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4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中学、洛社高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
2024年秋学期十月份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
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


浏览完整试题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
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
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
(摘编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他们认为是孔丘道德崇高、学问伟大。
B. 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碏,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问。
C. 从庶姓身份直接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才可以被尊为孔子,这是当时社会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
D. 孔丘是鲁国的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
B. 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
C. 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的,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
D. 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孔子语录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
3. 根据材料观点,对图中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伯 B. 晋侯 C. 楚公 D. 越子
4. 材料中多处引述文献,这对论证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的称谓对象的流变。
【答案】1. C 2. B
3. C 4. ①运用文献来证实:例如用《左传•隐公四年》里石碏的例子来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②运用文献来证伪:例如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驳“道德学问说”。
5. 西周时期,“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
春秋初期,“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
战国以后,“子”可以用来称呼公卿大夫及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
【解析】
【分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孔丘为何被尊称为“孔子”的原因。文章首先介绍了两种传统观点,即“男子称子说”和“道德学问说”,并逐一反驳。接着,文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主要是因为他担任了鲁国的公卿,符合春秋礼制的规定。文章通过引用大量文献,论证了“子”称谓的历史演变,强调了官本位和华夏本位思想在这一称谓中的重要性。最终,文章指出孔子的称谓不仅反映了个人地位,还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大多数学者认可“道德说”,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男子称子说”。
B.“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错误,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三桓”并不是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例子。
C.正确。
D.“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错误,根据“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可知,这只反映了华夏诸国国力上的等级差异,没有反应文化差异。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错误,根据“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可知,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根据原文“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所以楚国国君应称为“楚子”而不是“楚公”。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作用 能力。
例如,根据“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可知,用《左传》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事例,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
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反驳“道德学问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原文“‘子’在西周时代……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可知,西周时,“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
“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他们本应称“子”,但由于孔子的缘故才不能被尊称为“子”,说明战国时代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是被称为“子”的;且根据原文“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也可知,战国时期“子”可以用来称呼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睡二指
王愿坚
①1935年,镇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
②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
③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④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遮体了。煮饭的时间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⑤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
⑥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⑦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⑧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⑨“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⑩他弯下身,把任丕祥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
⑪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⑫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⑬“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
⑭只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⑮“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⑯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⑰“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⑱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⑲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⑳“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㉑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根据王愿坚小说《休息》删改)
文本二:
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节选)
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后边拉不开步子,得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那等的时间更长,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前进。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
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小白抓着马尾巴,已经发出了鼾声。马背上的病号,也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再看看前面,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盹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挨一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
“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


展开余下试题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住了。
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前面的背包。仔细一看,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盹来。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
B. 文本一中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睡二指”,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C. 文本一通过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
D. 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了,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几十个战士都站着睡着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B. 本文详细描写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C. 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D. 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
8. “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手一松,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请指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
9. 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全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
【答案】6. D 7. A
8. ①该段话应放在⑥段后面。
②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
9. 用小去反映大:
①通过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
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
③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个文本,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行军场景。文本一以小说形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战士们在极度困倦中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尤其是通过老范和任丕祥的形象,突显了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文本二则以纪实手法,真实记录了行军中的困境和战士们的疲惫状态。两个文本相辅相成,既有虚构的艺术表现,又有真实的历史记录,共同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错误,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是因为最前面的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后面的同志以为要停住等,便站住了,时间一长打起盹来,而不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等一系列比喻”错误,“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不是比喻,这些句子是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来形象地表现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复位的能力。
①位置:放在第⑥段后面比较合适。
②第⑥段主要写战士们抓着绳子走,还是会出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脚被碰伤等情况,主要体现战士们在极度困乏下艰难行军的状态。从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而掉下悬崖牺牲这个极端事例,深刻地展现出当时行军环境的恶劣和艰难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而且和前面其他战士困倦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等疲惫状态相呼应,进一步说明整个队伍都被极度的困乏所困扰。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现状下,任丕祥才提出让大家“睡二指”,这种请求就变得合理且迫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用小去反映大:
①塑造人物:文中老范为了不让自己睡着,先是用冷水喷脸,后来又用草棍儿撑眼皮,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指挥员强烈的责任心。在战士们极度困乏、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情况下,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对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部队的前途负责。
②小事件体现大环境:文本围绕战士们在艰苦行军中渴望休息这一“休息”的小事件展开。通过战士们抓着绳子行军、站着就能睡着、任丕祥极度困倦的请求以及因困倦发生的悲剧等细节,深刻地反映出长征途中环境的艰苦异常。这种艰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还包括随时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以及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对生存和战斗的坚持。
③文中的老范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个体形象,他在艰难困苦面前展现出的坚韧、负责、对战士的关爱等精神,是中国革命者群体伟大精神的缩影。任丕祥作为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都撑不住了,也体现了整个行军队伍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这些个体形象的塑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中国革命者群体在长征乃至整个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荀卿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傃刃者死,奔命者贡。微子启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商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敌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临武君曰:“善。”
陈嚣问荀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 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 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无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