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6  2024-11-2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 (逐题解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红色)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红的色彩)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对红色的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所以,如同欧洲洞穴壁画作为原始的审美——艺术,本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一样;山顶洞人的所谓“装饰”和运用红色,也并非为审美而制作。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
(乙)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许,只有流传下来却屡经后世歪曲增删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帮助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依稀面目。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序列中,继承燧人氏钻木取火(也许能代表用火的北京人时代吧?)之后的,便是流传最广、材料最多也最出名的女娲伏羲的“传奇”了: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鸿烈•览冥训》)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太平御览》78卷引《风俗通》)女娲祷神词,祈而为女谋,因置婚姻。(《绎史》引《风俗通》)……从“黄土作人”到“正婚姻”(开始氏族外婚制?),从“以佃以渔”到“作八卦”(巫术礼仪的抽象符号化?),这个有着近百万年时间差距的人类原始历史,都集中地凝聚和停留在女娲伏羲两位身上(他们在古文献中经常同时而重叠)。这也许意味着,他们两位可以代表最早期的中国远古文化?
那么,“女娲”“伏羲”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物呢?他们作为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如果剥去后世层层人间化了的面纱,在真正远古人们的观念中,它们却是巨大的龙蛇。即使在后世流传的文献中也仍可看到这种遗迹: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纪》)女娲氏……承庖羲制度……亦蛇身人首。(同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此外,《山海经》里还有“烛龙”“烛阴”的怪异形象: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山海经•大荒北经》)钟山之神,名日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山海经•海外北经》)这里保留着更完整的关于龙蛇的原始状态的观念和想象。章学诚说《易》时,曾提出“人心营构之象”,这条巨大龙蛇也许就是我们的原始祖先们最早的“人心营构之象”吧。从“烛龙”到“女娲”,这条“人面蛇身”的巨大爬虫,也许就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在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联盟的一个共同的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吧?


浏览完整试题(丙)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从烛阴、女
娲的神怪传说,到甲骨金文中的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天上)、“或跃于渊”(水中)、“见龙在田”(地面),一直到汉代艺术(如马王堆帛画和画像石)中的人首蛇身诸形象,这个可能产生在远古渔猎时期却居然延续保存到文明年代,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量,长久吸引人们去崇拜、去幻想的神怪形象和神奇传说,它始终是那样变化莫测,气象万千,它不正好可以作为我们远古祖先的艺术代表?
(丁)神话传说毕竟根据的是后世文献资料。那么,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那个人首蛇身的陶器器盖,也许就是这条已经历时长久的神异龙蛇最早的造型表现?你看,它还是粗陋的,爬行的,贴在地面的原始形态。它还飞不起来,既没有角,也没有脚。也许,只有它的“人首”能预示着它终将有着腾空而起翩然飞舞的不平凡的一天?预示着它终将作为中国西部、北部、南部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主要的图腾旗帜而高高举起、迎风飘扬?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顶洞人对“红”色的运用,包含了某种观念含义,与欧洲洞穴壁画一样,都是潜藏的审美或艺术的体现。
B. 由于年代久远,远古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的具体形态、内容和形式早已无从确定,我们只能通过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约略推想其依稀面目。
C. 女娲与伏羲应该是最早期的中国远古文化的代表,因为近百万年时间差距的中国原始历史,都集中地凝聚和停留在这两位身上。
D. 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多都是“人首蛇身”,并不是真实存在,他们也许是章学诚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
2.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直接表现文本划线内容的一项是( )
A. 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君治》)
B.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易•系辞下传》)
C. 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日伏羲也。(《风俗通义•三皇》)
D. 文王其囚差里,盖益易之八卦, 六十四卦。(《史记•周本纪》)
3. 请将下面这段文字补回文本最合适的位置( )
“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54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4. 这篇文章主体是关于中国“龙图腾”的论述,但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山顶洞人喜欢用“红”色说起?
5. 今年是甲辰龙年,请结合这篇文章和你对中国龙的理解,向外国朋友介绍一下中国的“龙图腾”。
【答案】1. B 2. D
3. A 4. ①“红”色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红”色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它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
②山顶洞人对“红”色的运用是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萌芽,从而引出下文关于龙图腾的论述。
③从山顶洞人写起,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使文本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 ①从起源上看,它源于女娲、伏羲、烛龙等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神人形象,蛇图腾又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②从“龙”的形象上看,它以蛇身为主体,加上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③从“龙”的象征意味上看,它不仅是一种神圣的生物,还是权力、智慧、吉祥、力量、和谐与创新精神的代表。
④从东西方龙的差异上看,东方龙并不是邪恶暴虐的象征,中国人更看重龙所代表的智慧、吉祥、和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远古文化中的“龙图腾”起源及其象征意义。通过分析山顶洞人对红色的运用,文章引出原始巫术礼仪的符号象征,进而探讨女娲、伏羲等神话人物的文化代表性。文章结合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揭示“龙”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演变过程,强调其在远古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持久影响。整体上,文章通过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展现了“龙图腾”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内容和形式早已无从确定”错误,原文是说“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而非“已无从确定”。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划线内容主要是女娲伏羲相关的远古文化。
A.宓羲氏(伏羲)教民以猎,直接表现远古文化。
B.庖羲氏(伏羲)作八卦、以佃以渔等活动,直接表现远古文化。
C.对伏羲始别八卦及相关影响进行说明,直接表现远古文化。
D.文王在被囚时对《易》的八卦进行扩充为六十四卦,主体是文王,与女娲、伏羲无关。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的能力。
所给文字提到马克思阐述的核心是想象对原始人类的影响,(甲)处前文提到山顶洞人运用红色正是“官能感受(对红色的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恰可作为文本论述中的开头引用。所以应放在(甲)处。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开头指出山顶洞人对“红”色的运用已不只是生理感受刺激,而是包含着特定观念含义,红色被赋予了人类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中积淀了观念性想象、理解,这说明“红”色在当时的原始人类活动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且与原始巫术礼仪相关,为后文引出更深入的关于图腾活动的论述做铺垫,因为图腾活动也是具有象征意义且与原始巫术礼仪紧密相关的。
②山顶洞人对“红”色的运用是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的一种萌芽表现,通过先阐述这种较为简单原始的与象征意义相关的活动,能够自然地过渡到对更为复杂、具有深远影响的龙图腾的论述,使得文章关于图腾文化的论述从简单到复杂,逻辑更加清晰连贯。
③从山顶洞人喜欢用“红”色说起,相较于直接论述龙图腾,这样的开头更具故事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后续关于图腾文化尤其是龙图腾的相关内容,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呈现形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起源上,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女娲、伏羲等都是远古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古文献记载中多呈现“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伏羲“人首蛇身”等。这些形象所代表的蛇图腾经过不断发展,与其他图腾融合,逐渐演变形成了“龙”的形象,所以龙图腾起源于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及图腾融合的过程。
②形象上,闻一多指出,龙的形象以蛇身为主体,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独特且复杂的形象,它既保留了蛇的一些基本形态特征,又综合了其他动物的部分元素,使其形象更加丰富多样。
③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一种神圣的生物,自古以来就与权力相关,常被用来象征帝王的权威;同时它也代表着智慧,如龙能行云布雨,掌控自然之力,蕴含着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象征;它还是吉祥、力量的象征,人们在很多喜庆场合都会用到龙的元素,希望借助龙的吉祥寓意带来好运,并且龙的强大形象也体现着力量感;此外,龙还象征着和谐与创新精神,多种图腾融合成龙的过程体现了不同元素的和谐共处以及创新发展。
④东西方差异性,与西方文化中龙常常被描绘为邪恶暴虐的象征不同,东方的龙在中国文化里是正面的、备受尊崇的形象。中国人更看重龙所代表的智慧、吉祥、和谐等美好的品质,龙在各种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以及文化艺术作品中都以正面形象出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诸多美好的期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浇园
孙犁
七月里,一天早晨,从鸡叫的时候,就听见西边炮响,响得很紧。村里人们早早起来,站在堤上张望。不久,从西边大道上过来了担架队,满是尘土和露水,把担架放在村边休息;后边又过来一副,四个高个儿小伙子抬着,走得最慢,他们小心看着道路,脚步放轻。村边的人知道床上的人一定伤很重,趋上前面去,担架过来,看好平整地方,前后招呼着放下,民工的脸上,劳累以外满挂着忧愁。前边的大个子擦着脸上的汗,说:“唉!你们轻轻的吧!”随后叹了一口气。人们全围上来,大个子又说:“真是好样儿的呀,第一个爬梯登城,伤着了要紧的地方,还是冲上去,打!直到把敌人打下城去,我们的人全上来,才倒在城墙边上,要是跌下城来,可就没救了。”“谁知道这能好了好不了!是个连长,才二十岁。”后面另一个大个儿接着说。
村里住下八个伤号,伤重的连长要住个清净地方,就住在香菊的家里了。①香菊站在炕沿边望了一会他的脸,不敢叫醒他,不敢去看他的伤。香菊从小不敢看亲人流的血,从来也不敢看伤员的血,同年的姐妹们常常笑话她胆小,几次请村中青年妇女们拆洗伤员的粘着血迹的被子和衣服,香菊全拒绝了。
温热了水,香菊找出过年用的干净手巾,给伤员擦去脸上的灰尘。香菊看见他很年轻,白白的脸,没有血色;大大的眼睛,还是闭着。看来是很俊气很温柔的。
几天来,伤号并没有见轻,香菊总是愁眉不展。这些日子,她吃的饭很少,做活也不上心。
一天早晨,香菊看见伤员睁着眼睛,望着窗户外面早晨新开的一枝扁豆花。香菊高兴地笑了。她小声问:“你好些了?”伤员回过头来,看见是个姑娘,微弱地说:“你叫什么?住在哪里?”
“我叫香菊,这就是我的家。”②香菊竟是要哭了,可还是笑着说。伤员也笑了,说:“怎么没见过你?”
“你没见过我,你睁过眼吗?现在你才好了。”香菊说,“我们从来没敢大声说话呀,走路都提着脚跟。”笑着转过身来。
“现在快秋收了吧?”伤员说。
“大秋还不到,天旱,秋天好不了。只要你的伤好了,就比什么都也强。”香菊点火做饭,又说:“现在你好了,你想吃什么?说吧!”
到锄过二遍地,伤号已经能拄着拐走动了。也常到秋花家,看着她们纺线。那时候,妇女们正改造纺车添加速轮,做一个加速轮费功夫很大,妇女们不愿意耽误一天纺线,去修理它。伤员就把一条腿架在拐上,给秋花和香菊每人做了一个加速轮,做得很精巧好使,像一家人一样,越混越亲热了。
这伤号叫李丹,他对香菊说,他家在阜平,小时给人家放牛,八路军来到山上,就跟在队伍后面走了。那时才十三岁。先是当勤务员,大些了当警卫员,再大些当班长、排长。十年战争,也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战斗。战斗在记不清的山顶,记不清的河边,记不清的石头旁边和沙滩里。他说十年的小米饭把他养大,十年部队生活,同志和首长的爱护关怀,使他经得苦,打得仗,认得字,看得书。
天旱得厉害,庄稼正需要雨的时候,老天偏不下雨。这叫卡脖子旱,高粱秀不出穗来,秀出穗来的,晒不出米来。香菊每天下地浇园,半夜就到地里去,留下妹妹二菊在家做饭,李丹帮她拉风箱烧火。吃饭时香菊回来,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衣裳和头发全精湿,像叫水浇过。③她蹲在桌子旁边,一句话也不愿意说,好歹吃点,就又背上大水斗子走了。
这天李丹拄着拐,来到村南,站在高坡上,望见香菊那破白布小褂。太阳平西了,还是很热,庄稼的叶子全耷拉下来,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只有李丹的家乡西山那里,才有一层红色的烟尘,笼罩着村庄树木。
香菊在那里用力浇着园,把一斗水绞上来,把斗子放下去,她才直一直身,抬起手背擦擦脸上的汗。然后把身子一倾,摇着轱辘把水摆满,再吃力地把水斗绞起。
李丹小时没做过这种劳动,只是在河边用杠杆车过水,觉得比这个省力得多。他拐到那里,从畦背上走过去,才看见香菊隐在一排几棵又高又密的鬼子姜后面。
这是特意栽培的鬼子姜,它长起来,可以遮蔽太阳。一颗小葫芦攀援上去,开了一朵雪白的小花,在四外酷旱的田野里,只有它还带着清晨的露水。香菊抬头看见李丹来了,就停下来,喘着气问:“你来干什么,这么晒天?”
李丹看见香菊的衣裳整个湿透了,贴在身上,头上的汗水,随着水斗子的漏水,叮当滴落到井里去。就说:“这活太累,我来帮帮你。”香菊笑了笑,说:“你不行,好好养你的伤吧!”
李丹站在香菊对面,把拐支稳,低下头一看:那是一眼大井,从砖缝里蓬蓬生长着特别翠绿的草,井水震荡得很厉害,可是稍一平静,他就看见水里面轻微地浮动着晴朗的天空,香菊的和鬼子姜的影子,还有那朵巍巍的小白葫芦花。


展开余下试题李丹很喜欢这个地方,也着实心疼那浇园的人,他劝香菊:“很累了,休息一下吧!”
“不能休息。好容易才把垄沟灌满,断了流又不知道要费多大力气。”
“下场雨就好了,”香菊喘着气说,“我在梦里都听着雷响,我们盼着庄稼长好,多打粮食,就像你们盼着多打胜仗一样。”
李丹顺着垄沟走过去,地是那么干燥,李丹想:要吸收多少水,才能止住这庄稼的饥渴?要流多少汗,才能换来几斗粗粮,供给我们吃用?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战斗流血的意义,对香菊的辛苦劳动,无比地尊敬起来。
等到天晚,香菊说:“我们回去吧!”她问李丹:“你想吃什么菜?”李丹说:“我想吃辣椒。”④“不。你的伤还没好利落,我给你摘几个茄子带回去。”香菊走到菜畦里,摘了几个大茄子。等她卸下辘轳回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她背着辘轳,走在前面。经过一块棒子地,她拔了一棵,咬了咬,回头交给李丹,李丹问:“甜不甜?”香菊回过头说:“你尝尝呀,不甜就给你?”
李丹嚼着甜棒,香菊慢慢在前面走。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弯弯下垂的月亮,和在它上面的那一颗大星,活像在那旷漠的疆场,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
6. 对文中关于香菊的描写,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表面上看是香菊胆小懦弱,实际上恰恰反映出香菊天性善良,非常心疼负伤的小战士。
B. ②处表现了香菊坚强的一面,她强颜一笑,就是不想让人看到她的脆弱,这个细节说明香菊成长了。
C. ③处香菊之所以不愿意说话,一方面是浇地实在是辛苦,累得不想说话;一方面也是因为旱情严重,香菊担心庄稼,内心烦闷。
D. ④处香菊的话冲口而出,拒绝李丹吃辣椒的要求,体现她在照顾伤员时心思是细腻的,同时也透露了他们关系上的亲近。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浇园”为题,富有乡土味,容易让读者透过这平凡的生活小事去思考文章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
B. 作者在叙写李丹的成长经历时,用语简洁自然,体现了孙犁一贯的语言风格,于朴实无华中透露着一种韵律之美。
C. 本文环境描写不多,却多是神来之笔,比如李丹苏醒过来看到的扁豆花,让人感到愉悦和充满了希望。再比如对鬼子姜和雪白的葫芦花的描写,反衬出香菊内心的烦闷与焦虑。
D. 小说的结尾具有鲜明的象征性,空阔朦胧的情境,自然优美而韵味无穷,同时含蓄地暗示了男女主人公朦胧的爱情。
8. 在小说中,侧面描写往往也很有价值,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对李丹的侧面描写。
9. 《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如果我们真正明白、懂得中国文字之美或者说能够感觉到生活中的美,我觉得对我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从孙犁先生那儿开始。”请以本文为例,至少从三个方面向你的朋友推荐孙犁的小说。
【答案】6. B 7. C
8. ①小说第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通过众人之口描写李丹的英勇顽强,表现了李丹大无畏的牺牲精神。②文章环境描写着墨不多,却很有情趣。比如写鬼子姜和葫芦花,侧面表现了李丹内心的细腻丰富,再比如文章最后星月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李丹内心荡漾起爱情的涟漪。
9. ①语言之美。在介绍李丹的成长经历时,用语简洁自然,体现了孙犁语言一贯的风格,于朴实无华中透露着一种韵律之美。②形象之美。香菊善良美好、勤劳坚强,李丹勇敢无畏、心灵手巧,他们身上都展现了特定年代的人性、人情之美。③环境之美。“一枝扁豆花”“鬼子姜和小白葫芦花”“星如弹丸月如弓”,寥寥几笔勾勒出乡村环境的典型特征,营造出宁静朦胧的纯美意境。④情节之美。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将浇园前后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表现人物的命运和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解析】
【导语】孙犁的《浇园》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战争背景下的平凡生活,塑造了香菊和李丹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细节和环境描写,展现了战争创伤与生活坚韧的对比。香菊的善良与勤劳、李丹的坚毅与成长,通过劳动与生活的交融,表现了普通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希望。小说在平凡中蕴藏深刻的情感与生命的韧性,体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她强颜一笑,就是不想让人看到她的脆弱”错,②处香菊“要哭了,可还是笑着说”是因为李丹终于醒了,表现的是李丹苏醒后,香菊的欣喜与激动心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反衬出香菊内心的烦闷与焦虑”错,“这是特意栽培的鬼子姜,它长起来,可以遮蔽太阳。一颗小葫芦攀援上去,开了一朵雪白的小花,在四外酷旱的田野里,只有它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李丹来了,环境的美好应是“表现李丹内心的喜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侧面描写主要是其他人物的评价和环境的衬托。
①小说第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李丹受伤躺在担架上,抬担架的大个子说“真是好样儿的呀,第一个爬梯登城,伤着了要紧的地方,还是冲上去,打!直到把敌人打下城去,我们的人全上来,才倒在城墙边上,要是跌下城来,可就没救了”,另一个大个子“谁知道这能好了好不了!是个连长,才二十岁”,第一个登城,受了伤还是往前冲,通过众人之口描写李丹的英勇顽强,表现了李丹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②文章环境描写着墨不多,却很有情趣。比如写小葫芦攀着鬼子姜爬上去,还开出了雪白的小花,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李丹来看香菊时内心的喜悦;再比如文章最后星月的描写,“新出来的、弯弯下垂的月亮”“一颗大星”,李丹嘴里嚼着甜棒,看着前面走着的香菊,内心是幸福甜蜜的,这段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李丹内心荡漾起爱情的涟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语言之美。比如在介绍李丹的成长经历时说“他家在阜平,小时给人家放牛,八路军来到山上,就跟在队伍后面走了。那时才十三岁。先是当勤务员,大些了当警卫员,再大些当班长、排长”,语言朴实自然,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自然流畅,体现了孙犁语言一贯的风格,于朴实无华中透露着一种韵律之美。
②形象之美。香菊让李丹住在家里照顾他,看到他好起来很高兴,为他做吃的;香菊在大旱时节自己去浇地,“半夜就到地里去”“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衣裳和头发全精湿,像叫水浇过”。这些表现了香菊的善良美好、勤劳坚强;而李丹十三岁就参军,十年战斗,不知打了多少仗,在打仗时第一个冲上去,受了伤也坚持战斗,体现了他的勇敢无畏;他帮助香菊她们做加速轮,心灵手巧,他心疼香菊的辛苦,“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战斗流血的意义”。他们身上都展现了特定年代的人性、人情之美。
③环境之美。李丹醒来时“望着窗户外面早晨新开的一枝扁豆花”,还有对鬼子姜和葫芦花的描写“这是特意栽培的鬼子姜,它长起来,可以遮蔽太阳。一颗小葫芦攀援上去,开了一朵雪白的小花,在四外酷旱的田野里,只有它还带着清晨的露水”,还有结尾关于星月的描写“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弯弯下垂的月亮,和在它上面的那一颗大星”,这些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乡村环境的典型特征,营造出宁静朦胧的纯美意境。
④情节之美。小说的情节大部分是片段连缀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A9协”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