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8  2025-01-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试卷类型:A
汕头市2024-2025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5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简言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之间的互证。王国维的《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卜辞证明《史记》记述殷商世系的可信度,是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典范。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当时的学术情势有关。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批评传统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由此引发古史大讨论,一度形成声势浩大的“疑古派”。顾颉刚借用西方从神话史诗到信史的模式考察中国上古史,认为古史是后人不断构造出来的。这些意见有西方“科学”背景,对中国古史研究造成很大冲击,导致中国文化不可信的观念盛行。有鉴于此,王国维希望从二重证据法的微观考证中衍生出宏观论题:古史是可证而可信的。王氏的理想是要利用以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古史,重建学界对古史系统及中华文明的信仰。
时至今日,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方法。但学界中也有异议。李幼蒸对王国维“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的论断提出批评:“如按‘不能证伪,即应视为真实’原则,则可为任何虚假话语的制作大开方便之门。”
这种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其实王氏此话是有个人的偏向的。他提出二重证据法,是为了“古史新证”,用证古抗衡疑古。王氏的“否定”是指“抹杀”,他曾说:“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王氏的意思是:不能证伪,则不能被疑古派否定或抹杀。因为疑古派对于古书古史的态度多是存疑、否定或认为晚作,抹杀了很多。王氏的理想是相信“容有可证明之日”。
(摘编自李锐《“二重证据法”界定及规则探析》)
材料二:
顾颉刚的层累说强调古史中包含后人的虚构、想象甚至是编造。王国维也意识到传世文献关于古史的记载不可一概而论,他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不过,相较于层累说关注对“非信史”的“破”和“疑”,王氏则强调在“破”和“疑”的基础上,还应有对信史的“立”和“信”:既要清理古史记载中的缘饰附会之成分,还要证明其确实性之原型。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取未经后人篡改、相对可信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去伪存真,这便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其既可证明,也可辨伪,具有“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不过,出于对当时学界疑古风气的拨正。王国维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主要局限在“证明”或“立”与“信”上,而对补正或证伪则基本没有涉及或重视不够。


浏览完整试题从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来看,二重证据法的运用已大大超越王国维的时代,既被用来释古、证明,也被用来疑古、辨伪。首先,当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指向一致时,前者作为证据证明后者。出土文献一般没有经过后人的改动,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面貌,同时又有相对确定的考古年代,故其作为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其次,当传世文献存在错讹、附会或后人篡改的情况时,出土文献证明其有伪或不可靠,王国维称之为“纠正”,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乏此例。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传世文献的记载有缺失、遗漏,出土文献。对其作出补充。
人们往往认为二重证据法与疑古是对立的,疑古派的最终“破产”是大量考古发现与二重证据法应用的结果。但结合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情况,我们不应将二重证据法与疑古、辨伪对立,而应将其发展为具有更广阔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
(摘编自梁涛《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
材料三:
西山尚志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者没有设想出土文献的记载可能有“伪”。这触及了问题的要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未必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实录。如甲骨文的商王世系是当时的官方历史陈述,是商王室建构的自我发展、走向辉煌的历史,是否具有神话附会的部分?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是一种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之间的关系。杜勇说:“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一样,其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如何也是需要认真加以鉴别的。文字的错讹自不必说,而史事的可靠与否尤须分辨。如果认为凡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都高于传世文献,可以照单全收,或者遇到史事与传世文献相异或矛盾之处,即以出土文献为依归,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资料与流传千年的文献记载一致,也不等于是历史真相的再现,只是说明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也许我们将早期文本与晚期文本都视为史家建构的历史叙述文本才更合理。
(摘编自徐良高《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期望扭转疑古学风,恢复学界对中华文明的信仰,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B. “有个人的偏向”是指王国维用证古抗衡疑古,李幼蒸没有考虑这一点,对王国维的批评失之偏颇。
C. 材料一突出展现王国维和疑古派的分歧,而材料二则认为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共通之处。
D. 相较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同样可能出现文字错讹,其中记载的史事也并不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颉刚用西方理论考察中国上古史,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
B. 王国维并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窄化了其使用范畴。
C.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着重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但对比的用意不同。
D. 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不一定高于传世文献,这启示我们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二重证据法”“破”和“疑”的功用的一项是( )
A. 古史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后世怀疑两人是同一人。银雀山发掘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B. 《荀子》中提到“五行”,但又没有具体说明,后人不得其解。郭店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
C. 《史记》载,契是作为“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出土的楚简中却记载子羔向孔子询问契之父亲是否“贱而不足称”。
D. 徐旭生认为“周秦民族迁移之地,由史传所言迁都之地,略可考知。”他依据文献的线索,在陕西进行考古调查。
4.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以下材料中的反驳者列举出恰当的理由。
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战国楚竹简中有记载周朝始祖后稷的诞生传说。简文大意谓,后稷之母踩足迹,祈祷,而后诞下后稷。而《史记》中记载,后稷之母姜原踩巨人足迹,而后生子。两种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有人据此判定后稷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但亦有反驳者认为这两种文献可靠性不足。
5. 三篇材料对读者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哪些帮助?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 C 2. A
3. C 4. ①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即使两者记载一致,也不能判定后稷就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
②出土文献的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需要认真鉴别,不能因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一致就认为是历史真相的再现,也许只是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对于后稷诞生相关记载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鉴别。
5. ①材料一介绍了“二重证据法”提出的背景、含义以及学界对其的不同看法,帮助读者理解“二重证据法”的基本框架和目的。
②材料二阐述了“二重证据法”具有“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及其在当下出土文献研究中的运用情况,使读者明白其功用和在现代研究中的发展。
③材料三指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包含主观性和建构性,都需要鉴别,这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二重证据法”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盲目信任。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与顾颉刚的“层累说”,探讨了古史研究的方法与理念的差异。材料解析了“二重证据法”在古史考证中的双重功用,以及学术界对其作用的不同看法。同时,文章反思了二重证据法在实践中可能面对的挑战,提醒研究者要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进行审慎评估,进而深化对历史真相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共通之处”错误。材料二主要强调二重证据法在“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以及应将其发展为更具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并未着重体现其与疑古派观点有共通之处。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王国维并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错误,材料二提到“出于对当时学界疑古风气的拨正,王国维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主要局限在‘证明’或‘立’与‘信’上,而对补正或证伪则基本没有涉及或重视不够”,说明他不是没认识到,只是重视程度不够。
C.“但对比的用意不同”错误,材料二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比是为了说明二重证据法的功用,材料三对比是为了说明两者都需要鉴别,二者对比的目的都是围绕二重证据法,并非不同。
D.“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错误,材料三只是说不能盲目认为出土文献史料价值就高,也不能遇到与传世文献矛盾就以出土文献为依归,两者都需要鉴别,并非说要以传世文献为依归。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能力。
A.银雀山发掘出的竹简证明了孙武和孙膑不是同一人,体现的是“二重证据法”“立”和“信”的功用,即证明的作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
B.郭店出土竹简对《荀子》中“五行”作出解释,是补充了缺失内容,体现的是“立”的作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
C.《史记》记载契是帝喾的儿子,出土楚简的记载与之不同,对《史记》相关记载起到了质疑、辨伪的作用,体现了“二重证据法”“破”和“疑”的功用。
D.徐旭生依据文献线索进行考古调查,未体现“二重证据法”中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等相关功用,不符合“破”和“疑”的功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从材料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未必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实录”可知,无论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楚竹简(出土文献),还是《史记》(传世文献),它们所记载的内容都不是绝对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即便二者关于后稷诞生传说的记载基本一致,也不能仅仅据此就认定后稷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因为其记载本身可能受到撰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虚构、附会等情况。
②材料三提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一样,其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如何也是需要认真加以鉴别的……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资料与流传千年的文献记载一致,也不等于是历史真相的再现,只是说明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对于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楚竹简和《史记》中关于后稷诞生的记载,虽然二者相符,但不能简单等同于这就是历史事实,必须要对这些记载的真实程度进行仔细甄别,不能轻易认定后稷就一定真实存在,因为有可能只是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保留了相似的初始记载模样,而实际所记内容未必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情况,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去分析、判断其记载内容的真实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先是阐述了“二重证据法”提出的时代学术背景(即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引发古史大讨论,疑古派盛行,导致中国文化不可信观念盛行)。接着解释了其含义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之间的互证,并举例说明其运用典范。最后还呈现了学界对它的不同看法,如李幼蒸的批评以及对这种批评的分析解读。通过这些内容,读者能够清晰地知晓“二重证据法”是在怎样的学术环境中产生的,它具体所指是什么,以及在学界引发了怎样的反响,从而搭建起对这一方法的基本认识框架,明白其想要达成的目的。
②材料二先是对比了顾颉刚层累说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关注重点的不同,进而详细剖析了二重证据法具有既能“疑”“破”又能“信”“立”的双向功用。然后结合近年出土文献研究情况,具体说明了二重证据法如今的运用方式。通过这些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二重证据法并非单一功能的方法,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并且清楚它在现代的出土文献研究实践中是如何被拓展应用的,知晓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深化对该方法的理解。
③材料三着重强调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带有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在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方面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甄别。如果盲目认为它们所记就是事实,不加分辨地去互证等操作,很可能得出不准确的结论。所以了解到它们都需要鉴别这一点,能让读者在运用“二重证据法”时更加谨慎、科学,清楚认识到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所在,避免陷入对这两类文献盲目信任的误区,从而更合理地运用“二重证据法”开展研究等活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记游洞庭西山
叶圣陶
洞庭西山周围一百二十里,山峰重叠。我们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
上午八点,我们出胥门,到苏福路长途汽车站候车。八点三刻,汽车到站,开行半点钟就到了木渎,票价两毛。开往洞庭东山的裕商小汽轮正将开行,我们买西山镇夏乡的票,每张五毛。轮行半点钟出胥口,进太湖。亲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昏黄的湖波似乎尽量在那里涨起来,远处水接着天,间或界着一线的远岸或是断断续续的远树。晴光照着远近的岛屿,淡蓝,深翠,嫩绿,色彩不一,眼界中就不觉得单调,寂寞。
十二点一刻到达西山镇夏乡,我们跟着一批西山人登岸。码头上有人力车,我们不认识去石公山的路,就坐上人力车,每辆六毛。和车夫闲谈,才知道西山只有十辆人力车,一般人往来难得坐的。车在山径中前进,两旁尽是桑树茶树和果木,满眼的苍翠,不常遇见行人,真像到了世外。果木是柿、橘、梅、杨梅、枇杷。杨梅干枝高大,屈伸有姿态,最多画意。路就围在山腰间,我们差不多可以抚摩左边山坡上那些树木的顶枝。树木以外就是湖面,行到枝叶茂密的地方,湖面给遮没了,但是一会儿又露出来了。
十二点三刻,我们到了石公饭店。这是节烈祠的房子,我们选定靠西的一间地板房,有三张床铺,价两元。节烈祠供奉全西山的节烈妇女,门前一座很大的石牌坊,密密麻麻刻着她们的姓氏。隔壁石公寺,石公山归该寺管领。除开一祠一寺,石公山再没有房屋,惟有树木和山石而已。这里的山石特别玲珑,从前人有评石三字诀叫做“皱,瘦,透”,用来品评这里的山石,大部分可以适用。人家园林中有了几块太湖石,游人就徘徊不忍去;这里却满山的太湖石,而且是生着根的,而且有高和宽都达几十丈的,真可以称大观了。
饭店里只有我们两个客,饭菜没有预备,仅能做一碗开洋蛋汤。一会儿茶房高兴地跑来说,从渔人手里买到了一尾鲫鱼,而且晚饭的菜也有了,一小篮活虾,一尾很大的鲫鱼。问可有酒,有的。本山自制,也叫竹叶青。打一斤来尝尝,味道很清,只嫌薄些。
吃罢午饭,我们出饭店,向左边走,大约百步,到夕光洞。洞中有倒挂的大石,俗名倒挂塔。洞左右壁上刻着明朝人王鳌所写的寿字,笔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绵延很宽广,题着“联云嶂”三个篆字。高头又有“缥缈云联”四字,清道光间人罗绮的手笔。从这里向下到岸滩,大石平铺,湖波激荡,发出汩汩的声音。对面青青的一带是洞庭东山,看来似乎不很远,但是相距十八里呢。这里叫做明月浦,月明的时候来这里坐坐,确是不错。我们照了相,回到山上,从所谓一线天的裂缝中爬到山顶。转向南往下走,到来鹤亭。下望节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齐,小巧,好像展览会中的建筑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轩。出石公寺向右,经过节烈祠门首,到归云洞。洞中供奉山石雕成的观音像,比人高两尺光景,气度很不坏,可惜装了金,看不出雕凿的手法。石公全山面积一百八十多亩,高七十多丈,不过一座小山罢了,可是山石好,树木多,就见得丘壑幽深,引人入胜。


展开余下试题回饭店休息了一会儿,我们雇一条渔船,看石公南岸的滩面。滩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涛冲进去,作鸿洞的声响,大约和石钟山同一道理。渔人问还想到哪里去,我们指着南面的三山说,如果来得及回来,我们想到那边去。渔人于是张起风帆来。横风,船身向右侧,船舷下水声哗哗哗。不到四十分钟,就到了三山的岸滩。那里很少大石,全是磨洗得没了棱角的碎石片。据说山上很有些殷实的人家,他们备有枪械自卫,子弹埋在岸滩的芦苇丛中,临时取用,只他们自己有数。我们因为时光已晚,只在岸滩照了几张照片,就迎着落日回船。一个带着三弦的算命先生要往西山去,请求附载,我们答应了。这时候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湖面渐渐升起烟雾,风力比先前有劲,也是横风,船身向左侧,船舷下水声哗哗哗,更见爽利。渔人没事,请算命先生给他的两个男孩子算命。听说两个都生了根,大的一个还有贵人星助命,渔人夫妻两个安慰地笑了。船到石公山,天已全黑。坐船共三小时,付钱一块二毛。饭店里特地为我们点了汽油灯,喝竹叶青,吃鲫鱼和虾仁,还有咸芥菜,味道和白马湖出品不相上下。九时熄灯就寝。听湖上波涛声,好似风过松林,不久就入梦。
1936年
(节选自《叶圣陶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文本二:
写作者自己的行动是动的,是叙述;写所游境地的光景是静的,是记述。游记在性质上属于叙述文,目的在借文字“引人入胜”,生命全在流动的一点上。最好的方法是将作者的行动和所游境地的光景合在一处写;这就是说,写作者行动的时候要和境地的光景有关联,写境地的光景的时候也要和作者的行动有关联。……写所游境地的光景,都是从作者眼中看到或是心上感得的,这就把作者的行动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了。
(节选自叶圣陶、夏丏尊《文话七十二讲》,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夫提到的西山人力车很少,与下文“不常遇见行人”呼应,人少而桑树茶树果木却多,给读者描绘了西山世外桃源的景象。
B. 文章除了记游写景外,将交通工具、中转站点、主要景点及各项花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可以为后来的游览者提供详细的参考。
C. 秀美 山水安抚了作者的心灵,他淡然平和的笔调下,既饱含着对祖国山水的深沉热爱,也隐藏着对战乱时局的愤懑之情。
D. 本文文风严谨、平实,文字有时凝练雅致,有时平白如话,变换自如,笔法舒徐从容,给人纯熟老到、凝重隽永的感觉。
7. 关于文中游船的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波涛冲击滩石的鸿洞声响而联想到石钟山,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求实精神和审美情趣。
B. 渔人夫妻因为孩子算命的结果很好而高兴,对于他们的迷信思想,作者十分不以为然。
C. 黄昏时分太阳西下,黄水染上淡红,湖面烟雾渐起,风力渐劲,使作者顿生苍茫之感。
D. 将湖上波涛声比作风过松林,不但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涛声的柔和舒缓,更丰富了联想。
8. 文本一是山水游记,却不乏写“人”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文本二中提到,写作游记要“把作者的行动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答案】6. C 7. A
8. ①人物描写增添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人物的出现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氛围,使游记不仅仅是对山水风景的记录,更是对当地生活场景的描绘。
②人物与风景相互映衬,丰富游记内涵。作者在描写石公山风景的同时,也写了山上的人,展现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使风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风景又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③通过人物活动展现作者的游览经历与心境变化。作者的游览经历是通过与不同人物的互动展开的,这些人物的存在串联起作者的整个游览过程。同时,作者的心境也在与人物的接触中有所体现。
9. ①行动与路途风景相融合。作者在记录自己的行程时,详细地描述了沿途的风景,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在路途中欣赏风景的状态,将行动与风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②行动与景点景观相呼应。作者的每一步行动都伴随着对景点景观的细致描写,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游览轨迹,同时也感受到每个景点的特色。
③行动中的心境变化与风景相映衬。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也和风景相互映衬,作者心境的变化与风景的变化相互交织,体现了行动与境地光景的紧密融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解析】
【导语】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隐藏着对战乱时局的愤懑之情”错误。从文本内容来看,作者主要是在以一种悠然、闲适的笔调记录此次游览洞庭西山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于展现西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致以及游览过程中的点滴趣事等,并没有体现出 “隐藏着对战乱时局的愤懑之情”,文中无相关的暗示或体现这一情感的内容。
故选C。i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B.“对于他们的迷信思想,作者十分不以为然”错误。文中并没有体现作者对渔人夫妻让孩子算命这种行为“十分不以为然”。作者只是在记录这一游览过程中的小插曲,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叙述,没有表达出批判或否定的态度。
C.“使作者顿生苍茫之感”错误。原文是“这时候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这里是“使人”起苍茫之感,不是作者自己顿生苍茫之感。
D.“表现出涛声的柔和舒缓”错误。“听湖上波涛声,好似风过松林”,主要是表现出涛声的宏大,而不是柔和舒缓。风过松林往往会给人一种气势较强的感觉。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特点的把握能力。
①人物描写增添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在游记中,作者与车夫的闲谈展现了当地的交通情况。如文中提到“西山只有十辆人力车,一般人往来难得坐的”,这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西山人力车的稀缺,也从侧面反映出西山相对宁静、少有人来的环境特点。车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山径中乘车的情景,增添了游记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饭店茶房的描写也很生动。茶房高兴地告知作者买到了鲫鱼和活虾,这一细节体现出当地的饮食供应情况。这些人物的出现和他们的行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氛围,使游记不仅仅是对山水风景的记录,更是对当地生活场景的描绘。
②人物与风景相互映衬,丰富游记内涵。作者在描写石公山风景的同时,也写了山上的人。比如石公山的节烈祠供奉着全西山的节烈妇女,门前的石牌坊刻着她们的姓氏。这些人物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作者眼前,但通过对节烈祠的描述,展现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使风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文中的渔人也是重要的人物形象。渔人张帆驾船,带着作者游览石公南岸的滩面和三山岸滩。在渔船上,作者听到了波涛声,看到了落日、烟雾等景色。渔人的行动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如“渔人于是张起风帆来。横风,船身向右侧,船舷下水声哗哗哗”,人物的活动让风景更加生动,而风景又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③通过人物活动展现作者的游览经历与心境变化。作者的游览经历是通过与不同人物的互动展开的。从与车夫交流了解路途情况,到在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汕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