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6 2025-01-04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学生版)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每部或单集的时长,纪录片大致可分为微(30分钟以内)、中(30-50分钟)、长(50分钟以上)等类别。1895年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两部短片,成为纪实影像的开端。当时胶片珍贵,拍摄不易,所以大部分作品篇幅较短。后来,摄影放映技术进步,创作篇幅不再受存储介质的限制。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上映,成为历史上第一部长纪录片。之后,纪录片创作呈现长短篇幅并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视机普及,电视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很多纪录片栏目被固定在30至50分钟之间。创作者大多按栏目时长创作,单集中等篇幅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形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30分钟以内的微纪录片多了起来。同时,手机视频摄录技术日趋成熟,剪辑类应用程序广泛使用,人们只需用手机镜头拍摄想要记录的内容,再调取影像到时间线,添加特效、花字等后期效果,即可完成剪辑,但由于手机界面较小,存储空间有限,难以创作复杂的中长片,适合时长更短的微纪录片生产。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看影视作品,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头戏。
微纪录片流行,形成了两种衍生现象。一是信息获取即时化、直观化。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侧重于对复杂主题的精简介绍、对核心观点的浓缩提炼以及对概念化知识的影像化呈现,更契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相较于查阅书籍或搜索网页,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微纪录片的途径来了解知识、获取信息。二是传受合一,促进互动交流。短视频平台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作品,这就打破了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微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是观赏者,观赏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他们通过弹幕评论对话交流,共同研讨问题,互相激发灵感,从而增加了大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或许可以说,大众参与微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到来。
微纪录片在叙事上要开门见山,见微知著。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惯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循循善诱,引导观影者了解故事前因后果的做法,微纪录片要想在短时间内传情达意,必须直截了当,迅速进入主题,将叙事推至高潮。不论讲述历史事件,还是塑造普通人物,都依托相关细节的叙述,帮助受众在脑海中自主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认知。我们可以借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做法。该作品在解读油画《五四运动》时指出,画面是一分为二的水平分割构图,一角是乌云滚滚的压抑景象,另一角的蓝天已若隐若现,一侧勾勒出枯枝,另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预示着阴暗的环境、陈旧的事物终将消亡,新的生命、新鲜力量正孕育觉醒,光明未来即将到来,展现出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简短篇幅就将画作的重要特征、相关史实以及其背后蕴藏的能与当下时代精神产生勾连的主题呈现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
总之,微纪录片作为新型影像形式,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微纪录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助力大众影像创作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摘编自王达李智《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
材料二:
微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正如微博、微信等“微”产品的开发和使用,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迅速地接收新信息并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的一贯特点。它的记录既可以选择小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选择宏大厚重的主题,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构成“线”,最后展示立体的“面”,以“点”带“面”,通过不同细节的扩大化表达,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画面,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出事物的全貌。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是优于传统纪录片的。但由于微纪录片的叙事时长很短,所以其所展现的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碎片化的展示方式并不代表微纪录片不能完整地、完美地展示一个主旨;相反地,在将其剧情精简后,将其内容控制在3-25分钟可以更加让人接受。在新媒体中发展,就必须能够达到“快速”的特点,因为现代人们在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时,大部分人使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来浏览,所以只有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并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内容,才能够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很幸运的是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符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微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与其叙事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摘编自邓少涛《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纪录片创作之门向大众敞开”是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崛起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观赏者和创作者。
B.与纪录片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微纪录片更具有大众参与度和互动性,这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开放性有关。
C.微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
D.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影像形式,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对创作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碎片化时间里观看微纪录片是很多人快速获取信息、了解知识的途径。
B.微纪录片要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物全貌;形成立体认知,就要学会“微”叙事。
C.微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能更好地表现宏大厚重的主题、概念化知识,细节表达更充分。
D.质量较高的微纪录片能够抓住人的眼球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在新媒体中获得了广泛传播。
3.下列微纪录片符合材料二中微纪录片叙事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故宫100》每集只有六分钟,很多讲解以及片花都是以卡通的形式呈现,风格轻快活泼。
B.《她的故事,“触”处动人》在表现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的履职经历时,使用互动游戏形式。
C.《如是生活》呈现张桂梅带病穿梭在教室、食堂,督促孩子们读书吃饭等片段,表现其“燃灯精神”。
D.《三分钟》在火车上打牌、吃东西的乘客,并非专业演员,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打工人群。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从哪些方面对微纪录片进行介绍的。(4分)
5.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现请你为屠呦呦拍摄一个微纪录片,怎样拍摄才能获得更广泛传播?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私语
程黧眉
我现在住的地方远离北京城中心,在山脚下。我在院子里种了十几种树,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听到外面小鸟的叫声:“啾——”有时是一声,有时是两三声,好像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
家中的两个男孩都去上大学了,留下的钢琴好久没动,都跑音了。我找来调琴师调了调,就开启了每天属于我的美好时光。
是的,每天上午,我收拾好客厅里的杂物,洗漱完毕,打开门廊的大门,让山里的空气流进来,然后打开琴盖,坐在琴凳上,开始了随心所欲的弹奏。起初是瞎弹,男孩们小时候初学钢琴时,我每天盯着他们练琴,不仅熟悉了五线谱,他们弹曲子时哪怕有一个错音我也听得出来,但是人无法永远停留在最好的状态,我完全忘掉了五线谱。是的,十几年已然过去,男孩们长大成人了。
我弹的曲子是《秋日私语》。两年前的秋天,我开始摸索着弹奏这支曲子,没有找老师,用最笨的方法。那个时候我正忧心忡忡,父亲在医院的ICU里跟病魔搏斗着,我无法去看他,就用弹琴来忘却,忘却时间,忘却父亲的病痛,同时忘却我对父亲的思念。我每天闭门练琴,决心在父亲出院的时候弹给他听。我想象着父亲靠在沙发上听我弹琴的样子,即便弹得磕磕绊绊,他也依然会很欣赏地微笑着看着我——这是超越了音乐范畴的欣赏。然而,那个秋天还没有过完,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随后是母亲,她确实听到了我弹得磕磕绊绊的《秋日私语》,然而秋天一过,冬天刚刚到来,她就匆匆追随父亲去了。
哀伤占据了我所有的时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每天弹,不厌其烦地弹,仿佛我最亲爱的两个人、最愿意给我捧场的两个听众,依然在我身边。
弹着弹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和弦响起,窗外就会有一群小鸟蜂拥而至。开始我以为是错觉。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我不弹琴,它们只是在树上断断续续地鸣叫;而一旦琴声响起,它们就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好像相约着来听我弹琴。刹那间,小鸟的独唱变成了集体合唱。鸟鸣伴着我的琴声,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今年夏天,小儿子回来度假,因为时差的关系,他每天几乎睡到中午才起床。为了不吵醒他,我取消了上午弹琴的计划。一天上午,在我平时弹琴的时间,我和先生在餐桌旁喝茶,突然听到“噗噗”的声音。我起身走到客厅,声音不见了,回到餐桌旁,声音又响起,好像是书柜上方的空调口发出的。我们面面相觑,是猫、老鼠,还是松鼠?再仔细听,似乎是小鸟!请物业工程部的人过来搭了梯子上去,打开空调的回风口,洞口幽深,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小动物身在何处。但是“扑通扑通”的声音更大了,能明显分辨出翅膀扇动的声响,于是大家一致认定是小鸟。但是怎么能够让它出来呢?师傅说不要关闭这个回风口,等它自己飞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
然而到了下午,它还没有飞出来,有时安静得无声无息。我担心起来:它会不会饿?会不会渴?会不会憋死了?各种担忧接踵而来。傍晚,我有些焦虑了,坐在沙发上,死死地盯着房顶的那个洞口。
小安呀小安,你在哪里?我不知道怎么就突然给这只小鸟取了名字。
先生明白我的心意,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为啥不弹琴给它听?”我腾地跳了起来,对呀!一天只顾忧心忡忡,没有想起用琴声呼唤它。我急急忙忙掀开琴盖,弹起了那首《秋日私语》。
令人惊讶的是,果然,小安发出了鸣叫,而且从出风口的百叶空隙里露出了翅膀一角。原来,空调有出风口和回风口,它们貌似相通,其实是两个通道。小安被憋在出风口处了,那里是一个百叶窗,它啾啾地叫着,翅膀不停地从百叶口处支棱出来。我用手机录下它的叫声,经过一天的幽闭,它的声音依然清脆悦耳,这让人欣喜。
我和先生开始了营救工作,然而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出风口。无奈之下,给当初装修的工长打电话,可他明天上午才能赶到。
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我一次次去看小安,因太晚了怕吵着邻居,我不敢弹琴,就一遍一遍打开手机,播放视频里它的叫声。小安很乖,很有耐心,视频里的它每叫一声,小安就回应一声,很有节奏。
先生说,感觉小鸟是来找我的,它肯定是我的听众。
小安是我那群知音小鸟中的一个?我突然有如神启般醍醐灌顶,或许是这几天听不到我的琴声,它想方设法来探个究竟?我更加心疼小安了。
几乎一夜不眠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到沙发上去看小安,显然它已没有昨天那么大的力气,扑腾几下就不动了。我又跑到楼外查看,那个空调管道与墙面的连接处露出一个洞,显然小安就是从这个洞口飞进去的,兜兜转转,它飞到出风口处,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小安啊小安,你真是一个奋不顾身执着探寻的小精灵。
我坐到琴凳上开始弹琴,我弹得很慢,很轻,一边弹一边倾听小安的声音,它的叫声没有昨天悦耳了,但听起来依然充满了期待。
终于听到门外工长停车的声音了。我屏住呼吸,心里怦怦跳,等待工长打开出风口的百叶窗,慢慢卸掉隐蔽在百叶缝隙里面的螺丝,小心翼翼地晃动着百叶窗罩。罩子刚刚打开,小安就冲破牢笼迫不及待地飞了出来。它先是飞到窗帘下面,又飞到厨房的台面上,最后落到紫红色的沙发上。我蹲在沙发前,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它的模样:它很小很小,黄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神,灰色的羽毛。虽然才过了一天一夜,可是我觉得我们是老朋友,在一起有一辈子那么长。
先生用一双大手把小安捧在手心,它显得那么小,毛茸茸的,萌萌的,让人怜爱。他走到大门外,双手一张,小安瞬间飞向天空。
小安飞走了。我后悔没有给它一点水,没有给它一粒米。先生说大自然中什么都有,它需要的是自由,天高任鸟飞。
是的,经历了这一天一夜的禁铟,小安重获自由,终于与它的小伙伴们相聚,它一定更加享受翱翔的快乐。
下几场大雨后,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了。假期过去,我的两个大男孩都要整装出发了,他们大学毕业,将要去远方开始新的征程。我希望他们像小安一样,对一切充满好奇,勇敢地去闯天下,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小安一样,不论遇到什么险阻,都能用耐心和坚持挺过去,迎接他们的将是蔚蓝的天空。
送他们到机场回来,我又开始弹奏钢琴。此刻,我的心安宁了许多。看到男孩们充满朝气的背影,离别的悲伤萌发出希望和力量。早秋的阳光有如黄金般热烈,树叶沙沙作响,风从山那边吹进屋里。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秋日私语》这秋天的旋律,绕过房梁传到窗外,一直飘到天空中——献给我在天上的父母,献给远方的男孩们,当然,还有窗外叽叽喳喳飞来的小鸟们,这里面一定有小安。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9月20日15版,有删减)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远离北京城中心的居住环境和家中的钢琴,为后文写自己弹奏《秋日私语》提供了特定的场景。
B.小儿子假期归来,“我”取消了上午的弹琴计划,表现“我”对儿子的关爱,为小安的出现和被困的情节做铺垫。
C.“我”每天弹钢琴曲《秋日私语》,起初是为了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他的思念,后来是因为遵守与小鸟的约定。
D.文章结尾处“我”希望男孩们像小安一样勇敢闯天下,有耐心,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深化了主题。
7.下列对文中关于小鸟的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鸟在“我”弹奏《秋日私语》时由独唱变成集体合唱,这种变化表明小鸟们是有灵性的,它们能感知到音乐的美好。
B.文中写被困在空调出风口的小鸟“小安”听到琴声后有反应,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能吸引小安。
C.“小安”被困也没有放弃挣扎,努力求生,即便历经一天一夜的禁锢,依然坚持等待救援,体现出它的执着和勇敢。
D.作者描写“小安”获救后飞走的情景,表现出对“小安”重获自由的欣慰,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尊重。
8.文章中多次出现《秋日私语》这首曲子,有什么作用?(4分)
9.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
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当操南下时,孙氏江东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诸将咸劝权迎操,权独不愿,会备遣诸葛亮来结好,权遂欲借备共拒操,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亮之说权也,权即曰:“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随亮诣备,并力拒操。是且欲以备为拒操之主,而己为从矣。亮又曰:“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时早有三分之说,而非乞权取荆州而借之也。
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操。华容之役,备独追操。其后围曹仁于南郡,备亦身在行间,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破曹后,备诣京见权,权以妹妻之。瑜密疏请留备于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
即以兵力而论,亮初见权曰:“今战士还者及关羽精甲共万人,刘琦战士亦不下万人。”而权所遣周瑜等水军亦不过三万人。且是时刘表之长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时又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备为荆州牧。备即遣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其租赋,以供军实。又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
迨其后三分之势已定,吴人追思赤壁之役,实借吴兵力,遂谓荆州应为吴有,而备据之,始有借荆州之说。抑思合力拒操时,备固有资于权,权不亦有资于备乎!权是时但自救危亡,岂早有取荆州之志乎!羽之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土。”此不易之论也。其后吴、蜀争三郡,旋即议和,以湘水为界,分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最为平允。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吴君臣A伺羽之北伐B袭荆州C而有之D反E捏一借荆州之说F以见G其取所应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恰逢,与《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的“会”意思相同。
B.诣,晋谒,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
C.妻,名词活用作动词,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
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流传已久,作者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捏造,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B.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军压境时,孙权只想联合刘备抵挡曹操,保住自家江东六郡。
C.孙权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抵挡曹操,简直把刘备集团视为抗曹主力,而己方担任友军角色。
D.华容之战,刘备独自率军追击曹操;在南郡围攻曹仁,刘备也是出力更多,并没有坐享其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4分)
(2)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4分)
14. 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并不认为荆州是东吴的,从哪些事实可以看出来?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赵子直帅蜀得须字二首(其一)①
尤葇
射策当年首汉儒②,去登云路③只斯须。
饱闻治最夸闽部,已有先声到益都。
壮略定羌元自许,宗英帅蜀旧来无。
前驱叱驭休辞远,看取东归上政涂④。
【注】①赵子直,赵宋宗室。得须字,拈得“须”字作韵脚。②汉儒,此指宋儒。③云路,高远之路,此指入蜀之路。④政涂,治理之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送别诗首先回顾了赵子直当年应对策试的情况,赵子直表现突出,超过众多儒士。
B.赵子直此前任职闽郡,留下非常好的治理声名,不但令我时有耳闻,甚至传到了益都。
C.赵子直是第一个镇守蜀地的宋朝皇室成员,所以作者对他成功治理蜀地十分看好。
D.诗歌虚实结合,将过去的事、现在的事和期待发生的事融为一炉,抒发作者的感慨。
16. 诗中包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写作时,要用反问句强烈斥责统治者对民财极尽搜刮但使用起来全不珍惜,可以引用《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李同学秋游洞庭湖,明亮浩瀚的水面,就载着一条小船,他不由吟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3)“角”的声音高亢凌厉,被用来传送军中号令。古典诗词中,“角”常常可以再现环境,渲染气氛,寄寓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这样两类气质常为人们所称道:一种是书卷气,( 甲 )。
读书涵养的是“书卷气”,行路涵养的是“烟火气”,( 乙 ),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书卷气”与“烟火气”的有机结合,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也会让人具有“高尚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不是“宅”习“暮”气,更不是穷酸腐气,而是学识涵养、理论功底的外显。保持学习习惯,善于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不仅能增强思辨能力,廓清思想迷雾,还能陶冶心性和情操。身上有烟火气,也尤为难得。烟火气绝不是江湖气,更不是市侩气,而是一种群众工作能力。从风吹日晒的“健康黑”到挽起裤脚两脚泥的“尘土色”,从 A 的号召力到定分止争的公信力,都是烟火气的生动体现。
富有书卷气,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推动改革创新;拥有烟火气,擅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 丙 ),还能有机结合, B 。
胸中纵有万卷,①也要付诸于实践,②多到田间地头察民情、找灵感,③切实解决学与做相脱节、知与行相脱离的问题。④以烟火气托举书卷气,⑤有助于避免师心自用的书生气,⑥以书卷气滋养烟火气,⑦可以解决胸无点墨的无力感。
感悟理论创新涵养书卷气,投身实践创新增进烟火气,努力成为理论“多面手”、实践“百事通”,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高尚气”为对象另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2分)
示例:烟火气绝不是江湖气,更不是市侩气,而是一种群众工作能力。
22.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及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平替即平价替代品,通常指与大牌产品或高价产品功能相似、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寻求平替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军大衣”平替了加拿大“大鹅羽绒服”,张掖的七彩丹霞景点平替了秘鲁的彩虹山,“搭子”关系平替朋友关系等。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平替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也有人认为平替在产品质量、市场秩序、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隐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认为平替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材料与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2025届东北三诗准教学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下一篇: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