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  2025-01-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沧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运河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不仅是“流动的文化”,而且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其文化史历时2400多年,跨越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其路径流经8省27市,所过区域也皆是历史上人文荟萃之地。
大运河孕育着各美其美的多元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岭南文化、良渚文化甚至巴蜀文化等,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融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闻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诞生于运河沿线。天津杨柳青年画、沧州铁狮子、吴桥杂技、淮扬菜、扬州八怪、枫桥夜泊,都是来自运河的文化记忆。
大运河带来了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大运河开通后,从隋唐的洛阳,到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再到元、明、清的北京,历经沧海桑田、王朝更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再也没有离开过运河,都城依运河而建,固定成为一种新的格局。《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也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今天,漫步在北京故宫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他们脚下的广场,是一个厚达15层的青砖堆砌层。北京故宫的城墙、宫室外地上铺的砖石,总数量高达一亿块,这些青砖全部通过大运河从400公里外的山东临清运来。
(摘编自周庆富《国家文化公园40讲》)
材料二:
从空间层面来看,遗产相容性利用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遗产与环境、遗产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协同共生原则是协调国家文化公园这类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利用中各种关系的主轴。自然遗产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依托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载体而具象化。协同共生原则要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最小干预生态系统,以此来提高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促进生态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而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有形的真实与完整和无形的真实与完整同样重要。协同共生原则要求国家文化公园在对文化遗产进行再利用时,既要保证其自身结构和内容的完整,也要顾及遗产本体和所在环境的主辅相宜、空间共生。
从时间层面来看,遗产的再利用既连接过去又面向未来,是文化意义在当代的阐释,是遗产价值的延续。价值延续原则要求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形成尊重历史、关注现在、融入未来的价值观,一方面要避免遗产再利用的过度商业化,保留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遗产“与当代生活相容”的表现形式,使遗产以“活”的姿态进入“现在”和“未来”。对于自然遗产,应在严守红线、延续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其科学、美学和经济价值,打造游憩、生态研学等系列旅游产品;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依据其本身的特点、保存状况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建设专题馆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应以地域特色为其价值延续的生命线,以物质化的形式进行表征,围绕人格化传承、空间化保护、数字化再现和文旅产业化利用等利用方式,构建长效的非遗活化利用体系。


浏览完整试题遗产利用主要方式
利用方式 利用内涵 实践例证
直接利用 在不破坏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对遗产进行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实物展出等利用。 ①
间接利用 根据其文化意向对遗产部分空间进行适当的改造,以发挥文化价值。 ②
内涵衍生 利用遗产形象或文化IP进行二次创造。 ③
创新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等多方位展示遗产,重塑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 ④
(摘编自邹统钎、仇瑞、张丽荣《国家文化公园相容性利用原则与路径》)
材料三:
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水边,停靠着一艘“大船”。船头在南,船尾在北,好似正要扬帆起航。这艘“大船”,就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锦秋领衔建筑设计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如何真实再现?博物馆一号展厅里,长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被完整揭取,并直接“搬”进了展厅进行展示。
作为馆内最大的展品,也是当时国内揭取的体量最大的土遗址剖面,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在于其庞大,还在于其利用“地层学”表述方式展现出的大运河历史变迁的厚重。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完整地呈现了一条河流在千年时光中的沉淀与变迁,蜿蜒的地层线和满布的砖石颗粒、砖瓦陶瓷、生产工具,标注着唐朝至现代的沧桑岁月。
河道是不可移动文物,把河床搬到展厅呈现,用到了哪些最新技术手段?看起来展示的是一面完整的“墙”,其实是通过现场考古、清理、修复、切割等方法,将它一小块一小块地“揭取”下来,再用一种特殊的黏合材料,在展厅里拼接,从而完整地进行展示。这体现了我国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中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展示手段的创新。
(摘编自何聪、姚雪青《长河自奔流 风好正扬帆(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运河经历的历史久远,跨越的地域广阔,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还孕育了多元文化。
B. 大运河开通后,沿岸的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建设与大运河密切相关,例如北京故宫的城墙、宫室外地上铺的砖石,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
C. 遗产的再利用既要尊重历史,还需关注现在、未来,对自然遗产而言,只要严守红线其遗产价值就能得到延续。
D. 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利用“地层学”表述方式,将大运河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沿运河由北向南游赏,我们可以在运河沿岸城市看沧州的铁狮子,品尝淮扬菜,欣赏枫桥的夜景。
B.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运河在孕育多元文化、带来文化交融方面发挥的作用彻底取代了其在运输、交通方面的实际功用。
C. 激活自然、文化遗产,要遵守协同共生原则,这与人与自然、遗产与环境、遗产与社区共生的关系有关。
D. 把河床搬到展厅呈现是不易的,但通过现场考古等方法的合理处理,敢于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搬移也得以实现。
3. 下面列举 四个实践例证,与材料二表格空缺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泉州文物局结合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元素与指定IP联名创作出泉州旅游伴手礼。
b.甘肃省博物馆授权创作方将“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用数字技术制作成数字藏品,使瓶腹上的人首鲵鱼在陶瓶上灵活爬行。
c.重庆市将宋子文公馆怡园的部分区域整治成旅游景点,向城市输出社区历史文化。
d.三星堆博物馆展览。
A. ①b/②a/③c/④d B. ①d/②c/③a/④b C. ①a/②b/③c/④d D. ①c/②d/③b/④a
4. 大运河被称为“流动的历史”“流动的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5. 为什么说材料二作为桥梁串联起了材料一和材料三?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B 4. ①“流动”是“河流”的特征,用“流动”来形容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既符合其本身特征,又形象生动。
②大运河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跨越了四种社会形态,历史悠久且有延续性,像流动的河流一样绵延不绝。
③大运河孕育出了多元文化,使多种文化在这里得以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5. ①三则材料都在讲述“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共同的话题。这为材料二串联材料一和材料三提供了基础。
②材料一讲述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材料三是说利用博物馆展现大运河的历史范例,让人们体味其意义与价值,材料二说的是开发利用国家文化公园遗产的原则,这样形成了“文化遗产”“利用原则”“利用范例”的逻辑关系。
③材料二所述文化遗产的利用原则上承材料一对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的介绍,下启材料三在材料二基础上的具体实施,有效串联了材料一和材料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大运河为核心,从文化、历史和现代应用三个维度探讨其重要性。材料一详细描述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影响力,展示了大运河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材料二讨论了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原则,强调了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材料三通过扬州运河博物馆的事例,展示了现代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文章整体呈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厚重感与其在当代文化中的活力再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只要严守红线其遗产价值就能得到延续”错误。材料二中指出“对于自然遗产,应在严守红线、延续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其科学、美学和经济价值,打造游憩、生态研学等系列旅游产品”,即除了严守红线外,还需要适当发挥其科学、美学和经济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彻底取代了其在运输、交通方面的实际功用”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大运河的文化作用取代了其运输、交通功能,实际上,大运河在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功能,同时也孕育了多元文化和促进了文化交融,选项与历史实际不符。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利用文化IP进行二次创造,属于内涵衍生。
b是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成数字藏品,属于创新发展。
c是将部分区域整治成旅游景点,属于间接利用。
d是博物馆展览,属于直接利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从“流动”“历史”和“文化”三个关键词来解释。
①“流动”是大运河的特点,这种蜿蜒、移动、连续、传承的特征,与历史和文化极为相似,历史是蜿蜒连续的,文化是移动传承的,这里用“流动”来比喻大运河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作用,即生动又形象,也符合大运河的特征,十分贴切。
②“历史”是指材料一中“其文化史历时2400多年,跨越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且历史悠久且有延续性,像流动的河流一样绵延不绝。
③“文化”是指材料一第二段“大运河孕育着各美其美的多元文化……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融通……都是来自运河的文化记忆”,多种文化在大运河中诞生、融通,也随着大运河流通、传承,被保留了下来,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共同基础:从三则材料的标题“国家文化公园40讲”“国家文化公园相容性利用原则与路径”“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中就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在讲述“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共同的话题,三则材料有共同的内容基础,这为材料二串联材料一和材料三提供了基础。
②逻辑连接:由原文“大运河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不仅是‘流动的文化’,而且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可知,材料一介绍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即“文化遗产”;材料三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展示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即“利用范例”;由原文“协同共生原则是协调国家文化公园这类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利用中各种关系的主轴”“价值延续原则要求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形成尊重历史、关注现在、融入未来的价值观”可知,材料二则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和路径,即“利用原则”,在逻辑关系上连接了两者。
③结构关系:材料二中的国家文化公园“遗产相容性利用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遗产与环境、遗产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协同共生原则是协调国家文化公园这类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利用中各种关系的主轴”的相容性利用原则,“遗产的再利用既连接过去又面向未来,是文化意义在当代的阐释,是遗产价值的延续”的价值延续原则,为材料一中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阐释,也为材料三中大运河博物馆如何展示大运河文化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串联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鹇茶园
项丽敏
起先是听到头顶的声音,“嘭”,像猛然撑开一把大伞,有风的力道压下来。
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采茶的手悬停在那里。
抬头看,是一只白色巨鸟,已经飞出十米远。
目光触碰到巨鸟的瞬间我就认出它,“白鹇,看,一只白鹇!”我忍不住叫起来。
我的身后是一丛灌木,簇拥着一棵有些年头的橡树,此时正是橡树的花期,树冠覆满花穗,蓬松柔软,如一朵鹅黄的蘑菇云。橡树的一侧是毛竹林,另一侧是杂木林。杂木林里开花的树不多了,山樱、山桃、野李,都在结果。也有开花的,是金樱子。金樱子是蔷薇科的攀缘灌木,枝条繁茂,沿着山石树木向上攀爬,开花的时候,“哗”地一下,一道白色的花帘垂挂在那里。白鹇就是从金樱子花垂挂的树上飞出来的。
村里每座山都有名字,我家这片茶园所在的山叫“丫山坞”。丫山坞的茶园分成六片,归六户人家所有,我家茶园在“丫”字左边一点的顶端。丫山坞入口有山泉,有水潭和岩壁。岩壁上瀑布倾泻,四季不断。上山的路极窄,仅容得下一只脚,行至茶园,可见溪流。
看见白鹇后,再看自家茶园所在的山头,目光也不一样了。这片茶园撂荒过几年。十多年前,也是这个季节,父亲上山采茶,天渐黑时还没回家,母亲急得没办法,托邻居上山寻找,邻居把一脸血迹的父亲给背了回来。原来父亲采完茶后又进竹林挖笋,脚下打滑摔了一跤,差点滚下山崖。经这一劫,父亲把茶园转给堂哥家。堂哥家种了两年,又出去打工,茶园也就荒在那里。
父亲总说丫山坞的茶叶好,“整个村子的茶园都比不过丫山坞,丫山坞的茶叶是最好的,可惜啊,这么好的茶叶,荒在那里太可惜了。”丫山坞的茶叶确实是好,这是山高林密的缘故。茶树长在这样的地方,有那么多的花香熏染它们,那么多的云雾浸润它们——竹林里的山泉水,树林里的腐叶肥,流淌下来供养它们,怎么能不好呢。
“茶园得留着,等你们以后有时间了,就当野茶采一采,自己吃也是好的。”父亲还是舍不下丫山坞的茶园,又从堂哥那里把撂荒的茶园收了回来。
也是风水轮流转,这几年,喝野茶的人多起来。野茶长在茶园边的灌木林里,和灌木不分你我,依赖大自然的力量生长。喝野茶的人不讲究茶叶的看相,因为野茶没有看相,粗粗大大,枝条不匀,没个规整的形状。
村里人把采野茶叫作打野茶,打野茶要钻树林子,免不了被那些长满锐刺的荆棘划破脸颊,拉伤了手。小时候出于好奇,跟在大人身后打过两回野茶,现在却不能了,无论野茶多么好,也吸引不了我去冒那样的险。
也有不必冒险就能打到的野茶——茶园撂荒了,茶树还是照样生长着,活着,恢复了山林灌木的野性,比先前活得更为肆意。茶园里的野草也活得肆意,但它们根系浅,春季野蛮生长,夏暑就枯了一半,到霜降,全都偃旗息鼓;不像茶树,根扎得深,耐得寒冷也耐干旱,四季都是绿的。
四年前的谷雨日,当我在电话里告诉父亲,我和嫂子将回家采茶,父亲立马说“好好,我这就去洗茶箩”。他从阁楼上取出茶箩,去河里洗刷干净,搁在门口等我们。
丫山坞的茶园有我少年生活的记忆——跟随父母上山采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欢的时光。山野的气息是有魔力的,能释放人的天性,让人身心松弛,旷达愉悦。当我在记忆里拾捡起这些发光的片段,也理解了父亲对茶园的不舍。让父亲舍不下的不只是茶叶的好,还有全家人在茶园里一起劳作、畅怀大笑的那些春日。
白鹇的叫声时断时续,叫了一上午,声量不高,有点亲昵的意味,分明是唱给伴侣的情歌。如此看来,不止我家茶园所在的山头,一整座丫山坞都是这只白鹇的地盘。
想起来了,父亲也见过白鹇,在丫山坞。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告诉我,他赶清早上山采茶,走到丫山坞,天还没大亮,经过半山腰的杂木林,抬头,见树上一团白乎乎的东西挂下来,心里一惊,莫非见到鬼了。
父亲犹豫不决,上山的路就这么一条,总不能转身下山吧,于是把心一横,管它呢,走过去看看,就算是鬼也要看它长什么样。
“不等我走到跟前,那白乎乎的东西就飞起来,原来是只鸟,翅膀扇起好大的风,把我头发吹得一根根竖起。”
父亲没有说他见到的是什么鸟,现在想来,应该就是白鹇,或者是这只白鹇的父辈。
自从我们重启了丫山坞茶园的采摘,父亲又请人把茶园修剪过两次。
“老茶树要剪枝的,把病枝老枝去掉,茶树就有力气长新枝新叶。”父亲说罢,接着叹道:“人不如树啊,人老就是老了,一点儿法子也没有。”


展开余下试题“丫山坞的茶树有多少年树龄?是谁种下的?”我问父亲,父亲说他也不知道,“大概是你爷爷那辈人种的吧,前人种茶后人收,有收有种就能传下去。”我知道父亲很想再爬一次丫山坞,亲手采摘他熟悉的茶树,但他的腿脚已不听使唤,连屋后平缓的山坡也没力气爬了。
临近中午,茶园里日光强烈,蚊虫也活跃起来,在眼前乱飞,伺机叮咬人一口。被蚊虫叮得不耐烦时,父亲打来电话,催我们回家吃午饭。
下山途中又听见白鹇的叫声,“嘎嘎嘎、嘎嘎嘎……”像是和我们道别。
“我想给茶园取个名字。”我对嫂子说。
“什么名?”
“白鹇茶园,怎么样?”
“文人病,动不动就要给这啊那啊取名字。
我笑起来,“名字很重要,有了名字,这片茶园就不一样了。”
白鹇茶园是我想给这片茶园取的名字,也是祝愿。愿我年老的时候,丫山坞还是现在的样子,林木繁茂,茶香绵延,有白鹇在这里安家,世世代代地繁衍。
(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段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描写白鹇掠过头顶的感觉以及“我”受惊吓的动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B. 作者对“一丛灌木”及其周边景色描绘细致人微,不仅写了树木的种类和位置,还运用比喻生动描绘,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C. “我”家的茶园位于丫山坞“丫”字左边一点的顶端,由于自然条件良好,“我”家茶园的茶是村里最好的。
D. “我”到自家茶园“打野茶”是受到了现时风气的影响,作者写这个情节旨在表现自己被时尚潮流裹挟的难以免俗。
7. 下列有关“父亲”这一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是一个对茶园有深厚情感的茶农,即使自己年老已不便种植,也不舍得丢弃茶园。
B. 父亲注重祖业传承,他虽曾将茶园转手,但最终又收回来,且言谈中也流露出“传承”的愿望。
C. 作者借“父亲”的形象表达了诸多情感,如感动、赞美等,还有不能回乡尽孝的无奈。
D. 对于“父亲”这一形象,文章主要从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加以塑造,真实可感。
8. 为什么作者用“白鹇”给茶园命名?寄托了作者的哪些情怀?
9. 文中运用“十多年前”“四年前”这些标示时间的词语,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白鹇在作者眼里是美好自然的象征。有白鹇存在的地方,就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环境。
②寄寓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白鹇茶园,这就是自己心中美好未来的家园。白鹇、茶园,将成为家乡的美好记忆永远铭记心中。
9. ①文章围绕采茶这一主体事件,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提示叙述事件的转换,使文章脉络清晰。
②在采茶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回忆,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厚重。
③多维度地展现“我”对茶园、白鹇、父亲的理解,使读者对于茶园(家园)文化的认识更深入。
④时间上的跳跃,现实与回忆的交织,给人一种结构上的灵动感。
【解析】
【导语】本文描绘了丫山坞茶园的自然美景和历史变迁,通过“我”、父亲与茶园的关系,表达了对故乡土地和自然的深厚情感。白鹇这一意象成为茶园的象征,唤醒了“我”对家乡和童年的记忆。文中“父亲”的形象真实动人,展现了他对茶园的热爱和对家族传承的珍视。通过运用时间节点,作者回忆茶园的过往,与“我”和父亲的情感交织,展现出一种超越时光的自然之美与生命连续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开头两段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描写”错误,文中开头两段没有视觉和嗅觉。
C.“‘我’家茶园的茶是村里最好的”错误,文中提到“整个村子的茶园都比不过丫山坞,丫山坞的茶叶是最好的”,但丫山坞有六片茶园,“我”家茶园只是其中之一,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D.“旨在表现自己被时尚潮流裹挟的难以免俗”错误,旨在表现对父亲不舍茶园的理解,对昔日家人在一起劳作的美好时光的留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还有不能回乡尽孝的无奈”错误,文中并没有涉及到此种情感。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作者用“白鹇”给茶园命名,是因为白鹇出现在茶园附近,赋予茶园灵动的自然气息。白鹇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是美好自然的象征,喜欢生活在森林茂密、食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茶园中出现白鹇,意味着这片茶园所处的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且健康。
②作者希望茶园能够像白鹇一样,保持着纯净、自然、美好的状态,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污染所破坏,“愿我年老的时候,丫山坞还是现在的样子,林木繁茂,茶香绵延,有白鹇在这里安家,世世代代地繁衍”,寄托了对茶园未来的美好期许。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在叙事方面,文章运用“十多年前”“四年前”等时间词汇,形成了时间的层次感和历史感,使叙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②在内容方面,在采茶的过程中,通过作者的回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笔触,了解茶园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故事。如“十多年前,也是这个季节,父亲上山采茶……经这一劫,父亲把茶园转给堂哥家”,清晰地交代了茶园最初撂荒的缘由。文章内容厚重丰富。
③主旨方面,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笔触,了解茶园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故事,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茶园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传统农耕生活的怀念等主题。
④时间跨度方面,通过“十多年前”和“四年前”的对比,展现了较长的时间跨度,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茶园以及作者家庭的变化,结构上有灵动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越王乃召相国范蠡问曰:“孤欲上明堂,临国政,以抚百姓,何日可矣?”范蠡曰:“今日,丙午日也。丙,阳将也。是日吉矣,又因良时,臣愚以为可。无始有终,得天下之中。”越王是日立政,翼翼小心,出不敢奢,入不敢侈。
越王曰:“吴王好服之离体,吾欲采葛,使女工织细布献之,以求吴王之心,于子何如?”群臣曰:“善。”乃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欲献之。
未及遣使,吴王闻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玩。“吾欲因而赐之以书,增之以封。东至于勾甬,西至于檇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余里。”
越王遂师八臣与其四友,时问政焉。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越王曰:“奈何?”种曰:“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无多台游则乐之,静而无苛则喜之;民失所好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有罪不赦则杀之,重赋厚敛则苦之,多作台游以罢民则苦之,劳扰民力则怒之。臣闻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材料二:
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而财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沧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