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作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浏览完整试题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 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陶渊明、苏轼等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A
4. 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 “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
或如: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过于绝对,据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意味着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仍然有消极因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范围扩大,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展开余下试题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强加因果,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不合题意。
B.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C.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D.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结合二者关系可知,材料一第一段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第二段“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第三段“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段“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第五段“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第二至五段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最后一段“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
综上分析可知,第一段总的提出观点,后文分两部分分别加以论证,材料一是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先要理解所引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事例进一步分析即可。
由材料二“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可知,“兼济天下”是乐观进取,积极入世的体现,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消极退避,无奈出世的体现,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是乐观进取,积极入世的体现,是儒家的有为;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是消极退避,无奈出世的体现,是道家的无为,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
或如: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是乐观进取,积极入世的体现,是儒家的有为。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是消极退避,无奈出世的体现,是道家的无为。
可见,“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几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下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夏禹,一半被压成纸形,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的万岁峰下,面对巨大的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有个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迎面扑来,相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那就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寂寞吗?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最终没有止住水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而民生之事重大。《史记》中那一句“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让人看了心悸,可见当时的责任制非常严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用人情释解的苦痛,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当时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则故事一波三折,写得太生动,也太苦涩,还有启之生,也十分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峭壁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历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历史传说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不是后天的懵懂,而是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展开余下试题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他们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轩辕关的地貌写起,然后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 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且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 鲧用堵的方法最终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用导的方法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体现了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事重大。
D. 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引发读者思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的“一半被压成纸形……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与结尾的质问遥相呼应,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发人深省。
B. 作者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
C. 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碌,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实干笃行,也展现了他的寂寞与忍耐。
8. 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请结合作品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大禹”式人物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在叙写现实中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增强说服力和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历史的纵深感;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使大禹这一历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④历史与现实交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9. ①他们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②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坚守初心,勤劳刻苦,他们的品质是崇高的。③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于彼时是寂寞的。④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他们于后世是寂寞的。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史实和现实的交错描绘,刻画了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迹及其寂寞人生。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从《史记》中引出禹的繁忙,展现其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并通过鲧的悲剧命运衬托出禹治水的责任感。作者关注大禹个人内心的孤独,尤其通过启母石的传说,彰显出英雄个人情感与社会功绩的深刻对立。结尾通过民众对英雄的渐渐淡忘,引发对历史人物被遗忘命运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感召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错,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而非愤懑之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选项表述错误。根据“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可知,有关“责任”和 “精神”的界定,是作者对司马迁叙事和民间叙事的一种揣测,而非作者的观点;另外,根据“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可知,作者更欣赏大禹身上的风格和精神。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叙述特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本文在行文时将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其意在于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所思所感内容,所以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对文章中“史料”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然后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表达效果几个方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使文章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②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中 启母石内容,然后写作者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的不解,表达了大禹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
②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
④历史与现实交织,能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
解答这道题的首先是理解“大禹”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结合现实社会分析形象特点。
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可见他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
②大禹能够耐得住寂寞,“大禹寂寞着”“领着一批人实干”,不在乎世人的看法,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可见他坚守初心,勤劳刻苦;
③大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他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唾沫星子,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他是寂寞的;
④根据“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可知,他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但是,很显然,作者作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表达对历史上的“大禹”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坚守初心、勤劳刻苦、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却甘于寂寞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大禹”似乎正在被人们忘记的一种遗憾,而且更是在呼唤当下的人们要努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大禹”式的人物,铭记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淡漠中被遗忘了。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大禹”式的人物,他们敢于牺牲、忘我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寂寞、坚守自我,比如张富清,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勇于战斗、不怕牺牲,在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六十年、清于物质富于精神的;比如袁隆平,在和平年代艰苦朴素、忘我工作、不计功名、淡泊名利,志在解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问题;还如南仁东,他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踏过平庸淡泊名利,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自己的生命。当然,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努力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来宾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