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为了从哲学理论上说明唯物而辩证地认识世界,毛泽东首先在《实践论》中阐发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性关系,也是在调查研究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人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能立刻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毛泽东运用《实践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来认识世界,要先运用分析方法,再运用综合方法,即从分析感觉经验形成的印象和概念入手,再从中加以综合,得出理性的结论。毛泽东运用《矛盾论》的思想指出,在调查研究中由研究“一个地方”到明了“一般情况”,需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并从中抓住要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指出:“有同志要问:‘十样事物,我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有没有发言权?’我以为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末,仍旧是没有发言权。”他以马克思和列宁为例说:“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都是收集了很多统计和材料,但并不是全部采取,而只是采取最能表现特点的一部分。”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毛泽东强调:“今天中国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的。西安事变前主要矛盾在国共两党之间,而西安事变后,主要矛盾则在中日之间。因此,今天无论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 (摘编自李维武《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与“实践论”哲学体系的创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将实践视为认识的基础,具有阶级性与实践性的显著特点。 B. 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生产活动逐步发展,可以带动人类认知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C. 为解决调查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基础性关系。 D. 感觉解决现象问题,理论解决本质问题,感觉到的事物需经理解才能够更深刻地被我们感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源泉。 B. 世界上已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它们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 C.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中的失败是认识深化的重要途径,它能促使人们吸取教训,调整思想,以符合客观规律。 D. 在阅读《祝福》时,读者在理解了封建礼教、人性冷漠这些社会原因后,对祥林嫂的不幸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 高一年级某班级开展家乡“人际关系”情况调查研究活动,下列相关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走进社区,观察居民的买卖、交谈等日常交流场景,感受到人际互动的氛围,这属于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阶段。 B. 同学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了诸如“亲情纽带”“邻里关系变化”等概括性理解,这便产生了概念。 C. 调查团队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现代生活对传统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判断,这就达到了理性认识的阶段。 D. 同学们在对家乡人际交往场景的实地观察中所获得的直接感受是分析判断的起点,只要多观察,就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 材料一中有多处引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请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怎么做才能拥有“发言权”。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借用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的权威言论,使得实践至上的论断更具权威基础。 ②引用传统谚语,将抽象哲理与生活智慧相结合,加深了读者的理论认知深度。 ③俗语、谚语这些文学化和口语化的表达,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 5. ①调查研究应基于实践,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获得第一手资料,要充分地搜集材料,详细地占有材料。 ②调查研究中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③识别并聚焦于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因细节而忽视整体,确保研究重点不偏离核心问题。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尤其是实用论的论述,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材料从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入手,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思想为例,阐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文章旨在说明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观察、分析和综合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内容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对调查研究提供了哲学指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为解决调查研究中面临的问题”错误。由材料一来看,毛泽东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由材料二来看,只能说明毛泽东所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助于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并非写作目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世界上已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的观点可知,正确的理论应该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而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理论是脱离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