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一丝可能翻案平反的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吸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从维护“君臣父子”的纲常出发,儒家主张在施行爱的过程中以自己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即“立爱自亲始”。 墨家“兼爱”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基本论点展开的。《吕氏春秋》说:“墨翟贵兼。”“兼”的本义是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同时顾及事物的几个方面。在《墨经》中,“兼”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因此,“兼爱”主要强调的是“兼爱天下之人”。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无论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人,都是被爱的对象,这个爱的对象的范围应该是“天下之人”,也就是整个人类,也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墨家“兼爱”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别人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与“兼相爱”紧密相连的是墨家的“交相利”的实利主义道德原则。在墨家看来,爱就是利,利即为爱。没有实际的“利”,就无从谈“爱”。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对象是相同的。儒家坚信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仁爱;而墨家则认为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爱,其实这两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儒家施行“仁爱”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譬也,可谓仁之方也”,这种方法就是由己及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仁”和“亲”是两个概念。“仁”是对亲人之外的他人的喜爱。“亲”则是对亲人或相熟的人的亲爱。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它们两者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分析、鉴别、取舍、改造,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光芒。 (高洁《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孟子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的历史教训,儒墨学说研究者应当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B. 秦汉之前墨家与儒家两大流派对举并提,而汉朝之后至清朝,墨学逐渐衰竭,这跟孟子的“辟墨”有一定的关系。 C. “立爱自亲始”是墨家的主张,是说在施行爱的时候,以自己为起点,再扩大到他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贵贱而不同。 D. “兼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人类的共同人性论,与宗法等级制不符,这在任何阶段的历史时期都是可以达到的。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本来是学儒学的,因认为儒学有缺点而自创墨学,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可见春秋战国时儒墨两家地位相当。 B. 墨学从与儒学并举到逐渐衰竭,墨子从与孔子并提到渐去渐远,原因固然与其自身学说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有关,但儒家非墨辟墨是重要因素。 C. 利用儒墨之学的优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真理和治理国家,古代史学家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各学派关系仍有指导价值。 D. “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是说办事要先抓主要矛盾,孟子非墨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孔孟之道才能够鲜亮发光。 3. 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归谬反驳法 一项是( ) A.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B.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C.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这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儒墨关于“爱”的主张,两家主张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述。 【答案】1. B 2. B 3. D 4. ①举例论证。文中列举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评论墨子的例子,论证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 ②引用论证。文中引用宋代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的语句论证孟子辟墨是为了孔孟之道鲜亮发光。 ③对比论证。文中将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的“可学而能”进行对比。 5. 异:儒家主张仁爱,“爱有差等”,出已及人,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 爱;墨家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天下”。 同: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儒家和墨家 思想,特别是关于“爱”的主张,探讨了两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材料一强调了儒墨在历史上的对立与互补关系,指出墨子的“兼爱”理想虽难以实现,但其精神值得现代借鉴。材料二则详细比较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指出两者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共同点。文章呼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并融合儒墨思想,以促进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