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黄啟良《纳米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 农药过量使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农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使用——都建立在“产品销售”的逻辑上。这一逻辑的核心是“多卖药、多盈利”,正是这种利益驱动,使得农药过量问题看似难以根除。 “包干制”的制度设计为解决过量施药的利益驱动机制提供了思路借鉴。在这种模式下,服务主体收取的每亩服务费用是固定的,在扣除防治成本之后剩余收益归服务主体所有。对于服务主体来说,使用更少的农药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因此他们具有内在动力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不同于政府部门运用惩罚和补贴等强制手段推动减量,“包干制”巧妙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农药减量,产生了很多积极效用。 未来,这种模式和付费机制,还有利于国家推进在农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各类专业化服务企业,并引导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走进乡村、留在乡村。纳米农药技术创新引发的模式创新和付费机制革新还是新事物,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需要各方更多关注,同心协力助力发展这一新质生产力。 (摘编自郜亮亮《农业服务市场化新模式解决生产难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虫害防治“包干制”在科技与生产模式上皆有创新,它建立的技术基础是纳米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B. 纳米农药产业化底层技术的创新性和绿色化是农药技术先进性的体现,是农药剂型在加工层面的技术创新。 C. 农药过量使用的根源是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过大,药效和利用率低,这会带来环境污染。 D. 利益驱动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就会产生很多积极效用,并有利于农业领域的改革。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下面的内容可以用来佐证材料一:我国土地存在细碎化问题,细碎化的土地难以进行病虫害的同一控制,植保服务组织的防治成本会增加。 B. 与材料三不同的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总分”结构,这两则材料的分论点句式相似且都位于段首,直观明了,易于读者进行快速阅读。 C. 材料二第二段通过罗列大量数据,具体说明纳米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领域的应用是如何为农药剂型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的,增强了说服力。 D. 材料二中的“老树发出新芽”与材料三中的“产品销售”两处的引号都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包干制”明显不同。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新质生产力”的一项是 ( ) A. 某公司以“地热+”为主营业务,积极构建“以地热为引领,以氢能为方向,以风电光伏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为绿氢炼化开创新的发展路径,标志着我国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B. 非遗民俗文化馆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场所。这些文化馆通常包括各种手工艺品、剪纸、泥塑、年画、刺绣等非遗类民俗物品,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区的民俗生活。 C. 2024年,全国舞台剧演出市场持续繁荣,在剧目和演出场次较多、行业规模较大的上海人民广场一带,已经逐步形成为外地“入沪”观众提供餐饮、住宿等观剧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D. “流水线生产”指每一个生产单位只专注处理某一个片段的工作,各个工序之间紧密配合,让工人更加专注地进行操作,减少了错误的发生,同时避免等待时间过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4. 材料一和材料三均提到“包干制”,但其目的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5. 三则材料为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A 4. ①材料一提到“包干制”的目的侧重于论述其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路径支撑与制度保障。 ②材料三提到“包干制”的目的侧重于论述其有助于解决过量施药的利益驱动机制问题。 5. ①科技创新方面:纳米农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如材料一、二提到纳米农药技术解决了传统农药制剂微粒尺寸大、利用率低等问题,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为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②生产模式创新方面:“包干制”服务模式是一种有益探索。材料一、三表明“包干制”从“卖农药”变为“卖农药+服务”,创新了农药经营体系,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农药减量,同时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路径支撑。 ③数字化管理方面:数字化管理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材料一提到“包干制”示范区的精准农业模式,采用人机结合、线上线下协同等方式实现精细化管理,“农田时空档案”大数据平台降低管理和交易成本,保障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效果发挥。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路径。材料一强调病虫害防治“包干制”和纳米农药的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生产力提升。材料二聚焦纳米农药技术的实际效益和环保潜力,展示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三分析利益驱动机制在农药使用中的作用,倡导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农业改革。这些角度共同揭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农药过量使用的根源是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过大”错,材料二只提出“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大,大都在微米级以上,药效和利用率低,导致过量施用,由此带来环境污染”这样的逻辑,“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过大”只是“环境污染”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并不能说“根源就在于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过大”,逻辑链反向不一定成立。并且,关于“农药过量使用的根源”,材料三提出了“农药过量使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农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使用——都建立在‘产品销售’的逻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