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 2025-01-04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每部或单集的时长,纪录片大致可分为微(30分钟以内)、中(30-50分钟)、长(50分钟以上)等类别。(4T)1895年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两部短片,成为纪实影像的开端。当时胶片珍贵,拍摄不易,所以大部分作品篇幅较短。后来,摄影放映技术进步,创作篇幅不再受存储介质的限制。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上映,成为历史上第一部长纪录片。之后,纪录片创作呈现长短篇幅并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视机普及,电视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很多纪录片栏目被固定在30至50分钟之间(4T)。创作者大多按栏目时长创作,单集中等篇幅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形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4T)30分钟以内的微纪录片多了起来。同时,手机视频摄录技术日趋成熟,剪辑类应用程序广泛使用,人们只需用手机镜头拍摄想要记录的内容,再调取影像到时间线,添加特效、花字等后期效果,即可完成剪辑,但由于手机界面较小,存储空间有限,难以创作复杂的中长片,适合时长更短的微纪录片生产。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看影视作品,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头戏。
微纪录片流行,形成了两种衍生现象(4T)。一是信息获取即时化、直观化。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侧重于对复杂主题的精简介绍、对核心观点的浓缩提炼以及对概念化知识的影像化呈现,更(2A)契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相较于查阅书籍或搜索网页,(2A)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微纪录片的途径来了解知识、获取信息。二是传受合一,促进互动交流。(1B)短视频平台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作品,这就打破了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1A)微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是观赏者,观赏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他们通过弹幕评论对话交流,共同研讨问题,互相激发灵感,从而增加了大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1B)。或许可以说,大众参与微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到来。
微纪录片在叙事上(4T)要开门见山,见微知著。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惯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循循善诱,引导观影者了解故事前因后果的做法,微纪录片要想在短时间内传情达意,必须直截了当,迅速进入主题,将叙事推至高潮。不论讲述历史事件,还是塑造普通人物,都依托相关细节的叙述,帮助受众在脑海中自主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认知。我们可以借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做法。该作品在解读油画《五四运动》时指出,画面是一分为二的水平分割构图,一角是乌云滚滚的压抑景象,另一角的蓝天已若隐若现,一侧勾勒出枯枝,另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预示着阴暗的环境、陈旧的事物终将消亡,新的生命、新鲜力量正孕育觉醒,光明未来即将到来,展现出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简短篇幅就将画作的重要特征、相关史实以及其背后蕴藏的能与当下时代精神产生勾连的主题呈现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
总之,(1C)微纪录片作为新型影像形式,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助力大众影像创作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4T)
(摘编自王达李智《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1A)》)
材料二:
微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1D)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正如微博、微信等“微”产品的开发和使用,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迅速地接收新信息并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3T),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的一贯特点(2B)。它的记录既可以选择小的人物、事件,(2C)又可以选择宏大厚重的主题,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构成“线”,最后展示立体的“面”,以“点”带“面”,通过不同细节的扩大化表达,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画面,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出事物的全貌(2B)。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是优于传统纪录片的。但由于微纪录片的叙事时长很短,所以其所展现的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碎片化的展示方式并不代表微纪录片不能完整地、完美地展示一个主旨;相反地,在将其剧情精简后,将其内容控制在3-25分钟可以更加让人接受。在新媒体中发展,就必须能够达到“快速”的特点,因为现代人们在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时,大部分人使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来浏览,所以只有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并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内容,才能够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2D)很幸运的是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符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微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与其叙事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摘编自邓少涛《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是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崛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观赏者和创作者。
B.与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微纪录片更具有大众参与度和互动性,这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开放性有关。
C.微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
D.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影像形式,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对创作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微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随着”表示事情发生的条件,且原文强调的是“将继续发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碎片化时间里观看微纪录片是很多人快速获取信息、了解知识的途径。
B.微纪录片要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物全貌;形成立体认知,就要学会“微”叙事。
C.微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能更好地表现宏大厚重的主题、概念化知识,细节表达更充分。
D.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能够抓住人的眼球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在新媒体中获得了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微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能更好地表现宏大厚重的主题、概念化知识,细节表达更充分”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中只说微纪录片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和传统纪录片进行该方面的比较。
3.下列微纪录片符合材料二中微纪录片叙事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故宫100》每集只有六分钟,很多讲解以及片花都是以卡通的形式呈现,风格轻快活泼。
B.《她的故事,“触”处动人》在表现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的履职经历时,使用互动游戏形式。
C.《如是生活》呈现张桂梅带病穿梭在教室、食堂,督促孩子们读书吃饭等片段,表现其“燃灯精神”。
D.《三分钟》在火车上打牌、吃东西的乘客,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打工人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材料二微纪录片叙事特点:碎片化叙事中立体展现对象特点。
A.强调是微纪录片影像风格个性化,与材料二不符合。
B.强调的是微纪录片传播上的互动,与材料二不符合。
C.强调是微纪录片碎片化叙事特点,不同地点,做出不同的事情,展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与材料二符合。
D.强调的是微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与材料二不符合。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从哪些方面对微纪录片进行介绍的。(4分)
【答案】①篇幅发展变化(微纪录片的演变历史)。②微纪录片流行的原因及其衍生现象。③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④微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
①篇幅发展变化:材料先回顾了纪录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篇幅情况,从早期因胶片珍贵等原因作品篇幅较短,到摄影放映技术进步后长短篇幅并存,再到电视成为传播主要渠道时单集中等篇幅为主,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微纪录片(30分钟以内)多了起来,这是从其发展的时间维度来介绍篇幅这一要素的。
②微纪录片流行的原因:一方面提到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为微纪录片提供了传播平台;另一方面指出手机视频摄录技术日趋成熟以及剪辑类应用程序广泛使用,这些因素促使微纪录片的流行。
微纪录片衍生现象:介绍了两种衍生现象,一是信息获取即时化、直观化,它契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二是传受合一,打破传统单向传播模式,通过弹幕等互动交流,增加大众参与度和互动性。
③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微纪录片叙事要开门见山、见微知著,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线性叙事结构,它需迅速进入主题,将叙事推至高潮,依托细节叙述,使受众形成立体的认知,举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解读油画《五四运动》,阐述了微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独特的要求和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
④微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总结强调微纪录片作为新型影像形式,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随着技术发展和观众需求变化,它能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元、高品质视听体验,助力大众影像创作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提升,点明了微纪录片在当下及未来所具备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
5.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现请你为屠呦呦拍摄一个微纪录片,怎样拍摄才能获得更广泛传播?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拍摄时长合理,控制在3-25分钟。②叙事节奏明快,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纪录片开篇即展示屠呦呦形象、姓名等。③细节要丰富,表达要充分,集中展示屠呦呦的工作状态、专注神情等。④连点成面,主题突出。加入对屠呦呦的访谈,讲述她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介绍她的求学经历、成就及影响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微纪录片的叙事特点逐一阐述。
①材料二中提到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微纪录片要符合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的特点,将内容控制在3-25分钟更容易被接受,所以为屠呦呦拍摄的微纪录片时长在此区间内,才更契合大众在新媒体上浏览信息的习惯,便于广泛传播。
②材料一指出微纪录片叙事要开门见山、见微知著,需迅速进入主题。对于屠呦呦这样的人物主题纪录片,开篇直接展示屠呦呦本人形象、姓名等关键信息,能快速让观众知晓纪录片的核心人物,在有限的短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符合微纪录片叙事节奏明快、直入主题的要求,利于后续内容的传播。
③微纪录片要在短时间内帮助受众形成相对立体的认知,就需要依托细节叙述。展示屠呦呦工作时的状态、专注的神情等细节,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她在科研过程中的投入与付出,使屠呦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
④材料二提到微纪录片可以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构成“线”,最后展示立体的“面”,以“点”带“面”的方式反映事物全貌。在拍摄屠呦呦的微纪录片时,通过对她的访谈呈现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这是一个关键的“点”,再介绍其求学经历等内容,把这些不同的细节点串联起来,就能全面地展现屠呦呦的人生轨迹、科研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突出展现屠呦呦的主题,有助于纪录片被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私语
程黧眉
我现在住的地方远离北京城中心,在山脚下。我在院子里种了十几种树,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听到外面小鸟的叫声:“啾——”有时是一声,有时是两三声,好像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
家中的两个男孩都去上大学了,留下的钢琴好久没动,都跑音了。我找来调琴师调了调,就开启了每天属于我的美好时光。
是的,每天上午,我收拾好客厅里的杂物,洗漱完毕,打开门廊的大门,让山里的空气流进来,然后打开琴盖,坐在琴凳上,开始了随心所欲的弹奏。起初是瞎弹,男孩们小时候初学钢琴时,我每天盯着他们练琴,不仅熟悉了五线谱,他们弹曲子时哪怕有一个错音我也听得出来,但是人无法永远停留在最好的状态,我完全忘掉了五线谱。是的,十几年已然过去,男孩们长大成人了。
我弹的曲子是《秋日私语》。两年前的秋天,我开始摸索着弹奏这支曲子,没有找老师,用最笨的方法。那个时候我正忧心忡忡,父亲在医院的ICU里跟病魔搏斗着,我无法去看他,就用弹琴来忘却,忘却时间,忘却父亲的病痛,同时忘却我对父亲的思念。我每天闭门练琴,决心在父亲出院的时候弹给他听。我想象着父亲靠在沙发上听我弹琴的样子,即便弹得磕磕绊绊,他也依然会很欣赏地微笑着看着我——这是超越了音乐范畴的欣赏。然而,那个秋天还没有过完,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随后是母亲,她确实听到了我弹得磕磕绊绊的《秋日私语》,然而秋天一过,冬天刚刚到来,她就匆匆追随父亲去了。
哀伤占据了我所有的时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每天弹,不厌其烦地弹,仿佛我最亲爱的两个人、最愿意给我捧场的两个听众,依然在我身边。
弹着弹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和弦响起,窗外就会有一群小鸟蜂拥而至。开始我以为是错觉。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我不弹琴,它们只是在树上断断续续地鸣叫;而一旦琴声响起,它们就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好像相约着来听我弹琴。刹那间,小鸟的独唱变成了集体合唱。鸟鸣伴着我的琴声,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6C)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今年夏天,小儿子回来度假,因为时差的关系,他每天几乎睡到中午才起床。为了不吵醒他,我取消了上午弹琴的计划。一天上午,在我平时弹琴的时间,我和先生在餐桌旁喝茶,突然听到“噗噗”的声音。我起身走到客厅,声音不见了,回到餐桌旁,声音又响起,好像是书柜上方的空调口发出的。我们面面相觑,是猫、老鼠,还是松鼠?再仔细听,似乎是小鸟!请物业工程部的人过来搭了梯子上去,打开空调的回风口,洞口幽深,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小动物身在何处。但是“扑通扑通”的声音更大了,能明显分辨出翅膀扇动的声响,于是大家一致认定是小鸟。但是怎么能够让它出来呢?师傅说不要关闭这个回风口,等它自己飞出来。
然而到了下午,它还没有飞出来,有时安静得无声无息。我担心起来:它会不会饿?会不会渴?会不会憋死了?各种担忧接踵而来。傍晚,我有些焦虑了,坐在沙发上,死死地盯着房顶的那个洞口。
小安呀小安,你在哪里?我不知道怎么就突然给这只小鸟取了名字。
先生明白我的心意,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为啥不弹琴给它听?”我腾地跳了起来,对呀!一天只顾忧心忡忡,没有想起用琴声呼唤它。我急急忙忙掀开琴盖,弹起了那首《秋日私语》。
令人惊讶的是,果然,小安发出了鸣叫,而且从出风口的百叶空隙里露出了翅膀一角。原来,空调有出风口和回风口,它们貌似相通,其实是两个通道。小安被憋在出风口处了,那里是一个百叶窗,它啾啾地叫着,翅膀不停地从百叶口处支棱出来。我用手机录下它的叫声,经过一天的幽闭,它的声音依然清脆悦耳,这让人欣喜。
我和先生开始了营救工作,然而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出风口。无奈之下,给当初装修的工长打电话,可他明天上午才能赶到。
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我一次次去看小安,因太晚了怕吵着邻居,我不敢弹琴,就一遍一遍打开手机,播放视频里它的叫声。小安很乖,很有耐心,视频里的它每叫一声,小安就回应一声,很有节奏。
先生说,感觉小鸟是来找我的,它肯定是我的听众。
小安是我那群知音小鸟中的一个?我突然有如神启般醍醐灌顶,或许是这几天听不到我的琴声,它想方设法来探个究竟?我更加心疼小安了。
几乎一夜不眠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到沙发上去看小安,显然它已没有昨天那么大的力气,扑腾几下就不动了。我又跑到楼外查看,那个空调管道与墙面的连接处露出一个洞,显然小安就是从这个洞口飞进去的,兜兜转转,它飞到出风口处,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小安啊小安,你真是一个奋不顾身执着探寻的小精灵。
我坐到琴凳上开始弹琴,我弹得很慢,很轻,一边弹一边倾听小安的声音,它的叫声没有昨天悦耳了,但听起来依然充满了期待。
终于听到门外工长停车的声音了。我屏住呼吸,心里怦怦跳,等待工长打开出风口的百叶窗,慢慢卸掉隐蔽在百叶缝隙里面的螺丝,小心翼翼地晃动着百叶窗罩。罩子刚刚打开,小安就冲破牢笼迫不及待地飞了出来。它先是飞到窗帘下面,又飞到厨房的台面上,最后落到紫红色的沙发上。我蹲在沙发前,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它的模样:它很小很小,黄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神,灰色的羽毛。虽然才过了一天一夜,可是我觉得我们是老朋友,在一起有一辈子那么长。
展开余下试题
先生用一双大手把小安捧在手心,它显得那么小,毛茸茸的,萌萌的,让人怜爱。他走到大门外,双手一张,小安瞬间飞向天空。
小安飞走了。我后悔没有给它一点水,没有给它一粒米。先生说大自然中什么都有,它需要的是自由,天高任鸟飞。
是的,经历了这一天一夜的禁铟,小安重获自由,终于与它的小伙伴们相聚,它一定更加享受翱翔的快乐。
下几场大雨后,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了。假期过去,我的两个大男孩都要整装出发了,他们大学毕业,将要去远方开始新的征程。我希望他们像小安一样,对一切充满好奇,勇敢地去闯天下,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小安一样,不论遇到什么险阻,都能用耐心和坚持挺过去,迎接他们的将是蔚蓝的天空。
送他们到机场回来,我又开始弹奏钢琴。此刻,我的心安宁了许多。看到男孩们充满朝气的背影,离别的悲伤萌发出希望和力量。早秋的阳光有如黄金般热烈,树叶沙沙作响,风从山那边吹进屋里。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秋日私语》这秋天的旋律,绕过房梁传到窗外,一直飘到天空中——献给我在天上的父母,献给远方的男孩们,当然,还有窗外叽叽喳喳飞来的小鸟们,这里面一定有小安。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9月20日15版,有删减)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远离北京城中心的居住环境和家中的钢琴,为后文写自己弹奏《秋日私语》提供了特定的场景。
B.小儿子假期归来,“我”取消了上午的弹琴计划,表现“我”对儿子的关爱,为小安的出现和被困的情节做铺垫。
C.“我”每天弹钢琴曲《秋日私语》,起初是为了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他的思念,后来是因为遵守与小鸟的约定。
D.文章结尾处“我”希望男孩们像小安一样勇敢闯天下,有耐心,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深化了主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后来是因为遵守与小鸟的约定”错误,从原文“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可知,后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主要是因为父母离世后的哀伤,小鸟的出现只是让这份哀伤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7.下列对文中关于小鸟的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鸟在“我”弹奏《秋日私语》时由独唱变成集体合唱,这种变化表明小鸟们是有灵性的,它们能感知到音乐的美好。
B.文中写被困在空调出风口的小鸟“小安”听到琴声后有反应,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能吸引小安。
C.“小安”被困也没有放弃挣扎,努力求生,即便历经一天一夜的禁锢,依然坚持等待救援,体现出它的执着和勇敢。
D.作者描写“小安”获救后飞走的情景,表现出对“小安”重获自由的欣慰,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尊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写“小安”听到琴声有反应,重点是体现“我”与小鸟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系,以及小鸟对琴声熟悉的那种灵性,并不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
8.文章中多次出现《秋日私语》这首曲子,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结构)《秋日私语》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我”因父亲生病开始弹奏这首曲子,后来在与小鸟的互动中也一直弹奏这首曲子,最后在送别儿子后再次弹奏这首曲子。②(情感)《秋日私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同时,这首曲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③(艺术)多次出现这首曲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曲子的旋律与文章的情感相互交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变化。 (任意答出两条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秋日私语》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写“我”在父亲病重时弹奏《秋日私语》准备给他听,后来又失去了母亲,失去父母后“我”通过弹奏《秋日私语》缓解哀痛,再后来“我”发现有小鸟每天准时来听“我”弹琴,再然后是一只小鸟闯入空调出风口,“我”弹琴安抚它,儿子们离家时“我”也是弹奏这首曲子。“我”弹《秋日私语》给父母听,给小鸟听,给孩子们听,《秋日私语》贯穿全文。
②最初弹琴是为了寄托对父亲的思念和缓解伤痛,“用弹琴来忘却,忘却时间,忘却父亲的病痛,同时忘却我对父亲的思念”,后来父母都离世了,“哀伤占据了我所有的时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每天弹,不厌其烦地弹,仿佛我最亲爱的两个人、最愿意给我捧场的两个听众,依然在我身边”;结尾送儿子们离开,“送他们到机场回来,我又开始弹奏钢琴。此刻,我的心安宁了许多……秋日私语》这秋天的旋律,绕过房梁传到窗外,一直飘到天空中——献给我在天上的父母,献给远方的男孩们”,《秋日私语》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同时,这首曲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
③多次出现这首曲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在文中,它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以及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心境。曲子的旋律与文章的情感相互交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变化,最终引导读者反思生命的意义及其永恒的美好。
9.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不断地轮回和生长,不断地延续和发展。②包含了作者对周边人和事的感悟。作者经历了父母的离世和孩子们的成长,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生生不息。③也暗示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无论经历多少困难和挫折,生命都会继续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能力。
①这句话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从自然规律中感受到生命的周而复始,作者此处表达出一种生命哲学:无论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生命总会如季节般轮回、延续。
②作者经历生离死别后,在文章结尾有此一慨。生命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不断地轮回和生长,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虽有生命的无常,但本质是生生不息,不断成长。
③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力延续的不懈追求与希望,寓意人生是挑战与成长交织的过程,无论经历多少困难和挫折,生命都会继续前行,其间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坚定的信念,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豁达。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一名母亲在秋季弹奏钢琴曲《秋日私语》,表达了面对失去亲人的哀伤、怀念以及与自然的深切联系。作者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了音乐在抚慰心灵和连接生命之间的重要作用。小鸟贯穿全文,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轮回,最终与对孩子们未来的期望相结合,使得主题更加深刻,强调自然、亲情及生命不断延续的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上一篇: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学生版)
下一篇:
2025届合肥一中(安徽省十联考)高三年级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检测语文试卷(教师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