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秋叶之美;残叶是秋叶之极致。秋叶一般是红色的,或近似红色的。而红色是果实成熟的颜色,大量生物以至人类或全部或部分靠果实生存,他们看到成熟了的果实就有一种本能的喜悦,久而久之,这种对成熟果实的反应就内化于生物的基因,成为他们先天喜爱的东西。而果实,又是种子,是下一代的生命密码。自然,红色会被认为是美的。再往后,秋叶不仅成熟,还要衰老,走向死亡。这有什么美的呢?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衰老甚至死亡是件坏事,谁不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但是从整个物种来看,这却是一件喜事。因为一代个体能够衰老,说明它必有一种传宗接代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以上一代的衰老死亡为前提,才会有下一代的新生。而在这世代更替中,才会有机会产生变异,而经自然选择,更适宜的变异会被选中,该物种就有可能演化得更好。如果没有世代之间的衰老、死亡和新生,就没有这种演化的机会。因而,出现衰老,就意味着新生,意味着演化,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 ③当然,上述这种愉悦并不直观,是间接的审美。所以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感觉到的。然而就衰老本身,也有一种直接的审美。这就是衰老本身所包含的特质,如饱经风霜、老骥伏枥、德高望重,等等。记得在黄冈看过一幅苏轼所绘“老梅”的碑刻,其中的老梅曲折回转,疙瘩伤痕满身,只有一些零落梅花。这就是对衰老的欣赏,包含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对磨难的理解,然而这只是写残画老的部分原因。 ④歌颂青春和健美是对生命的赞歌。生命就是有序,就是条理。然而生命并不刻板,并非完全有序和具有周期性。怀特海说:“生命的本质要到既定秩序的破坏中去寻求。”正说明生命并不完全循规蹈矩,总有些跳出纹理框架的东西,它才生动,它才有演化和升级的机会。井井有条表面上看来很好,但它也失之于太有序了,审美上也就缺乏点儿趣味。太有序的东西往往出现在简单系统,而生命一定是复杂系统,它的表现不可能是秩序井然的,因为复杂难以绝对有序,它经常表现为部分的有序,部分的无序。反过来,看到这样的图景,我们就可以猜测有生命的存在。因而,如果生命是令我们惊喜和兴奋的东西,有序中之无序会激起我们的喜爱。 ⑤现在回头再看断桥残雪。经风吹日晒,雪开始消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雪率先融化,在房子屋顶的斜面,雪在风吹日晒时会较早滑落,残留下来的雪的外形就是在有序和无序之间。而断桥,就是人工建筑的残破。桥是人为设计和建造的,是非常有序的,当桥断了以后,就有些无序了,但这时正是在有序无序之间,也有可审美的趣味。断桥配残雪,自然与人工的有序无序之间搭配在一起,就有了双重的美感。 ⑥当然西湖之断桥并非真断,而是“断”的意境。真断之桥也并非罕见。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断壁残垣,是人为的设计和自然力的拆解之间的均衡。如我们欣赏长城遗迹,它的特点是迂回曲折的断壁残垣和长在城墙上的灌木野草,与那些被修葺整齐的古长城相比要更有味道。当然构成长城之美的因素还有很多,它有历史,人们到这里凭吊;它代表着变化,人们感受着它的沧桑之美。 ⑦老子说,“大成若缺”。意思是,真正圆满的东西看起来是有欠缺的。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种“不全”的感慨不正是千古绝唱吗?这可以用来说明“残”“断”审美的意义。正是因为在它们表象背后的完满蕴意,才会让人欣赏残缺之物。 3. 下列对“断桥残雪为什么美”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春、健康、完整,白齿红颜和花红柳绿体现生命之美。 B. 个体的衰老死亡,才会有下一代的新生,促进生命演化。 C. 有序中又有无序能体现生命的复杂性,更富有审美趣味。 D. 断桥残雪体现出自然与人工 有序无序之间均衡的美感。 4. 下列用以论证断桥残雪之美的论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墙垣零落、一片荒芜。 B. 故宫博物馆布局整齐划一,外观金碧辉煌。 C. 宋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 下列推断本文隐含前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物之美并不取决于客观实际,而取决于主观情感。 B. 美的事物既赏心悦目,又能够唤起人们的内在情感。 C. 具有历史,又代表发展变化,这样的事物才是美的。 D. 体现生命本质、具有丰富意蕴的事物具有审美价值。 6. 第③、⑥段都是对上一段内容的补充论证,请评析这两段论证的合理性。 7. 下面是《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请运用上文观点,分析地坛及四周破败残缺之美。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答案】3. A 4. B 5. D 6. 示例1:第③段的论证更合理。在上一段论述衰老“间接的审美”基础上,这一段论述衰老“直接的审美”;上一段说: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衰老甚至死亡是件坏事,但是从整个物种来看,这却是一件喜事。这一段补充论证:个体衰老本身所包含的美感特质;使论证更全面。第⑥段在第⑤段论述了桥断以后有序无序的美感之后,提出观点:西湖之断桥并非真断,而是“断”的意境,接下来理应论述断桥中“断”的意境,而文章却转而论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转移了论题。 示例2:这两段的论证都合理。在第②段论述衰老意味着新老更替、物种演化的基础上,第③段补充论证:个体衰老本身所包含的美感特质;使论证更全面。同样,在第⑤段论述了断桥残雪有序无序的美感之后,第⑥段意在由断桥拓展到所有的残破建筑,更充分说明“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