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01-2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______•学而》)
(3)《过秦论》中描绘大量民众踊跃追随陈涉起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②.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 论语 ④. 天下云集响应 ⑤. 赢粮而景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有:“瑟”“鸾”“赢”“景”。
2. 按题目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按顺序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为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拓展受众群体的文化视野。
②不仅普及了文化知识,还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③每期节目围绕一个特定的文化主题,邀请知名学者与嘉宾进行深度对话。
④《文化大讲堂》自开播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广泛好评。
⑤通过生动的演绎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⑤③②④ C. ④①③⑤② D. ④③⑤②①
(2)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产品的质量相形见绌,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B. 新政策出台后,市场上沉渣泛起,一片繁荣景象。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沸反盈天的掌声。
D. 你的分析切中肯綮,一下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答案】(1)C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语排序的能力。
首先看④句,“《文化大讲堂》自开播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广泛好评”,此句是总起句,引出话题“《文化大讲堂》”,并表明其已获得好评,应排在首位。
①③是节目的具体做法,其中①为目的,排在前面;③为节目主题和形式,排在后面;
②⑤是节目达到的效果,其中②中的“文化知识”呼应⑤中的“中华文化”,“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呼应⑤中的“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②应在⑤后面,具有总结性质。
正确顺序为④①③⑤②。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 错误。“相形见绌”的“绌”是不足的意思。这个词是用于比较之中,凸显出一方在与另一方对比时的劣势。句子中说产品质量“相形见绌”,那就意味着产品质量差,而后面又说“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这两者逻辑矛盾,正常情况下质量差的产品不会受欢迎,所以“相形见绌”在这里使用不恰当。
B.错误。“沉渣泛起”是个贬义词,其中“沉渣”代表腐朽、陈旧的事物。该词描述的是不好的现象重新出现。而“一片繁荣景象”是积极向上的表述,成语不合语境,感情色彩不当。
C.错误。“沸反盈天”主要是形容声音喧闹、嘈杂且混乱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混乱的场面,带有贬义。但句子是说演讲精彩而获得掌声,“掌声”应该是表示赞赏、肯定的积极氛围下的声音,用“沸反盈天”来形容不符合语境。


浏览完整试题D.正确。“切中肯綮”中的“肯綮”是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这个词用于表示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句子中说“你的分析切中肯綮,一下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完全符合“切中肯綮”的语义,用词恰当。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17分)
阅读以下书籍资料,完成小题。
第4章 纳什均衡
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过:如果想把一只鹦鹉训练成经济学家,只需要让它掌握两个词语:供给与需求。后来博弈论专家坎多瑞又补充为:想成为经济学家,只懂得供给与需求还不够,你还需要多掌握一个词,那就是“纳什均衡”。
②“纳什均衡”,就是在多人参与的博弈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的策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所有人的策略形成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个策略组合中,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致使自己的收益降低,这个时候。所有参与者的策略便达成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便是“纳什均衡”。
③有人把“纳什均衡”比喻成锅里的乒乓球。把几个乒乓球放到锅里,它们在碰撞中向锅底滚去,最后停住不动的时候便达成了一种平衡。这个时候如果动了其中的一个,其他乒乓球便会受影响,如果想要保持住这种平衡,就不能动其中任何一个乒乓球。
④“纳什均衡”主要用来研究非合作性的博弈,在这样一场博弈中可以出现多个“纳什均衡”,且有优劣之分。古时楚国和魏国交界处有一个小县域,城中的居民都以种瓜为生。魏国一边的村民比较勤劳,白天挑水浇瓜,瓜苗长势喜人:而楚国一边的村民比较懒,瓜苗长得又枯又黄。于是楚国村民心生嫉妒,夜里到魏国一边去搞破坏,魏国村民知道后,决定进行报复。但是,村长却反对这种两败俱伤的做法,反而在夜里组织村民偷偷到楚国一边的田地里,替他们给瓜苗浇水。楚国村民得知魏国村民的做法后,感到非常羞愧。为了表示歉意,连夜到魏国村庄的田地里去替他们重新种上了瓜苗。
⑤我们将这个故事中双方的博弈制作成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假设选择去损毁对方瓜苗为A策略,而选择以德报怨为B策略。瓜苗被损毁,所得利益为0,没有被损毁所得利益为10。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简单的博弈矩阵图:

⑥故事中楚国最先选择了A策略,按照博弈论的分析,魏国最理性的选择同样是A策略。这种想法符合日常的行为习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这样选择的结果将会达成一种平衡,不过是坏的平衡。但魏国人最后选择了B策略。被感化的楚国人也选择了B策略,双方达成了一种新的均衡。这时候的均衡是一种好的均衡。
⑦在理性的博弈分析中,选择报复是最优决策。而现实情况中则要考虑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之类的。以德报怨不是博弈分析中的最优决策,但却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冤冤相报会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即使不能感化对方,也不应该采取报复。再说,魏国村民之所以会做出以德报怨的决策,肯定是对楚国村民的民风民俗很了解,知道他们会被感化。若是同水火不容的敌人之间,则不会有忍让。这些都是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
第7章 为什么有肯德基的地方就有麦当劳?
①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有肯德基的地方、不出100米,基本上都能看到麦当劳的身影。在我们看来,肯德基和麦当劳应该是一对死对头,为什么它俩却偏偏喜欢和自己的对手做邻居呢?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要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

②假设在A地和E地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同时,A、B、C、D、E5个点将这段路均匀地分成4段。假设现在有甲、乙两家快餐店想在这条公路上开店,那么如何选址将会是最合理的呢?
③根据上面的假设,最合理的布局是一家设在B处,一家设在D处。这样它们就会各自拥有整条公路上1/2的客流量。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最优,现实情况未必如此。如果想要争取更多顾客,甲快餐店会想,只要把店址往中间挪一点,就能从乙快餐店手中争取到一部分顾客,虽然左边的顾客可能会因此多走一点路,但是他们不可能因此而去乙快餐店,因为那样的话将走更多的路。而如果甲快餐店往中间移动了,乙快餐店也会往中间移动,原因是一样的。经过双方多轮的互相较量,最终都将店址定在了C处。
④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快餐行业,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同行扎堆。比如说,沃尔玛总喜欢跟家乐福在一起,阿迪达斯喜欢与耐克在一起。这些扎堆现象的本质同肯德基与麦当劳位置关系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位置博弈中寻求最合理的解,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
——以上内容节选自《博弈论——最高级思维和生存策略》
3. 根据第4章内容,以下行为可用“纳什均衡”理论来解说的一项是( )
A. 多家公司协商确定投资比例、技术分工和利润分配方案。
B. 某家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独立定价,以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C. 多家公司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抵制新加入市场竞争的同行。
D. 某家公司不研判其他公司的经营策略,坚持自己的商业布局。
4. 分析第4章第①段转述萨缪尔森和坎多瑞的话产生的作用。
5. 以下各项中,对节选两章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楚交界处村民的博弈表明“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可以主观选择。
B. 甲、乙两家快餐店分别从B处和D处向C处挪动,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C. 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选址策略完全是基于互相模仿,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
D. 快餐店选址的模型分析说明,商业竞争中的同行最终一定会扎堆到一起。
6. 小普读完这两章内容后,觉得作者的写法与《乡土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他选取了一些角度进行比较,请帮他完成以下表格。
写法 《乡土中国》 本书
用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核心概念 ___________ 用乒乓球在锅中经过动态碰撞达到最终平衡的现象,解释“纳什均衡”是博弈过程中,不断通过动态调整达成策略平衡的一种状态。
建立章节之间的结构关联 第四部分“差序格局”为第五部分的“道德观念”、第六部分的“家族结构”以及第七部分的“男女有别”提供了理论基础,后三个部分是对差序格局在不同维度的展开和细化。四部分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
7. 小普读完本文后产生了一个困惑:“理性”应是客观冷静、平静通达,但是文中两次提到报复是理性的选择,令人费解。请结合本书标题和节选两章的内容,为小普答疑解惑。
【答案】3. B 4. (1)先巧妙地引用经济学权威研究者萨缪尔森的言论,故意构建认知误区(刻板印象):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关键只在于对供需关系的掌握(充分条件)。


展开余下试题(2)然后引出博弈论专家的观点,指出掌握“纳什均衡”是研究经济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打破了先前的认知。
(3)这种先立后破的写法,在吸引读者注意的同时,为下文阐释“纳什均衡”这一主要概念进行了铺垫,同时暗示博弈论对于推进经济学研究的突破性贡献。
5. A 6. ①. 用“像水波纹一样向外扩散”来解释“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亲疏程度随着距离的远近而递减(富有伸缩性)的特点。/用“捆柴”来解释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明确的特点。 ②. 第4章提供了纳什均衡的理论基础,而第7章则通过分析肯德基与麦当劳扎堆选址的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两者共同构成了对纳什均衡概念的全面阐述。
7. (1)对概念 理解必须基于具体语境,本文中的“理性”需要从博弈的角度来理解,它特指人在参与博弈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不是出于道德情感或性格品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
(2)作者在第4章⑥⑦段中特意区分了“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指出对于现实问题的考虑,不光是寻求利益的平衡,而是要考虑各种其他因素,在博弈中提倡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深入探讨了理性决策与现实选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在非合作博弈中,策略选择如何影响最终的均衡状态。通过对快餐店选址的分析,展示了商业竞争中的策略博弈,成功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通俗化,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纳什均衡”,就是在多人参与的博弈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的策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
A. 描述 是多家公司协商确定方案,这涉及合作而非博弈,不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
B. 描述的是某家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独立定价,以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符合“纳什均衡”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策略制定自己最优策略的定义,因为市场行情可以视为其他公司策略的反映。
C. 描述的是多家公司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抵制新加入的同行,这同样涉及合作而非博弈,不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
D. 描述的是某家公司不研判其他公司的经营策略,坚持自己的商业布局。这不符合“纳什均衡”中根据他人策略制定自己策略的要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1)以萨缪尔森的言论为引言构建了一个经济学研究的刻板印象,指出了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2)随后通过坎多瑞的补充,指出仅掌握供需还不够,还需了解“纳什均衡”。通过转折和铺垫,打破了先前的认知误区,为下文阐释“纳什均衡”进行了铺垫;
(3)先立后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写法既符合逻辑顺序,又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体现博弈论对于推进经济学研究的突破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 选项符合文章中的描述,魏楚村民通过不同的策略选择,达成了不同的均衡状态,表明均衡的好坏可以主观选择。
B.“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错误,从原文第③段来看,甲乙两家快餐店分别从B处和D处往C处移动,正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退而求其次”。
C.“完全是基于互相模仿,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错误,从原文第④段来看,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选址策略,是在位置博弈中寻求最合理的解,即最优的“纳什均衡”点,并非仅仅是基于互相模仿。
D.“最终一定会扎堆到一起”错误,从原文第④段来看,“扎堆现象”的本质是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但并非所有商业竞争中的同行最终都会扎堆到一起,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文章中指出,同行扎堆只是寻求最优纳什均衡点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必然的结果。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1)首先找到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西方团体格局”等。然后找到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要求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可以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可填写:用“像水波纹一样向外扩散”来解释“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亲疏程度随着距离的远近而递减(富有伸缩性)的特点。/用“捆柴”来解释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明确的特点。
(2)本书节选了第4章和第7章,首先要概括两章的主要内容,第4章着重介绍了纳什均衡理论,从标题等部分可以看出;而第7章主要以“有肯德基的地方就有麦当劳”为例,来解释纳什均衡理论。两章都在介绍对纳什均衡概念,而第7章是对第4章在现实中应用的一种体现。可填写:第4章提供了纳什均衡的理论基础,而第7章则通过分析肯德基与麦当劳扎堆选址的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两者共同构成了对纳什均衡概念的全面阐述。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1)结合文章标题可知,在本文中,“理性”特指博弈论中的理性,即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与日常语境中的“理性”(如客观冷静、平静通达)有所不同。可解释为:对概念的理解必须基于具体语境,本文中的“理性”需要从博弈的角度来理解,它特指人在参与博弈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不是出于道德情感或性格品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
(2)在节选的两章中,作者多次提到“理性”的选择,特别是在第4章中,通过魏楚交界处村民的博弈案例,展示了“理性”决策在博弈中的重要性。然而,这里的“理性”并不是指简单的报复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而是指参与者在考虑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最优策略选择。作者通过区分“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强调了博弈中不仅要追求利益的平衡,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长远利益、社会影响等。可解释为:作者在第4章⑥⑦段中特意区分了“好的均衡”与“坏的均衡”,指出对于现实问题的考虑,不光是寻求利益的平衡,而是要考虑各种其他因素,在博弈中提倡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落日
傅菲
①扣碗一样的山梁,一座毗连一座。在两座最高的山梁之间,夕阳漾起了淡红色云絮。向南的山坡,覆盖着青黝色影子,一片叠一片,有了渐暮的气息。山脊割下来的阳光,带着菊花色,飘浮在空气中,虚虚的。投林的鸟,一阵阵飞过。
②山峦之下,田畴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遗落在群山怀抱之中。溪流从远处的峡谷无声无息地转过来,大幅度无规则地弯曲,随意率性地分切田畴。燥热的秋气被溪流浇灭。我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毫无目的。蚱蜢在枯死的稻草叶上,跳来跳去,偶尔呼呼地飞起来,停在另一块稻田里。鸡在田里追逐昆虫,咯咯咯,边跑边叫。几只红蜻蜓悬浮在空气里,薄翼透明,颤动。麻雀一群群,在田里,找谷粒吃,我走过去,它们会突然飞走,在不远处,落下来,继续吃。
③我迷恋一种原野初入睡眠的气息,只有这个时候才有的气息,火堆慢慢熄灭的气息——渐凉但仍有余温,澄明但仍有混沌。洋槐树下的木桥,挑担的人从这里来回。溪潭的右侧,有妇人洗衣,蹲着,棒槌啪哒啪哒捶打衣服,水沫扬起来,落在潭面,水纹叠加在一起,密密有致,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孩子从桥上一个翻身,跳入潭里洗澡。独轮车从桥上推过,咿咿呀呀,推车A的影子在水面上像一条鱼,慢慢游动。


展开余下试题④身边的叠叠山影在移动,缓慢地,如水渍洇在草纸上。天空似乎更透亮浑圆,薄暮青蓝,布满锡箔的光泽。夕阳浑圆,如架在火炉上的铁饼,赤焰喷射。我从来没改变过这个想法:苍穹里,有一个推铁环的人,从早晨开始,赤足奔跑,披着红色战袍,一脚跨过高山,三步跑出大海,越跑越快,战袍飘飞,因空气的摩擦,战袍开始自燃,灰烬纷纷落下,正午时分,肉身开始燃烧,但他不会停下脚步,直到肉身燃烧殆尽。但我从没看过这个推铁环的人。我听到了铁环在滚动时当当当的声音,从东边响彻西边。他由于过快奔跑,以至于没有脚步声。他飘飞的战袍,猎猎作响,带来令大地浮荡的风——芦苇在倒伏,树梢在摇晃,河水有节奏地掀起浪花,炊烟在飘散,笛声传得更邈远。我相信他一直存在,虽然他从未言说。他会在暮黑之时消失不知影踪,但他第二天又会来,沿着亘古不变的路途,从海面启程,推向山坡。他有神秘的技艺,携带着时间的密语,他从不理会我们的仰望,显得残酷无情。
⑤很多艺术家,都热爱落日。凡高画过《麦田里的落日》:麦子收割在地,尚未收割的麦子完全倒伏,收麦的人面目不清,草帽破旧,不远处的一棵树是那么孤单,山峦青黛,落日被海浪一样的云朵抛起夹裹。杜比尼有一幅名画,叫《落日与渔夫》,金黄的色彩丰富、明朗,即使太阳即将沉入大海之中,也如一个成熟的橙子。夕阳,也是诗人热衷的吟咏之物。王勃之“落霞与孤鹜齐飞”,视野开阔,心藏江河。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乎是一个思乡人的穷途末路。李商隐在《乐游原》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晚唐时代的挽歌,多么让人悲伤。
⑥“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迟迟年月,难耐这一生的变幻,如浮云聚散,缠结这沧桑的倦颜……”这是二十五年前,在看电影时听到的《夕阳之歌》,2003年歌手病逝,我脑海中萦绕不散的,是这首歌。云霞渐散,谁的生命不是这样呢?落日,让人迷恋。或许夜晚即将来临,夕光是最后一抹绚烂;或许绚烂之美,转瞬即逝,犹如雄浑的悲歌。
⑦我守望过落日。在山巅,看着夕阳滑落地平线,像一尾锦鲤游入大海。地平线漫溢火山一样的灰焰。大地一片灰白。那个推铁环的人,他一直在追赶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遥远的地平线。无论多高的山,他可以跨越;无论多大的海,他可以穿过。但他无法到达地平线。地平线是最远的远方,比远方更没有尽头。地平线是所有道路的尽头。
⑧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
⑨我日复一日在山野中走,走重复的路,看同样的景致。有时看看天空,有时看看远处,大多时候,我低着头,看着自己被夕光拉长再拉长的影子。变形的影子。一个人的影子。被树影覆盖的影子,被山影覆盖的影子。被溪流带走的影子。这时,我想找一个人说话,说说秋后的银杏树,说说晚露,说说昨日凋敝的秋海棠。可我找不到合适说话的人。落日沉降,山峰高耸,弯刀一样的残月露了出来。
⑩我仰起头,露水冰凉,星辰从我额头坠落。星辰吟唱过的,我也吟唱。油蛉沉默,我也沉默。
8. 请从视觉感官的角度,赏析第①段景物描写。
9. 第⑤段列举了落日意象在艺术领域中的丰富运用,分析其作用。
10. 本文的作者善于通过语言节奏的调控,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请以第⑨段画线部分为例进行赏析。
11. 文中第④和第⑦段两次出现“推铁环的人”,请赏析这一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形象。
【答案】8. ①先勾勒群山连绵的整体轮廓,再聚焦夕阳下的淡红色云絮,展现出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变化,空间层次分明。
②色彩细腻描绘,“淡红色云絮”与“菊花色的阳光”相互映衬,营造出温暖柔和的氛围。
③同时,落日的光影动静结合,青黝色的影子和投林的飞鸟相映成趣,动静交织,使傍晚时分的山景既静谧又生动,如梦如幻,富有立体感和生命力。
9. ①呈现出不同艺术家对落日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②使作品从对落日的实景描写和奇幻想象过渡到对其文化意义的深入挖掘;
③为后文开启关于时光、生命等抽象哲思进行铺垫。
10. ①画线部分先用了多个句号将一连串影子的描述隔开,节奏的缓慢和停顿形成画面定格的效果,放大了“我”在自然面前的无力和被动;
②其后连续的几个“说说”改用逗号间隔,节奏变得急切且连贯,表现“我”内心强烈的倾诉欲和情绪累积感;
③“可我找不到合适说话的人”使节奏又滞缓下来,倾诉的渴望和冲动瞬间被阻断,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将“我”的孤独感推至高潮。
11. ①第④段将太阳的升落想象为“推铁环的人”,不惜肉身燃尽也要不停奔跑,充满力量和激情却不理会人类的仰望,这一神秘、执着又无情的形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抗拒,以及人类对远方和未知的永恒追求。
②第⑦段则在前文的基础上,强调他虽能跨越诸多阻碍,却无法到达地平线,喻示生命在面对永恒追求时,无法触及目标的无奈与怅惘。这一形象与落日共同构成了自然力量与人类关系的隐喻,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有限而时光无限的深刻思考。
③作品通过这样的构思,将落日与时间、生命、追求等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解析】
【导语】文章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落日这一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与自然的哲思。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奇妙丰富的想象,如“推铁环的人”的奇幻意象,传递出对生命短暂、自然永恒的深刻感悟。画面感与声音感交织,节奏时而悠缓时而紧凑,增强了情感的张力。文中加入古现代文学与艺术作品的引用,使对落日的描写更加厚重且多元化,形成深沉而动人的审美表达。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①“扣碗一样 山梁,一座毗连一座”为远视,勾勒出远处群山连绵的整体轮廓;“在两座最高的山梁之间,夕阳漾起了淡红色云絮”,此为近看,聚焦夕阳下的淡红色云絮,远近结合,由群山而上梁,呈现整体到局部的变化,空间层次分明。
② “青黝色影子”“淡红色云絮”与“菊花色的阳光”等用色彩细腻描绘,相互映衬,渲染了唯美意境,加强了视觉效果,营造出温暖柔和的氛围。
③“向南的山坡,覆盖着青黝色影子,一片叠一片”,此处落日的光影为静态,“山脊割下来的阳光,带着菊花色,飘浮在空气中,虚虚的”为动态,落日的光影动静结合,其中青黝色的影子和投林的飞鸟相映成趣,动静交织,使傍晚时分的山景既静谧又生动,活泼灵动,如梦如幻,富有立体感和生命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文段从外国到中国,从画作到诗作,呈现出不同艺术家对落日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列举画作和诗句,从美术和文学两个领域展现落日意象的多样性,“山峦青黛,落日被海浪一样的云朵抛起夹裹”“黄的色彩丰富、明朗,即使太阳即将沉入大海之中,也如一个成熟的橙子”“几乎是一个思乡人的穷途末路” “这是晚唐时代的挽歌,多么让人悲伤”,使作品从对落日的实景描写和奇幻想象过渡到对其文化意义的深入挖掘,突出了落日的艺术价值;
③文段结尾涉及到落日的文化意义,后文有“落日,让人迷恋。或许夜晚即将来临,夕光是最后一抹绚烂;或许绚烂之美,转瞬即逝,犹如雄浑的悲歌”等深入思考落日的内容,此处为后文开启关于时光、生命等抽象哲思进行铺垫。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上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