天的软弱性。革命胜利不久,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复辟称帝,接着就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


展开余下试题江津中学订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刊物,包括《新青年》这样的进步刊物。另外,四川虽然交通闭塞,但电报还是通的,各种消息通过电讯传到四川,这些消息又在报刊上广泛传播。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
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处在长江边上的江津县城,商业比较发达,百货商店摆的几乎都是日本货。这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
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我在寒假中回到家乡,与别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宣传组,曾到各处做过几次演讲。我演讲时特别激动,不管人家听懂听不懂,把我所知道的事情一口气诉说了一通,还获得了一阵阵掌声。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破落大家族里,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四川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四川交通不便和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清政府想要控制四川,进而统治西南并不容易。
C. 聂荣臻讲述四川人骆成骧中状元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证明四川人很聪明,而且四川人很有骨气,真正为四川出了气、争了光。
D. 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由四川人民领导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从出生地江津开始写起,有自然环境描写,也有社会环境描写,但侧重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川人民对清政府的愤怒之情。
C. “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一句中“家伙”一词颇具口语色彩,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
D. 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聂荣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运用了记叙方法,凸显聂荣臻对变革的礼赞。
8. 文章结尾写“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 开始”,那么有哪些因素促使“我”参加政治活动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9. 马克思说“环境创造人”,本文在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聂荣臻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②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③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④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
9. ①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②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③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错误,根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可知,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的是“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错误,依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可知,“家伙”在这里是蔑称,应是表现了聂荣臻对二人的厌恶。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可概括为: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
根据“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可概括为: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
根据“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可概括为: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
根据“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可概括为: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可概括为: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
根据“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可概括为: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根据“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可概括为: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亳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