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8  2025-01-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宝山区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4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题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将生死寿夭等量齐观 观点。
【答案】 ①.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②.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③. 贾谊 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⑤.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渌”“牖”“诞”“殇”。
2. 按要求做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编排成一段话,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重道轻贫富, , , ,而以儒家的仁义忠信来定义贫富, , 。
①即不以金钱
②但影响亦颇深远
③是用道改变富贵的定义
④再进一步
⑤这种观点虽较极端
A. ③④①⑤② B. ⑤②①④③ C. ④③①⑤② D. ⑤②④①③
(2)班级组织如何读完《红楼梦》交流会,下列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电子书阅读器完成《红楼梦》阅读任务。
B. 观看忠实原著的经典电视剧替代小说阅读。
C. 以主要人物为重点,其余略读的方式读完。
D. 采用边阅读边梳理的方式读完了这部小说。
【答案】(1)C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④句“再进一步”作为过渡句,引出下文对前语境中“重道轻贫富”观点的具体解释;
③句“是用道改变富贵的定义”解释了“重道轻贫富”“再进一步”的具体内容。
①句“即不以金钱”与后文语境“而以儒家的仁义忠信来定义贫富”形成转折关系,进一步解释了“用道改变富贵的定义”的观点,儒家的“仁义忠信与上文“道”紧密照应;
⑤句“这种观点虽较极端”中的“这种”复指“重道轻贫富”这种认知,“较极端”属于评价。
②句“但影响亦颇深远”是对前面的评价进行补充,说明虽然极端但有深远影响。
故排序为:④③①⑤②。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阅读方式的把握能力。
A.这是一种现代化的阅读方式,完全可行。
B.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了解故事情节,但无法完全替代阅读原著的体验。小说中的细节、人物心理描写等通过电视剧难以完全传达。
C.这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尤其是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可以帮助读者抓住重点。
D.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有助于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故选B。
二、阅读 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这篇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断桥残雪为什么美
盛洪
①“断桥残雪”包含了“断”和“残”。这两个字都包含了不完整,遭破坏,有缺陷,凋零,枯萎,残破之意。虽然据说“断”是“段”的谐音,意思是说“段家修的桥”,但为何不说“段”而说“断”,也还是反映一种审美取向。这种意象也体现在了其他事物上。如残荷,残红,枯枝败叶,断壁残垣,等等,这些是自古文人画的一类题材,广泛存在于古今艺术家,如苏轼、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和吴冠中等人的创作中。一般认为,表示青春、健康、完整,白齿红颜和花红柳绿的才是审美对象,这些残缺不全的、衰朽破败的东西怎么可以审美?这是一种病态的美感吗?应该说不是。


浏览完整试题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秋叶之美;残叶是秋叶之极致。秋叶一般是红色的,或近似红色的。而红色是果实成熟的颜色,大量生物以至人类或全部或部分靠果实生存,他们看到成熟了的果实就有一种本能的喜悦,久而久之,这种对成熟果实的反应就内化于生物的基因,成为他们先天喜爱的东西。而果实,又是种子,是下一代的生命密码。自然,红色会被认为是美的。再往后,秋叶不仅成熟,还要衰老,走向死亡。这有什么美的呢?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衰老甚至死亡是件坏事,谁不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但是从整个物种来看,这却是一件喜事。因为一代个体能够衰老,说明它必有一种传宗接代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以上一代的衰老死亡为前提,才会有下一代的新生。而在这世代更替中,才会有机会产生变异,而经自然选择,更适宜的变异会被选中,该物种就有可能演化得更好。如果没有世代之间的衰老、死亡和新生,就没有这种演化的机会。因而,出现衰老,就意味着新生,意味着演化,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
③当然,上述这种愉悦并不直观,是间接的审美。所以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感觉到的。然而就衰老本身,也有一种直接的审美。这就是衰老本身所包含的特质,如饱经风霜、老骥伏枥、德高望重,等等。记得在黄冈看过一幅苏轼所绘“老梅”的碑刻,其中的老梅曲折回转,疙瘩伤痕满身,只有一些零落梅花。这就是对衰老的欣赏,包含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对磨难的理解,然而这只是写残画老的部分原因。
④歌颂青春和健美是对生命的赞歌。生命就是有序,就是条理。然而生命并不刻板,并非完全有序和具有周期性。怀特海说:“生命的本质要到既定秩序的破坏中去寻求。”正说明生命并不完全循规蹈矩,总有些跳出纹理框架的东西,它才生动,它才有演化和升级的机会。井井有条表面上看来很好,但它也失之于太有序了,审美上也就缺乏点儿趣味。太有序的东西往往出现在简单系统,而生命一定是复杂系统,它的表现不可能是秩序井然的,因为复杂难以绝对有序,它经常表现为部分的有序,部分的无序。反过来,看到这样的图景,我们就可以猜测有生命的存在。因而,如果生命是令我们惊喜和兴奋的东西,有序中之无序会激起我们的喜爱。
⑤现在回头再看断桥残雪。经风吹日晒,雪开始消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雪率先融化,在房子屋顶的斜面,雪在风吹日晒时会较早滑落,残留下来的雪的外形就是在有序和无序之间。而断桥,就是人工建筑的残破。桥是人为设计和建造的,是非常有序的,当桥断了以后,就有些无序了,但这时正是在有序无序之间,也有可审美的趣味。断桥配残雪,自然与人工的有序无序之间搭配在一起,就有了双重的美感。
⑥当然西湖之断桥并非真断,而是“断”的意境。真断之桥也并非罕见。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断壁残垣,是人为的设计和自然力的拆解之间的均衡。如我们欣赏长城遗迹,它的特点是迂回曲折的断壁残垣和长在城墙上的灌木野草,与那些被修葺整齐的古长城相比要更有味道。当然构成长城之美的因素还有很多,它有历史,人们到这里凭吊;它代表着变化,人们感受着它的沧桑之美。
⑦老子说,“大成若缺”。意思是,真正圆满的东西看起来是有欠缺的。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种“不全”的感慨不正是千古绝唱吗?这可以用来说明“残”“断”审美的意义。正是因为在它们表象背后的完满蕴意,才会让人欣赏残缺之物。
3. 下列对“断桥残雪为什么美”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春、健康、完整,白齿红颜和花红柳绿体现生命之美。
B. 个体的衰老死亡,才会有下一代的新生,促进生命演化。
C. 有序中又有无序能体现生命的复杂性,更富有审美趣味。
D. 断桥残雪体现出自然与人工 有序无序之间均衡的美感。
4. 下列用以论证断桥残雪之美的论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墙垣零落、一片荒芜。
B. 故宫博物馆布局整齐划一,外观金碧辉煌。
C. 宋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 下列推断本文隐含前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物之美并不取决于客观实际,而取决于主观情感。
B. 美的事物既赏心悦目,又能够唤起人们的内在情感。
C. 具有历史,又代表发展变化,这样的事物才是美的。
D. 体现生命本质、具有丰富意蕴的事物具有审美价值。
6. 第③、⑥段都是对上一段内容的补充论证,请评析这两段论证的合理性。
7. 下面是《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请运用上文观点,分析地坛及四周破败残缺之美。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答案】3. A 4. B
5. D 6. 示例1:第③段的论证更合理。在上一段论述衰老“间接的审美”基础上,这一段论述衰老“直接的审美”;上一段说: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衰老甚至死亡是件坏事,但是从整个物种来看,这却是一件喜事。这一段补充论证:个体衰老本身所包含的美感特质;使论证更全面。第⑥段在第⑤段论述了桥断以后有序无序的美感之后,提出观点:西湖之断桥并非真断,而是“断”的意境,接下来理应论述断桥中“断”的意境,而文章却转而论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转移了论题。
示例2:这两段的论证都合理。在第②段论述衰老意味着新老更替、物种演化的基础上,第③段补充论证:个体衰老本身所包含的美感特质;使论证更全面。同样,在第⑤段论述了断桥残雪有序无序的美感之后,第⑥段意在由断桥拓展到所有的残破建筑,更充分说明“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的道理。


展开余下试题7. 示例:本文认为,破败残缺的表象下的完满蕴意,使事物具有审美意义;《我与地坛》中“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充分体现地坛的破败零落,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四周的“老”柏树以及到处野草荒藤,更显苍老荒芜;地坛与四周草木原本的有序之中又有了无序,这样,自然与人工的有序无序搭配在一起,就有了双重的美感。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解析“断桥残雪”的意象,引发对残缺之美的思考。作者从自然现象和人类建构两方面探讨残缺与衰老的美感,认为这种美感源于对生命复杂性的理解以及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演化。文本强调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和谐美,借助文人画和古迹例证,反驳了对残缺美的病态印象,认为生命的真实与不完美反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内涵的理解能力。
A.文章重点论述的是“断桥残雪”所体现的残缺、不完整之美,而“青春、健康、完整,白齿红颜和花红柳绿体现生命之美”这种完整、健康的美并非是文章对“断桥残雪为什么美”所阐述的内涵。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建筑的残破之美,和文中提到的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如长城遗迹的断壁残垣)相呼应,能够作为断桥残雪之美的论据。
B.体现的是一种完整、有序、华丽的美。而文章重点论述的是“断桥残雪”所包含的“断”“残”之美,即不完整、有序和无序结合的美感,不能作为论证断桥残雪之美的论据。
C.“残月”体现了残缺之美,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断桥残雪的“残”所蕴含的审美趣味一致,都展现了不完整事物的美感,能够作为论据。
D.“枯荷”是残荷,体现了残缺的美。与文中提到的残荷等残缺不全的审美对象相契合,也能够作为断桥残雪之美的论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A.文章并不是强调美取决于主观情感而不取决于客观实际。文章虽然涉及审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但重点是通过对生命现象(如秋叶的衰老等)以及建筑景观(如断桥残雪、长城遗迹等)的分析,来阐述“残”“断”之美背后的生命本质和意蕴,而不是单纯强调主观情感决定事物之美。
B.文章不是围绕美是赏心悦目和唤起内在情感来论述的。主要是从生命的演化、有序与无序、建筑的残破等角度来挖掘“断桥残雪”等具有“残”“断”特点事物的美感,没有着重提及美的事物要满足赏心悦目和唤起内在情感这两个条件。
C.具有历史和代表变化只是部分事物(如长城遗迹)美的因素之一,不能涵盖文章对“断桥残雪”等多种事物美的全部解释。文章还涉及到生命现象中的衰老、有序和无序结合等内容,并非只强调历史和变化这两个因素决定事物之美。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示例1:
认为第③段的论证更合理。
第②段主要从物种演化的宏观角度阐述了秋叶衰老死亡对于整个物种新生和演化的积极意义,这种审美是比较间接的。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衰老甚至死亡是件坏事,因为谁都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但是从整个物种来看,这却是一件喜事。因为一代个体能够衰老,说明它必有一种传宗接代的机制。第③段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对于衰老本身还有一种直接的审美。它列举了“饱经风霜、老骥伏枥、德高望重”等衰老所包含的特质,还以苏轼所绘“老梅”的碑刻为例,老梅“曲折回转,疙瘩伤痕满身,只有一些零落梅花”,体现了对衰老的欣赏。这使得对“残”之美的论证更加全面。
认为第⑥段的论证不合理。
第⑤段重点论述了断桥残雪在自然与人工的有序无序之间搭配所产生的双重美感,主要围绕断桥残雪本身展开。而第⑥段首先承接上文提出西湖之断桥并非真断,而是“断”的意境的观点。而提出观点之后,按照逻辑,后文应该对断桥中“断”的意境进行阐述,但是后面却说到“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即论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并且举了长城遗迹有着迂回曲折的断壁残垣和长在城墙上的灌木野草,与修葺整齐的古长城相比更有味道,进一步说明了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转移了论题。
示例2:
这两段的论证都合理。
第②段主要从物种演化的宏观角度阐述了秋叶衰老死亡对于整个物种新生和演化的积极意义。而第③段说到个体本身包含美感特质,如饱经风霜、老骥伏枥、德高望重,等等。所以,第③段是对第②段的补充论证。
第⑤段论述了断桥残雪在自然与人工的有序无序之间搭配所产生的双重美感,而第⑥段仍然在论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并且由断桥残雪本身拓展到所有残破的人工建筑,如长城遗迹,从而更充分说明“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的道理。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这可以用来说明‘残’‘断’审美的意义。正是因为在它们表象背后的完满蕴意,才会让人欣赏残缺之物”可知,本文认为,破败残缺的表象下的完满蕴意,使事物具有审美意义。
在《我与地坛》中,地坛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等,处处彰显着饱经岁月沧桑、历经风雨磨难后的痕迹。所以通过“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充分体现地坛的破败零落,具有历史的沧桑感。
地坛四周愈见苍幽的柏树是“老”柏树,并且到处是茂盛的野草荒藤,更显得地坛苍老荒芜。
地坛原本是有着规整的建筑布局,古殿、高墙、玉砌雕栏等都体现着人工设计的有序性。然而经过岁月侵蚀,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等变化打破了原有的规整,出现了无序的状态。然而经过岁月侵蚀,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等变化打破了原有的规整,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如今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地茂盛生长,也呈现出了无序的状态。这样,自然与人工的有序无序搭配在一起,在有序和无序之间营造出别样的美感,使得地坛呈现出独特的、因破败残缺而带来的审美趣味。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世界
姜昕
①小女孩儿独自趴在窗口。她的一只胳膊撑着窗台,手托着腮,微微仰着头,小小轮廓初现的脸上一双大大的黑白分明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窗外……她就那样久久地趴在窗台上,一脸的沉醉,整个人沐浴在月光中……
②夜已经很深了,可是,她还没有入睡。那是因为从窗帘的缝隙里“跑”进来的一束月光,那束淘气的光线不偏不倚恰好留在她脸上,那让她小小的灵魂莫名其妙就无法安静了。
③那是她从未见过的夜晚,那么“明亮”——是的,那个生命里最初感受到的有关夜晚的美丽留给她的印象就是这两个字。她从不知道月亮也会有那么大的力量,竟然可以把夜晚的世界照耀得那么美丽:近处的田野、稍远的果园、更远处的山峦全都清晰可见,却又和白天不同——它们像是笼罩在薄纱般朦胧的气体中,又像是沉浸在干净而柔和的水中,而那层将她眼前的世界变得仿佛梦境般迷人的气体,正是月光。
④她轻轻打开窗,探出头去,空气是那么新鲜,觉得心间有些莫名的东西要释放,可是她只能对着窗外月光中的世界发呆——她还没有能力捕捉那个神奇的夜晚带给她稚嫩心灵的冲击。可是,那正是美对她最初的显现——那个夜晚的月亮仿佛就是专门为开启她小小的灵魂而照耀的!
⑤那个小女孩儿就是我。
⑥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在我还是个小孩儿时,那一到夜晚就兴奋不已的现象已经预示了我未来的轨迹——不知是因为我那时恰好拥有的那间相对独立而又“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还是因为我天生就是一只一到晚上就会两眼发亮的猫……那些夜晚一直是我小时候的秘密,有关它们,我从没跟小朋友们提起,我的爸妈更是从无察觉,否则,我大概就不能继续享有那份作为一个小孩子实在无力保卫的“自由”了。


展开余下试题⑦那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西山脚下,而且,我们家所属的那栋楼是家属院儿最后的一栋,我小屋窗外的景象就是这样的:院墙外是麦田,很大的一片;接着是果园,苹果、桃、梨、杏儿、核桃、枣树……一直绵延到西山的支脉;窗户右面是一片松柏林——在那时我的眼里,那可是“森林”,是和那些童话书有关的地方。我总幻想着,如果能在那儿碰到王子、七个小矮人或者即便是巫婆(我当然只会把自己想象成白雪公主或小红帽),那以后的故事将会怎样;左边过了马路就是山,春天的时候山上开满了桃花、杏花、梨花,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红叶混合着金黄,那些色彩,就像记忆里的童年一样如梦似幻。那座山里结满了我小时候的故事,就像酸树上的果实,有酸有甜,只不过不同的是,当它们坠入了记忆的泥土,就在我心里都变成了甜的。
⑧我小时候胆子特别大,我喜欢四处乱跑,而且总爱带着我的猫。每一个放学回家的黄昏晚饭前,做完了功课,我都会抱着猫到田野或“森林”间玩,在林间和田埂上的时候,我是只喜欢奔跑的“小梅花鹿”。那时显然也是我的猫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候,它会像只小狗儿那样在我周围欢蹦乱跳,时不时还会尾随一只蜻蜓、蝴蝶、小鸟什么的,不见了踪影。只要我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从草丛某个深处探出灵巧的身影,然后一溜烟儿地又回到我身边来……太阳快要落下山的时候,天空里耀眼的云霞常常会让我呆住了,她似乎在一天比一天强烈地对我诉说着某种憧憬——快快长大,展开翅膀,追随着太阳的脚步,去看看那灿烂云霞深处,她居住的山谷究竟是怎样奇妙的地方……
⑨我说的这些只是我小时候的一种快乐,一个人的时候的快乐。
⑩对我来说,好像从很早开始,我的世界就有两个:白天的世界和夜晚的世界——那种区分就像是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世界和我一个人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和我心里的世界——直到今天,我也从未打算去区分,它们之间我究竟更该在乎哪个。因为,它们就像白天和夜晚的交替,带给我不一样的快乐,自然而然地,也构成我生命的整体。
(节选自自传体小说《长发飞扬的日子》的序曲部分)
8. 全文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而①-④段采用第三人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 第⑦段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请加以赏析。
10. 第⑧段描写猫的动作情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11. 第⑥段说“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联系全文,赏析其构思之妙。
【答案】8. 用第三人称能够打破第一人称的视角局限,多角度描写小女孩的形象之美与环境之美;如描写小女孩清澈明亮的眼睛,人与月光融合的情景,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能够客观叙述小女孩当初“还没有能力”捕捉心灵冲击的心智特点;人称变化也带来情感节奏的变化,从舒缓深情场景描写转换到自然活泼的童年生活回忆之中。
9. 以山里结满“酸树上的果实”比喻小时候在山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又以果实落到泥土中比喻故事成为记忆;从果实“有酸有甜”到现在“都变成了甜的”,说明当初经历的故事有苦有乐,但是如今都成了甜蜜的回忆;将情感心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味觉,形象地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情。
10. 猫是我的玩伴,欢蹦乱跳、灵巧可爱的猫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很大乐趣;同时描写猫的欢快活泼,侧面烘托了“我”在田野林间玩耍时的自由快乐之情。
11. 总结上文,说明那天晚上对“我”未来生活的影响;而这种独自享受自由的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值得回忆,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从空间上说,很自然地从自己的卧室转移到其余场景;“很多年以后”提示着时间上的不同,从童年到“很多年以后”,又回到童年,前后时间自由切换;感性与理性交织,行文错落有致,叙事富于变化。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展现了作者童年的记忆和体验,巧妙地将夜晚与白天、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比,体现了童年的纯真与幻想。描绘了小女孩对月夜的神往和日常生活中的童趣。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情感铺垫,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人称的能力。
第三人称叙述能够打破第一人称的视角局限,允许作者从外部观察小女孩,详细描述她的外貌、动作和环境,如“一双大大的黑白分明的眼睛”和“月光中的世界”,这增加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由“她从不知道月亮也会有那么大的力量,竟然可以把夜晚的世界照耀得那么美丽:近处的田野、稍远的果园、更远处的山峦全都清晰可见……”可知,通过第三人称,作者可以更自由地描绘月光下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效果。第三人称使得作者能够客观地描述小女孩“还没有能力捕捉那个神奇的夜晚带给她稚嫩心灵的冲击”,这反映了她当时的心智状态。从第三人称的描述转换到第一人称的回忆,带来了情感节奏的变化,由“那个小女孩儿就是我”“在我还是个小孩儿时,那一到夜晚就兴奋不已的现象已经预示了我未来的轨迹……”等可知,使得叙述从深情的场景描写自然过渡到活泼的童年生活回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由“那座山里结满了我小时候的故事,就像酸树上的果实”可知,“酸树上的果实”比喻小时候在山里发生的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就像酸树上的果实有酸有甜。“果实落到泥土中”比喻这些故事成为记忆。果实成熟后落到泥土中,象征着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当它们坠入了记忆的泥土,就在我心里都变成了甜的”,说明当初经历的故事有苦有乐,但如今回忆起来都成了甜蜜的回忆。将情感心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味觉(酸甜),形象地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情。通过味觉的比喻,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回忆的甜美和温暖。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它会像只小狗儿那样在我周围欢蹦乱跳,时不时还会尾随一只蜻蜓、蝴蝶、小鸟什么的,不见了踪影”可知,猫的欢蹦乱跳、灵巧可爱的动作描写,突出了猫作为“我”的玩伴,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猫的存在使得“我”的童年时光更加丰富多彩。
由“只要我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从草丛某个深处探出灵巧的身影,然后一溜烟儿地又回到我身边来”可知,通过描写猫的欢快活泼,侧面烘托了“我”在田野和林间玩耍时的自由和快乐。猫的状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情,进一步强化了“我”对童年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增强了文本的情感表达。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句话首先是对前文“那正是美对她最初的显现——那个夜晚的月亮仿佛就是专门为开启她小小的灵魂而照耀的”等描述的小女孩夜晚独自享受月光的情境进行了一种总结。前文详细描述了小女孩如何被月光吸引,以及那种夜晚带给她的独特感受。“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一表述,预示着接下来作者将要从一个更加成熟、理性的角度去回顾和解读这段童年的经历。它为后文详细展开作者小时候的各种活动和感受做了铺垫。“那些夜晚一直是我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宝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