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5  2025-01-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5.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他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在大宇宙中,小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兹华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因此,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
美感的获得,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感情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欣赏自然之物时,要先把个人的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方向,再来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需要指明的是,这种“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不同于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理解这一区别,可以结合女诗人郭六方的《舟还长沙》来理解: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和日常生活有了相当的距离,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一片自然美的形象里。
在主观心理条件之外,还需要客观之物方面的条件,即物的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同时它的线条节奏能把帘子外的花叶纳入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之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节奏、旋律、和谐,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并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富有内涵、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一种格式,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这里就是美,“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通过美感来摄取。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找不到美的踪迹的,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找寻。
心的修养是为发现美作准备。捷克诗人里尔克在《柏列格的随笔》中写道:“诗并不像大家所想的,徒是情感,而是经验。”也就是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感情,使之发现美,即“移我情”;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使之成为美的对象,即“移世界”。


浏览完整试题“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出的条件。“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是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是构成美的出现的有力因素。因此,美是存在的,可以被感知到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
(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材料二: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至于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我个人以为正在其可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活泼开放,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关于这种功能,西方的接受美学也曾有所论及。按照西方接受美学中作者与读者之关系来看,则作者的功能乃在于赋予作品以一种足资读者去发掘的潜能,而读者的功能则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挥的实践。而且读者在发掘文本中之潜能时,还可以带有一种“背离原意的创造性”,所以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有人问“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我相信,宇宙间确有一种属灵的东西。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
(摘编自《叶嘉莹访谈: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自然美和精神美,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和移情。
B. 美感的获得需要主观心理和客观之物两方面的准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C. “隔帘花叶有辉光”,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的心理距离必是审美消极条件。
D. 心的修养为发现美作准备,“移我情”“移世界”才能发现美,感知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有独一无二的文字和声音美感,也使中华诗词具有最独特性的美感。
B. 钟嵘的《诗品》有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句话可以阐释诗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诞生后便具有了一种供读者发掘的功能,这种发掘有可能背离作者初衷,可视为读者的再创造。
D. 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往往是读者自身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叶嘉莹先生认为它能兴发感动,唤起富于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移人之情”这一概念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C.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材料一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不会灭亡的原因。
【答案】1. C 2. A
3. D 4.
①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引用王羲之和华兹华斯的话,得出“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的论点。
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如引用郭六方的《舟还长沙》区别“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论证“‘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
③丰富论证内容,使论证更全面。如引用诗人艾里略的话,从韵律节奏、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论证“‘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
5.
①具有音韵之美: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
②具有情感之美: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具有兴发感动的功能: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动和联想,使其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心灵和精神的升华改造。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美的本质和获取美感的心理准备,强调主观内心和客观条件的结合。引用古人诗句和现代诗人观点,强调“移情”作为审美的重要条件。材料二分析中华诗词的独特美,基于语言特征和诗人生命体验,传达诗词中情感的感染力及其永恒性。两则材料共同关注美感的获取过程,但分别从广义美学和中华诗词的角度展开,强调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必是审美消极条件”错误。原文中“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与“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不能简单叠加,得出“必然”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也使中华诗词具有最独特性的美感”错误。材料二指出“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由此可知,“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不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原文“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才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移人之情”是指人的情感与外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事物上,或者从客观事物中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原文“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情感赋予形象中,才体现移情之“移”


展开余下试题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杜甫在战乱时期,将自己因时世艰难、国家动荡而产生的悲伤之感移注到花鸟身上,使得花也仿佛因感时而落泪,鸟也因恨别而惊心,符合“移人之情”。
B.“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山对视,仿佛世间万物都已远去,唯有敬亭山能与自己相知相伴,不会对自己产生厌倦之感。诗句将敬亭山人格化,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山上,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慰藉的心理,符合“移人之情”。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的形象被诗人陆游融入了自己孤高、不与世俗争艳的情感态度,诗人借梅花表达自身的心境,符合“移人之情”。
D.“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展现了春天泥土融化、燕子飞舞、沙滩温暖、鸳鸯栖息的画面,只是借景抒情,没有情感迁移,所以不符合“移人之情”这一概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出论点:文章开篇直接引用了王羲之以及诗人华兹华斯的话。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描述展现了其对宏大宇宙及丰富万物观察后所获得的愉悦审美体验,强调了从对自然事物的观赏中能收获美的感受;而华兹华斯对微小花朵所引发深刻思想的表述,则突出了即使是微小事物同样蕴含着能触动人心的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这一论点,为后文做铺垫。
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在阐述“移情”这一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并将其与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进行区分时,引用了女诗人郭六方的《舟还长沙》一诗。通过对这首诗中诗人自己身处生活中时未察觉家的美,而拉开一定距离后才发现家如同在画图中一样美的描绘,直观且生动地展现了“移情”在审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③丰富论证内容,使论证更全面:引用诗人艾里略的话,从节奏、韵律等艺术形式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节奏、旋律、和谐等并非空洞形式,而是与内容紧密相连,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论证了“‘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这一观点。借助艾里略对诗歌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见解以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一经典例子,既有对节奏等抽象概念的理论阐释,又有具体实例的支撑,极大地丰富了论证内容,让整个论证过程更加全面、深入且严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具有音韵之美:文中指出“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中国语言文字独有的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特征,为古典诗词奠定了音韵美的基础。古典诗词凭借其音韵美,无论是诵读还是吟唱,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音韵美的吸引力始终存在,使得不同时期的人们都愿意去学习、欣赏古典诗词,进而为其传承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保证了古典诗词不会走向灭亡。
②具有情感之美:文中提到“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强调了诗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古典诗词是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无论在生活中经历何种喜怒哀乐,都能从诗词中找到与之契合的情感表达,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诗词产生情感共鸣,每一代人都会将古典诗词继承传递给下一代,让它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所以不会走向灭亡。
③具有兴发感动的功能:文中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我个人以为正在其可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活泼开放,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说明了古典诗词具有激发读者情感、引发联想的功能特点。古典诗词凭借其精妙的意象营造和意境创设,能够让读者展开联想,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沉浸在诗词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古典诗词进而促使读者对自身的心灵和精神进行反思、升华与改造,这一积极作用会助力古典诗词不断地被人们阅读、传播和再创造,所以古典诗词不会走向灭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曹背观音去了
蔡崇达
母亲打来电话,问:“你记得阿曹吧?阿曹走了。”
她说:“镇上的人很笃定,阿曹必定成佛了。”
“你说的,是东石镇那个阿曹?”我非常错愕,“那个驼背的、可怜的阿曹?”
“是啊!”母亲回答的声音,更透亮了,让我突然想起,在东石镇的每年夏日,总有从太平洋上刮来的、被晒得松松暖暖的风。
大约早上六点,阿曹便会从西边的码头出发。
早上的他,一个背篓挂在前面,里面放着的是从西码头讨小海的渔民那儿批发来的小海鲜。一个背篓背在后面,里面有用细铁线固定着的一尊观音和一个小香炉。
每天早上,他会在九十点钟的时候路过我家。
他走得很慢,路过每户人家,只要看见开着门的,他便要从门里探进头去;门没开的,他还要踮着脚从窗户里探进头。
总是要先问:“你今天感觉好吗?”
记忆中,母亲似乎也很是欢喜每天的这个时刻,她会笑眯眯地回:“好像还不错。”
阿曹会回:“那太好了。”
下午两点多,他把那个卖鱼的背篓背到身后,把安放着观音的背篓挂在前面,下午的阿曹会喊着:“抽签啊,卜卦;观音啊,菩萨。求神啊,问事;观音啊,菩萨。”
他会在四五点的光景路过我家。如果是冬日的四五点,有时候会有霞光沿着西边的巷口淌进来。霞光覆满他全身,他脸上全是金黄色的皱纹、金黄色的岁月的浪,然后他笑出金灿灿的皱纹,眯着眼问:“你今天过得好吗?”
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下午的母亲,总似乎很忧伤,她会平淡地说:“挺好的。”
我不确定阿曹听得真不真切,他似乎尝出了语调的不同滋味,又似乎没有。他最终如早上一般,开心地回着:“那太好了。”
我问母亲:“阿曹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你觉得他应该成佛啊?”
母亲脱口而出:“他做得可多了。你不知道吧,其实我前几个月差点儿死了,还是阿曹拉住了我。”
母亲看我似乎被吓到了,说得更云淡风轻了:“其实也没干嘛,你父亲去世后,你们都走了,我就突然发烧病倒了,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就想着这样走了也挺好。”
母亲继续说下去了:“我感觉自己意识越来越模糊,身体越来越虚弱,然后,我突然听到,有人通过窗户不断喊:“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啊?’我知道,是阿曹来了。”
“我当时哪有力气回他话啊,我当时也不愿意回他话啊。我就想,喊久了没有回应,他自然会走吧。但他可真倔强,趴在窗户口,一遍遍地问:‘你今天好吗?你今天好吗?你今天好吗?’我本来是生气的,但他每问一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把我问哭了,然后我哭着说:‘我不好啊,我过得不好啊。’他一听我回应了,开心地喊着:‘要不要和菩萨说说话啊?这次抽签不用钱,菩萨说的。’”
不知不觉我的眼泪已经涌了出来。
“其实啊,阿曹救了我可不止一次,好几次可能连他都不知道。比如,有次是你还没出生,你父亲出海去了,快九个月还没回来,我几次去轮船社问,他们也说完全联系不上你父亲那艘船。我抱着你姐姐,想着干脆吃老鼠药死掉算了,阿曹恰好经过,他笑眯眯地问我:‘你今天过得好吗?’”


展开余下试题“有次是你快出生了,我突然摔了一跤,一摸,出了好多血。家里穷,我不敢去医院,我惊恐地摸着肚子,感觉肚子里的你似乎没动静了,我自责到一宿一宿地睡不着。然后阿曹经过了,问我:‘你今天过得好吗?’那天他还说,菩萨让我免费抽支签。我抽了,是上上签,阿曹说:‘签诗的意思是,这个孩子是菩萨送来给你的,任何妖魔苦厄都夺不走的……’”
我越听越难过:“这些我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从来不和我说?”
母亲倒自己笑了:“为什么要让你们知道?活在这世界上,谁的人生不是堆满了苦头,谁不需要学会吞下自己的苦头呢?”
母亲说:“所以这世间才需要有东石镇的阿曹啊。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看着别人啊。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每天走到每个人心头里问一句,不管被问的人有说没说,不管那个人是真好还是假好,但听着问这么一句,心里总要好过许多吧。”
“所以你觉得阿曹一定成佛了,对吧?”我觉得我终于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认定了。
“那可不是。”母亲着急地肯定着,“是我亲眼看到的。阿曹就在我面前升天的。”
“那天,台风刚过,满天都是好看的红霞。阿曹背着观音从东边走回来了,是上午。他走过来笑眯眯地问我:‘今天怎么样啊?’我说:‘很好啊。’他笑眯眯地说:‘那很好啊。’他开心地往前走了,就走几步路,突然就地坐下来了。我问:‘阿曹你今天怎么样啊?’”
“他笑眯眯地说:‘我很好啊,就是有些乏,我坐着休息下。’我忘记他坐了多久,以为他睡着了。然后突然有道霞光直直从石板路的西边一路照过来,直到照到他的身上。我看见阿曹和观音菩萨背靠背坐着,发着光。我走到他跟前喊他:‘阿曹啊,你还在吗?’阿曹没有回答我。我看见阿曹耷拉着的脸上,满脸金灿灿的笑容,仿佛每条皱纹里都透着光。我知道阿曹走了,我知道不用哭,但我还是哭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应该赶紧抬起头,然后我抬头了,我看到天上有团金灿灿的光,我认真地努力地辨认,我看到了,我看到那是阿曹背着观音菩萨的样子。我赶紧跑到巷子里来,一家家敲门,喊大家一起来看。很多人出来看了,很多人也看到了,他们开心地喊:‘阿曹背观音去了,阿曹真的背观音去了。’”
母亲突然停下不说了,我听出来了,母亲在电话那边轻声地啜泣。
我忘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一大早,便听到手机短信提示音不断在响。我打开了手机。是母亲发来的。
母亲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发短信给我,到刚刚已经发了三条。
每条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母亲在短信里问:
“你今天过得好吗?”
“你今天过得好吗?”
“你今天过得好吗?”
我鼻子酸酸的,但止不住地笑。
我想,母亲现在应该把大门全打开了,坐在门口,边做手工活儿,边问每个路过的人:“你今天过得好吗?”
毕竟是老去的小镇了,路过的人应该大都是老人,他们应该都会记得这曾经是阿曹每天会问大家的话,他们因此应该都会会心一笑,他们应该都会开心地回答着我母亲:“我挺好的啊,你呢?”
母亲最终还是顽固地把阿曹留在她的东石镇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叙述阿曹救助经历时虽语气平淡,但能清晰记得过往细节,可见阿曹的帮助对母亲意义重大,她并非不在意。
B. 文中对阿曹装海鲜和观音的背篓摆放位置调换的描写,体现了阿曹的生活规律以及观音菩萨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C. 文中多次出现“你今天过得好吗?”这句简单问候语,在不同情境下被阿曹反复提及,能够串联情节与凸显人物。
D. 文中通过描写阿曹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活动,如上午卖海鲜、下午背观音抽签,意在体现小镇生活节奏的缓慢与悠闲。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阿曹背观音去了”作为标题,既寓意丰富,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一层奇幻色彩。
B. 阿曹背的观音像象征着小镇人的精神信仰与救赎,是支撑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意象,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层层展开。
C.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阿曹与居民的对话以及母亲回忆中的场景等,这些细节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强化了真实感。
D. 文中两次出现的霞光,在结构上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使文章在叙事节奏上更为连贯,也强化了阿曹形象的一致性。
8. 如何理解“母亲最终还是顽固地把阿曹留在她的东石镇了”这句话的含意?
9. 文本中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阿曹的善良、悲悯和对他人的关怀精神深深触动了母亲,在她内心扎下了根。
②母亲想要阿曹的精神在小镇延续下去,她以自己的方式模仿阿曹,传承他的善意。
9.
①现实与回忆交织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现实部分叙述母子俩的谈话,回忆部分讲述阿曹事迹,两者相互补充,扩大了叙事空间。
②通过回忆展现阿曹在不同时期对母亲的帮助,多维度地刻画了阿曹的善良、热心与坚韧的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饱满。
③现实与回忆的切换,凸显出阿曹精神的延续性与影响力,表达了善意与关怀能跨越时空,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阿曹这个角色,展现了小镇居民的朴实与温情。即使生活艰辛,阿曹的每日问候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母亲对阿曹的珍视和对小镇的怀念,表现出人类对善意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文中通过对细节和景物的描绘,使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表达了关爱、坚韧和信仰的主题。结尾母亲的坚持象征着阿曹精神的留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意在体现小镇生活节奏的缓慢与悠闲”说法错误。描写阿曹不同时段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塑造阿曹的形象,突出他在小镇中的角色和影响力,而非单纯体现小镇生活节奏。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象征着小镇人的精神信仰与救赎,是支撑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意象”说法错误。虽然阿曹背着观音像且观音像有一定的精神象征意义,但它并非支撑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意象,故事更多是围绕阿曹的善良行为以及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开,并非由观音像推动情节层层递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①阿曹在母亲生命中的多个艰难时刻都伸出了援手,比如母亲病重想放弃时,阿曹执着地询问,唤起母亲回应并给予安慰;在父亲出海未归、母亲绝望时,他的问候像是一道光;还有母亲怀着“我”时遇到困境,阿曹的抽签鼓励给了母亲希望。这些经历让阿曹的善良、悲悯以及时刻关怀他人的精神深深地印刻在母亲的心里,就好像在她内心深处扎下了根一样。
②母亲想要让阿曹所代表的那种关心他人、用简单问候给他人带去温暖和力量的精神在小镇上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她开始像阿曹一样,坐在门口向每个路过的人询问“你今天过得好吗”,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模仿阿曹,传承他的善意,让这种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怀继续在小镇的生活中传递,使其成为小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叙述效果的能力。
①内容方面:现实部分主要叙述了母子俩的谈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张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