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3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兴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
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学会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这些充分彰显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
大历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了蓝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习近平大历史观也在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发展创新。
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当今时代日益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正是基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客观地界定和阐释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伟、刘晋花《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文艺创作无论是对过去的再现还是对现实的反映,写出来的都是一种“历史”。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


浏览完整试题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定位,美学价值也就无所附丽。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出现,固然是受到某种狭隘的、偏激的历史观的影响与裹挟,也不能不看到文艺评论在面对这一现象时的乏力,没有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校正功能,原因就在于,“历史的”标准被悬空或弱化,单单倚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难免陷入了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细枝末节的技艺探究,失去了应有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应有的思想力量。
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任何一次变局如此广泛而剧烈,没有任何一次变革如此严峻而深刻,从救亡到革命,从新生到复兴,探索的艰辛,曲折回环。有多少仁人志士中外求索,有多少英雄儿女九死不悔,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觉醒、抗争、求索、突围,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从古老向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意志、鲜血、灵魂谱写的“创世史诗”,是确立新的生存空间、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生死存亡的大突围、大牺牲、大裂变,是全民族共同的命运。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可见,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
(摘编自文新达《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树立“大历史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统一性。
B. 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推动中国外交方面取得诸多胜利。
C. 杜甫的“诗史”现象,说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在写“史”,是艺术家具象化、艺术化的历史。
D. 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式解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阐述的“大历史观”,在材料二中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角度得以具体体现。
B.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发展,最终得以实现的因素之一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C. 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不可偏废,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
D. 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对作品思想价值的分析一定会更加科学。
3. 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最不符合衡量文艺作品最高标准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展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B. 《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C.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表现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D. 《复活》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反映了农奴制俄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5. 某电视台的“家乡风物”栏目,准备以“洪泽湖”为题拍摄一部纪录片。请结合材料观点,为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建议。
【答案】1. D 2. D
3. B 4. ①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具备历史能力。
②文艺创作和评论必须树立“大历史观”。
5. ①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片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深入开掘洪泽湖的文化价值。
②美学角度:注重继承和弘扬美学精神,选取洪泽湖的典型文化意象,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③历史角度: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洪泽湖放到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对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位置、作用等作出准确生动的体现。
【解析】
【分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习近平大历史观的重要性,指出其在理论与实践、民族性与世界性上的统一,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材料二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强调历史标准的重要性,提出正确的历史观能够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这两则材料共同探讨历史观在国家发展和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树立大历史观,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进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错误,曲解原意。根据材料一“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可知,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不是大历史观科学性的表现。
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错误,根据材料一“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要“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C.“具象化”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 '”可知,应是“形象化”,而非“具象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D.“对作品思想价值的分析一定会更加科学”错误,根据材料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可知,应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启示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可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应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A.“展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体现了“历史”价值。
B.对《红烛》的评论并未体现其“历史”价值。
C.“焦裕禄精神”体现了“历史”价值。
D.“反映了农奴制俄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体现了“历史”价值。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可知,图中所要填写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对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可知文艺批评不应仅仅关注作品的美学价值或技术技巧,更要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刻剖析。这意味着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才能准确理解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①处可填写“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具备历史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文艺创作与评论不仅需要反映现实生活,还应通过历史的视角,深刻揭示现实背后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趋势。大历史观要求创作者和评论者拥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思维能力,能够看到作品与历史、社会的复杂联系。这种历史观不仅能帮助文艺作品展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能在文艺评论中准确揭示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②处可填写“文艺创作和评论必须树立“大历史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根据材料一“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可知,纪录片中不仅要充分展示洪泽湖所承载的中华文化与历史传统,如其独特的水利文化、渔业传统、民俗风情等,还要站在更高的世界性视野上,将洪泽湖的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连接。通过展现洪泽湖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周边生态、社会生活的互动,纪录片能够不仅弘扬中国精神,还为全球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文化保护等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这种双重视角的融合,既能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理解洪泽湖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美学角度:根据材料二“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可知,纪录片不仅要关注其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价值,还要通过深刻的历史认识来传达文化的内涵。在展现洪泽湖的过程中,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如洪泽湖的水韵、渔业场景、水利工程的壮观等,将这些意象赋予更加鲜明的特征,并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和叙述方式,凸显其美学魅力与深厚的文化意蕴。例如,通过镜头捕捉洪泽湖在不同季节、时间和气候条件下的独特景象,传递湖水的灵动与厚重,既要让观众感受到视觉的震撼,也要在这些景象背后挖掘出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呈现出历史与美学相互交融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纪录片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能通过美学的呈现强化其思想性、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历史角度:根据材料二“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纪录片的创作应采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展示洪泽湖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与变迁。例如,洪泽湖的水利建设如何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民生和环境保护,如何在历朝历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它在推动地方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纪录片不仅应当展示洪泽湖的自然风光,还要通过历史的透视,生动刻画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凸显其在水利史、生态史、社会史中的特殊地位。同时,纪录片还应通过历史性的叙述方式,帮助观众理解洪泽湖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例如水利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了洪泽湖区域的生态环境,洪泽湖如何成为人们生活与文化交织的中心,以及它在古代至现代之间的不同角色的演变。通过这种历史的穿透力和深刻性,纪录片不仅要展现洪泽湖的过去,还要联系到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赋予其文化价值更为深远的历史厚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谅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点小酒回的,一边将皲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粪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蔸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展开余下试题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亮。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应。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固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杯橘子汁。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个树蔸发了芽,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芽的橘树蔸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B. 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光”就是正面描写。
C. “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 “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家兄弟姐妹的孝顺是对“我”逃走没有回答母亲的一个补充交代。
7. 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 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 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 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8. 小说的标题是“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但详细地描述了橘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邓建华的作品:“他常常别开生面,以小见大,他的忧思、感伤、怀想,给读者以长久的唏嘘、深情的共情,让人对心灵的痛点有了新的审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文章重点叙述了父亲种橘树、卖橘子等内容,橘树的兴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橘树的兴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橘树的衰落、死亡烘托了父亲衰老、死亡的悲伤。③橘树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种橘树、卖橘子表现了父亲独立自强、勤劳能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形象特点。④橘树丰富了小说主题。我去橘林中寻找橘树蔸,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深情和我的乡愁。
9. ①选材新颖独特,别开生面,作者选取了橘树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叙述父亲的一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②以小见大地描绘了原乡生活中的至德要道和淳朴民风。通过描述父亲种植橘树的细节,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辛劳与坚持,反映出农村社会的整体风貌。③在情感表达上,作者通过父亲调解邻里纠纷、劝解不孝子孙的行为,彰显了乡村社会对孝道和人际关系的重视,情理交融,富有感染力。④父亲倾注心血的果子成了廉价的、无人问津的滞销品,当作者返回早己荒芜的橘园,懊悔与彷徨、追挽与哀痛,将无计消散的乡愁表达了出来,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我”父亲在乡村开展的柑橘种植事业,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坚持。作者以凌厉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父亲的劳作与挫折,锄头的磨损象征着父亲的付出与梦想。父亲的辛勤劳作与乡村的变化,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巨大影响。最终,通过锈蚀的锄头传达出浓烈的乡愁与对乡村振兴的渴望。读者在这段叙述中不仅感受到父辈的无私付出,也看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希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就是正面描写”错误,这两句写锄头缺口和锄把的变化表现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是侧面描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错误,根据后文“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蔸根火,喜滋滋地数钱”可知,肖家养老难的事件是个别事件,不能代表农村普遍现象,批判不是着意点,本文主题是为了赞美父亲的形象,此处分析背离了小说主题。另外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也不是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首先,“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父亲的橘树栽下了”介绍了父亲辛苦栽下橘树,接着,通过父亲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介绍了父亲用心管理橘树,然后,“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介绍了父亲艰难卖橘子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橘树的兴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其次,橘树的兴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如文中写道“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又写道橘树的衰落、死亡,如“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