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逐题解析)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10月考试
高2023级语文科试题
命题人:周宇荧 赵青慧 审题人:代玉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远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 ”,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 ”,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
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浏览完整试题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
B. 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 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 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
B. 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
C. “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D. 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3. 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分析。
5.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
【答案】1. B 2. D 3. D
4. 材料一、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材料二、“儒”,实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5. 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误,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误,根据“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儒”这一职业强调礼乐。
A.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强调仁。
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强调义。
C.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强调文、质双修。
D.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强调礼。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可知,材料一认为,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材料二认为,“儒”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可知,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
根据材料一“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知,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
根据材料一“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材料二“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可知,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
根据材料二“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可知,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使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原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B. 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 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 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展开余下试题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 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 “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既可理解为是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
D. 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百合花》中也有反映。
8. 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9. 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 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9. 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
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
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
【解析】
【导语】顾随的《孔子的自白》通过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生动刻画了孔子的形象。小说以“叶公好龙”典故为背景,巧妙地将历史与艺术相结合,展现了孔子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智慧。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和对理想的执着,反映了他对教育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子路的执拗与孔子的宽容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处世智慧。整体上,小说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语言的综合赏析能力。
A.“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错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
B.“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
D.“这一现象,在小说《百合花》中也有反映”错误。小说中“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一句本来是孔子教导徒弟的话,其中“人世的真实”主要指仁道不行于世、孔子师徒不被世人理解的现实,而“恐怖”则主要指孔子师徒面对这些现实而产生的失落、痛苦、愤懑等心态。但《百合花》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如果说《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小战士等人物也发现了“人世的真实”,那么这些“人世的真实”是纯净美好的,它给人们带来的也不是“恐怖”此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小说中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准确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就要回到第一次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的文本中,结合前后文有关孔子的心理描写及对孔子形象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概括整合。
前文写到,孔子正在为此次出游没取得预期成果而伤感,于是便有了“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的想法,并因此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可见,孔子第一次在对面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就是因为之前的联想,所看见的“东西”的主要内容,也应当是关于未来的某些值得期待的情景。结合小说所要着力刻画的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我们可以理解到,孔子看见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为是孔子个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能看见”。
理清这样的答题思路后,便可以结合前文对孔子的心理描写内容作概括了。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孔子南游于楚”的交代,将教育弟子的晚年生活场景准确表述为“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结合《论语》中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将文中“我的道”具体阐述为“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对于写人物的小说而言,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而在众多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中,侧重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刻画人物是最常见而有效的艺术手段。通过人物的内心写人物,犹如用人物的眼睛来看世界,透过这个被主观化的世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人物丰富的内心和独具一格的性格,还可由此窥见作家寄寓于人物身上的独特情怀,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以上两种人物描写技法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运用的好处基本一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
二是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
三是采用人物“自白”的形式,可以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幻觉和直接倾诉,把孔子的内心世界直接坦露在读者面前,不但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抒情性,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