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  2025-01-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一轮收官验收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AI艺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且其中伴随着褒贬不一、喜忧参半,但AI艺术寓含着蓬勃的生机和丰富的潜能,尤其是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为艺术的审美表意拓展新空间、呈现新境界提供了帮助。
所谓“AI”,指由人类创造的智能,其实质是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其要义在于能以一种类人的方式对外在刺激做出反应,并生成智能策略、行为、文本等的信息生态机制。与之相应,所谓“AI艺术”,可视为一种以人类的艺术观念、审美范式为参照,在人机共创中借助AI技术生成多样态文本的艺术形态。近年来,作为AI进入2.0时代的标志,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艺术活动之中。
在AI艺术的创新发展中,视听艺术形态及其创作的“典型性”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美学背景,更有现实的依据。首先,就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来说,相比过去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印刷文化,当代文化展现的是一幅以视听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图景,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感知世界的新方式和新美学。其次,在艺术发展中,与传统的文学、绘画、音乐等相比,视听艺术后来居上,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其创作生产风生水起。尽管引起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无疑是重要的因素。再次,就新兴的AI艺术来说,衡量其发展程度和进步、成就的显著标识无疑是“作品”。近年来,伴随技术进步并基于表意符号的数字化编码,AI艺术在形态上由单一表意符号文本快速进阶为融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意符号的复合文本,并通过复合符号表意,使文本在流动、变化中成为意义生成与增殖的场域。AI艺术的这种特点与艺术创作由单一符号向复合符号、由简单表意向复杂表意发展的规律相吻合,也与视听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相契合,且预示了AI艺术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向,即符号多元、表意丰富、叙事创新、风格彰显等是AI艺术进一步发展、成熟的标志。时至今日,相比电影等视听艺术形态,AI诗歌、AI音乐、AI绘画的创作生产愈发显得简便易行,重要原因在于,后者是单一符号文本,其审美表意相对简单、容易;前者是复合符号文本,其审美表意则复杂、困难得多。在这种意义上,视听艺术形态成为AI开疆拓土的重点领域和生长级,与其说是偶然,还不如说是必然,而所谓AI赋能影视创作只是两者双向奔赴的外在表征。
在美学的维度,基于人机共创的生产方式,AI艺术的形式探索不断拓展、进化,内容生成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其中既见优长,又显不足。在优长上,AI艺术创作具有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特点,以至但凡人类艺术已有的表意方式、生产要素和环节等均可成为AI渗透、嵌入的用武之地。比如,编剧、美术、拍摄等的多工种辅助,语音、图像、脚本等的多模态转换与生成,以及AI诗歌、AI绘画、AI音乐、AI视听艺术等的多样态文本呈现。诚如上述代表性视听作品所显现的,想象力丰富、影像清晰逼真、生产效率高几乎是AI艺术创作与生俱来的特点。就不足来说,当前的AI艺术创作存在幻想类题材居多、篇幅短小等局限,以及视觉形象生硬、蒙太奇含糊其词、细节表现失真等问题。进一步说来,若用更重要、更严格的尺度来衡量,上述局限、问题或许只是阶段性的不足;而叙事方式简单、人物塑造乏力、情感表达苍白则是AI艺术创作须补齐的短板、超越的阈限。因为这不仅涉及艺术的质量与水准,更关乎艺术创作的独创性、情感性、思想性,以及艺术形式和内容、艺术表现力与审美关系的统一等核心议题。这或许表明,对AI艺术的创新发展来说,新的形式与思想情感表达的交相辉映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用发展的眼光看,被人苛求的领域恰是人们寄寓的向往之所,也是AI艺术创作须跨越的沟坎。如果说,AI艺术是科技与美学接引开新的产物,那么,跨越这些沟坎仍须两者在融通化育中进一步切近艺术和审美的渐近线。或许,与人类的优秀作品相比,AI艺术恐难以达至叙事细腻、场面壮阔、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境界,但我们不能低估AI的变革力量。无疑,若是仅将AI视为辅助性的工具,那么,所谓“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AI已然展现了强大的功能;如果人类对AI有更高的期许,保不齐AI艺术会呈现别样的光景,何况人类对“艺术”的认知和评价从未定于一尊,而艺术的新实践常常会倒逼人类“修法”。可以说,AI艺术的“希望”已显现在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之中,并很有可能通过运用新的技术、丰富新的形式、激发新的创意而呈现艺术的新境界。
(摘编自彭文祥《AI艺术: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
材料二:
AI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的,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所得一切均非原创,既受限于“已有”,又缺失于“未知”。尽管在许多单项技能上人工智能比人“聪明”,但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的计算程序最终无法形成原创能力,它可以根据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譬如,仅靠技术智能,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艺术来自生活,AI艺术来自语料库;艺术家用灵魂创作,AI用程序表达;艺术的“根”源于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而AI创作则是冷冰冰的“无痛操作”。正因如此,如果没有历史先贤的引领,人工智能领悟不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洞察不了《红楼梦》“好了歌”的寓意。如果用智能机器人代替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它不会有任何发自内心的欣喜与自豪,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的原因。
(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目前AI艺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其寓含着巨大的潜能,将会使艺术的审美表意呈现出新境界。
B. “AI”的要义在于能以一种类人的方式对外在刺激做出反应,并生成智能策略、行为等的信息生态机制。
C. 从美学维度看,AI艺术创作存在着视觉形象生硬、蒙太奇含糊其词、细节表现失真等问题,缺点比优点明显。
D. AI艺术的“希望”已显现在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之中,其被人苛求的领域恰恰是AI艺术创作要跨越的方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编剧、美术、拍摄等的多工种辅助”等例子,论证了“AI艺术创作具有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特点”的观点。
B. AI艺术创作是基于人类艺术创作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因此,AI艺术创作只能从技术方面支持人类创作。
C. “而艺术的新实践常常会倒逼人类‘修法’”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修法”指人类提高对“艺术”的认知水平。
D. 目前,AI创作的一切均非原创,因为AI创作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的,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视听艺术形态成为AI开疆拓土的重点领域和生长级”理由的一项是( )
A. 视听艺术形态成为主导文化,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感知世界的新方式和新美学。
B. 与传统艺术相比,视听艺术形态更具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
C. 视听艺术形态是复合符号文本,审美表意复杂,与AI艺术发展的特征相契合。
D. 与其他艺术形态相比,视听艺术形态创作生产起来更简便易行。
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含意的理解。
5. 假如你将参加“AI艺术创作”交流会,请根据材料,有逻辑地列出发言要点。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嫦娥的月亮”指的是来自生活、用灵魂创作的人类艺术,“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指的是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的AI艺术;②“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意思是AI艺术与人类艺术相比,没有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
5. ①介绍AI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视听艺术开疆拓土,AI艺术创作优长与不足并存。②正视AI创作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③展望AI艺术创作的发展前景:科技与美学接引开新,带来AI艺术的希望。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艺术的潜力与局限性。材料一强调AI艺术的创新维度,指出其符号表达的丰富性和叙事多样性,但也承认其在情感表达和深度方面的不足。材料二则聚焦AI创作的原创力缺失,认为AI无法像人类艺术家那样以灵魂创作,仅能从既有资料中推导生成。这两种视角共同呈现了AI艺术发展过程中需克服的挑战和可能的突破方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缺点比优点明显”说法错误,文中说“其中既见优长,又显不足”“上述局限、问题或许只是阶段性的不足”,可见,AI艺术创作优长与不足并存,不能说缺点比优点明显。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AI艺术创作只能从技术方面支持人类创作”说法错误,文中说“并很有可能通过运用新的技术、丰富新的形式、激发新的创意而呈现艺术的新境界”可知,还可能“激发新的创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视听艺术形态创作生产起来更简便易行”说法错误,文中“简便易行”是视听艺术形态与AI诗歌等相比的结论,不属于“视听艺术形态成为AI开疆拓土的重点领域和生长级”的理由。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材料二说“艺术来自生活”“艺术家用灵魂创作”,而“AI艺术来自语料库”“AI用程序表达”,可见,“嫦娥的月亮”指的是来自生活、用灵魂创作的人类艺术,“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指的是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的AI艺术;
②材料二说“艺术的‘根’源于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而AI创作则是冷冰冰的‘无痛操作’”,可见,“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意思是AI艺术与人类艺术相比,没有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介绍AI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结合材料一“AI艺术寓含着蓬勃的生机和丰富的潜能,尤其是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为艺术的审美表意拓展新空间、呈现新境界提供了帮助”“其中既见优长,又显不足”可知,视听艺术开疆拓土,AI艺术创作优长与不足并存。
②正视AI创作的局限:结合材料二“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的计算程序最终无法形成原创能力……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可知,缺少艺术原创力,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
③展望AI艺术创作的发展前景:结合材料一“AI艺术的‘希望’已显现在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之中,并很有可能通过运用新的技术、丰富新的形式、激发新的创意而呈现艺术的新境界”可知,科技与美学接引开新,带来AI艺术的希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茅盾
灰色阴沉的天空。在严寒的覆罩下,冻僵了一切的空想和梦幻,只有严肃的现实,推动着梅女士前进。时局的急遽开展,又要求更多的青年去参加活动。梅女士也接受了这历史的动员令。很匆忙,很兴奋,她过了一冬。然而春又来了。还是从前那个叫人冥想,叫人做梦,叫人愁思回顾的春。
那一天午后,躺在马路上的太阳光反射出不可轻视的热力,沪宁车站里装满了人。不是低头急走,便是东张西望似乎在找什么。梅女士便又混在涌出来的人丛中。
忽然她的臂膊被拉住了,一个快活的声音冲散了她的愁闷:
“我们都在这里,梅!”
是徐绮君,后面跟着微笑的李无忌。
汽车人力车流走的车辙间,这里那里,躺着三四张传单。对峙的两家百货商店的漂亮的门面,依然吞进又吐出一群一群的顾客。
是照常的繁华和平静,然而是大风暴以后的繁华和平静!
梅女士和徐绮君沿着南京路向西走。对街同昌车行样子间的大玻璃窗破了一块,碎玻璃片落在水泥的行人道上,已经被往来的脚踏成粉屑,①而在这亮闪闪的碎堆中间,分明还有殷然的一滩血迹!这就是牺牲者的血!可是现在悠闲地踏过的,是一些擦得很亮的皮鞋,是一些云霞样的纱裙飘荡着迷人的芳香,是一些满足到十二分的笑脸,似乎不曾有过什么值得低头一看的事情发生在这个地点。
南京路上满浮着稳定的空气。行人道上有寥寥的几个“三道头”和印度巡捕。老闸捕房门口排列着五六个全武装的万国商团,门里的长甬道上有骑巡的马打盘旋。靠着老闸捕房这边的行人道不准通行。过往的人们也许为此睁一下瞌睡样的眼睛,但是一个解释立刻浮上她的心:这是外国人在那里保护他们的捕房,提防着闹乱子。
从老闸捕房向东到抛球场,这南京路精彩的中段,闹热是加倍。梅女士和徐绮君在人丛中慢慢地挤。那边洋货店的样子陈列窗前有三两位青年站着瞧那些花花绿绿的舶来品,俄而又踅到隔壁的钟表店窗前站住。纸包也在他们腋下夹着。梅女士留神搜看,禁不住心里突突地跳。早已满街布遍了这些分子!
然而还只有十一时半。梅女士和徐绮君走进了一家点心铺子。这里也是比平常拥挤些,也有些嘴角里藏着微笑,眼睛里冒着兴奋的男女青年。他们都是来赴这历史的盛筵。准定是他们到结婚的礼堂时也有这样一副神情,这样一种鼓舞的心情!
徐绮君向四下里张望着,忽然独自笑起来了。
“笑什么?绮?”
“因为我想起《水浒传》上梁山泊好汉打劫法场的情形。”
徐绮君低声说。而在得到了梅女士的一声软笑的回答后,她又带些询问的意味接下去:
“人家是要打劫一位兄弟或是一位头领,我们呢?”
“我们是要打劫整个上海的心,要把千万的心捏成为一个奇大无比的活的心!”
忽然一片嚷声从窗外进来。一个狂怒的声音在喊:
“起来呀,起来呀!咱们中国人!”
所有的人儿都跳起来拥到窗外洋台上,梅女士抢在先头。下面是蠕动的头的圆阵。尖耸出来的红布包头的印度巡捕扬起了木棒子乱舞。“三道头”扭住了一位高大的男子,他还在狂怒地喊。蓦地他的右手一撒,传单飞起在空中,接着便是雷一样的喝彩声和鼓掌声。
今天的第一枪放射了!虽然还没到命令所指定的时候,梅女士再也忍不住,探手到腋下想拿那纸包,可是没有,纸包还放在里面桌子上呢。她再看手表,只有十二点十几分,显然是太早;还没到总攻击的时候,不能自由行动,让敌人各个击破。纪律是神圣的!
两位女士匆匆地离开那点心店。刚才的人堆已经被驱散了,传单在几个店员手里,低声念读,侧着头。空气是在跳动了。人们走得更加匆忙。梅女士她们俩沿马路向西去。后面来的三个人一队从她们身边擦过,挨着每家商铺丢进些传单去,其中一位拿着大排笔在玻璃窗上抹一下,又一位便接手按上一条猩红大字的标语。
“该动手了罢?耐得住的才是鬼!”
梅女士这样想,对徐绮君瞬了一眼,便打开纸包来。她们紧跟在前面三个人一队的背后,敏捷地严肃地发传单,贴标语,毫无阻碍,直到快近浙江路口,再不能过去。
这个交通孔道的所谓“日升楼”附近,现在变成了战场。②悲壮的呼啸,夹着热烈的掌声,像怒涛一般卷来,直要震坍那些冲霄的高楼。马路上,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攒动的人头。两边商铺的楼窗也挤满了兴奋的脸。电车车窗里往外伸长着颈脖子的,嘴里也在狂喊一些不知什么的话语。从永安公司的屋顶花园,正当十字街头,撒下无数红的黄的白的传单来,被湿风吹着在满天里飞。而像欢迎这些传单,下面动乱着的头颅的森林中便腾出雷一般的呐喊。
梅女士拼命往前挤。前面一家商铺的方石头上,站着一个人,喷出满口的飞沫,高喊“打倒帝国主义”。人丛中猛跳出个“三道头”,抓住了那位演说者的衣领,一面扬起了手枪开路。两三个印度巡捕也赶来舞动木棍子了。密集的人堆里闪出一条缝来了。但是呼噪得更加凶猛。梅女士疾钻过面前的人层,赶到那方石头前,就填补在那“岗位”里,狂吼着这样的话语:
“看看我们的人呀!被他们捉,被他们枪毙!中国人齐心呀!赶走这批强盗!……”
她的声音哑了,并且她即使涨破了肺管,也不能超过群众的欢噪的响应。她看见徐绮君在人堆里对她做手势。她疾转过脸去,眼前晃出个高大的印度巡捕,凶神似的冲过来。“无抵抗么?”这问句只在她脑膜上一闪,她随即更用力地怒吼:
“中国人齐心呀!打那些杀人的强盗!——咄,亡国奴!”
像石块一般对那个冲近来的印度巡捕掷过这最后的两句,梅女士急跳下石台,混在人堆里再向前挤。
不知从什么时候下起头的雨,现在是愈来愈大了。可是只像些油,群众的怒焰只有更高些。南京路,浙江路口的广场装满了愤怒的群众和他们的呐喊,什么车辆都不能通行。目的地!八方合流的目的地!今天战士拼死攒攻的阵地!吓,他们已经占领了这阵地!
对面先施公司门楣上的大时钟正指着三点零十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冻僵了的空想和梦幻又开始躁动起来,此时此刻,梅女士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B. “今天的第一枪放射了!虽然还没到命令所指定的时候”,这表明当时的革命青年缺乏组织纪律性。
C. 文中梅女士与徐绮君关于《水浒传》的对话,在看似轻松的笑谈中,深刻地揭示了此次发传单的意义。
D. 梅女士面对人群的两次呼喊,既有动员中国人齐心的呼告,也有对帝国主义及其印度巡捕等帮凶的痛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①中的“擦得很亮”“云霞样”“迷人的芳香”“满足到十二分”等修饰语,运用反衬,用词越美,悲痛越深。
B. 文中加点的“稳定的空气”喻指当时部分人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下文读传单后“空气是在跳动了”形成呼应。
C. 小说中“梅女士留神搜看,禁不住心里突突地跳”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梅女士内心的恐惧与紧张。
D. 画线句②中“像怒涛一般”“震坍”“雷一般”等词,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描写了发传单时的热闹场面。
8. 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小说中群众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9. 小说《虹》创作于1929年,选文部分在交代社会背景上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6. B 7. C
8. ①在革命动员之前,群众的思想处于麻木、消沉、茫然的阶段,不关心革命,也不知道往何处去。如“不是低头急走,便是东张西望似乎在找什么”“可是现在悠闲地踏过的,是一些擦得很亮的皮鞋”等描述。
②在经过革命的极力动员后,群众的革命热情被点燃了,如“可是只像些油,群众的怒焰只有更高些”“浙江路口的广场装满了愤怒的群众和他们的呐喊”等描述,表明群众已经迸发出巨大的革命力量。
9. ①描写人物的语言,通过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交代反帝反封建的社会背景。如“中国人齐心呀!打那些杀人的强盗!——咄,亡国奴”表明当时我国仍处在半殖民社会。
②运用隐喻暗示社会背景,如“灰色阴沉的天空”“过了一冬。然而春又来了”,表明经过低潮后,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③运用细节描写暗示社会背景,如“也有些嘴角里藏着微笑,眼睛里冒着兴奋的男女青年”表明当时的爱国青年已充满革命热情。
【解析】
【导语】《虹》通过梅女士的革命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反抗情绪。茅盾用对比手法描绘了社会表面上的繁华和平静与潜在的革命波澜之间的矛盾。梅女士的坚定信念和行动代表着进步青年对抗压迫的决心。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表达了革命者在重重压迫下,依然坚守信念、唤醒群众的勇敢精神。这种叙述既反映了动荡年代的现实,又激励了当时的读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
B.“这表明当时的革命青年缺乏组织纪律性”说法错误,“今天的第一枪放射了”指传单因高大的男子被“三道头”扭住后才掉了出来,因此并不能说“这表明当时的革命青年缺乏组织纪律性”,文中还说“还没到总攻击的时候,不能自由行动,让敌人各个击破。纪律是神圣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刻画了梅女士内心的恐惧与紧张”说法错误,从“纸包也在他们腋下夹着”“早已满街布遍了这些分子”及全文来看,梅女士主要是担心与紧张,并没有“恐惧”。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思想特点的能力。
①在革命动员之前:沪宁车站,人们“不是低头急走,便是东张西望似乎在找什么”,行色匆匆却又毫无目标的状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时局似乎毫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做着自己的事;同昌车行样子间外,“还有殷然的一滩血迹!是牺牲者的血”,可是现在悠闲地踏过的,“是一些擦得很亮的皮鞋,是一些云霞样的纱裙飘荡着迷人的芳香,是一些满足到十二分的笑脸,似乎不曾有过什么值得低头一看的事情发生在这个地点”,群众无视曾经在此发生的牺牲事件,对革命斗争等没有丝毫触动,沉浸在自己看似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思想上的麻木不仁;老闸捕房门口“有骑巡的马打盘旋……行人道不准通行“时,过往的人们“也许为此睁一下瞌睡样的眼睛,但是一个解释立刻浮上她的心:这是外国人在那里保护他们的捕房,提防着闹乱子”,从不探究,安于现状,处于一种茫然、消极的思想状态。
②革命动员中:当“起来呀,起来呀!咱们中国人”第一声呐喊响起后,“日升楼”附近“夹着热烈的掌声,像怒涛一般卷来”,马路上,“挤满了兴奋的脸”。“可是只像些油,群众的怒焰只有更高些”“浙江路口的广场装满了愤怒的群众和他们的呐喊,什么车辆都不能通行”,整个浙江路口的广场装满了愤怒的群众和他们的呐喊,大家齐心抗争,彻底摆脱了之前麻木、消沉的思想状态,迸发出坚决反抗、争取革命胜利的强大力量。此时大家对这样的革命举动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开始有了响应的举动,群众已经被带动起来,思想上从原本的冷漠向愿意关注、响应革命转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手法、探讨创作背景的能力。
①通过人物语言体现社会背景:文中人物的语言极具感染力,且直白地反映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背景。梅女士高呼“中国人齐心呀!打那些杀人的强盗!——咄,亡国奴”的话语和“起来呀,起来呀!咱们中国人”这样激昂愤慨的话语,都清晰地展现出当时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处于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外国势力在我国领土上肆意横行,对民众进行残酷镇压,而广大民众不甘心被奴役,内心燃起反抗帝国主义的强烈怒火,试图通过团结抗争来捍卫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体现出当时有识之士迫切希望唤醒全体中国人,共同对抗外敌、改变国家命运的社会思潮。
②借助隐喻暗示社会背景:小说开篇提到“灰色阴沉的天空”,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简单描绘,更是一种隐喻,象征着当时整个社会的压抑、沉闷氛围,暗示国家正处于黑暗时期。“过了一冬。然而春又来了”,这里的“冬”可隐喻革命的低潮阶段,社会局势严峻,民众的抗争行动受到重重阻碍;“春”则代表着希望与转机,意味着经过艰难时期后,革命的高潮即将来临,民众的反抗意识逐渐觉醒,革命的力量在不断积聚,就如同春天万物复苏一般,新的斗争浪潮即将涌起,生动地暗示了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
③运用细节描写暗示社会背景:文中提到“也有些嘴角里藏着微笑,眼睛里冒着兴奋的男女青年”,这一细节描写虽着墨不多,却从这些青年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内心怀揣着对革命的热情和期待,已经被革命的思潮所感染,积极投身到即将到来的斗争中去,反映出当时革命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蓬勃发展以及民众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的社会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癸亥,帝①亟召宰相入,幽峻于别所。帝见冯道等,泣曰:“王峻陵朕太甚,欲尽逐大臣,翦朕羽翼。朕惟一子,专务间阻,暂令诣阙,已怀怨望。岂有身典枢机,复兼宰相,又求重镇!观其志趣,殊未盈厌。无君如此,谁则堪之!”贬峻商州司马。帝虑邺都留守王殷不自安,命殷子尚食使承诲诣殷,谕以峻得罪之状。峻至商州,得腹疾,帝犹愍之,命其妻往视之,未几而卒。
初,杀牛族与野鸡族有隙,闻官军讨野鸡,馈饷迎奉,官军利其财畜而掠之;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五个”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