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孙芮英《文博数字人创作与应用探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人是利用多种计算机手段创制的具有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产物,可以拓展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和交互能力。 B.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博物馆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做出明确指示,我国博物馆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彻底进行数字化转型。 C. 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内容策划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无法完全满足宣传展示和服务观众的需求。 D. “又需要有趣的灵魂”中的“灵魂”,指的是虚拟数字人应该注重AI技术的应用,能进行良好的人机对话,有内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虚拟数字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抖音等短视频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与我们交流的人物可能并非真实的人。 B.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发生巨大改变的必然产物,“艾雯雯”的出现体现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C. 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互”,是因为专业语料库建设不足,配套的基础数据无法予以“信息投喂”。 D. 专业的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和智能对话管理平台等给予技术支撑,跨学科联动,多职能部门合作,方能造就“智慧型”数字人。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博物馆数字人“有趣的灵魂”的一项是( ) A. 2022年6月15日,伽瑶作为云游敦煌的首位数字讲解员,随时随地跟线上游客交流敦煌文化知识,带领更多人领略敦煌文化的魅力。 B. 北京广播电视台数字人“时间小妮”的知识更新快、回复语言标准,音色可控且恒定、形象不走样,服务不受外界情绪干扰。 C. AI数字人主播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作为娱乐主播可以广泛搜寻互联网信息,并自动生成关于明星的八卦信息吸引观众。 D. 动画电影《阿丽塔:守护天使》中虚拟卡通人物阿丽塔,导演卡梅隆就阿丽塔的皮肤做了1000万根头发和500万个毛孔。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表格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部门名称 展览策划与研究部门 ① 开放服务部门 信息技术部门 配合工作 博物馆展览大纲、展品背后的故事挖掘与撰写等 讲解词撰写、通俗化解读、观众反馈的汇总与分析等 开放服务信息,包括交通、开放信息,设施、餐饮服务等信息 ② 相关专业 历史学、考古学…… 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 管理学、经济学、社会…… 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 A. 根据材料内容,①处指的是“社会教育部门”。 B. 根据材料内容,②处可填“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撑等”。 C. 博物馆数字人建设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核心,着力搭建专业技术平台。 D. 博物馆数字人建设涉及诸多部门和专业,需要多部门联动进行分工合作。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请根据材料概括。 【答案】1. B 2. C 3. A 4. C 5. ①借助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阐明了这是科技趋势与时代发展需求,如数字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类型的数字人的出现,表明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 ②列举国家政策、引用权威言论。如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要求“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③根据现状进行逻辑推论,当前数字人存在诸多问题,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博物馆“需要关注数字人给博物馆带来的新型服务功能”,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弘扬民族文化,吸引观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党中央……做出明确指示”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表明“如此密集的信息发布,传递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的决心”,没有“做出明确指示”,该项分析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因为专业语料库建设不足,配套的基础数据无法予以‘信息投喂’”以偏概全。根据第四段对“智慧型”数字人的阐释,目前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问题;二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包括专业语料库,对文化遗产知识研究与积累、解读,等等。所以还有技术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伽瑶”作为数字人,具有专业的敦煌文化知识,能随时随地与观众交流,体现了数字人“有趣的灵魂”这一特征。 B.“回复语言标准”表明该数字人对于口语、俚语、俗语等大众化语言理解能力有限,“音色可控且恒定”即音调单一,“不受外界情绪干扰”表明其与人交流沟通没有真情实感。 C.其生成信息源于互联网,缺乏可信度,也可能存在侵权,因此不能称之为“有趣的灵魂”。 D.是阐述虚拟卡通人注重外在形象的设计,与“灵魂”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 C.“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核心”错,根据材料最后一段“技术公司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知识研究与积累、解读更为重要”可知,信息技术部门并非核心部门,因此该项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①借助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结合“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动作捕捉、声音合成等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现在的数字人可以实现对人类形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高度还原,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和交互能力”“例如与周杰伦同台表演的‘邓丽君’……或抖音平台上很多虚拟主播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虚拟数字人‘艾雯雯’通过短视频正式和观众见面”可知,“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用事实论证不少行业已经使用数字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列举国家政策、引用权威言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做出部署,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可知,分析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引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重要观点,证明这是国家重要方针之一; ③根据现状进行逻辑推论。“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都相对简单,以视频展示为主,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互……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字人给博物馆带来的新型服务功能,以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分析当前数字人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里的灯盖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热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静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B. 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 C. 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有较多的抒情和议论,以朴实简洁的笔调展现了顺爷和六哥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劳动的热爱。 D. 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不孝儿孙的不满。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丰收画卷,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 小说围绕割麦这一中心,串联起农村承包土地和土地流转这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改革,凸显了乡土社会中老一辈人对土地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