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出的条件。“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是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是构成美的出现的有力因素。因此,美是存在的,可以被感知到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 (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材料二: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至于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我个人以为正在其可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活泼开放,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关于这种功能,西方的接受美学也曾有所论及。按照西方接受美学中作者与读者之关系来看,则作者的功能乃在于赋予作品以一种足资读者去发掘的潜能,而读者的功能则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挥的实践。而且读者在发掘文本中之潜能时,还可以带有一种“背离原意的创造性”,所以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有人问“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我相信,宇宙间确有一种属灵的东西。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 (摘编自《叶嘉莹访谈: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自然美和精神美,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和移情。 B. 美感的获得需要主观心理和客观之物两方面的准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C. “隔帘花叶有辉光”,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的心理距离必是审美消极条件。 D. 心的修养为发现美作准备,“移我情”“移世界”才能发现美,感知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有独一无二的文字和声音美感,也使中华诗词具有最独特性的美感。 B. 钟嵘的《诗品》有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句话可以阐释诗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诞生后便具有了一种供读者发掘的功能,这种发掘有可能背离作者初衷,可视为读者的再创造。 D. 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往往是读者自身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叶嘉莹先生认为它能兴发感动,唤起富于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移人之情”这一概念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C.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材料一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不会灭亡的原因。 【答案】1. C 2. A 3. D 4. ①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引用王羲之和华兹华斯的话,得出“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的论点。 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如引用郭六方的《舟还长沙》区别“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论证“‘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 ③丰富论证内容,使论证更全面。如引用诗人艾里略的话,从韵律节奏、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论证“‘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 5. ①具有音韵之美: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 ②具有情感之美: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具有兴发感动的功能: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动和联想,使其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心灵和精神的升华改造。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美的本质和获取美感的心理准备,强调主观内心和客观条件的结合。引用古人诗句和现代诗人观点,强调“移情”作为审美的重要条件。材料二分析中华诗词的独特美,基于语言特征和诗人生命体验,传达诗词中情感的感染力及其永恒性。两则材料共同关注美感的获取过程,但分别从广义美学和中华诗词的角度展开,强调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必是审美消极条件”错误。原文中“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与“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不能简单叠加,得出“必然”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也使中华诗词具有最独特性的美感”错误。材料二指出“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由此可知,“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不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原文“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才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移人之情”是指人的情感与外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上,或者从客观事物中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原文“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情感赋予形象中,才体现移情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