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与简文重在呈现母子、君臣关系的和谐相比,《左传》的叙事视野更加冷峻、理性,它揭示出政治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情:面对权力,母子之爱、兄弟之情消磨殆尽,“亲亲”原则早已被抛之九霄。“礼崩乐坏”的历史真相从冷静的叙事中展露无遗,也许是担心读者没有体会到这一社会现实,《左传》的书写者又通过解释《春秋》的“书曰”来强调郑庄公和共叔段本为兄弟,人们却难以使用兄弟关系来评判二者的关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文章《史实与书写:<左传>春秋叙事的价值建构》) 材料二: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叙事的皇皇巨著,实现了历史记言到历史叙事的飞跃。它采用“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使得《左传》一改《春秋》“微言大义”晦涩难懂的局面,实现了“见之于行事而深切著明”的新局面。 “寓论断于叙事”并不是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剪裁客观具体的史实不着痕迹的寄托自己的褒贬态度。每一个论断都是由具体的客观的事实组合起来的,即便是很小的细节都隐含着论断。 《左传》是以《春秋》为依据,对其所记载的史实内容扩展补充而书写成的。《春秋》虽重微言大义,但记事过于简约。《春秋》仅仅记载事件的结果,而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字”带过,除此之外更无任何议论。后人无法通过简单的记载理解其中的是非褒贬之意。正如司马迁所言,“左氏具论其语”,《左传》便是对其中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补充说明。 《左传》不仅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还在理解事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些带有道德倾向的论断之语,即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仲尼曰”“孔子曰”“礼也”“非礼也”等形式展现出来。由于评论形式不一,为了方便论述,将这一评论概括为“君子曰”。除此之外,《左传》作者还通过凡例、“君子曰”“礼也”“非礼也”等义例及评价的归纳分析,考察其所解内容及传释方式,以期望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利已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君子们面对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得不对当时的一些不符合礼乐制度的行为加以道德上的谴责,于是便产生了一些类似“君子曰”的道德评论之语。但是仅仅通过道德评论并不能完全使世人信服,辅之以史实则更加具有说服力。叙事内容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所谓的“寓论断于叙事”的艺术手法。 徐复观在其《两汉思想史》中提到:“左氏之传《春秋》的第一种方式是以补《春秋》者传《春秋》。”徐复观所说的这种形式与“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在补充历史史实,让后人对《春秋》的内容有所认识与了解。徐复观还专门举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他指出“左氏对此事之经过,做完整而委曲的叙述之后,按诸事实经过的曲折,其评断自然归于平实”。可见“寓论断于叙事”与“君子曰”都是为了补充解释《春秋》的艺术手法,二者虽形式不同,但是作用却相同,即惩恶而劝善的教化作用。张素卿认为《左传》的解经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则直接论说经义;二则叙事以解经。可以说,《左传》解释《春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书法评论解经,主要方式有凡例、书法名称以及“君子曰”等评论;二是利用叙事解经,即在叙事过程中把其中的是非褒贬之义给表达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所以者认为“君子曰”与“论断于叙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解经传经而产生的,只不过一个直白一个含蓄而已。 (摘编自刘杰《左传》“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书写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直相,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细节往往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书写者的主观视野和价值立场不同 B. 《公羊传》《榖梁传》重在解释“微言大义”,《左传》则是对史实内容有所扩展补充,成为世人了解春秋史的重要文献。 C. 春秋时期产生了一些对不符合礼乐制度的行为的类似“君子曰”的道德评论之语,这种道德评论并不能使世人信服。 D. 《左传》大抵是根据《春秋》中记载的只言片语将其中的历史史实连缀起来,于史实的叙述中使人明白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之所以没有《左传》《史记》用语准确,是因为《成王为城濮之行》全篇采用了“事后诸葛”的写法。 B. 从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的用语、称谓以及人物的言辞口吻中,很难看出对郑武夫人、郑庄公的负面评价。 C. 相较于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历史事件的描述更能体现“寓论断于叙事”的特点。 D. 将《左传》和《春秋》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左传》的历史叙事特点。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寓论断于叙事”的一项是( ) A. 烹(桑)弘羊,天乃雨 B. 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样。 C. 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D.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输之,命以义夫! 4. 材料一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意图。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春秋》与《左传》在历史书写上的特点。 【答案】1. C 2. A 3. D 4. ①材料一通过举“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不同”这一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出土的春秋史文本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左传》的叙事特征和理性精神”的论点。②材料一将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事方式、叙事视野等进行对比,强调了“《左传》不是‘原始的历史’,而是使用理性叙事将历史书写为一个‘合理’的过程”的论点。 5. ①《春秋》重微言大义,记事简约,仅仅记载事件的结果,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字”带过。②《左传》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将长时段的事件连缀一体,以至形成严谨的因果链条。③《左传》在历史书写过程中常加入“君子曰”等道德评论之语,并且擅长在叙事中寄寓论断。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