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3 2024-10-28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易》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之间相互作用、共生相克的结果。由两条鱼组成的阴阳八卦图,很好地总结了我们的先民对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也很好地总结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至于八卦、六十四卦,则是在阴阳世界观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方法论,主要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要采取不同行为,让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欧几里得时代,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几何原本》一书。《几何原本》之所以会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欧几里得以天才的构思,总结了古希腊人的思维框架,即合理的假设—缜密的演绎—结论。这一套思维模式绝然不同于中国的阴阳哲学思维模式。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科学、现代世界的格局等等,无不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产生的。
要理解西方人逻辑思维框架与我们有何不同,就得先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阴阳哲学体系,不但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在我们理解的世界里,有两种或多种力量一直在竞争斗争,他们共生相克——这是我们三千年来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是我们的生存基因。这套世界观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适应能力,就像抱着的两条鱼,任何一方随时要适应对方的变化,活下去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我们不惧变化,认为变化就是生活的本质,我们也随时准备着适应世界的变化。这决定了我们的文明可以延绵不绝。其次是它的包容性。我们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自身存在的前提是对手的存在,所以适度的中庸退让是我们理性的选择。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文化能像我们一样,是从心底里认同与敌人是可以共存的。但这套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能力,为什么会缺乏创新能力,这一点要和西方的逻辑文明对立起来比较。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通过合理的前提假设,后面所有的定义、定理、各式结论都是从前面的十大公理推导出来的。推导的过程实际上是等量置换和不等式置换的过程,最后推导出各种神奇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可靠的,或者说在平面条件下都是对的。这就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逻辑思维整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合理的假设—演绎(等量置换,不等式置换)—结论。这三者中的核心是前提假设能力,是常识、经验、判断、价值观,而不是演绎能力,演绎能力未来计算机都可以实现。这样一套简单的思维模式在西方世界渐渐生根落地。文艺复兴后它和实验科学结合在一起,于是现代科学诞生了,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颠覆一切固有的势力,新的世界出现了。
不同的哲学体系最后形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明。目前的种种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文明的冲突,但最根本上是思维方式的冲突,以及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的社会文化、心理、组织、生活习惯、传统等等的不同。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吸收西方的逻辑思维能力,保留我们自身优秀的基因,认真思辨,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才能在这场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杨均明《东西方先哲对思维模式的总结》)
材料二:
相比常识,逻辑往往更稀缺,更重要。因为常识更多是知识,而逻辑则是一种思维;常识只揭露了某一时段和地点的现实,逻辑揭示的是现实背后的永恒规律。
逻辑的力量,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逻辑是愚蠢和谎言的天敌。真话被掩蔽,是人们由于人格上的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智力。一旦失去了“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个体就会走向愚蠢,社会则会滑向谎言大行其道的深渊。逻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让人明辨是非。凡是一戳即破的、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都是假话。人变得智慧,社会变得更有信任,无不从逻辑训练开始。
其次,逻辑是群体暴力的清醒剂。今天的网络暴力越来越猖獗,对异议者的人肉、告密、群殴愈演愈烈,很多言行超出了人类基本伦理底线。这些集体性的暴力言行,其根源也在于缺少逻辑思维的训练,导致人们失去了理性和责任的制约。逻辑的力量,就是为群体的极化思维,提供一剂独立思考的清醒剂。
最后,逻辑是打破“思考特权”的利器。逻辑可以使人变得聪慧理性,也可以变成奴役人的工具。如古代的暴君、现代的法西斯,他们都试图垄断逻辑的力量,让臣民放弃判断和反抗,让国家成为无知的荒野,方便自己肆无忌惮地作恶。掌握逻辑的力量,可以使一个人在思想上变得清晰,在感觉上变得敏锐;还可以使一个社会,在行动上找到方向,在道德上有据可依;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一旦掌握了逻辑,就打破了“思考特权”,成为一个反抗强制的自由人。
(摘编自殷海光《逻辑比常识更重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熟悉的阴阳八卦图,总结了先民思维方式特点,即世界万物由阴阳相互作用、共生相克。
B. 阴阳哲学体系让中华民族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因而我们选择中庸退让,承认对手的存在和变化的本质。
C. 西方的逻辑思维模式,与中国的阴阳哲学思维模式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明。
D. 逻辑比常识更稀缺更重要,因为常识仅仅是知识,而逻辑则是一种思维,逻辑揭示的是现实背后的规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几里得总结了古希腊人的思维框架,这一逻辑思维过程中,前提假设能力是三者中的核心,有了合理的前提假设,最后就能得出保证其可靠性的结论。
B. 欧几里得总结撰写 《几何原本》奠定了西方的形式逻辑体系,这种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科学,缔造了新的世界。
C. 人格上的缺陷会使人们轻易放弃理性,从而让谎言大行其道,个体变得愚蠢。只有逻辑训练才能让人变得智慧,社会变得更有信任。
D. 逻辑是把双刃剑。它是人们打破“思考特权”的利器,可使人变得聪慧理性,但也能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古代的暴君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B.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戴德《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C.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李斯《谏逐客书》)
D.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掌握逻辑思维的现实意义。
5. 请运用所学,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从推理或论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填写在表格空白处。
逻辑推理或论证方法 推理过程或论证过程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只要失去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 个体就会走向愚蠢。 如果个体没有走向愚蠢 ____________
演绎推理 (三段论) 凡是一戳即破、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 都是假话。 ____________ 你的话是假话
归谬法 少数服从多数, 那么绝大多数网友支持的一定是对的, 因此, 网络暴力是不存在的。 ___________ 网络暴力是存在的
【答案】1. C 2. D
3. A 4. (1)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2)有助于去伪存真,扬长避短,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能让人明辨是非,更具智慧。(或 防止个体走向愚蠢、群体被谎言蒙蔽)
(4)有助于人保持理性,清醒独立。(或 防止“群体暴力”的发生)
(5)使思想清晰,感觉敏锐,使行为有道德依据,具备反抗特权的意识。
5. ①. 那么他们一定没有失去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或 就不会失去……) ②. 你的话一戳即破、经不起逻辑推敲 ③. 是的,网络暴力不存在。对异议者的人肉、告密、群殴也不存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即世界万物由阴阳相互作用、共生相克”错,偷换概念。由材料一第一句“《周易》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之间相互作用、共生相克的结果”可知,世界万物是阴阳两个事物的结果。
B.“因而我们选择中庸退让,承认对手的存在和变化的本质”错,曲解关系。由材料一第三段“我们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自身存在的前提是对手的存在,所以适度的中庸退让是我们理性的选择”可知,承认对手的存在也是前提,且选项缺少“适度”限定。
D.“常识仅仅是知识”错,以偏概全,由材料二第一段“因为常识更多是知识,而逻辑则是一种思维”可知,常识不仅仅是知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前提假设能力是三者中的核心,有了合理的前提假设,最后就能得出保证其可靠性的结论”错,条件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通过合理的前提假设,……这些结论都是可靠的,或者说在平面条件下都是对的”可知,演绎能力虽不是核心能力,但也是得出可靠结论的必要步骤,且这些结论在平面条件下正确。
B.“欧几里得总结撰写的《几何原本》奠定了西方的形式逻辑体系,这种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科学”错,由材料一第四节“文艺复兴后它和实验科学结合在一起,于是现代科学诞生了”,选项缺少“实验科学”必要条件。
C.“人格上的缺陷会使人们轻易放弃理性”错,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三节“真话被掩蔽,是人们由于人格上的种种原因”,不等于“人格缺陷”。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观点:世界有两种或多种力量,他们共生相克,任何一方要随时要适应其他方的变化。
A.“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刘禹锡赠送白居易的诗,他勉励朋友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不合观点。
B.“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事物都有其应有之态,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反而会产生反效果,启示人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适度而行。合乎观点
C.“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意思是这就是地不分四方,民不分国籍,四季充满希望,连鬼神也降福祉,这是五帝三王其所以无敌的原因,适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合乎观点。
D.“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意思是五种颜色交相辉映,互相映衬更加彰显;八种声音一起合奏,最后是和谐并且平缓的,各种事物之间相互适应。合乎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但这套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能力,为什么会缺乏创新能力,这一点要和西方的逻辑文明对立起来比较”“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吸收西方的逻辑思维能力,保留我们自身优秀的基因,认真思辨,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才能在这场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知,我们的世界观因缺乏逻辑而缺乏创新能力,由此可概括为“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2)根据“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吸收西方的逻辑思维能力,保留我们自身优秀的基因,认真思辨,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才能在这场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知,掌握了逻辑思维“有助于去伪存真,扬长避短,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根据“一旦失去了‘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个体就会走向愚蠢,社会则会滑向谎言大行其道的深渊”“逻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让人明辨是非”,可以概括为“能让人明辨是非,更具智慧。(或 防止个体走向愚蠢、群体被谎言蒙蔽)”。
(4)根据“逻辑是群体暴力的清醒剂”“这些集体性的暴力言行,其根源也在于缺少逻辑思维的训练,导致人们失去了理性和责任的制约”,可以概括为“有助于人保持理性,清醒独立。(或 防止‘群体暴力’的发生)”。
(5)根据“逻辑可以使人变得聪慧理性”“一个人一旦掌握了逻辑,就打破了‘思考特权’,成为一个反抗强制的自由人”,可以概括为“使思想清晰,感觉敏锐,使行为有道德依据,具备反抗特权的意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 能力。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规则2: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只要失去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个体就会走向愚蠢”中,“只要失去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是条件,“个体就会走向愚蠢”是结果;“如果个体没有走向愚蠢”是否定了后件,根据规则2就要否定前件,故此空可填“那么他们一定没有失去运用理性、使用逻辑思考的勇气(或 就不会失去……)”。
(2)演绎推理:如果前提真实且推理形式有效,则结论必然为真。“凡是一戳即破、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都是假话”中“凡是一戳即破、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是前提,“都是假话”是结论;在题干中结论是“你的话是假话”,故此空可填“你的话一戳即破、经不起逻辑推敲”。
(3)归谬法: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少数服从多数,那么绝大多数网友支持的一定是对的,因此,网络暴力是不存在的”这是定理,“网络暴力是存在的”是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故此空可填“是的,网络暴力不存在。对异议者的人肉、告密、群殴也不存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下枪声
海明威
尼克正在帐篷里脱衣服。他看见篝火在帐篷上投下他父亲和乔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尽快地脱下衣服,整整齐齐叠好。他感到羞愧是因为脱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来他都把这事抛置脑后了。
他父亲和叔叔吃过晚饭就走了,带着盏篝灯过湖去钓鱼。他们把小船推下水之前,他父亲吩咐他,万一他们不在时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他只要开三下枪,他们就马上赶回来。
尼克从湖边穿过林子回到营地。他听得见黑暗中的船桨声。他父亲在划桨,他叔叔坐在船尾拉饵钓鱼。他父亲把小船推下水时,他叔叔已经早拿着钓竿坐好了。尼克留神听他们在湖面上的动静,到再也听不见桨声才罢。尼克一路穿过林子走回去,倒害怕起来了。夜间他对林子总不免有点害怕。他掀开帐篷门帘,脱了衣服,摸黑悄悄钻进毯子里躺着。帐篷外的篝火烧剩一堆木炭了。尼克躺着一动不动,想法入睡。到处都没动静。尼克感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明确的东西让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却大大害怕起来。蓦地他怕起死来了。
才两三个礼拜前,他们在家乡的教堂里,刚唱过一首赞美诗,“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他们唱这首赞美诗时尼克明白了自己总有一天必定会死。这使他感到非常难受。这是他头一回明白自己迟早难逃一死。那天晚上,他坐在过道夜明灯下看《鲁滨孙历险记》,想借此忘却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这一事实。保姆看见他在过道上,吓唬他说要是他不去睡觉,就要去告诉他父亲了。他进房去睡了,但等保姆进了她自己的房间,他又出来,在过道夜明灯下看书直看到天明。
昨晚,他在帐篷里就有过同样的恐惧。他只是到了晚上才有这种恐惧。开头倒不算是恐惧,而更像是一种体会。但总是处在恐惧的边缘,而且一旦开了头,一下子就害怕起来。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吓坏,就马上拿起枪,把枪口从帐篷口伸出去,开上三枪。枪杆朝他反冲得够呛。他听见枪子在林间摧枯拉朽,一掠而过。他躺下来等他父亲回来,但他父亲和叔叔在湖对面还没吹灭篝灯,他就睡着了。
“这混小子,”他们往回划时,乔治叔叔说,“你干吗吩咐他叫我们回去啊?他没准儿被什么弄得大惊小怪了。”乔治叔叔是他父亲的弟弟,一个钓鱼迷。
“啊,得了。他还小呢。”他父亲说。
“这可不是带他跟我们一起到林子里来的理由啊。”
“我知道他胆子特小,”他父亲说,“可我们在他那年龄胆子都小。”
“我真受不了他,”乔治说,“他鬼话特多。”
“啊,得了,别提了。反正今后你钓鱼的机会多的是。”
他们走进帐篷,乔治叔叔拿手电直照着尼克的眼睛。
“怎么啦,尼克?”他父亲说。尼克在床上坐起身。
“听上去像是狐狸和狼的杂种,就在帐篷四下转悠,”尼克说,“有点儿像狐狸,但更像狼。”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
“他没准儿听到了猫头鹰啼叫吧。”乔治叔叔说。
早上,他父亲发现有两棵大椴树长得彼此靠拢,在风中会摩擦发声。
“你看是这个声响吗,尼克?”他父亲问。
“兴许是吧。”尼克说。他不愿再想这事了。
“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没一样伤得了你。”
展开余下试题
“连闪电也伤不了?”尼克问。
“对,连闪电也伤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榉树下也行。它们从没挨过雷击。”
“从来没有?”尼克问。
“我从没听说过。”他父亲说。
“哎呀,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尼克说。
……
这会儿他又在帐篷里脱衣服了。虽然他没在看他们,可是他觉察到帐篷上有两个人影。随即他听到小船被拖上湖滩,两个人影便没了。
他听见父亲跟什么人在说话。接下来他父亲大喝一声道:“穿上衣服,尼克。”他赶快穿好衣服。他父亲走进帐篷,在圆筒形行李袋里翻来找去。“穿上外衣,尼克。”他父亲说。
选自《尼克•亚当斯故事集》,陈良廷译
材料二:
作者所塑造的这些硬汉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经历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写尼克•亚当斯的小说,介绍了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时隐时现的成长过程,以及硬汉形象诞生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正如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菲力普•杨所说:“小说集中半数的故事都是为了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一个人物坎坷不平的成长……他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男孩,而后成为一个名叫尼克•亚当斯的青年。”在尼克身上,硬汉精神和硬汉品质特征已具雏形。
……
美国作家威勒德•索普指出:尼克是海明威创作的最吸引人的主人公形象,就像他的创作者一样,尼克是一个乐于接受经验、敢于冒险、爱好体育运动、敏感而又勇敢的人。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
节选自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
6.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尼克的人物形象与海明威本人有颇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
B. 小说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思考死亡是尼克恐惧的深层原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
C. 小说中的父亲耐心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他的教育帮尼克一点点克服恐惧。
D. 海明威写了很多尼克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尼克逐渐成长为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尼克回忆 方式讲述了昨晚和今天早上发生的故事,尼克昨天和今天心态的对比突出了小说“成长”的主题。
B. 小说第三段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刻画了黑夜丛林的静谧,如暗处的船桨声、狐狸叫和猫头鹰啼,这加剧了尼克的恐惧。
C. 小说对乔治叔叔着墨不多,他主要作为父亲的对照人物存在,他不能换位思考、缺乏耐心,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D. 小说以开放的方式结尾,读者可以想象父亲会以怎样的方式进一步考验和训练尼克,加速这个“小男子汉”的成长。
8. 同学们准备以“成长中的小小硬汉”为题写一组文学短评。请结合材料和读过的海明威的作品,简要列出你的评论提纲。
9. 用精练的对话写出人物心理特征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画波浪线的对话如何体现尼克是一个“小大人儿”。
【答案】6. A 7. B
8. 评论有“成长”和“硬汉”两个关键点。硬汉角度:恐惧是天性,是否是硬汉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和挑战恐惧。(1)尼克对于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说明他渴望成为一名硬汉;(2)尼克敢于脱离大人的照顾,说明他在挑战恐惧。成长角度:硬汉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长的过程。(1)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时,彻夜读书不敢睡;(2)此次在湖边,他可以尝试独自面对恐惧。
9. (1)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学习的特点;(2)用“兴许是吧”来塘塞父亲,不想再提昨晚让他难堪的一幕,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强,这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3)父亲说没有东西能伤害他时,他马上想到“闪电也伤不了”,体现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错误,由原文“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可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不能和自传混为一谈,材料二说的是“鲜明的自传色彩”。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狐狸叫和猫头鹰啼”在原文是这样表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这些声音并不存在,当然不是以动衬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硬汉角度:恐惧是天性,是否是硬汉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和挑战恐惧。
(1)结合“尼克正在帐篷里脱衣服。他看见篝火在帐篷上投下他父亲和乔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尽快地脱下衣服,整整齐齐叠好。他感到羞愧是因为脱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来他都把这事抛置脑后了”分析,第二天,他不想再与父亲讨论昨晚的事情,说明他对昨天恐惧的表现心存羞愧,尼克对于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说明他渴望成为一名硬汉;
(2)结合“夜间他对林子总不免有点害怕。他掀开帐篷门帘,脱了衣服,摸黑悄消钻进毯子里躺着。帐篷外的篝火烧剩一推木炭了。尼克躺着一动不动,想法入睡。到处都没动静。尼克感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明确的东西让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却大大害怕起来”分析,尼克知道自己胆小,但是还是敢于脱离父亲的照顾,独自返回营地,尼克敢于脱离大人的照顾,说明他在挑战恐惧。
成长角度:硬汉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长的过程。
(1)结合“……他进房去睡了,但等保姆进了她自己的房间,他又出来,在过道夜明灯下看书直看到天明。”可知,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时,彻夜读书不敢睡;
(2)结合“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吓坏,就马上拿起枪,把枪口从帐篷口伸出去,开上三枪。枪杆朝他反冲得够呛。他听见枪子在林间摧枯拉朽,一掠而过。他只要一开了枪就没事了。他躺下来等他父亲回来,但他父亲和叔叔在湖对面还没吹灭篝灯,他就睡着了”分析,尼克并没有一感到恐惧就开枪,而是忍耐和感受一段后才开枪,尼克开完枪并没有等到父亲和叔叔回来就睡着了,此次在湖边,他可以尝试独自面对恐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听上去像是狐狸和狼的杂种,就在帐篷四下转悠,’尼克说,‘有点儿像狐狸,但更像狼。’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可知,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学习的特点;
结合“‘你看是这个声响吗,尼克?’他父亲问。‘兴许是吧。’尼克说。他不愿再想这事了。”可知,用“兴许是吧”来塘塞父亲,不想再提昨晚让他难堪的一幕,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强,这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
结合“‘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没一样伤得了你。’‘连闪电也伤不了?’尼克问。‘对,连闪电也伤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榉树下也行。它们从没挨过雷击。’”可知,父亲说没有东西能伤害他时,他马上想到“闪电也伤不了”,体现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
上一篇:
四川省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玉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