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2024-2025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卷 命题人: 刘畅 审题人: 孟雪梅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54分)和第Ⅱ卷主观题(93分)两部分,3分卷面分,满分共150分。 第Ⅰ卷 基础题(54分) 一、小语段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一之一,对世界上这座目前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一组组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 );世界__________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_______________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______________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______________。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创 截止 前仆后继 自信心 B. 创新 截至 前赴后继 自信力 C. 首创 截至 前赴后继 自信心 D. 创新 截止 前仆后继 自信力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 B. 连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 C. 世界最重的沉管,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 D. 连接海底隧道的世界最重的沉管重约8万吨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 B. 对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 C. 对世界上这座目前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一组组数据的支撑。 D. 对世界上这座目前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一组组数据的支撑。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创新”为“超越旧的,创造新的”之意,“首创”有“最先创造,创始”之意;此处指最先创造,应选用“首创”。 “截止”是“到一定的期限后不再继续”,多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截至”只能用在时间词语的前面,表示动作还要继续;此处用于“通车前夕”,应选用“截至”。 “前赴后继”为“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意为“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此处强调连续不断,应选用“前赴后继”。 “自信心”为“对自己的充分的信心”,“自信力”为“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乱,处事不惊,有一种从容平静的心境”。此处指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应选用“自信心”。 故选C。
浏览完整试题【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对接”比“连接”更准确;“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与前面的句子句式一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划线句有两处错误:“对”为介词,缺少搭配的中心词,排除AC;“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一组组沉甸甸”考查多层定语的语序,排除D。 故选B。 4. 下列加点字含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贼其君者也(伤害) 请事斯语矣(实践) 复众人之所过(弥补) B. 天下归仁焉(称许) 故有道者不处(处所)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C. 苟能充之(只要) 请问其目(细则) 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D. 《诗》可以兴(激发情感) 具此而已矣(齐全) 文胜质则史(鄙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全部正确。句意: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 句意:弥补众人经常犯的过错。 B.句意:天下都称赞他的仁。 “处”,为,做。句意: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句意:不是因为想要在相邻朋友中求取声誉。 C.“苟”,如果,假如。句意:如果能扩充他们。 句意:请问它的条目。 句意:冷静才能性情安和 D.句意: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 句意:全都在这里了。 “史”,虚饰,浮夸。句意: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故选A。 5.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D.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句意:这并非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者乎”。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故选D。 6.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颜渊,名回,字子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是颜渊称自己的名。 C.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儒家主张“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而墨家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D. 《庄子》是春秋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庄子》亦称《道德经》。其书与《老子》《周礼》合称“三玄”。《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想象奇特,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庄子》是春秋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错误。庄子是战国中期人。 故选D。 二、社科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承负传统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展开余下试题7.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8.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7. C 8. B 9. C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根据对第一段“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的理解,中国经典不等同于“经”。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属于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D.“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的表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根据“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推知:儒家包括“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但并未说他们只关注政治秩序。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是层层积累的,但并没有说这一过程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太过绝对,文中意思为“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不一定就能。 D .“是为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但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目的不一定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27分) (一)(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车裂之,其患流渐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据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勠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候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竖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患流A渐B至始皇C赤衣D塞路E群盗F满山G卒以H乱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文中指保全,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足以保四海”中的“保”词义相同。 B. 社稷,原为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文中用作国家的代称。 C. 因,文中指趁着,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意义不同。 D. 事,文中指从事、实践,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靠三代人对德义的积累,齐桓公才能够复国,乃至于称霸。 B. 郦生认为齐国幅员辽阔、兵力强大、地势优越,齐人狡诈善变,汉王短时间内很难攻下齐国。 C. 郦生向田横阐述了,天下归汉的趋势,说服田横听从他的建议。但韩信兴兵攻齐,导致郦生为田横所害。 D. 颜渊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要做到“克己复礼”,并强调要达到“仁”必须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