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国共产党能否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关乎革命力量和斗争策略的关键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虽然早期中国共产党中有不少人都觉察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但是鲜有人将解决这一问题与农民土地问题进而和中国革命问题联系起来。 唯独毛泽东从时代层面的高度明确提出“贫农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国民革命必要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在党内并不是最早认识到农民土地问题重要性的,但他却是对农民土地问题认识最深刻的。在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过程中,毛泽东深感土地问题的尖锐和农民对土地要求的迫切,经过深思熟虑后,遂向中央写了报告,建议应即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党内许多同志的赞同与支持,但是由于当时右倾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毛泽东的这一正确提议并未在实际斗争中贯彻与执行。 把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进而解决革命问题的中心问题,并强烈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对农民革命问题认识的又一大突破。这一突破不仅为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合理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使党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正是因为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深度关切和对农民土地问题的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才为革命争取到了最广大的团结力量,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建立武装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农民土地问题的提出抓住了中国革命任务的“牛鼻子”,为中国革命下一步该“怎么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摘编自张坤、陈晓军《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革命问题认识的突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贫民在革命期内有许多所谓“过分”举动,打翻了大小土豪劣绅在地上,并且踏上一只脚。这正是革命的需要,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 B. 只要成功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这也正是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的重要内容。 C. 虽然早期中国共产党中有不少人都觉察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但唯独毛泽东从时代层面的高度提出“贫农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 D. 毛泽东提出的应即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建议尽管得到了党内许多同志的赞同与支持,但是这一提议一开始并未在实际斗争中贯彻与执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贫农是被压迫、被欺压最严重的一批人,人数众多,革命力量少了他们,就无法革命。 B. 对于贫农中“少数不良分子”只能宽容看待,并且只能引导规劝,不能严厉打击。 C. 贫农领袖中虽有些有缺点,但经过对他们本人训练后都会变好,不必离开领导岗位。 D. 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对农民革命问题认识有了大突破,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 下列论述最能够支持“用革命的手段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一项是( ) A. 从当时的中国人口、经济等现实国情来看,需要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革命。 B. 争取广大农民阶级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关键,要建立农民武装以备“革命之用”。 C. 佃农协会可要求政府限制私有土地占有数额,将那些限额以外的土地划归原来耕种者所有。 D. 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最后成功,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必勇敢作战。 4. 毛泽东在《调查的技术》中提出调查“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请结合材料一对此简要分析。 5. 材料二认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抓住了农民问题的实质”,这个观点可以从材料一中的哪些调查内容得到印证?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C 3. D 4. ①作者对长沙乡村人口中农民的成分比例情况了解十分精准,这说明了“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 ②作者对“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的这些反革命议论的由来和问题了解十分清楚,这说明了对“一个问题的底里”的了解。 5. ①“赤贫”全然无业,即既无土地,又无资金,完全失去生活依据,占百分之二十。“次贫”半无业,即略有土地,或略有资金,但吃的多,收的少,终年在劳碌愁苦中过生活的,占百分之五十。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只是略有土地甚至完全没有土地。 ②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可见土地问题是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最重要的因素。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具体调查和理论阐述的角度探讨了贫农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材料一来自毛泽东的实地考察,揭示贫农在农民协会中的核心地位和革命作用,强调反对打击贫农群体。材料二从理论层面分析毛泽东将土地问题置于革命核心,指出通过解决土地问题实现农民利益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两者结合反映了实践考察与理论指导在革命中的相辅相成,为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只要成功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错误。从材料二“成功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可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都会变好,不必离开领导岗位”错误。从“贫农领袖百人中八十五人都变得很好,很能干,很努力。只有百分之十五,尚有些不良习惯”可知,不是所有贫农领袖都会变好,必要时要调离领导岗位。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只谈到了革命,没有涉及到农民土地问题。 B.只谈到了革命,没有涉及到农民土地问题。 C.从选项“佃农协会可要求政府”可知,虽然谈到了土地问题,但是不是使用革命的手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第一段“据长沙的调查: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等内容可知,毛泽东调查了长沙乡村各类农民占比,为革命的成功做好调查准备,这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 ②从材料一第二段“我们要反对那些所谓‘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的反革命议论,尤其要注意不可做出帮助土豪劣绅打击贫农阶级的错误行动……”等内容可知,毛泽东调查了各种反革命议论,调查了贫农领袖的各种情况,得知多数贫民领袖都变好了,这就是“一个问题的底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从“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占百分之二十”可知,材料一展示了贫农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七十,这说明贫农是农民中的主要群体,是农村中亟待解决问题的核心。材料一提到的贫农由于缺乏土地和资金,处于极为艰难的生存状态,这显示出他们对土地的迫切需求。 ②从“所有最下一级农民协会的委员长、委员,在第一第二两个时期中,几乎全数是他们”可知,材料中提到贫农成为农民协会的中坚力量,参与革命的积极性说明了获得土地利益驱动他们革命的动力所在。材料一中对贫农领导和整体力量的决不打压、注意农会纪律整顿等建议,也体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它关乎革命的成败和农民积极性的保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上的水 叶延滨 刚从省城进到大山,发现被群山围在一个小盆子似的坝子里。坝子其实不小,一天也走不出去。“看山跑死马,懂吗?城里娃。”乡下孩子就这样开启我的知识,这些知识像蒲公英,不知哪股风吹来,落进耳朵就在心里发芽。南方的山都好看,一年四季绿荫笼罩。也不全一样,朝着太阳的阳坡,树少,有时还秃露红褐砂石,砂石上长着焦黄的茅草。这就和歌里唱的不一样,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大山里,阳坡日照强烈,早晚吹拂热风,喜水的草木无法存活,只有焦干的茅草能迎风抖动如刀片般锋利的叶子。我知道茅草的厉害。山里人主要的燃料就是它。陪乡下同学去割草,没割两把,手上全是血道道,裤腿扎满了尖草籽。草有草生长的地方,那些地方没有大树立足的土壤和水分。长满大树的背阴山峦郁郁葱葱。绿色的山坡上,东一簇,西一堆,村庄高高低低地散布在群山怀中。为什么这个村子在半山腰,另一个却在山坳里。因为水,山里的水。山多高,水多高,有水源的地方,就有人家。大山真神奇,天下的水都往低处流,而山里水会爬得高高的,从石缝冒出来润泽一方,草尖挂满露珠,树枝伸向天空。 我初次亲近山上的水,小学六年级。转学到大山里,从省城楼房堆里的学校,穿越到山脚私塾里的教室。学校本部是一所旧宅第,挤不下,便把高年级毕业班放进宅子后的这座私塾老学堂。有大宅还有学堂,主家一定风光过。民国时代的建筑,虽破旧,还能用。窗子和柱廊的油漆斑驳脱落,青苔和地衣却把石阶绣得颜色黑绿,沿着黑绿石阶,转到教室后面的一角,一汪碧玉般的山泉,从石板砌成的方井突突往外涌。掬一捧,喝下去,透心的凉,凉滋滋回甜。泉井望不到泉眼,井沿石缝冒出来的水,掀动泉水里苔藓的发丝。孩子们趴在井沿上低头喝水,不用手捧,直接用嘴吮吸,像跪饮的小羊。泉水从井沿缺口漫出来,流进山石砌成的小水沟,孩子们便在沟畔洗脸洗手,扬起的水让笑声也清丽晶亮。再往下,流进一个小水塘,便蓄存起来。早年是防火塘。我们上劳动课,就在水塘里打水浇菜园。那年头闹饥荒,凡能种菜的地方,都种上了菜。有了这口常年不干的水塘,菜园子一茬菜接一茬菜,像毕业班的同学,红辣椒紫茄子,喝山泉长成好模样,走过的人夸:“比学堂娃儿还逗人爱哟。” 我的初中在一所大庙。半山腰上有名气的古刹,山门上有个大匾“光复寺”。学校叫西昌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专科学校是当地最高学府,附属中学头一次招了四个班,就放在大庙里。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尚全遣散回乡种地去了。和尚走了,我们来了。全校两百多号师生全部住在庙中,想一想,大庙香火旺盛时的光景一定壮观。二百张嘴要吃喝,水从何处来?大庙没有自来水,靠山吃山,还是山上的水。我写过一篇短文《老庙》,回忆我在光复寺的那段求学生活,印象很深的就是上山取水:“生平头一回知道简槽这种东西。山泉在高山顶上,多年来,人们把碗口粗的棕树一剖为二,然后掏去树心,做成了一截截的长水槽。水槽与水槽相接,引来的山泉水。山泉水越沟过坎,跳崖穿涧,径直流进大庙的灶房。简槽是一槽尾搭在另一槽头上,如果其中一根被风吹落,或被饮水的动物撞掉,大庙立刻断水。我进庙后,最早的勤务就是上山巡查简槽。全校师生饮水全靠简槽引来的那股潺潺细流,一天要断流好几回,爬山查水是每个学生轮流去做之事。上山查槽,在水槽两侧,因为常有水流滴淌,树草丰茂,苔厚路幽。那些简槽不知从哪个朝代就开始服役,锈满木菌和青苔,像百年老人的手,使我感到一种恐惧,想起这原是一座大庙。大概这是最早的“自来水”了,利用地势高低差,将远处的山泉引到大庙,保证二百人的吃喝洗漱。在巡山接水的路上,我常常觉得大山是活着的。会呼吸,呼吸让山风啸叫;会关照草木生灵;山泉像乳汁,山泉流淌的地方万物繁茂。 “可惜,常年喝凉水,我得了慢性肠炎,回省城看病,医生说,不用吃药,要喝开水!天知道,那年月在大山里的穷学校里,喝开水?那是不可能的奢侈。” 听我讲话的朋友问:“后来呢?” “后来还是回到山里,山里的医生另有说法:“不用吃药,水土不服。” 我的朋友一拍大腿,对我说:“他们都说错了,山上的水,神水。那不叫肠炎拉肚子,那叫排毒,怪不得你气色好,那是童子功!住佛堂大庙,喝高山泉水,吸松柏灵风,你这辈子的运气都这么来的!快告诉我,那山泉水在哪儿!小私塾早变成城区闹市了,大庙现在修葺得金碧辉煌,只是也用上自来水了。可惜,可惜,多好的山泉水,没了!” 我无语。突然,我觉得那汩汩的山泉水从心口流过,凉丝丝地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知道茅草的厉害,它们有着刀片般锋利的叶子,割草时常常会割伤人的手,从中可以看出“我”对山村的生活是很熟悉的。 B. 教室后面的山泉水有诸多功能,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饮水需要,还能洗脸洗手;蓄水可以做成防火塘,可以用来浇灌蔬菜。 C. 走过的人夸菜园子里喝山泉的红辣椒紫茄子“比学堂娃儿还逗人爱”,可见当时那些在学堂读书的孩子们模样并不好。 D. 文章插入作者的短文《老庙》中的内容,详细回忆了用简槽接水和上山巡查简槽的往事,满怀对大山之水的感恩之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孩子就这样开启我的知识,这些知识像蒲公英,不知哪股风吹来,落进耳朵就在心里发芽”一句中把知识比喻成蒲公英,既符合乡下的环境,又形象地说明知识影响了“我”对乡下的认知。 B. 文章开头作者先介绍大山阳坡的茅草,因为只有焦干的茅草适合向阳而生,喜水的草木则无法存活,由此自然引出大山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