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6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逐题
即墨区实验高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伴随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达到高峰。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文物,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2019年,考古学者在三星堆又发现多个祭祀坑,并于近期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全世界再次为之震惊,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热议与思考。
无可否认,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这是对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极其深刻的阐释。众所周知,特洛伊和尼尼微在早期欧洲文明起源过程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遗址,它们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其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中原文化中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地下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在商、周时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这一青铜礼器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整个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瓿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与之同时,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这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
三星堆文明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如上所述,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铜文明,不仅辐射影响到整个早期中国,也同时影响到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但是,在这个固有的青铜文明体系中,三星堆很显然注入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一方面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同时又出现了青铜神像、黄金权杖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罕见的新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古代中亚和西亚青铜文明之中却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在传统的中原文明和地域性显著的巴蜀文明的基础之上,还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周边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并融为一体,从而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的特点,成为中华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材料二:
三星堆文明是在土生土长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殷商文化因素,又吸收了域外古老文明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体系。它是与中原文明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又一文化中心。
那么,三星堆的古蜀先民是通过什么路径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呢?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物的比较研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商文化向南推进,经淮至江,越过洞庭湖,又溯江穿入蜀地。这很可能是商文化通往成都平原的一条主要途径。”三星堆不少青铜器和湖北、湖南所出类同,就是很好的证据。此外,纹饰是青铜器物的一种语言,通常表达着器物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很多学者注意到三星堆出土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与长江中游和陕南等地出土青铜器的相似之处。
除了长江流域,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西周初武王伐纣,联合西土八国会师牧野,古蜀王派兵参与征伐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在开凿金牛道之前,古蜀国北面的交通显然早已存在,古蜀人使用栈道的历史可能远比见诸文字记载的久远。在陕西成固出土的铜器物群中,既有属于殷商文化的器物,如鼎、尊、罍、瓿、簋、戈、钺等;又有属于早期蜀文化的器物,如青铜面具、铺首形器,以及陶器中的尖底罐等。
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如何交流互动?其实,除北方丝绸之路外,从成都出发通向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殷商时代已具雏形。这条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古道,史称“蜀身毒道”,它总长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历经沧海桑田、人事兴亡却从未断绝。一代又一代的商人,驱赶马匹,驮着蜀地的丝绸和邛杖,穿行在密林小径,到达东南亚的掸国(今缅甸)与南亚的身毒(今印度),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而来自蜀地的丝绸和邛杖,则一路向西,再从印度翻山渡海抵达中亚,直至地中海沿岸。“蜀身毒道”曾不为众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外学者相继论证了它的存在和重大作用之后,这条古代亚洲的大动脉才为世人注目,并被命名为“南方丝绸之路”。
(摘编自白路《满天星斗,三星堆光彩夺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学勤认为三星堆是可以和特洛伊、尼尼微相媲美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遗址,应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认识其价值。
B. 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中国青铜礼器制度不仅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C. 三星堆出土的尊、瓿等礼器,证明当时中国大地上除了青铜礼器制度外,还有另外一套象征等级与权力的体系。
D. 蜀身毒道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具雏形,是贯穿古代亚洲的大动脉,也是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主要通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情况。
B. 三星堆文明兼具东西方文明 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成为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证。
C. 陕西成固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殷商文化的器物,又有早期蜀文化的器物,这说明成固曾经是商蜀贸易中心。
D. 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蜀地 丝绸、邛杖等商品可以远销至印度,甚至中亚、地中海沿岸等地区。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三星堆文明对外交流的佐证的一项是( )
A. 尔来四万八干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B. 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扬雄《蜀王本纪》)
C. (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常璩《华阳国志》)
D. 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欧阳询《艺文类聚》)
4. 两则材料都围绕“三星堆文明”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答案】1. A 2. C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三星堆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指出三星堆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独特的贡献,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路径,指出三星堆文明通过水陆两条途径和中原文明交流,通过丝绸之路和域外文明交流。
5. 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总结。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以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观点。③论证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列举数字使论证语言准确;运用“大体上”“总体上”等词语使论证语言严谨。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中国青铜礼器制度不仅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说法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这一青铜礼器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早期文明”只是“文明”的初始阶段,不能等同于“文明”。
C.“三星堆出土的尊、瓿等礼器,证明……还有另外一套象征等级与权力的体系”说法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可见“尊、瓿等礼器”不能证明“有另外一套象征等级与权力的体系”,能证明还有“另外一套象征等级与权力的体系”的是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物。
D.“也是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主要通道”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如何交流互动?……这条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古道,史称‘蜀身毒道’”。可见蜀身毒道是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交流互动的通道,而非“其他文明”。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说明成固曾经是商蜀贸易中心”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在陕西成固出土的铜器物群中,既有属于殷商文化的器物……又有属于早期蜀文化的器物”。可见,陕西成固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殷商文化的器物,又有早期蜀文化的器物,只能说明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是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途径,不能推断出“成固曾经是商蜀贸易中心”。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突出蜀地的闭塞,不能作为三星堆文明对外交流的佐证。
B.写蜀人对望帝的思念,与对外交流无关。不能作为三星堆文明对外交流的佐证。
C.介绍了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为儿子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的故事,这说明三星堆文明在古蜀文化的基础上,也能够吸收到中原殷商文化因素。能作为三星堆文明对外交流的佐证。
D.介绍历代蜀王,与对外交流无关。不能作为三星堆文明对外交流的佐证。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较、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1段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第2段介绍了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和影响: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第3段介绍了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第4段根据三星堆中发掘出的文物,总结了三星堆文明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因此,材料一第2、3、4段都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故材料一侧重叙述的内容是三星堆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指出三星堆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独特的贡献,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
材料二第1段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对外交流:吸收了中原殷商文化因素和域外古老文明因素。第2段指出了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的第一条途径:向南推进,经淮至江,越过洞庭湖,又溯江穿入蜀地。第3段指出了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的第二条途径: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第4段指出了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交流互动的途径:从成都出发通向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因此,材料二第2、3、4段具体地指出了三星堆文明与殷商文明、域外文明交流的途径。故材料二侧重阐述的是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路径,指出三星堆文明通过水陆两条途径和中原文明交流,通过丝绸之路和域外文明交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上来看,这一段开头先提出观点“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接下来从阐释传统学术观念中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基本文化特征和重大意义、三星堆的考古结果显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可见,这一段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
从论据的使用上看,这一段的论据有文献——“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有考古发现——“尊、瓿等礼器”“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文献记载为青铜礼器制度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这一分论点提供有力佐证;考古发现为青铜礼器制度也影响到古蜀地区和存在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的论点。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从论证方法上看,这一段运用了引用论证:“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运用了对比论证:“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将不同的学术结果作对比,论证了青铜礼器制度也影响到古蜀地区的观点。论证充分,增强了说服力。
从语言表达上来看,这一段的论证语言科学严谨。“112件青铜器”,列举数字,使论证语言准确清晰;“大体上可分为五等”“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语言严谨,没有绝对化的表述,使论述显得科学客观、真实可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 杨康
①只要稍稍离开几天,我就会想念重庆。不管我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无法减轻分毫。
②离开重庆不久,我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每每想到这里,口齿生津。到了外地我也吃火锅,但看着服务员身着职业装端来一盆红艳艳的锅底,总觉得缺点味儿。我根深蒂固地认为,火锅这玩意儿,只有在嘉陵江和长江滋养的重庆才是有灵魂的。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只管尽兴。
③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长江和嘉陵江汩汩流淌的江水会勾起许多记忆。有多少次如梦如幻地在火锅飘香中穿城而过,味蕾就有多少次的记忆和苏醒。想重庆,最先是舌尖上的回味吧。麻辣鲜香是其永恒的底色,如果说火锅是重庆的阳春白雪,那么小面则是重庆的下里巴人。重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面店,几乎十步一家。当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家有各家不对外透露的绝技。从面条的初始原料,到辣椒花椒的选用,再到面条的下锅起锅,都有讲究。新店和老店琳琅满目,但只要用心经营的店,几乎都有自己的回头客。小面制作讲究,也因此总会在清晨聚集大量食客。“老板,一碗小面,多海椒,加煎蛋!”重庆的一天,在食客们的叫喊声中逐渐开始。
④在重庆呆久了,便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这些似乎专为外地游客而准备的地方,这些旅游景点似乎更符合外地游客的口味。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漫步南滨路或者北滨路,对岸的灯火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一座梦幻城堡。
⑤重庆的起伏和错落,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尤其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中,重庆的美更是一览无余。高楼与高楼比肩而立,公路与公路盘旋交织,错综复杂中又井然有序。我喜欢闲情漫步,走哪儿算哪儿。随便一抬头,就是好风景。随便一停步,便是重庆人的热情洋溢。
⑥依山而建,重庆是一幅醒着的油画。无论你位于画中的哪一笔,接下来的那一笔定不会让你失望,定会让你发出惊叹。外地朋友来了,我会在一顿火锅之后带他们随便登上一辆公交车。在走走停停的顿挫中,在车内相互寒暄的方言里,聆听重庆余音。
⑦想重庆,不得不想那两条江。长江的浑浊与嘉陵江的清澈纠缠在一起,在朝天门码头停泊的豪华游轮无意间增加了江的奢华。透过江边粗粗的缆绳,可以想见当年码头上穿梭自如的人和热闹的交易。现在的码头,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地方,夜幕升起,有流浪歌手在此卖唱。重庆市内某媒体的微博宣传语这样说:“这座城的早晨都由一条微博和两条大江开启。”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细细一想,确实有点儿意思。如果重庆没有这两条江,那简直不可想象。
⑧柔情似水的重庆,烟火气息浓郁的重庆,只需离开那么一小会儿,就会让人很想很想。倘若离开得再久一点,只怕是会得相思病。“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这是我初来重庆时,在公交车身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竟想不到,多年后的现实,早就被它一语道破。
⑨想重庆,想重庆的美食美景,想重庆的人,想到心底去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重庆浓烈而深沉的思念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醉意”既是朋友畅饮的结果,也暗指作者沉醉在江水勾起的记忆中。


展开余下试题C. 火锅和小面同为重庆名吃,但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命名可以看出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
D. 作者写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等旅游景点,意在说明在重庆呆久了,身心完全融入到重庆的生活中,自己已然是重庆人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明晰又善于变化,语言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用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B. 文章用“五线谱上的音符”来比喻重庆的起伏与错落,既描写重庆的律动之美,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 “聆听重庆余音”化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突出重庆方言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
D. 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明确“重庆的烟火味儿”的所指,进一步强化对重庆的想念之情。
8. 相比在重庆吃火锅时的尽兴,作者认为在外地吃火锅“总觉得缺点味儿”,你是如何理解“总觉得缺点味儿”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
9. 围绕“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作者在行文中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火锅必须有“街边、嘈杂、啤酒、小菜、龙门阵”才是地道的重庆味儿;②麻与辣,是重庆火锅的底色,也是重庆人的底色;③朋友才是重庆火锅的魂儿
9. “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是本文的“神”,围绕这个“神”,文章依次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即想念火锅、小面这样的舌尖上的回味,想念闲情漫步中的风景这类视觉上的满足,想念在历史延续中传承的两江,更想念在这烟火味中的人与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是错误的。火锅和小面都是作者喜欢的重庆名吃,只是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项,“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是错误的。表达了作者对重庆方言的喜爱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文章中说到我离开重庆不久,脑海中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每每想到,口齿生津,而在外地吃火锅缺少这味,所以作者认为火锅必须有“街边、嘈杂、啤酒、小菜、龙门阵”,这才是地道的重庆味儿。
作者认为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所以作者认为麻与辣,是重庆火锅的底色,也是重庆人的底色。
作者认为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吃着火锅,只管尽兴,所以作者认为朋友才是重庆火锅的魂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力。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本文写到对重庆的怀念最先就是舌尖上的回味,回味了重庆火锅和小面;然后写到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作者喜欢闲情漫步,走哪都是好风景;接下来作者写到想重庆,不得不想那两条江,想到两条江在历史延续中传承;本文在穿插中写到重庆的人,写到重庆人的热情洋溢,对重庆朋友的想念。本文通过对着四个方面的描写,写出了对重庆美食、美景、人与情的想念,这些构成了重庆的烟火味,而本文的“神”就是指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所以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
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
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骞留A岁余B竟不能得C月氏D要领E乃还F并南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径,经过,途经。与蒲松龄《促织》“径造庐,视成所蓄”的“径”意义不同。
B. “上拜骞为太中大夫”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为”用法不同。
C. 因,乘机。与《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因”意义相同。
D. “西域始通于汉矣”与《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的“于”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与月氏爆发战争冲突,月氏战败国君被杀,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可是不敢主动攻击匈奴。
B. 张骞首次出使并不顺利,辗转多国未能达成目的,但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为对西域的国策提供了参考。
C. 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去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汉武帝采纳了张骞对待西域各国政策的建议,派张骞再度出使。
D. 乌孙开始对张骞的态度十分傲慢,直到张骞分别派副使与西域其他国家建立了来往关系后,乌孙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
14. 西域诸国不敢与匈奴对抗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BEF
11. C 12. D
13. (1)所有跟我一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晓得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最终燎原),泉水刚刚流淌(最终汇入江河)。
(2)现在如果在这时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
14. ①匈奴与西域诸国距离较近,使得匈奴对其影响力较大,威胁更直接。
②部分西域国家兵力较弱,在军事力量对比上难以与匈奴抗衡。而像大月氏、康居等国虽兵力较强,但没有主动攻击匈奴的想法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青岛”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