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来看,二重证据法的运用已大大超越王国维的时代,既被用来释古、证明,也被用来疑古、辨伪。首先,当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指向一致时,前者作为证据证明后者。出土文献一般没有经过后人的改动,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面貌,同时又有相对确定的考古年代,故其作为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其次,当传世文献存在错讹、附会或后人篡改的情况时,出土文献证明其有伪或不可靠,王国维称之为“纠正”,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乏此例。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传世文献的记载有缺失、遗漏,出土文献。对其作出补充。 人们往往认为二重证据法与疑古是对立的,疑古派的最终“破产”是大量考古发现与二重证据法应用的结果。但结合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情况,我们不应将二重证据法与疑古、辨伪对立,而应将其发展为具有更广阔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 (摘编自梁涛《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 材料三: 西山尚志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者没有设想出土文献的记载可能有“伪”。这触及了问题的要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未必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实录。如甲骨文的商王世系是当时的官方历史陈述,是商王室建构的自我发展、走向辉煌的历史,是否具有神话附会的部分?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是一种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之间的关系。杜勇说:“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一样,其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如何也是需要认真加以鉴别的。文字的错讹自不必说,而史事的可靠与否尤须分辨。如果认为凡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都高于传世文献,可以照单全收,或者遇到史事与传世文献相异或矛盾之处,即以出土文献为依归,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即使地下出土文字资料与流传千年的文献记载一致,也不等于是历史真相的再现,只是说明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也许我们将早期文本与晚期文本都视为史家建构的历史叙述文本才更合理。 (摘编自徐良高《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期望扭转疑古学风,恢复学界对中华文明的信仰,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B. “有个人的偏向”是指王国维用证古抗衡疑古,李幼蒸没有考虑这一点,对王国维的批评失之偏颇。 C. 材料一突出展现王国维和疑古派的分歧,而材料二则认为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共通之处。 D. 相较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同样可能出现文字错讹,其中记载的史事也并不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颉刚用西方理论考察中国上古史,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 B. 王国维并未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在补正和证伪方面的功用,窄化了其使用范畴。 C.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着重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但对比的用意不同。 D. 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不一定高于传世文献,这启示我们应以传世文献为依归。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二重证据法”“破”和“疑”的功用的一项是( ) A. 古史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后世怀疑两人是同一人。银雀山发掘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B. 《荀子》中提到“五行”,但又没有具体说明,后人不得其解。郭店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 C. 《史记》载,契是作为“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出土的楚简中却记载子羔向孔子询问契之父亲是否“贱而不足称”。 D. 徐旭生认为“周秦民族迁移之地,由史传所言迁都之地,略可考知。”他依据文献的线索,在陕西进行考古调查。 4.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以下材料中的反驳者列举出恰当的理由。 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战国楚竹简中有记载周朝始祖后稷的诞生传说。简文大意谓,后稷之母踩足迹,祈祷,而后诞下后稷。而《史记》中记载,后稷之母姜原踩巨人足迹,而后生子。两种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有人据此判定后稷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但亦有反驳者认为这两种文献可靠性不足。 5. 三篇材料对读者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哪些帮助?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 C 2. A 3. C 4. ①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文本,均包含着撰述者的主观性和建构性,即使两者记载一致,也不能判定后稷就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 ②出土文献的真实程度和史料价值需要认真鉴别,不能因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记载一致就认为是历史真相的再现,也许只是后世文本流传有序,较好保存了原初文本的面貌,对于后稷诞生相关记载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鉴别。 5. ①材料一介绍了“二重证据法”提出的背景、含义以及学界对其的不同看法,帮助读者理解“二重证据法”的基本框架和目的。 ②材料二阐述了“二重证据法”具有“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及其在当下出土文献研究中的运用情况,使读者明白其功用和在现代研究中的发展。 ③材料三指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包含主观性和建构性,都需要鉴别,这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二重证据法”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盲目信任。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与顾颉刚的“层累说”,探讨了古史研究的方法与理念的差异。材料解析了“二重证据法”在古史考证中的双重功用,以及学术界对其作用的不同看法。同时,文章反思了二重证据法在实践中可能面对的挑战,提醒研究者要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进行审慎评估,进而深化对历史真相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两者的学术观点除了对立,另有共通之处”错误。材料二主要强调二重证据法在“疑”与“信”、“破”与“立”两方面的功用,以及应将其发展为更具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并未着重体现其与疑古派观点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