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5  2025-01-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2025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浏览完整试题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为了从哲学理论上说明唯物而辩证地认识世界,毛泽东首先在《实践论》中阐发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性关系,也是在调查研究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人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能立刻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毛泽东运用《实践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来认识世界,要先运用分析方法,再运用综合方法,即从分析感觉经验形成的印象和概念入手,再从中加以综合,得出理性的结论。毛泽东运用《矛盾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由研究“一个地方”到明了“一般情况”,需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并从中抓住要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指出:“有同志要问:‘十样事物,我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有没有发言权?’我以为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末,仍旧是没有发言权。”他以马克思和列宁为例说:“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都是收集了很多统计和材料,但并不是全部采取,而只是采取最能表现特点的一部分。”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毛泽东强调:“今天中国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的。西安事变前主要矛盾在国共两党之间,而西安事变后,主要矛盾则在中日之间。因此,今天无论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
(摘编自李维武《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与“实践论”哲学体系的创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将实践视为认识的基础,具有阶级性与实践性的显著特点。
B. 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生产活动逐步发展,可以带动人类认知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C. 为解决调查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基础性关系。
D. 感觉解决现象问题,理论解决本质问题,感觉到的事物需经理解才能够更深刻地被我们感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源泉。
B. 世界上已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它们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
C.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中的失败是认识深化的重要途径,它能促使人们吸取教训,调整思想,以符合客观规律。
D. 在阅读《祝福》时,读者在理解了封建礼教、人性冷漠这些社会原因后,对祥林嫂的不幸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 高一年级某班级开展家乡“人际关系”情况调查研究活动,下列相关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走进社区,观察居民的买卖、交谈等日常交流场景,感受到人际互动的氛围,这属于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阶段。
B. 同学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了诸如“亲情纽带”“邻里关系变化”等概括性理解,这便产生了概念。
C. 调查团队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现代生活对传统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判断,这就达到了理性认识的阶段。
D. 同学们在对家乡人际交往场景的实地观察中所获得的直接感受是分析判断的起点,只要多观察,就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 材料一中有多处引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请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怎么做才能拥有“发言权”。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借用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的权威言论,使得实践至上的论断更具权威基础。
②引用传统谚语,将抽象哲理与生活智慧相结合,加深了读者的理论认知深度。
③俗语、谚语这些文学化和口语化的表达,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
5. ①调查研究应基于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获得第一手资料,要充分地搜集材料,详细地占有材料。
②调查研究中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③识别并聚焦于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因细节而忽视整体,确保研究重点不偏离核心问题。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尤其是实用论的论述,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材料从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入手,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思想为例,阐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文章旨在说明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观察、分析和综合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内容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对调查研究提供了哲学指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为解决调查研究中面临的问题”错误。由材料一来看,毛泽东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由材料二来看,只能说明毛泽东所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助于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并非写作目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世界上已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的观点可知,正确的理论应该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而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理论是脱离实践的。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只要多观察,就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不符合材料观点。由材料二的第二段论述可知,正确的理性认识的形成,不光靠材料占有量之多,更要抓住主要方面,否则就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此外,充分观察之后,还得有恰当的判断和推理,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引文在材料中主要通过引用权威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如:
①由“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可知,引用列宁关于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观点,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权威性,使得实践至上的论断更具权威基础。
②通过引用俗语如“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将抽象哲理与生活智慧相结合,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具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加深了读者的理论认知深度。
③俗语、谚语这些文学化和口语化的表达,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论述更加具体和生动,增加了论证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由“毛泽东首先在《实践论》中阐发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性关系,也是在调查研究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毛泽东运用《矛盾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由研究‘一个地方’到明了‘一般情况’,需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可知,调查研究应基于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获得第一手资料,要充分地搜集材料,详细地占有材料。
②由“毛泽东运用《实践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来认识世界,要先运用分析方法,再运用综合方法,即从分析感觉经验形成的印象和概念入手,再从中加以综合,得出理性的结论”可知,调查研究中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③由“他以马克思和列宁为例说:‘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毛泽东运用《矛盾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由研究‘一个地方’到明了‘一般情况’,需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并从中抓住要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可知,识别并聚焦于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因细节而忽视整体,确保研究重点不偏离核心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法自然的典范老君山
刘庆邦
以前,对于老子,我并不是很了解。2009年春天,我去美国西雅图参加一个国际写作计划,与当地的读者交流时,我提的问题是:你们读过哪些中国作家的作品?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不是孔子,不是李白、杜甫,而是老子。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2017年,美国《纽约时报》评出了从古至今的全世界十大作家,排在第一位的作家是谁呢?竟然是老子。
于是,我买来解析本的《道德经》,放置案头,反复研读。从此以后,老子的这部著作,源源不断地为我的创作提供着高屋建瓴般的理性指导和强有力的哲学支持。比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我豁然开朗,人类的文学创作都是向自然学习,最高的境界是自然天成。比如,当我在小说写作中处理不好纪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时,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让我明白,纪实的东西是不美的,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和想象,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
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我还怀着崇敬的心情,特地来到鹿邑县的老子纪念馆,了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创作《道德经》的历史背景。据介绍,老子在函谷关著完《道德经》之后,并没有骑着青牛出关继续西行,而是折返到河南栾川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归隐。老子归隐修行之处,恰在八百里伏牛山的最高峰,自然而然,这座山就被代代景仰的人们尊为老君山。
2023年8月1日,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老君山。在我的想象里,老君山一定非常壮美、奇丽,有着不同于它山的独特之处。可到老君山一看,还是让我感到大为惊奇,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七十八章里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说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推崇的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水。我们都明白,老子是以水喻人,讲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但不得不承认,水确实为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失去水就失去一切。老君山水源充沛,取之不竭。我们沿着山间小路往上走时,清清的泉水一直伴随着我们。抬头往远处看,山崖的绿树间挂着一道道瀑布,如同一条条闪着银光的银练。低眼往身旁看,小溪里的活水正跳过一块块卵石,激起一朵朵浪花,一路叮咚作响,流向远方。老君山某公司对这些山上下来的水稍作挽留,有的地方建起水坝,使瀑布的屏幕更宽广、更壮观。有的地方建起平湖,湖面一下子沉静下来,映着蓝天白云和从水面上飞过的鹭鸶。在山下的老子文化苑,还建起了一座“上善池”,以满足人们对水的驻足顶礼膜拜。我们到达半山腰时,在一个绿树掩映的观雪亭下小憩。亭外的一侧,有一股山泉正奔腾而下。因水流湍急,发出隆隆的轰鸣,并弥散着凛冽的冰雪之气。有朋友说,水流的声响是不是太大了,成了噪声。我说,这不是噪声,水流发出的声音越大,人的内心就越静,正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老子在《道德经》里对树木的论述是:“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说,树木长得弯曲反而会避免先被砍伐之祸,曲就反而有利于伸展。此论虽然同样说的是做人的道理,但毕竟是从树木出发的,人类如何认识树木,善待树木,可以从中受到教益。老君山上的树木,原来归一家国有林场管理。为了林场职工的生计,林场每年都会砍伐一些成材的树木,致使老君山的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2007年8月,栾川县当地的民营企业家投资接管了林场,并成立了公司,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指导,视树木为宝,甚至视树木为神,从此只种树,不砍树,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倍加珍惜,任其自然生长,自由生长。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植树造林,整个老君山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我们在老君山的山道上缓步行走,犹如穿行在绿色的长廊里。导游不无自豪地说,等秋天时再来看,老君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的天然图画。
《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老君山回京多日,我脑海里还缭绕着在老君山看到的云雾。老君山的云雾是变幻的,一会儿薄,一会儿厚;一会儿如丝帛,一会儿如花朵;一会儿像飞翔的鸟,一会儿像奔跑的羊。老君山的云雾是不断移动的,青山为实,云雾为虚,正是云雾的虚,在不断改变着青山的面貌。看着缥缈的云雾,游人都不免有些忘我,不知不觉间生出飘飘欲仙之感。老君山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点,也是交汇点,登高望远,北面是滔滔黄河,南面是滚滚长江。两条大河大江的水汽在老君山把酒言欢,如老子所说的天地相合,阴阳相抱,飞云走雾是必然出现的和谐景观。老君山的空气质量当然很好,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被称为“天然氧吧”。目前,老君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同时成为国内顶级的AAAAA级旅游景区。一年四季,老君山游人如织,上山游客从2007年的全年不到3万人,到如今的250万人;旅游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30万元,到现在的超过6亿元,真正实现了以文化生态旅游富县惠民。千年道家风,一处山水魂。看到如此盛世景象,作为道家祖师的太上老君,也一定会手捻长髯,开怀大笑吧。


展开余下试题(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在国外的影响令“我”惊奇,触发“我”研讨《道德经》的兴趣。老子的思想主要为“我”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写作技巧。
B. 来到鹿邑县的老子纪念馆,“我”了解到老子的生平事迹与老子创作《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得知了老子因归隐老君山而知名。
C. 《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指出水为生命之源,老君山某公司因地制宜,巧妙地开发利用水源,兴建“上善池”等景点。
D. 文章以践行老子的思想为线索,依次叙写老子思想对文学创作与生态环境开发、保护的指导作用,阐明了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7. 关于文本中的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段采用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老君山云雾变幻不定、与山虚实相生的特点。
B. 最后一段用明快活泼、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地理学的角度揭示老君山飞云走雾的原因。
C. 最后一段中的“盛世景象”指老君山游人如织、文化生态旅游富县惠民等美好图景。
D. 最后一段中以老子手捻长髯、开怀大笑的场景来作结,有总结上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8. 老君山是高中生小明的家乡,为了宣传家乡,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老君山,小明决定写一篇《老君山风物志》。请你依据本文为小明拟定《老君山风物志》的写作提纲。
9. 文章反复引用老子 言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6. D 7. D
8. ①老君山的文化传承: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归隐修行,老子思想的重大影响。
②老君山的自然风景:“上善”之水,自然,宁静;绿色长廊,天然图画;飞云走雾,天然氧吧。
9. ①文章着重表达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反复引用老子的言论,是主题表达的需要。
②后三段每段都以老子的言论开头,形式工整,结构精巧。
③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反复引用老子的言论,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道法自然”的思想,通过作者对老君山的游历体验,生动地描绘了其自然美景及文化意蕴。文章以老子的哲学观为核心,以自然山水与人类行为的和谐共生为主题,体现出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通过描写水流、树木和云雾等自然景象,作者深入阐释了《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及对现代社会的指导价值,同时展现老君山凭借其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魅力成为旅游胜地的过程。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主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写作技巧”错误,原文“老子的这部著作,源源不断地为我的创作提供着高屋建瓴般的理性指导和强有力的哲学支持”,可见是提供的“理性指导”和“哲学支持”。
B.“老子因归隐老君山而知名”错误。原文是“老子归隐修行之处,恰在八百里伏牛山的最高峰,自然而然,这座山就被代代景仰的人们尊为老君山”,可见应该是这座山因为老子归隐于此而知名。
C.“‘上善若水’指出水为生命之源”错。文中说“老子是以水喻人,讲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并没有提到“‘上善若水’指出水为生命之源”。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有总结上文、画龙点睛的作用”过度解读。老子手捻长髯、开怀大笑的场景只是形象地表现对老君山现状的满意,没有总结上文。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可以从老君山的文化和自然风光角度拟写提纲。
①老君山的文化传承:文中提到老子与老君山的关系,“子在函谷关著完《道德经》之后”“折返到河南栾川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归隐”,这个归隐处就是老君山,由此老君山与老子,与老子思想,如“上善若水”,树木“曲则全,枉则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等,与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就有了密切关联。拟写提纲: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归隐修行,老子思想的重大影响。
②老君山的自然风景:文章第四段写作者到了老君山,从第五段开始介绍老君山的自然风光,首先就是“上善”之水,如“山崖的绿树间挂着一道道瀑布,如同一条条闪着银光的银练”“小溪里的活水正跳过一块块卵石,激起一朵朵浪花,一路叮咚作响,流向远方”,平湖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鹭鸶,自然,宁静;第六段写了“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植树造林,整个老君山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在老君山的山道上缓步行走,犹如穿行在绿色的长廊里”,秋天的老君山“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的天然图画”;第七段写老君山的云雾变换多姿,“一会儿如丝帛,一会儿如花朵;一会儿像飞翔的鸟,一会儿像奔跑的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飞云走雾是必然出现的和谐景观”,这里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被称为“天然氧吧”。拟写提纲:“上善”之水,自然,宁静;绿色长廊,天然图画;飞云走雾,天然氧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引用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着重表达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如由“上善若水”领悟到“水确实为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失去水就失去一切”,领悟到“大音希声”,“水流发出的声音越大,人的内心就越静”;还有从老子“曲则全,枉则直”认识到“人类如何认识树木,善待树木,可以从中受到教益”等。因此反复引用老子的言论,是主题表达的需要。
②从结构上看,后三段每段都以老子的言论开头,如“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七十八章里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在《道德经》里对树木的论述是:‘曲则全,枉则直。’”“《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形式工整,结构精巧。
③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有为人处世的认识,有关于自然的看法等,反复引用老子的言论,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淳熙五年六月初六,帝①罢兴州都统司营田官兵,募民耕佃。十八日,蠲②秀州民折帛钱。六年春正月,振淮东饥民,复置内侍省合同凭由司,蠲夔州路上供金银,复置光州中渡榷场。十一月朔,帝著论数百言,深原用人之弊,因及诛赏之法,命宰执示从臣于都堂。
淳熙七年春正月十一日,减广西诸州岁卖盐数。二十六日,诏京西州军并用铁钱及会子;民户铜钱以铁钱或会子偿之满二月不输官许告赏。二十七日,蠲淮东民贷常平钱米。三月初十,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二十三日,减内外官荐举员。二十五日,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诏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冬十月初七,诏:“限田太宽,民役烦重,其令台谏、给舍同户部长贰详议以闻。”十六日,黎州五部落进马乞降,诏却献马,许其互市。
淳熙八年夏四月,修湖南诸州城。以临安疫,分命医官诊视军民。复以强盗配隶诸军重役。立郴州宜章、桂阳军临武县学,以教养峒民子弟。
(选自《宋史•孝宗纪》,有删改)
材料二:
故孝宗立,奋志有为,而四顾以求人,远邪佞,隆恩礼,慎选而笃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陈康伯、叶颙、陈俊卿、虞允文,皆不可谓非一时之选也。内不失身,上不误国,兴可兴之利则民亦不伤,辨可辨之奸而主亦不惑。会君之不迷,幸敌之不竞,而国以小康。至若周必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河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