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级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于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浏览完整试题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发展或复归、讲究务实或求虚、倡导阳刚或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 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能够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 儒家思想培养的入世之才和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都能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 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 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 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 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
A. 陶潜少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 李白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D. 苏轼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超然物外的心态。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点。
5.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A 2. C
3. B 4.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儒道两家思想形成了互补机制,再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材料二采用层进结构。先说“儒道互补”的相关学说,再述“互补”的三种途径。
5. ①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在现实中刚毅进取;“独善其身”虽是儒家所说,但实际上体现了道家回归本我、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点。②这体现出在儒道互补中,儒学的道家化倾向。③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士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对比与互补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两者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相互影响。材料一详细分析了儒道在追求发展与复归、务实与求虚、阳刚与贵柔等方面的互补机制,强调了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的相辅相成。材料二则从学术界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儒道互补的多种途径和具体表现,强调了互补的双向性和多层次性。整体上,文章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展示了儒道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第二段“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第三段“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第四段“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正是由于……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错,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但可以相互转化”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
D.“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原文只是列举了有专家认为 儒道互补的三条大致途径,并没有说只能靠这三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B.清代学者胡文英的话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一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
C.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D.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中,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是总论点,其后作者则分别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进行论述,故所用的是总分结构。
材料二中,作者在第一段首先指出“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然后在第二段思考“'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接着在第四段给出了儒道互补的大致的三条途径“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由此可见,材料二是以并列结构,逐层展开进行论述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可知,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在现实中刚毅进取;根据“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可知,“独善其身”虽是儒家所说,但实际上体现了道家回归本我、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点。
根据“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可知,这体现出在儒道互补中,儒学的道家化倾向。
李泽厚说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中,“兼济天下”是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体现儒家的进取精神;“独善其身”指的是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专注于修养自身的品德与能力,保持自身的清白与高尚,而不去过多地干涉或参与外界的纷扰。两者结合,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士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 到花房画过画的唐先生对花农没有半点印象,而花农不仅一眼认出了唐先生,还对他的画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
C. 老范在花房里发现唐先生嘴上的烟斗很特别,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因此在唐先生诚恳地想要把雕花烟斗送给他时,他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没有接受。
D. 第八段“秋风一吹”既指自然界的秋风,用以引出唐先生不来赏花、老范登门送花的情节;也指人情冷暖的秋天,在这样的季节里,唐先生对老范的情感像秋天一样降温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没有直接写出人物名字,而是后文逐步交待。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虚化人物背景客观地突出了凤尾菊这一物象。
B. 文章开头以生动的比喻手法,描写眼前这一盆凤尾菊的形态特征,既揭示了唐先生被凤尾菊迷住的原因,又为全文奠定了沉郁、悲愤的基调。
C.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唐先生和老范对待友情的对比,唐先生对老范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等,通过对比更好地突显人物性格。


展开余下试题D. 文章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布局别具匠心。虚写唐先生带学生到花房画画和老范病重去世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再想象加工的空间,文章呈现一种含蓄美。
8. 文中多次出现“雕花烟斗”和“凤尾菊”两种事物,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 请简要分析唐先生在和老范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大美和缺陷,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6. C 7. B
8. ①“凤尾菊”“烟斗”是本文的两个线索事物,以一个线索开头,以另一个线索结尾,构思上别具匠心。
②雕花烟斗象征了人性的纯美和缺陷,凤尾菊象征了善良纯朴的心灵。
③作者精心安排对比,老范将最纯朴的花献给了自己最崇敬的人;而唐先生却无比悔恨,没有将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送给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 ①在唐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人性中温和、感恩的一面。但是,从他对老范态度的变化中,更清楚地看到他势利、重视等级观念这一人性的缺陷。
②这一现象是当今很多人的共性特征:在逆境时,便渴求获得温暖与帮助:在顺境时,便漠视真挚的情感。
③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性。一个人,无论身处逆境或顺境,都应该带着爱面对世界,带着平等去关心他人。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美好的情感社会才能呈现和谐美好的景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错误。他是喜欢这个烟斗的,但他知道那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能要。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又为全文奠定了沉郁、悲愤的基调”错误。文章的基调并非沉郁、悲愤,而是带着淡淡的温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可以围绕如下几个角度分析:情节上的线索或推动作用,形象上烘托象征作用,主旨上的凸显作用。
首先分析“凤尾菊”“烟斗”在情节上的作用。从文中来看,这两个物象都是文章的线索。从“烟斗”的角度来看,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恨;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前叼着烟斗;从“凤尾菊”的角度来看,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这两个物象贯串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得作品结构谨严,同时又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
然后分析物象在形象方面的作用。“烟斗”本属于画家,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象征了人性的纯美,而画家并没有把雕刻最精美的烟斗送给老范,所以这烟斗还象征了人性的缺陷;“凤尾菊”是老范培育的,是花农美好心灵的物化,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
最后分析主旨方面的作用。文中老范把最美的凤尾菊送给了画家,展现了老范心灵的纯美,而画家并没有把最好的烟斗送给心灵最美的老范,画家的内心非常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结合文中唐先生在和老范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大美和缺陷,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和现实来谈自己的认识。
小说中唐先生是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在动荡的政治运动中被一棒打下,饱尝冷淡,受尽歧视,而老范给予他的是一份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对此唐先生也表现出温和、感恩的一面,如送给老范烟斗,落魄之时对待老范的态度,这是人性的大美;但是在他的身上还有人性的缺陷,如唐先生在身处落魄之时,“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而政策落实后,他认为和老范这样的人交往“难为情”,可以看出他身上的等级观念以及势利的缺点。
结合现实来看,这种失意时寻求温情得意之后漠视真情的情况在现实社会非常普遍:失意落魄的时候,我们会看重在乎来自于他人的一点点温暖,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但是一旦得意,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待人,会漠视他人的情意。这也就启发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真诚待人。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对应字母写在答卷上。
阳A虎B欲C逐D怀E公F山G不H狃I止J之K其L秋M怀N益O骄P
11.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与“能复饮乎?”(《鸿门宴》)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 “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 《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清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