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 2024-11-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旧交替之际,“旧”文字与“新”文字往往出现混用的情况,还未习惯“新”文学的文人写出的作品往往是文白交杂的。徐志摩的诗歌虽有时也文白交杂,但其文字赋予诗歌的“音乐性”却是独一无二的。“诗的灵魂是音乐的,所以诗最重音节。”关于分析新月派或者徐志摩诗作音乐性的作品已经数不胜数,单看声音这一点,徐志摩的诗歌的确还残留着古典诗歌中平仄的痕迹。徐志摩是从“旧”文学过渡来的文人,他非常清楚古文的创作规范,以至于后来在短短数年的留学期间,能有如此巨大的诗歌创作成就。或许是康桥的柔波给予了他创作的性灵,但自幼培养出来的扎实功底以及其自身的言语天赋才是帮助徐志摩登顶诗坛的主要推动力。
诗歌与音律自是一家,节奏与音乐性促成了诗歌的歌咏特质。在胡适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时期,诗歌散文化已经发展成全民性质的文化运动,对新文学的憧憬与尝试的兴奋之情并未冲昏新月派的头脑,他们仍坚守诗歌的部分传统,那便是格律。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对此,李丹认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使其区别于日常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闻一多曾经将诗歌的节奏命名为格律:“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虽然这个主张是闻一多提出的,但是“三美”①主张诠释得最好的却是徐志摩。
不知从何时起,徐志摩的诗歌被贴上“音乐美”的标签。卞之琳对其有此评价“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富于音乐性(节奏感以至旋律感)”。商务印书馆刊出的《徐志摩全集•诗歌卷》收录了徐志摩不同时期的诗歌192首。其中,就诗行形式来说,“参差建行”的诗歌一共有87首。黑格尔曾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这种像构建建筑物一样的作诗方式,虽然只有简单的文字长短,但是它构建出来的结构美感往往存在情感张力,止于平仄以及音韵,那便要看这“文学大厦”的建设章法。徐志摩诗歌的形式多样,其中不顶格的写作方式便是产生视觉冲击和音乐美感的秘诀之一,同时,它也影响着音乐的强弱程度。另外,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传统在非顶格诗歌中也有全新形式的体现。相对于工整的古典格律诗,空格的出现使现代诗歌产生了顿挫感,也赋予了现代诗更灵活的形式,增添了灵动飘逸之美。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山中》
在汉语的文白转化过程中,很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语言的长度,用几个字便能代替冗长的文言文。现代诗歌适应了这种改变,所以产生了行与标点符号之间的不同形式。偶数行前空一格的写法使这首诗参差错落,如同明洁晓畅的口语一般。奇数行均为6个字,偶数行均为5个字,从字数上体现出节奏的“慢—快—慢”的律动,打破了固有的节奏范式。
浏览完整试题
在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即为节奏,节奏是有变化的。在这首诗中,长串的字符传达绵绵细雨般的慢板节奏,夹杂着深沉又漫长的情绪,如莱茵河畔的涟漪般轻柔。精简的字符传达欢快活泼的快板节奏,夹杂着紧凑又明朗的情绪,如刚断奶的小马驹般活泼。此外,徐志摩善于在顺畅的旋律中添加不和谐的停顿,以至于给听者在心理上造成情绪的积塞,如此诗奇偶数行之间的字数错落以及行前空格。《山中》是一首情绪悠扬、沉着缓慢的抒情诗。空格的存在不仅代表诗人情绪的转折,还无限扩大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空格如同不被定义的文字,传达着不被定义的情感,这情感源于作品的意境以及意蕴烘托,也源于读者内心深处偶然产生的共鸣、想象或是回忆,“一方空格、万丈情愫”,也正是这错落的排布方式,使这一段本来平庸的陈述文本变得诗意纵横。
从宏观上看,徐志摩还是一个善于把握情绪节奏的诗人。《山中》中的四个诗节,第一节,闹市中凸显宁静的庭院给人带来的片刻宁静,此刻这份宁静带给徐志摩的感受是愉悦欢快的。第二节则进入诗人的联想世界:明月松间照的山林是否存在“更深的静”。诗人的思绪总是纷飞缭乱的。此刻徐志摩的思绪早已带有思索时特有的惆怅与沉默。第三节,诗人似乎从片刻的思索中找到了结果,思绪开始纷飞,笔下展现出动态的描写,似清风攀附月光在山间流荡。这一节较之上一节,在情绪上又多了些许积极活泼的成分。然而情绪刚有起色,到了第四节又急速回落,最后一节,诗人想到自己爱人窗前的落叶,流露出对心上人的爱恋心绪,此刻全诗的情绪回归平缓。诗中情感的跌宕起伏与节奏的高低转换呈“起—落—起—落”之势,时而昂扬欢快,时而低沉凄婉,扣人心弦,起承转结间给予读者深刻的审美体验。
徐志摩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诗行形式结构以及情绪节奏对诗歌音乐化的重要性。“诗歌中的这种音乐化诉求,一部分的确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这种乐经中……另一部分则要在其所阅读、模仿或翻译的英语诗歌中寻找。”古代的诗人或多或少都知晓音律,在作诗之余也偶尔谱写乐谱,或是为他人而作,或是为自己而作。在今天看来,古典诗歌流传下来的音乐性则应该是至臻的创作资源。徐志摩扎根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土壤,奋力吸取西方现代诗歌的养分,创造那个时代“具有中国古典主义特色的现代新诗范式”。
(摘编自周天逸《“旧”与“新”的完美融合——论徐志摩新诗文本结构》
【注】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旧交替之际,徐志摩的诗歌有时会文白交杂,但这并不影响其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音乐性。
B. 在胡适提出“我手写我口”时期,新月派憧憬、尝试新文学的同时仍坚守诗歌的部分传统——格律。
C. “参差建行”的诗歌占据了徐志摩诗歌的大部分,体现了其诗歌形式多样的特点,具有美感。
D. 诗歌中的音乐化诉求部分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代的诗人或多或少都知晓音律,有的也会谱写乐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具有语言天赋,他能够在留学期间获得巨大的诗歌创作成就,离不开他对古文创作规范的了解。
B. 闻一多认为诗的格律可以激发情感,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能够使诗歌区别于日常语言。
C. 诗歌中的空格具有一定的好处,能让现代诗歌产生顿挫感,可以赋予现代诗更灵活的形式,增添灵动飘逸之美。
D. 徐志摩用自己的文字诠释了诗行形式结构和情绪节奏对诗歌音乐化的重要性,创造了现代新诗范式。
3.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山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中》中奇数行均为6个字,偶数行均为5个字,使这首诗参差错落,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节奏范式。
B. 《山中》是一首情绪悠扬、沉着缓慢 抒情诗,诗中长串的字符传达慢板节奏,夹杂着深沉又漫长的情绪。
C. 《山中》的行前空格,是徐志摩别具匠心地在顺畅的旋律中添加的停顿,给听者在心理上造成情绪的积塞。
D. 《山中》蕴含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并呈现出“起—落—起—落”之势的节奏,时而昂扬欢快,时而低沉凄婉。
4.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观点?请根据文本说明。
5. 请根据文中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对《山中》情绪节奏 分析,试分析《偶然》的情绪节奏。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引用学者、名家观点进行论证,如引用闻一多、黑格尔、李丹的名言论证;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加以阐述,生动形象;③运用例证法加以论证,如以《山中》为例阐述徐志摩诗歌给人的感受。
5. 《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你的波心”,写了云和水的偶然相遇;“你不必讶异……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言语间透露出离别时的惆怅,“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各有各的人生,情绪上又多了一些无奈;“你记得也好……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写诗人对于偶然的态度、祝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参差建行’的诗歌占据了徐志摩诗歌的大部分”错误,根据原文“商务印书馆刊出的《徐志摩全集•诗歌卷》收录了徐志摩不同时期的诗歌192首。其中,就诗行形式来说,‘参差建行’的诗歌一共有87首”,可见就诗行形式来说,“参差建行”的诗歌并未占据大部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闻一多认为……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张冠李戴,由原文“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对此,李丹认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使其区别于日常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可知,“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使其区别于日常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李丹的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节奏范式”错误,原文表述是“打破了固有的节奏范式”。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
引用学者、名家观点进行论证。如“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对此,李丹认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使其区别于日常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闻一多曾经将诗歌的节奏命名为格律:‘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可知,引用李丹和闻一多的观点,论述格律就是诗歌音乐性的问题;如“不知从何时起,徐志摩的诗歌被贴上‘音乐美’的标签。卞之琳对其有此评价‘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富于音乐性(节奏感以至旋律感)’”可知,引用卞之琳的话论证徐志摩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富有音乐性。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加以阐述。如“在这首诗中,长串的字符传达绵绵细雨般的慢板节奏,夹杂着深沉又漫长的情绪,如莱茵河畔的涟漪般轻柔。精简的字符传达欢快活泼的快板节奏,夹杂着紧凑又明朗的情绪,如刚断奶的小马驹般活泼”,把慢板节奏比喻为“莱茵河畔的涟漪般轻柔”,把“快板节奏”比喻为“刚断奶的小马驹般活泼”;
运用例证法加以论证,如“从宏观上看,徐志摩还是一个善于把握情绪节奏的诗人。《山中》中的四个诗节,第一节……绪开始纷飞,笔下展现出动态的描写,似清风攀附月光在山间流荡”,以《山中》为例,阐述徐志摩诗歌给人的感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对《山中》情绪节奏的分析是:第一节,闹市中凸显宁静的庭院给人带来的片刻宁静,此刻这份宁静带给徐志摩的感受是愉悦欢快的。第二节则进入诗人的联想世界……此刻徐志摩的思绪早已带有思索时特有的惆怅与沉默。第三节,诗人似乎从片刻的思索中找到了结果……在情绪上又多了些许积极活泼的成分。然而情绪刚有起色,到了第四节又急速回落,最后一节,诗人想到自己爱人窗前的落叶,流露出对心上人的爱恋心绪,此刻全诗的情绪回归平缓。诗中情感的跌宕起伏与节奏的高低转换呈“起—落—起—落”之势,时而昂扬欢快,时而低沉凄婉,扣人心弦,起承转结间给予读者深刻的审美体验。
可见分析时要把握住诗歌的内容,找到情绪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加以总结。
《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写了云和水的偶然相遇:云与水相距万里,偶尔云倩影投影在波心上,可在转瞬间却又消失了踪影。
“你不必讶异……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两个“不必”既是冷静的克制,也是对命运的无奈;“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言语间透露出离别时的惆怅;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各有各的人生,情绪上又多了一些无奈:航行在海上的舟在黑夜里相逢,然而各有各的方向,偶然相遇,却又匆匆离别。人生正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不变的人生轨迹,相遇是偶然,但人生的彼岸却是必然。人生的旅途有许多的偶然,转角遇到的爱,相逢结下的缘,可这偶然的爱与缘都只是昙花一现,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随后各自再度回归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继续前行。对于这些偶然的爱与缘,人们无须欢喜,也最好忘掉,因为每个人都有各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写诗人对于偶然的态度、祝福。每个人都有各的方向,人们既无法改变人生,那就忘掉,忘掉交会是互放的光亮。这是人生的无可奈何,但也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心中无所牵挂才能继续前行,前路还有更多的偶然,若每一个偶然的相遇,都驻足相伴,心的牵挂,那人生将偏离轨迹,亦无法到达必然的彼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他看一眼就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他跑进屋中,一下子躺在了床上。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所以才被派来做最危险的工作。哈,他教老三逃出去的,老三的成功也间接地应当是他自己的成功!好,无论怎么说吧,有这么一个弟弟就够给自己赎罪的了。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他怎么回答?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出了汗,他没脸去见老三!
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
他想去告诉母亲,祖父,和邻居们:“我们祁家的英雄回来了!”可是,他没有动。他必须替自家的英雄严守秘密。这个,使他难过,又使他高兴。
他开开屋门,看看日影。影子告诉他,还没到正午。他不知道怎么迷迷糊糊地走出街门。走了半天,他才明白过来,时间还太早。他依然走得很快,好像已管束不住自己的脚。
天气相当冷,冷得干松痛快。穷破的北平借着阳光,至少是在瑞宣心里,显出一种穷而骄傲的神色。
远远的,他看见了紫禁城的红墙,与七十二条脊的黄瓦角楼。他看了看表,才一点钟。他决定先进到公园里去。
公园里没有什么游人。他找了一条长凳,坐下。
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
老三扑过来。“哈,不期而遇!瑞大哥!”老三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教全公园的人都能听到。
瑞宣这才看明白了老三,他的眼泪要夺眶而出。可是瑞全没给大哥落泪的机会。一手扯着大哥的手臂,他大声地说:“来,再溜一趟吧!老哥儿俩老没见了,大嫂倒好?”瑞宣晓得老三是在作戏,可是,他几乎有点要恨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
瑞宣试着找老三的脸,可是老三的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这教瑞宣明白过来: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老三不但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老三学会了本事,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新中国人。
“我们坐一坐吧?”瑞宣好容易想起这么句话来。兄弟坐在了一棵老柏树的下面,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一下子倾吐出来。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像光似的,今天发射,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他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正像萤火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
老三说了话:“大哥,你怎么办呢?”“嗯?”瑞宣似乎没听明白。
“我说,你怎么办呢?你失了业,不是吗?”
“啊!对!”瑞宣连连地点头。在他心里,他以为老三一开口必定首先问到祖父与家人。他没想到老三却张口就问他的失业。
“大哥!”瑞全放低了声音:“我不能在这里久坐!快告诉我,你教书去好不好?”
“上哪儿去教书?”瑞宣以为老三是教他到北平外边去教书。他愿意去。一旦他离开北平,他想,他自己便离老三的世界更近了一点。
“在这里!”
“在这里?”瑞宣想起来一片话:“这四年里,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
“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除非怎样?”
“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
老三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给任何人证明文件的权力,大哥!”没等大哥回话,他赶紧往下说:“我得告诉你,当教员,当我所要的教员,有危险!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我看哪,大哥,我明白你,你自己明白你,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
展开余下试题
瑞宣没敢说什么。
“还有,大哥,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可是你至少可以写点文章。假若你到学校里去,跟青年们接近,你自然可以得到写作的资料。你看怎样?”瑞宣的脑子里像舞台上开了幕,有了灯光,鲜明的布景与演员。他自己也是演员之一。他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
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
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而只匆匆地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巴!我不敢在这儿坐久了。再见,大哥!”
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
过了一会儿,他惨笑了一下,立起来。“老三变了,变得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个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
他又向公园前门儿打了一眼。老三已经不见了。“就这样吧!”他告诉自己:“说不定,我会跟老三一样有用的!”
(有删改)
【注】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抗战中北平沦陷时期。祁瑞宣,祁家的长孙,中学英语教师。祁瑞全在大哥祁瑞宣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加入地下党工作,开始抗战。瑞宣的父亲天佑被日本人冤枉是奸商,最后跳河而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纸条上的“千万”,体现见面的重要性以及瑞全无论如何都想与大哥瑞宣见面的急切心情。
B. 由“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可知,地下党工作已经让瑞全摆脱了所有私人情感。
C. 在瑞宣看来,瑞全学会了本事,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新中国人。
D. “你自己明白你,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这句是瑞全在暗示瑞宣要勇敢地投身于抗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轻地走过来”“看左右无人”通过动作描写,体现出和尚送纸条时的谨慎、小心。
B. “正像萤火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运用比喻,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瑞宣内心的窘迫。
C. 文中多处语言描写可以展现人物个性,如“去探听军事消息”,表现了瑞全的敢作敢为。
D. 文中大量运用方言,如“溜一趟”“打了一眼”,使文本语言带有京韵,生活气息醇厚。
8. 请简要分析瑞宣的人物形象。
9. 《四世同堂》中老舍在表现“宏大主题”时对叙事内容作了微观化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瑞宣有责任感和孝心。
②瑞宣是一个内心矛盾纠结的人。
③瑞宣爱国且有正义感。
④瑞宣是一个渴望有所作为的人。
9.
①聚焦小场景。作者没有描写大规模战争场面,而是聚焦于祁家兄弟在公园见面这一微观场景。通过这个小场景,展现出大的时代背景,以小见大。
②细腻心理刻画。通过瑞宣收到纸条后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现出人物内心在家庭责任和国家大义之间的挣扎,体现宏大主题下个体的复杂情感。
③具体对话凸显主题。兄弟见面时的对话微观具体,凸显了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选择的重要性,用微观的对话细节展现宏大的抗日主题。
【解析】
【导语】老舍的《四世同堂》选段刻画了一个家庭在抗战时期的精神图景。通过祁瑞宣与弟弟瑞全的对话,展现出家庭与爱国责任的矛盾,以及对新中国希望的寄托。人物的复杂心理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细腻的语言描绘和象征手法深化了主题,传递出民族复兴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地下党工作已经让瑞全摆脱了所有私人情感”错误。根据原文“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可知,瑞全依旧有深厚的兄弟感情,只是出于安全原因与任务需要,他才压抑了个人感情。瑞全的表现是为了工作而理智控制情感,而不是完全摆脱私人感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文中大量运用方言”错误。文本中,并没有明显地出现大量使用方言的情况。文中的对话和叙述语言较为规范,没有特别突出的京味方言词汇。因此,说文中“大量运用方言”是不准确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他认为“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在战乱时期,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依然心系家庭,尤其是对长辈的照顾和责任。对于父亲的去世,他内心充满愧疚,觉得自己“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长辈的深情。
②他一方面为三弟瑞全在外面做大事感到骄傲,认为三弟的成功间接地是自己的成功,因为是他叫老三逃出去的;另一方面,当想到老三可能问起父亲时,他又因自己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无脸相见,内心充满矛盾。对于是否去教书,他也十分纠结。他既想保持个人的清白,又在三弟的劝说下动摇,考虑到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他在个人原则和现实需求之间的挣扎。
③四年里,他“完全不食周粟”,保持了个人的清白,说明他在内心深处对侵略者和附逆行为有着强烈的抵制和反感。当三弟提出让他去冒险保护学生、写文章时,他最终决定听从三弟的安排,与三弟成为一体,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
④看到三弟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新中国人,他内心受到触动,希望自己也能像三弟一样有用。当三弟为他指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后,他心中一亮,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表现出他渴望在抗战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详细描述了兄弟二人在公园中见面的情景,包括地点、人物的穿着等细节。通过这个小场景,展现出大的时代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平被日军占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祁家兄弟的这次见面,反映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的选择和命运。瑞宣留在北平尽孝,内心却充满矛盾和痛苦;老三瑞全逃出北平,在外面做着危险的工作。他们的经历和选择,代表了那个时代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从而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宏大的抗日战争主题。
②“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有这么一个弟弟就够给自己赎罪的了。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他怎么回答?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出了汗,他没脸去见老三!”这段心理描写充分展现了瑞宣在国家大义和家庭责任之间的艰难抉择。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他一方面为自己让老三逃出去做有意义的事而感到欣慰,觉得这是间接的成功;另一方面,又因自己留在家里未能保住父亲的命和为父亲报仇而感到愧疚。这种复杂的情感反映了在宏大的抗日战争主题下,个体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的挣扎。每个人都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寻找平衡,而这种挣扎正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从而体现了宏大主题下个体的复杂情感。
③
上一篇: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2024年11月浙江省嵊州市三界中学高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丽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