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之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而是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D. 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
B.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D. 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3.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我们也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B. 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C. 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D. 《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
5. 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答案】1. D 2. A
3. B 4. (1)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2)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3)语言风格上: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
5. 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②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可知,“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只是列举了“使人心动”的两个方面,应该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
C.“《诗经》……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不是《诗经》。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可知,“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并不是孔子的看法。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外国诗歌,与两则材料谈论的中国传统诗词、孔子的诗学观不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
(1)论证结构: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一:从第一段“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可知,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从第二、三段“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可知,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从第四段“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可知,文末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
材料二:从第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可知,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从第二、三、四段“‘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从第五段“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可知,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
(2)论证方法: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材料一:由“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从“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
材料二:由“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从“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
(3)论证语言:由材料一“《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和材料二“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可知,在语言风格上,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所讲 诗是指《诗经》,“无以言”不是不会说话的意思,而是指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孔子这段话实际上是说读《诗经》有诸多好处。
从材料二看,第一段,写“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可知,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所以首要在于学诗;
第三段,写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时讲,“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可知,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由第四段开头可知,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峰寺(节选)
陈春成
这次回乡,心里烦闷。我在辞职和入职之间,想回家休整休整。回来一看,老屋已经没有了。整个县城都在剧变,四处一逛,风景皆殊。其实在城市中生活,我早已习惯如此,每天到处都在增删一些事物,涂涂改改,没个定数。只是对于故乡的变动,我一时没有防备,觉得难以接受。无论如何,那座安放在群山之间,覆盖着法国梧桐浓荫的小县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老屋那一带成了工地,围着铁皮墙。工地边上,也蜃楼一般,起了两座售楼部。我一阵恍惚,不知身在何世。我想,那些消逝之物,都曾经确切地存在过,如今怎都成了缥缈的回忆?如此迷糊了几天,正在愤闷和惆怅间摇摆,忽然想起竹峰寺,想起慧灯师父。于是我二话不说,就出发了。
来竹峰寺的大巴上,我一边望着窗外群山,一边用手摩挲着老屋的钥匙,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它。老屋不复存在,它就是我和老屋之间最后的一丝联系。我想象这钥匙是一只U盘,老屋仍完好无损,只是微缩成极小的模型,就存放在这只U盘里。一同存储在其中的,还有关于老屋的记忆。这么幻想着,摸着掌心的一小片冰凉,心情渐渐松弛下来。钥匙该如何处置呢?放在身边,久了,它就成了日常之物,日常的空气会消解它身上的魔力,直到对我失去慰藉作用;扔掉,又太残忍。我想了想,决定把它藏起来。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这么想着,车到站之前,我已决定把钥匙藏在竹峰寺……


展开余下试题据传,竹峰寺在解放前,有块蛱蝶碑很有名。在时代的颠沛流离中,为了保护蛱蝶碑,僧人将其藏于寺内某处,渐渐地,无人知道这块碑究竟在哪,除了守口如瓶的慧灯师父。慧航问了好几次,起初,慧灯不说话,只是摇头。后来被磨久了,他才开口,对慧航说,碑,是师父领着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藏的。当时说好,谁问也不能说。慧航说,那现在寺庙不是重建了嘛,还藏着干嘛?慧灯说,就放那里挺好的,别动它了。
慧航前年从春天到秋天,每天一清早就满山转悠,找碑,无果而归。进门见到慧灯在那里雕一个竹筒,自得其乐的样子,忍不住和他吵了一架,逼问他碑在哪里。话说得僵了,两人一下都沉默起来。慧灯忽然剧烈地摇了一阵头,抿着嘴,大滴大滴的泪水滚落下来。老和尚哭了。哭得无声无息。神色很庄重,又像很委屈。慧航一下子就后悔了,也明白了慧灯的意思。老和尚对当年的承诺看得很重,是打算守一辈子的。慧航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对师兄是一种出卖,似乎有点羞愧。第二天起,他再没提过碑的事情。
来了竹峰寺半月有余,没几天就该回去了。我在黑暗中摸到床头的钥匙,想,是时候把它藏起来了。清早起来,我在寺里寺外转悠,一面想。藏在哪里好呢?一个幽僻之处。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一个恒久不会变更的所在。我散着步,脑中想着藏钥匙,不免又想到和尚们藏碑。如果我是慧灯他们,我会把碑藏在哪里呢?是我,我不会直接埋起来。不埋,还能藏在哪里呢?我踱步到碑亭下,打量那碑座上的凹槽,琢磨了好一会。
等到天黑透时,我又决定出来看看。寺中一片静,各处都熄了灯;菜园里一味的黑,水流声在黑暗中听来格外空灵。我定了定神,没过小桥,却在岸边坐下,把电筒叼在口中,手扶岸沿,一步步往桥洞挪去。拿手电往上一照,原来这小桥是由两块长石板拼成,长不到两米,一块稍宽些,一块窄,都蒙了层青苔。石板搭在两边石砌的桥墩上。我把手电凑近了石板,仔细看,窄的那块,青苔只是青苔;再看宽的那块——青苔下有字。
我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用手摸了摸笔画的凹痕,这才确信自己猜得没错。字迹在苔痕后时隐时现,我举头端详那些字迹。经文大半为青苔覆盖,然而仅看露出的部分,就已十分满足。结体茂密,内敛而外舒,透出稳凝,而不沉滞;运笔坚定,但毫不跋扈。我用目光追随着一笔一画,在石板上游走,忽然间得到一种无端的信心,觉得这些字迹是长存永驻之物,即便石碑被毁成粉屑,它们也会凭空而在,从从容容,不凌乱,不涣散。看了很久,我站定了,闭上眼,过了一会,在黑暗中看见那些笔画,它们像一道道金色的细流,自行流淌成字,成句,成篇,在死一样的黑里焕着清寂的光。我睁开眼来,心中安定。
老屋的钥匙早放在口袋里,这时我摸出来,在手心用力握了握,给它递一点温热。然后环顾桥下,见到石碑和桥墩的缝隙间,封着一道很厚的青苔,幽绿。我将青苔小心地揭开一点,然后趁钥匙上的一点热度还没消泯,把它放进去,推了推,塞实了;又把青苔小心地盖上。于是我的钥匙,钥匙里储存的老屋,老屋的周边巷陌乃至整个故乡,就都存放在这里,挨着那块隐秘的碑。青苔日夜滋长,将它藏得严严实实,谁也发现不了。唯有我知道它的所在,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能用想象和它接通。也许多年后我会一时兴起,重来此地,将它取出;也许永远不会。只要我不去动它,它就会千秋万载地藏在这碑边,直到天地崩塌,谁也找不到它。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我这么想着,最后凝视了一眼那道青苔,那块碑,就钻出桥洞,爬上岸去。
到了回去的日子,我又想起我的钥匙来。我想到日光此时正映照溪面,将一些波光水影投在那碑上,光的涟漪在字迹上回荡,在青苔上回荡,青苔在一点一点滋长,里边藏着我的钥匙,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就这么想着,我一路走下山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变迁中,蛱蝶碑被僧人们妥善保存和隐藏起来,不惧无常变化;主人公将钥匙与石碑藏在一处,以实现个人老屋记忆的永存。
B. 主人公在工作变换、故乡剧变的情况下重返竹峰寺,竹峰寺历经时局变化依旧存在,让“我”感觉到它是个恒常之物,并从中获得慰藉。
C. 慧灯师父之所以流泪哭泣,是因为蛱蝶碑已经被做成了桥板,永远也不能复原,如果泄露了这个藏碑的秘密,他会受到世人的非议。
D. 小说的结尾,“我”一边想着,一边走下竹峰寺。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刻“我”已经摆脱烦闷,内心安宁,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变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老屋钥匙想象成一个U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老屋钥匙不仅能打开家门,也给主人公提供了一个安放自我的精神空间。
B. 作者插入了蛱蝶碑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慧灯师兄弟的神态、语言、心理,让传言变得真实可信,为下文找到蛱蝶碑埋下伏笔。
C. 作者描述主人公藏钥匙的内心活动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秋万载”“天地崩塌”等词语表达了对“谁也找不到它”的确定无疑。
D. 作者以石碑为线索,围绕石碑的“藏”与“找”组织全文,“我”的情感也随着“藏”与“找”而转变,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8. 小说中“藏钥匙”与“藏石碑”两个故事巧妙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说陈春成的小说用“稳定性”对抗社会的流变。从本文看,这种对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C 7. D
8. 答案示例:
①“我”决定将钥匙藏在竹峰寺,由此引出藏碑的故事。
②因思索藏钥匙的地点,进一步揣摩藏碑之处。
③藏碑的发现启发我确定藏钥匙的地点。
④两个故事巧妙交织,给人带来哲理思考。
9. 答案示例:
(1)借竹峰寺的恒常不变来对抗家园之变。文中故乡老屋的消失、县城环境的剧变,让 “我”无所依归、悲抑愤懑,通过逃往竹峰寺,“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2)借慧灯“藏石碑”来对抗时代之变。“碑”是特殊情感的载体,彻底的“藏”便是永恒的“在”,面对时局变化,人物通过“藏”来存留一丝反抗成功的希望。
(3)记忆的永恒对抗消逝。文末“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一句蕴含着“记忆在,故乡就永恒”哲学意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强加因果。慧灯师父的流泪体现了对承诺的一种特殊情感,并不是因为怕受到非议。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以石碑为线索”错,石碑不是作为“全文”线索。“我”想要找一个安放老屋钥匙的地方,也寻找到一个精神的安宁之处来对抗生活的剧变,才是文章的线索。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扣住“巧妙交织”来概括相关内容,分析写作效果。
①第三段“我”想要把老屋的钥匙安放在一个“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石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