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假设在A地和E地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同时,A、B、C、D、E5个点将这段路均匀地分成4段。假设现在有甲、乙两家快餐店想在这条公路上开店,那么如何选址将会是最合理的呢? ③根据上面的假设,最合理的布局是一家设在B处,一家设在D处。这样它们就会各自拥有整条公路上1/2的客流量。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最优,现实情况未必如此。如果想要争取更多顾客,甲快餐店会想,只要把店址往中间挪一点,就能从乙快餐店手中争取到一部分顾客,虽然左边的顾客可能会因此多走一点路,但是他们不可能因此而去乙快餐店,因为那样的话将走更多的路。而如果甲快餐店往中间移动了,乙快餐店也会往中间移动,原因是一样的。经过双方多轮的互相较量,最终都将店址定在了C处。 ④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快餐行业,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同行扎堆。比如说,沃尔玛总喜欢跟家乐福在一起,阿迪达斯喜欢与耐克在一起。这些扎堆现象的本质同肯德基与麦当劳位置关系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位置博弈中寻求最合理的解,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 ——以上内容节选自《博弈论——最高级思维和生存策略》 3. 根据第4章内容,以下行为可用“纳什均衡”理论来解说的一项是( ) A. 多家公司协商确定投资比例、技术分工和利润分配方案。 B. 某家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独立定价,以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C. 多家公司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抵制新加入市场竞争的同行。 D. 某家公司不研判其他公司的经营策略,坚持自己的商业布局。 4. 分析第4章第①段转述萨缪尔森和坎多瑞的话产生的作用。 5. 以下各项中,对节选两章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楚交界处村民的博弈表明“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可以主观选择。 B. 甲、乙两家快餐店分别从B处和D处向C处挪动,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C. 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选址策略完全是基于互相模仿,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 D. 快餐店选址的模型分析说明,商业竞争中的同行最终一定会扎堆到一起。 6. 小普读完这两章内容后,觉得作者的写法与《乡土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他选取了一些角度进行比较,请帮他完成以下表格。 写法 《乡土中国》 本书 用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核心概念 ___________ 用乒乓球在锅中经过动态碰撞达到最终平衡的现象,解释“纳什均衡”是博弈过程中,不断通过动态调整达成策略平衡的一种状态。 建立章节之间的结构关联 第四部分“差序格局”为第五部分的“道德观念”、第六部分的“家族结构”以及第七部分的“男女有别”提供了理论基础,后三个部分是对差序格局在不同维度的展开和细化。四部分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 7. 小普读完本文后产生了一个困惑:“理性”应是客观冷静、平静通达,但是文中两次提到报复是理性的选择,令人费解。请结合本书标题和节选两章的内容,为小普答疑解惑。 【答案】3. B 4. (1)先巧妙地引用经济学权威研究者萨缪尔森的言论,故意构建认知误区(刻板印象):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关键只在于对供需关系的掌握(充分条件)。
展开余下试题(2)然后引出博弈论专家的观点,指出掌握“纳什均衡”是研究经济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打破了先前的认知。 (3)这种先立后破的写法,在吸引读者注意的同时,为下文阐释“纳什均衡”这一主要概念进行了铺垫,同时暗示博弈论对于推进经济学研究的突破性贡献。 5. A 6. ①. 用“像水波纹一样向外扩散”来解释“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亲疏程度随着距离的远近而递减(富有伸缩性)的特点。/用“捆柴”来解释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明确的特点。 ②. 第4章提供了纳什均衡的理论基础,而第7章则通过分析肯德基与麦当劳扎堆选址的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两者共同构成了对纳什均衡概念的全面阐述。 7. (1)对概念 理解必须基于具体语境,本文中的“理性”需要从博弈的角度来理解,它特指人在参与博弈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不是出于道德情感或性格品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 (2)作者在第4章⑥⑦段中特意区分了“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指出对于现实问题的考虑,不光是寻求利益的平衡,而是要考虑各种其他因素,在博弈中提倡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深入探讨了理性决策与现实选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在非合作博弈中,策略选择如何影响最终的均衡状态。通过对快餐店选址的分析,展示了商业竞争中的策略博弈,成功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通俗化,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纳什均衡”,就是在多人参与的博弈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的策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 A. 描述 是多家公司协商确定方案,这涉及合作而非博弈,不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 B. 描述的是某家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独立定价,以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符合“纳什均衡”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策略制定自己最优策略的定义,因为市场行情可以视为其他公司策略的反映。 C. 描述的是多家公司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抵制新加入的同行,这同样涉及合作而非博弈,不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 D. 描述的是某家公司不研判其他公司的经营策略,坚持自己的商业布局。这不符合“纳什均衡”中根据他人策略制定自己策略的要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1)以萨缪尔森的言论为引言构建了一个经济学研究的刻板印象,指出了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2)随后通过坎多瑞的补充,指出仅掌握供需还不够,还需了解“纳什均衡”。通过转折和铺垫,打破了先前的认知误区,为下文阐释“纳什均衡”进行了铺垫; (3)先立后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写法既符合逻辑顺序,又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体现博弈论对于推进经济学研究的突破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 选项符合文章中的描述,魏楚村民通过不同的策略选择,达成了不同的均衡状态,表明均衡的好坏可以主观选择。 B.“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错误,从原文第③段来看,甲乙两家快餐店分别从B处和D处往C处移动,正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退而求其次”。 C.“完全是基于互相模仿,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错误,从原文第④段来看,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选址策略,是在位置博弈中寻求最合理的解,即最优的“纳什均衡”点,并非仅仅是基于互相模仿。 D.“最终一定会扎堆到一起”错误,从原文第④段来看,“扎堆现象”的本质是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但并非所有商业竞争中的同行最终都会扎堆到一起,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文章中指出,同行扎堆只是寻求最优纳什均衡点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必然的结果。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1)首先找到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西方团体格局”等。然后找到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要求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可以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可填写:用“像水波纹一样向外扩散”来解释“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亲疏程度随着距离的远近而递减(富有伸缩性)的特点。/用“捆柴”来解释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明确的特点。 (2)本书节选了第4章和第7章,首先要概括两章的主要内容,第4章着重介绍了纳什均衡理论,从标题等部分可以看出;而第7章主要以“有肯德基的地方就有麦当劳”为例,来解释纳什均衡理论。两章都在介绍对纳什均衡概念,而第7章是对第4章在现实中应用的一种体现。可填写:第4章提供了纳什均衡的理论基础,而第7章则通过分析肯德基与麦当劳扎堆选址的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两者共同构成了对纳什均衡概念的全面阐述。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1)结合文章标题可知,在本文中,“理性”特指博弈论中的理性,即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与日常语境中的“理性”(如客观冷静、平静通达)有所不同。可解释为:对概念的理解必须基于具体语境,本文中的“理性”需要从博弈的角度来理解,它特指人在参与博弈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不是出于道德情感或性格品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 (2)在节选的两章中,作者多次提到“理性”的选择,特别是在第4章中,通过魏楚交界处村民的博弈案例,展示了“理性”决策在博弈中的重要性。然而,这里的“理性”并不是指简单的报复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而是指参与者在考虑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最优策略选择。作者通过区分“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强调了博弈中不仅要追求利益的平衡,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长远利益、社会影响等。可解释为:作者在第4章⑥⑦段中特意区分了“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指出对于现实问题的考虑,不光是寻求利益的平衡,而是要考虑各种其他因素,在博弈中提倡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落日 傅菲 ①扣碗一样的山梁,一座毗连一座。在两座最高的山梁之间,夕阳漾起了淡红色云絮。向南的山坡,覆盖着青黝色影子,一片叠一片,有了渐暮的气息。山脊割下来的阳光,带着菊花色,飘浮在空气中,虚虚的。投林的鸟,一阵阵飞过。 ②山峦之下,田畴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遗落在群山怀抱之中。溪流从远处的峡谷无声无息地转过来,大幅度无规则地弯曲,随意率性地分切田畴。燥热的秋气被溪流浇灭。我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毫无目的。蚱蜢在枯死的稻草叶上,跳来跳去,偶尔呼呼地飞起来,停在另一块稻田里。鸡在田里追逐昆虫,咯咯咯,边跑边叫。几只红蜻蜓悬浮在空气里,薄翼透明,颤动。麻雀一群群,在田里,找谷粒吃,我走过去,它们会突然飞走,在不远处,落下来,继续吃。 ③我迷恋一种原野初入睡眠的气息,只有这个时候才有的气息,火堆慢慢熄灭的气息——渐凉但仍有余温,澄明但仍有混沌。洋槐树下的木桥,挑担的人从这里来回。溪潭的右侧,有妇人洗衣,蹲着,棒槌啪哒啪哒捶打衣服,水沫扬起来,落在潭面,水纹叠加在一起,密密有致,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孩子从桥上一个翻身,跳入潭里洗澡。独轮车从桥上推过,咿咿呀呀,推车A的影子在水面上像一条鱼,慢慢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