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5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高2026届高二(上)月考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一般属于追赶型的现代化,往往会走模仿先发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路子。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型的,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在领导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国情这个根本依据和基本立足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党提出并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是中华文明赓续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如天人合一、民为邦本、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恒久时代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中华文明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中华文明既包含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包含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盛世修文”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传统,历史上的一些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等,都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得益彰的共同特点。中华文明的这一鲜明禀赋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能有效消除资本逻辑主宰下物质主义泛滥的西方现代化痼疾。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通常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拓展的。正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分析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敏锐把握国情、科学观察时代的基础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充分激活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和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文化根基。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我们才能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让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扎根中华大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摘编自汪信砚《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
材料二: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必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和高质量的治理效果。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虽然极大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囿于某些历史与现实因素,总体上讲,目前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尚未达至很高程度,距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仍有差距。国家治理的改进有必要切实将主体性与公共性原则贯彻其中。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治理,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自觉主动地担当作为。不同于君权神授的君主制,民主制的实质与精神不仅在于“一人一票”平等地投票选举,更在于人民实际地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更为充分地实现了这一主体性原则。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让整个国家成为一个有机而有力的整体。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需要的当然不是“机械团结”,而是“有机团结”;不是“虚假的共同体”,而是“真正的共同体”。
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突出地要求并展开对发展不平衡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发展平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正如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的那样,我国发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概言之,在城乡、区域和领域等向度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大城市的资源、机会和收益较中小城市和农村丰厚得多,“虹吸效应”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及边疆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明显,某些方面甚至有加剧的趋势。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和科技领域发展较快,成就有目共睹,而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发展则相对较缓。这些向度的发展不平衡共同造成整个社会发展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严重妨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社会发展不平衡内在而深层地制约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强”和“民强”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人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维度。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总体上有了很大的跃升,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经济生活方面,大多数群众面临居住、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大型开支,可支配收入还不是很宽裕;在政治生活方面,一些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没能很好地参与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进程中;在文化生活方面,许多群众还没有生成丰富的高层次文化需要,一些群众甚至仍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文化需要上。除此之外,生态方面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可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使其通达幸福美好的生活,依旧任重道远。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中,上述几个问题具有综合性、方向性和关键性。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而言,它们的根本解决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意义。
(摘编自刘志洪《中国式现代化:特质、意涵与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模仿先发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路子,它不是模仿型的,因而它具有中国特色。
B.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要比“改革开放之初”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C. 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逻辑主宰下的现代化,物质主义泛滥,中国式现代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一痼疾。
D. 材料中提到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具有关键性,从根本上解决它们,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话题展开,材料一侧重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材料二则侧重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B. 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党才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C. 目前,我们在国家治理上没有将主体性与公共性原则贯彻其中,因此,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国家治理上作出改进。
D. 如果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那么离我们解决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更近了一步。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涉及责任与风险时,一些社会成员容易出现不担当、不作为乃至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B. 人们争相涌入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因为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收入。
C.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D. 许多百姓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环境破坏、生态不佳带来的后果,而且往往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方面的需要。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应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C 4. ①首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型的,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一观点;
②接着从立足国情、深受中华文明滋养、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
③最后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
5. ①立足国情,把握中国国情这个根本依据和基本立足点,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
③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④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贯彻主体性与公共性原则,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性,让国家成为一个有机而有力的整体。
⑤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区域和领域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
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解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及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一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领导作用。材料二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关键问题,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而它具有中国特色”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型的,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知,前后句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属于强加因果。
B.“‘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要比‘改革开放之初’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错误,原文中二者之间不存在比较,而且无法比较。
C.“中国式现代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一痼疾”错误,根据材料一“有效消除”可知, 选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表述不准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没有将主体性与公共性原则贯彻其中”错误,根据材料二“国家治理的改进有必要切实将主体性与公共性原则贯彻其中”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我们在国家治理上没有将这二者贯彻其中,选项太过绝对,曲解了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的是材料二第2段中“目前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尚未达至很高程度,距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仍有差距”的观点。
B.证明的是材料二第3段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观点。
C.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选项讲的是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而材料二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D.证明的是材料二第4段中“人民的生活质量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根据“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型的,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看出作者首先提出观点,中国式现代化不属于追赶型的现代化,不是模仿型的,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②根据第2段“在领导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国情这个根本依据和基本立足点”,第3段“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是中华文明赓续的结果”,第4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拓展的”可知,文章是从立足国情、深受中华文明滋养、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三个方面入手,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的;
③根据第4段“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我们才能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可知,文章强调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本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国情这个根本依据和基本立足点”“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该立足国情,把握中国国情这个根本依据和基本立足点,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②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是中华文明赓续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
③根据材料一第4段“正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分析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充分激活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和理念”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该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④根据材料二第2段“目前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尚未达至很高程度,距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仍有差距。国家治理的改进有必要切实将主体性与公共性原则贯彻其中”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该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贯彻主体性与公共性原则,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性,让国家成为一个有机而有力的整体。
⑤根据材料二第3段“我国发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概言之,在城乡、区域和领域等向度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区域和领域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
⑥根据材料二第4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总体上有了很大的跃升,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文章列举的经济生活方面、政治生活方面、文化生活方面、生态方面的问题可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解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撮黏土
[美]亨利•范•戴克
①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普通的黏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②头顶上,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沾沐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③花儿看到这种美景惊喜极了,它们在春风的爱抚中探头欠身互相祝贺:“姐妹们,你们出落得多可爱啊,你们真是给白日增辉。”
④河水也因为增添了力量而感到高兴,它沉浸在水流重聚的欢乐之中,不断以美好的音调向河岸喃喃絮语,叙述着自己是怎么挣脱冰雪的束缚,怎么从积雪覆盖的群山奔腾跑到这里,以及它匆忙前往担负的重大工作——无数水车的轮子等待着它去推动,巨大的船只等待着它去送往海上。
⑤黏土懵懵懂懂地呆在河床,不断用种种远大理想来安慰自己。“我的时运终将到来,”它说,“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终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⑥一天,黏土发现自己挪了位置,不在原来长期苦守的地方了。它被挖了起来,然后和别的泥土一起装到一辆车上,沿着一条似乎很不平坦的碎石块路,运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但它不害怕也不气馁,而只是想:“这完全是必要的。通往光荣的道路总是艰难崎岖的。现在我就要到世界上去完成我的重大使命。”
⑦这段路程非常辛苦,但比起后来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又不算什么;黏土被抛进一个槽子里,然后便是一番掺和、捶打、搅拌、践踏,真是不堪其苦。但是一想到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
⑧接着它被放到一只飞速转动着的旋盘上去,自己也跟着团团旋转起来,那感觉真好像自己即将被甩得粉身碎骨。在旋转中,仿佛有一种神力把它紧紧抟捏在一起,它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形状。
⑨然后一只陌生的手把它投进炉灶,周围烈火熊熊——真是痛心刺骨——那炽热程度远比盛夏时节河边的炎阳要厉害得多。黏土始终十分坚强,经受了一切考验,对自己的伟大前途信心不坠。它心想:“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工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看来我不是去充当庙堂殿宇里的华美装饰,便是成为帝王几案上的名贵花瓶。”
⑩最后烘焙完毕。黏土从灶中取出,放在一块木板上面,让它在蓝天之下凉风之中去慢慢冷却。一番磨难既过,报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⑪木板之旁便有一泓潭水,波纹平静,能把潭边事物公正如实地反映出来。当黏土被人从板上拿起来时,它第一次窥见了自己新的形状,而这便是它千辛万苦之后的报偿,它的全部心愿的结果——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线条粗硬,又红又丑。这时它感觉到自己既不可能登帝王之家,也不可能入艺术之宫,因为自己的外貌一点也不高雅华贵;于是它对自己那位无名的制造者喃喃抱怨起来:“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等模样?”


展开余下试题⑫一连数日它悒郁不快。接着它给装上了土,另外还有一件东西——灰黄粗糙,样子难看——给插到了土的中间,然后用东西盖上。这个新的屈辱引起了黏土的极大不满,“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⑬过了不久,黏土又给人放进了一间温室,这里阳光和煦地照射着它,并且经常给它喷水,就在它这样一天天静静等待的时候,某种东西正在它体内萌动——莫非是希望重生!但它对此仍然毫不理解,也不懂得这个希望会是什么。
⑭一天,黏土又给人从原地搬起,送进一座宏伟的教堂。这时空际仙乐阵阵,四周百花飘香。但它对这一切仍不理解,它便向它旁边和它一模一样的另一个黏土器皿悄声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我放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那个器皿道:“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正怀着一株状如王冠的美丽百合。它那花瓣皎白如雪,它那花心有如纯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里,因为这株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花的根就在你的心里。”
⑮这时黏土心满意足了,它暗暗地感谢它的制造者,虽然自己只是一只泥土器皿,但里面装的却是一件稀世奇珍。
(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②③④段用童话般的手法描写春景,是为了用树木、花儿、河水的使命担当与一撮黏土长久被埋没形成对比,突出黏土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B. 黏土从“懵懵懂懂”的状态,到最后被制造成一只“线条粗硬,又红又丑”的“普普通通的花盆”,始终十分坚强,因为它相信自己即使变成泥土器皿,里面也一定会装稀世奇珍。
C. 第⑪段开头写水潭,是为了交代“一撮黏土”经历磨难的地点和环境,从而表现其通过了烈火焚烧的淬炼,最终获得成功的不易。
D. 作者赋予一撮黏土以成长中人的性格,故一撮黏土的形象始终有一种可爱明丽之美。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小人物只要坚持努力就终将成功的道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顺叙的方式,渐次展开一撮黏土的故事,时序并不因人物的变故而改变,它的成长经历也就显得格外清晰。
B. 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人物 手法,塑造了一个即使在痛苦甚至绝望中,也始终保有梦想的典型人物形象。
C. 第⑭段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如“空际仙乐阵阵,周围百花飘香”“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用优美的环境正面衬托成功的状态,用凝望的目光侧面衬托成功者的荣耀。
D. 故事的讲述运用了象征手法,一撮黏土变成花盆最终承载使命,象征了一个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孤军奋斗的全过程。
8. 美国作家戴克的小说故事往往富于生活哲理,《一撮粘土》这篇小说就运用了独特的写作方法,生动地表现了磨难成才的主题。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色。
9.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这篇小说的典型“人物”——“一撮黏土”,有哪些典型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两个主要特色:
①一是采用寓言式的写法,假托“一撮粘土”的成长经历说明某种生活哲理。
②一是借物喻人,对“一撮粘土”进行人格化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列角度作答亦可。
①采用童话式的写作手法,赋予一撮黏土以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它的经历讲述故事,生动有趣且富有哲理。
②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黏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如从对未来充满期待到遭受挫折后的沮丧,再到最终的心满意足,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③设置了一系列的磨难情节,如被挖、掺和、捶打、搅拌、践踏、烧制等,突出了磨难成才的主题。
④运用对比手法,如黏土的远大理想与最终普通的外形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9. ①有梦想有追求:黏土对自己的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认为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即使在经历磨难时也始终相信自己有伟大的前途。
②坚强乐观:在被挖、掺和、捶打、搅拌、践踏、烧制等一系列磨难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强,不害怕也不气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③懂得感恩:当知道自己承载着美丽的百合时,心满意足并暗暗感谢制造者。
【解析】
【导语】本文是寓言式小说,通过黏土的经历,生动刻画了磨难与成长的主题。运用象征手法,将黏土比喻为普通人,通过其被捶打、烧制、最终成为花盆的过程,表现出人生历练的艰辛与价值的最终实现。小说用优美的环境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凸显人物形象,使人感悟到坚持自我追求的重要性,最终传递出平凡之物内涵非凡的深刻启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为它相信……稀世奇珍”表述错误,始终坚强的原因是因为 它相信自己经受考验后一定会变成“华美装饰”或“名贵花瓶”,从而拥有“锦绣前程”。
C.“从而表现其通过烈火焚烧的淬炼,最终获得成功的不易”分析错误,此处写潭水是为了与“一撮黏土”在炉灶里经受烈火焚烧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引入“一撮黏土”通过潭水如实地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模样”的情节。
D.“表现了小人物只要坚持努力就终将成功的道理”表述不当,过于绝对,赋予“一撮黏土”这样的成长人的性格,能让主人公形象有一种积极可爱明丽之美,从而表现磨难成才,只要承载不一样的使命,即使作一只一般的“泥土器皿”也能“心满意足”。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故事的讲述运用了象征手法”错误,作者赋予了“一撮黏土”以人的性格特征,通篇运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是象征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两个主要特色:
①一是采用寓言式的写法,小说讲述了“一撮黏土”的成长史。这撮黏土“普通”“质地粗糙”,但它对“自己的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具有奇妙的梦想”;然后写了他的经历,被挖起来,经过崎岖道路来到一个槽子里,历经捶打、旋转、煅烧等,最后变成一只粗糙的花盆,就在它失望时,它的心里被种上一株百合,最后因这种珍贵的百合,它受到万人瞩目,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显然,小说是假托“一撮粘土”的成长经历说明某种生活哲理。
②一是借物喻人,对“一撮粘土”进行人格化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小说写它的理想,对“自己的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具有奇妙的梦想”;写它经历痛苦时的心理“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工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等。
还有其他角度,如:
①采用童话式的写作手法,这撮黏土有人的思想情感,比如它始终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期待“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即使经受磨难也不气馁,比如经受掺和、捶打、搅拌、践踏时很痛苦,“一想到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总之,小说赋予一撮黏土以人的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巴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