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对技术的使用,根本责任还是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人心若是偏离了舞台的正道,哪怕没有高科技,也会有其他方法误入歧途;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为心所动。 (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有删减) 材料二: 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戏剧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然而,为追求“新”和“炫”而强调高科技的运用,会给戏剧艺术戴上“绚丽繁重的枷锁”,束缚甚至遏制戏剧原本的艺术亮点。 首先,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场上多是“一桌二椅”,演员通过写意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配合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把空旷舞台转化为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在戏曲中,景语也是情语,昆曲《牡丹亭》中“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是十六岁的闺阁女子杜丽娘感受到的春天,既有面对“春色如许”的诧然心动,又有良辰美景“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怅然若失……然而,高科技将《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后花园写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消解了剧中人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戏曲特有的意境之美。 其次,过于复杂或新潮的高科技舞台装置会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无论何种类型的戏剧,演剧的中心都应是表演者,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以突出表演为前提。过于繁复或奇炫的舞台设计,会使演员“迷失”于场景之中,无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和情节中来。 再次,刻意融合多种现代传媒手段会打乱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观演默契,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屏幕上出现近景或特写镜头,或者闪回、快进、重复等蒙太奇剪辑手法时,很多观众会下意识“开启”观看影视剧的逻辑思维,思考这一近景或特写的象征或暗示效果,闪回或快进在此处出现的意义……观众在不同的审美逻辑切换中顾此失彼,也就降低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戏剧在完成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高科技加入,可能会导致戏剧本体艺术性的降低甚至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则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形成“剧本不佳、演技欠奉,都可以用高科技来找补”的思维逻辑。 (摘编自孟梅《警惕戏剧舞台“高科技滥用”倾向》,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材料一认为高科技在戏剧领域也属于一种艺术语汇,它与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 B. 在材料一作者看来,高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广泛,在舞台呈现上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互动感,在作品创排阶段则可使很多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C. 材料二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的表演配以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营造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反而会损害戏剧的美学价值。 D. 材料二认为,戏剧在完成过程中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就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让演员和创作者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还可能影响戏剧的艺术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故宫畅音阁大戏楼与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的例子,目的在于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 B. 数字技术在剧场演出中确有优势,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运用了多种高科技元素,收到了很好的表演和观赏效果。 C. 材料一从多方面论证了戏剧中运用高科技的优势,但并未将其提到至高的位置,因为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人而非技术。 D. 材料二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为追求“新”和“炫”而采用高科技的弊端,将不良后果直接呈现出来,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蛇传》中的“路桥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颤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是白素贞眼中的西湖之景,这段唱词既能唱出初见美丽湖山的愉悦,也表达出“不枉下峨眉走这一番”的雀跃。 B. 《玉簪记•秋江》一折,梅兰芳借助身段动作,在平地上营造出水中行船的意境,留下“老太太看戏有晕船感觉”的趣闻;现代科技以舟行江上的视频呈现背景,逼真的景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C. 昆剧“临川四梦”系列并未使用科技手段,而是以清代古书画为背景,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表演,二者和谐共生,让观众充分感悟戏曲本身的精神价值。 D. 《唐宫夜宴》如果没有全媒体的“添柴”,呈现效果会打不少折扣;如果没有那群活泼灵动可爱的少女演员、古典舞蹈语汇和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技术也无所附丽。 4.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所举 事例论证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 5. 学校拟开展“课本剧”大赛,某班同学准备将《窦娥冤》搬上舞台参赛,究竟如何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请你结合材料与《窦娥冤》的相关内容给出具体建议。 【答案】1. C 2. A 3. D 4. 示例一:论证合理。①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是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②作者用(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的优势以及观众的反应论证了戏剧表演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示例二:论证不合理。①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是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②但《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的例子只是阐述了在拓展表演空间方面的作用,并未提及演员行动自由的问题。 5. ①首先,要给演员留下充足的表演空间,充分展现传统话剧的优势,如剧中窦娥的勤劳、善良和反抗精神等性格特点及内心的怨恨等,都要靠唱词和演员的表演来呈现。②舞台布景宜精不宜多,场景转换不要太频繁,如只设置“去法场的路上”和“法场”两个场景。③适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氛围感,如窦娥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运用高科技手段呈现,会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感,带来新的观剧体验。 【解析】 【导语】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戏剧舞台正经历深刻变革。材料一指出高科技为戏剧带来新契机,不仅呈现绚丽舞台效果,还回归古典美学,提升观演体验,助力创排。然而,材料二则提醒需警惕高科技滥用,因其可能损害传统戏剧美学价值、压缩表演空间、分散观众注意力,甚至导致戏剧本体艺术性缺失,引发对戏剧与科技融合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