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遗产利用主要方式 利用方式 利用内涵 实践例证 直接利用 在不破坏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对遗产进行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实物展出等利用。 ① 间接利用 根据其文化意向对遗产部分空间进行适当的改造,以发挥文化价值。 ② 内涵衍生 利用遗产形象或文化IP进行二次创造。 ③ 创新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等多方位展示遗产,重塑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 ④ (摘编自邹统钎、仇瑞、张丽荣《国家文化公园相容性利用原则与路径》) 材料三: 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水边,停靠着一艘“大船”。船头在南,船尾在北,好似正要扬帆起航。这艘“大船”,就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锦秋领衔建筑设计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如何真实再现?博物馆一号展厅里,长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被完整揭取,并直接“搬”进了展厅进行展示。 作为馆内最大的展品,也是当时国内揭取的体量最大的土遗址剖面,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在于其庞大,还在于其利用“地层学”表述方式展现出的大运河历史变迁的厚重。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完整地呈现了一条河流在千年时光中的沉淀与变迁,蜿蜒的地层线和满布的砖石颗粒、砖瓦陶瓷、生产工具,标注着唐朝至现代的沧桑岁月。 河道是不可移动文物,把河床搬到展厅呈现,用到了哪些最新技术手段?看起来展示的是一面完整的“墙”,其实是通过现场考古、清理、修复、切割等方法,将它一小块一小块地“揭取”下来,再用一种特殊的黏合材料,在展厅里拼接,从而完整地进行展示。这体现了我国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中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展示手段的创新。 (摘编自何聪、姚雪青《长河自奔流 风好正扬帆(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运河经历的历史久远,跨越的地域广阔,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还孕育了多元文化。 B. 大运河开通后,沿岸的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建设与大运河密切相关,例如北京故宫的城墙、宫室外地上铺的砖石,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 C. 遗产的再利用既要尊重历史,还需关注现在、未来,对自然遗产而言,只要严守红线其遗产价值就能得到延续。 D. 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利用“地层学”表述方式,将大运河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沿运河由北向南游赏,我们可以在运河沿岸城市看沧州的铁狮子,品尝淮扬菜,欣赏枫桥的夜景。 B.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运河在孕育多元文化、带来文化交融方面发挥的作用彻底取代了其在运输、交通方面的实际功用。 C. 激活自然、文化遗产,要遵守协同共生原则,这与人与自然、遗产与环境、遗产与社区共生的关系有关。 D. 把河床搬到展厅呈现是不易的,但通过现场考古等方法的合理处理,敢于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搬移也得以实现。 3. 下面列举 四个实践例证,与材料二表格空缺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泉州文物局结合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元素与指定IP联名创作出泉州旅游伴手礼。 b.甘肃省博物馆授权创作方将“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用数字技术制作成数字藏品,使瓶腹上的人首鲵鱼在陶瓶上灵活爬行。 c.重庆市将宋子文公馆怡园的部分区域整治成旅游景点,向城市输出社区历史文化。 d.三星堆博物馆展览。 A. ①b/②a/③c/④d B. ①d/②c/③a/④b C. ①a/②b/③c/④d D. ①c/②d/③b/④a 4. 大运河被称为“流动的历史”“流动的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5. 为什么说材料二作为桥梁串联起了材料一和材料三?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B 4. ①“流动”是“河流”的特征,用“流动”来形容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既符合其本身特征,又形象生动。 ②大运河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跨越了四种社会形态,历史悠久且有延续性,像流动的河流一样绵延不绝。 ③大运河孕育出了多元文化,使多种文化在这里得以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5. ①三则材料都在讲述“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共同的话题。这为材料二串联材料一和材料三提供了基础。 ②材料一讲述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材料三是说利用博物馆展现大运河的历史范例,让人们体味其意义与价值,材料二说的是开发利用国家文化公园遗产的原则,这样形成了“文化遗产”“利用原则”“利用范例”的逻辑关系。 ③材料二所述文化遗产的利用原则上承材料一对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的介绍,下启材料三在材料二基础上的具体实施,有效串联了材料一和材料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大运河为核心,从文化、历史和现代应用三个维度探讨其重要性。材料一详细描述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影响力,展示了大运河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材料二讨论了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原则,强调了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材料三通过扬州运河博物馆的事例,展示了现代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文章整体呈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厚重感与其在当代文化中的活力再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只要严守红线其遗产价值就能得到延续”错误。材料二中指出“对于自然遗产,应在严守红线、延续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其科学、美学和经济价值,打造游憩、生态研学等系列旅游产品”,即除了严守红线外,还需要适当发挥其科学、美学和经济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彻底取代了其在运输、交通方面的实际功用”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大运河的文化作用取代了其运输、交通功能,实际上,大运河在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功能,同时也孕育了多元文化和促进了文化交融,选项与历史实际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